首页 / 投稿 / 正文

楼兰典故简介,楼兰典故?

《不破楼兰终不还》中的典故:

楼兰:指边境敌人。

根据《汉书》的记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西汉时期,楼兰是个小国,地处通往西域的要道。因楼兰阻碍汉朝使节通往西域,汉武帝曾派兵征服了这个小国。

楼兰老国王去世后,新楼兰王受匈奴使者的指使,背叛了汉朝,多次杀死汉朝前往大宛国的使臣。汉朝准备再次派人征服楼兰。

这时朝廷有个担任骏马监的小官傅介子,自告奋勇,要求出使大宛国。大将军霍光见他如此有胆识,便派他带领人马前往。傅介子不负使命,马到成功,迫使楼兰王向汉朝谢罪。傅介子又趁着夜色,率领勇士杀死了匈奴使者,平安到达了大宛。

汉昭帝时期,楼兰国仍反复无常。大将军霍光又派傅介子带着大批珍贵礼品和精干勇士,前往西域,宣称此行专程赏赐属国。

楼兰王十分贪财,听说汉朝皇帝派使者到西域赏赐附属国,一点防范也没有。傅介子在驿馆布下埋伏,邀请楼兰王到驿馆赴宴,一举杀死了楼兰王,平定了楼兰,建立了战功。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使者。后来傅介子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

关于这个问题,楼兰又称盘古城,位于今天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罗布泊南部,是古代西域的一座重要城市,但在公元4世纪被荒漠吞没。据传说,楼兰是一个富庶而繁华的城市,有着极其先进的城市规划和建筑技术。但由于地理位置偏远,楼兰逐渐被临近的沙漠吞噬,最终成为了一座失落的城市。

楼兰的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中被广泛传颂。《楼兰诗赋》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描述了楼兰城的繁华和美丽;《西域记》是汉代旅行家张骞所著,详细记载了他对楼兰的探险之旅。楼兰的故事也成为了许多现代文学作品和电影的灵感来源,如《楼兰》等。

回答如下:楼兰是一个古代城市,位于今天的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塔里木盆地。楼兰在西汉时期曾是一个繁荣的城市,但在公元3世纪时,这个城市突然消失了。

楼兰的故事传说着这个城市的兴衰历程。传说中,楼兰城是由一个叫做罗布泊的荒漠之中的一位美丽的公主所建。这个城市在公元前200年左右开始繁荣起来,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贸易城市。楼兰城的居民以耕种和养殖为生,同时也从事商业活动,出口丝绸、瓷器、玉器、金银器和其他贵重物品。

然而,在公元3世纪,楼兰城突然消失了。有多种说法,有些人认为这是由于战争和政治动荡所致,而另一些人认为这是由于气候变化和荒漠化导致的。无论原因是什么,楼兰城的居民都离开了这个城市,城市逐渐被埋没在沙漠之中,沉寂了几个世纪。

直到20世纪初,楼兰城才被重新发现。这个城市的遗址被发现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城市的残骸和文物逐渐浮出了沙漠之中。这些文物和遗址让人们更加了解了楼兰城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揭示了这个古代城市的神秘和魅力。

沿着河西走廊向西踏过“死亡之海”罗布泊,在塔里木盆地最东端,沙漠深处的胡杨林中,有一个消逝在茫茫风沙之中的神秘国度,虽然古国的身影早已销声匿迹,但是关于它的传说却始终流传,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千年前神秘消失的楼兰古国,探寻它消失背后的故事。

楼兰古城

征服楼兰

生活在罗布泊的古代先民,约于公元前三世纪建立了楼兰王国,汉武帝时期,张骞从西域返回长安后曾提到过这个位于罗布泊西北岸的古国,当时罗布泊还不是“死亡之海”,而是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广袤大湖,与孔雀河下游、塔里木河下游等河谷三角洲,构成了一片生机盎然的绿洲,楼兰人在罗布泊西北岸筑城,“民随畜牧,逐水草”,伴随着驼铃邂逅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丝路旅人,楼兰最早出现于汉朝文献时,还是匈奴的臣属。

冒顿单于

西汉初年,控弦三十万的冒顿单于,如同一片阴云笼罩在大汉边陲,“灭月氏,尽斩杀降下,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傍二十六国,皆以为匈奴。”,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汉朝铁骑终于开始向匈奴发起反攻,汉武帝经略西域期间,楼兰经常阻挠汉使,充当匈奴耳目,汉武帝一怒之下派兵攻打楼兰,俘虏楼兰王押回长安。

汉朝匈奴图

楼兰一介小国只能在两强之间求生存,汉武帝未对楼兰太过苛责,默认了这种折中的做法,楼兰王派出两个王子分别到汉朝与匈奴做质子,他们分别在汉朝与匈奴生活,归国后将代表未来楼兰的政治倾向,但在汉朝为质的王子因触犯律法被处以宫刑,于是在匈奴为质的王子继承了王位,继位后的楼兰王亲近匈奴,丝绸之路上汉使遭袭的情况时有发生。

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一位名叫傅介子的孤胆英雄改变了这一局面,楼兰王安归的弟弟尉屠耆亲汉,傅介子看到楼兰王兄弟内讧,便向权臣霍光提议自己可以作为汉使前往西域赏赐楼兰、龟兹等国,以金银财宝诱惑楼兰王并伺机刺杀,然后扶持与汉人交好的尉屠耆为王,以此杀鸡儆猴,震慑西域诸国。

在霍光的授意下,傅介子向西前往楼兰,楼兰王安归听说汉使带着金银财宝而来,迫不及待到汉使营帐中接见,傅介子吩咐设宴,酒过三巡,埋伏在帐后的壮士“从后刺之,刃交胸,立死”,安归当场毙命,傅介子宣读大汉诏书,指责安归与匈奴勾结劫杀汉使,一切罪责都是安归一人所为,与旁人无关。

大汉以此向西域诸国宣告,背叛汉朝的下场就是如此,身在长安的尉屠耆回到楼兰继承王位,从此臣服于汉朝,楼兰都城后来成为西域长史的驻地和屯田基地,尉屠耆为摆脱安归党羽率众南迁,改国名为“鄯善”,东汉时期,班超纵横西域三十余年的传奇正始于鄯善国,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楼兰与英雄成为了难以分割的组合,唐诗中常有“破楼兰”或“斩楼兰”的诗句,这并非出于偏见,而是出于对傅介子、班超等英雄的由衷钦佩,不过那时的楼兰已经不复存在。

重见天日

自两汉至魏晋南北朝的几百年间,楼兰始终与中原王朝保持密切联系,使节出玉门关前往西域的首站便是楼兰,楼兰(鄯善)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古国之一,至东汉时期已基本统一了塔里木盆地东南部,并与中原王朝共同维持着西域的稳定,沟通着欧亚大陆的商旅使节,但在公元五世纪,曾经兴盛了数百年的王国却仿佛在一夜之间烟消云散。

雅丹地貌

东晋高僧法显西行至罗布泊,穿越荒无人烟的雅丹地貌时,发现楼兰已经变成了人迹罕至的死寂之地:“沙河中多恶鬼热风,遇则皆死,无一全者。

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帜耳。

”,这是何等恶劣的环境呢?放眼望去见不到任何活物,也没有任何路标,唯有过路人的枯骨作为标记,直到千年之后,一位异域来客再度唤醒了人们对楼兰的记忆。

1901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听说一位维吾尔族农夫寻找丢失的农具时,在罗布泊西北岸发现了一处古老遗迹,斯文·赫定欣喜若狂,亲自前往罗布泊对这片遗迹进行了发掘,根据出土文书上的记载推断,这里就是废弃了一千五百多年的楼兰古国,随之开启了一个多世纪东西方学者对楼兰古城的考察,外国探险家趁机掠走了大量汉晋时期的简牍和文书,直到最近数十年,中国考古学家才开始对楼兰古城进行科学发掘与保护,罗布泊西北的断壁残垣早已没有了主人,那么楼兰到底是因何消亡的呢?

水源枯竭

千余年前楼兰的突然消亡引发了无数猜想,有异族入侵说、丝路改道说、人口流失说、河水断流说、气候干旱说等多种解释,有学者认为,楼兰古城的消亡与罗布泊地区的干旱有很大关系。

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在距今七至八万年前急剧抬升,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很难到达西北内陆,使罗布泊始终处于相对稳定的干旱状态,导致沙漠化、戈壁化加剧,罗布泊水位下降,周围土地历经千万年的水侵风蚀形成了面目狰狞的雅丹地貌。

楼兰人为了建造房屋、做饭取暖,势必要砍伐弥足珍贵的胡杨林,导致土壤中的水分随之流失,生态环境每况愈下,竺可桢先生提出中国气候在过去的四五千年中经历了三个温暖湿润期与寒冷干旱期相互交替的过程,楼兰从兴盛到衰亡的过程恰好处于第二个寒冷期,即魏晋南北朝时期。

胡杨林

公元五世纪,寒冷期的到来夺走了楼兰人赖以生存的水源,西北地区的绿洲以周围高山的冰川融水为主要水源,天气干寒时积雪融化的速度变慢,缺水导致植被退化,风沙加剧,罗布泊以及周边河道逐渐枯竭,曾经生机盎然的罗布泊,如今变成了连绵不绝的荒漠,年降水量不足十毫米,终年酷热干旱,若无罗布泊,便不再有楼兰。

生命禁区

近年来也有学者认为,罗布泊的干旱并非楼兰兴亡的唯一原因,楼兰消亡时罗布泊虽然逐渐干涸,但依然有水,《汉书》记载,罗布泊“广袤三百里,其水停居,冬夏不增减”,清朝文献《辛卯侍行记》记载,罗布泊湖水“东西八九十里”,在斯文·赫定来华考察时,还能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泛舟,根据卫星观测,罗布泊最终干涸的时间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罗布泊

西汉时期,楼兰作为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并非因为交通便利,而是由于匈奴控制了丝路上的哈密、吐鲁番和准噶尔等地,汉朝的商旅使节只能走另外一条路线,即出玉门关、阳关,经三垄沙、白龙堆进入楼兰,然而这条路并不好走。

玉门关

三垄沙是位于罗布泊东北的一片沙漠,而白龙堆则是一处雅丹风化地带,这一路上没有任何水源,也没有任何人类活动,只有绵延数百公里的沙漠与十多米高的土丘,地面上寸草不生,空气干燥,再加上隐藏的流沙,普通人很难逾越。

到了汉末三国时期,人们开始开辟更加安全的路线,《三国志》记载:“玉门关西北出,经横坑,辟三陇沙及龙堆,出五船北,到车师界戊己校尉所治高昌,转西与中道合龟兹,为新道。

”,这说明当时已有一条通往西域的新路线,避开三垄沙与白龙堆,进入吐鲁番盆地的高昌,这样的路线比前往楼兰要安全得多,从此以后楼兰不再是丝绸之路上无可替代的交通枢纽。

唐太宗李世民画像

贞观年间,这条新路线已经天下皆知,吐鲁番盆地的高昌国把持丝绸之路的要道,国王麴文泰志得意满,竟与突厥人结盟藐视大唐,甚至向唐朝商人收取过路费,孔雀河上游的焉耆国向唐太宗李世民表态愿意配合大唐重新开辟由敦煌经三垄沙、白龙堆、楼兰进入焉耆的“碛路”。

这条古道便是楼兰兴盛时期,汉匈争夺的丝绸古道,此时的楼兰古城早已淹没在漫漫黄沙中,鲜有旅人路过,但唐太宗并没有接受焉耆王的好意,而是选择了更为直接有效的方式,派侯君集率军攻破高昌,重新打通了前往西域的道路,楼兰古城失去了“复活”的机会,在此期间,玄奘西行归来时曾路过已经废弃的楼兰故地,凭吊这个已经消失的古老国度。

楼兰古城复原图

时至今日,罗布泊的道路仍然是崎岖不平,即便是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在这里也依旧寸步难行,不断有人在探索与考察过程中失踪或遇难,事实证明,楼兰古道并非通往西域的最佳选择,楼兰的史诗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过往的旅人,然而在前往楼兰的途中,被称为“生命禁区”的罗布泊不知让多少人望而生畏。

无论人类多么强大,都必须敬畏自然,尊重历史,在环境恶化与历史进程的推动下,神秘的楼兰古国消失在荒漠深处,而楼兰人也随着风沙飘向了更远的地方,融入其他民族,这既是自然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

应该是huan二声。

出自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的王昌龄的从军行。

其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堪称是名篇中的名句,表明边塞将士誓死杀敌的气概。

传说楼兰是古丝绸路上的一个小国,有一次国王巧遇一对避难的母女,母女二人由于多日未进食,处于昏迷状态,国王命人全力抢救,最终只有女孩活了过来。

国王将女孩带回皇宫,封为楼兰公主,转眼间十年过去,公主变得青春靓丽,引得无数皇宫贵族的追求,英国王子也专程赶来求婚,阗国也前来求婚,不过楼兰国王为了化解与柔然国之间的战争。

已将公主许配给了柔然国王,阗国王子听闻后十分伤心,他失落的走在大街上,却不小心撞掉了一位女子的面纱。

王子被女子的容貌所惊艳,于是心生爱慕,经过询问后得知,女子名为兰娜,是附近一家旅馆的女仆,王子为了追求兰娜,住进了兰娜所在的旅馆,由于王子的痴心,以及对爱情的执着,最终获得了兰娜的芳心。

楼兰歌词背后有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据史书记载,楼兰曾是西域重要的城镇之一,但在汉武帝时期被隔壁月氏人所灭,城市从此消失。

在20世纪初期,最早找到楼兰遗址的意大利人因此捕捉了历史学家和民间传说者的注意力,他们每一次发掘都会写上一些关于楼兰的诗歌。

而其中《楼兰词》在身后的两个世纪后,中华民族文化维新时期再次被人们注意到,并且经过不断传承、演变,成为广为流传的民歌。

所以说,楼兰歌词既是对楼兰古城历史的追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经过漫长岁月的传承变化所产生的果实。

《我的楼兰》将已经衰落的楼兰古国比喻为一位沉睡沙漠的绝世美人,表达了作者对楼兰衰落的惋惜与心痛。《我的楼兰》试图构建一个美丽而温暖的传说,传说中有佳人一笑倾城,有俊美少年永世守望一生的错世情缘。

当爱如种子在泥土里越发盛大, 美好故事的相遇却仿佛都注定在等待一场无言的结局。于是便有了歌曲中“谁与美人共浴沙河互为一天地,谁与美人共枕夕阳长醉两千年”天荒地老的爱情;于是便吟唱出一场与希望,与坚持,与等待,与爱有关的楼兰传说。

楼兰,是中国史书中最有名的西域国家之一,最初出现在张骞凿空之后归来向汉武帝的报告中。

《史记·大宛列传》上根据张骞的所见所闻而记载说:于阗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

盐泽潜行地下,南河则河源出焉。

多玉石,河注中国。

而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

这是楼兰一名最早被汉人所知的时代。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p20230724095214edb7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