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灯塔守护者是个什么样的人?灯塔守护者的故事,在历史的画卷中留下了这样一笔

“长大了你想干什么?”“我想当科学家!”“我要当宇航员!”“我想当演员!”“我想当老师!” “我要当球星!”……

这是一个大人常问孩子的问题,也是一个能反映时代特征的问题,小孩子天真单纯的想法,恰恰代表了社会大众对于职业价值的认同。

我们这些70后,小时候被问到这个问题时,经常出现的答案会有——“***”、“飞行员”、“工程师”、“司机”等等。

而现在10年前后的小娃娃,可能会提到一些我们都不太懂的职业——“我想当网红”、“我想当大主播”、“我想进电竞国家队”……

开头列出来的那几个职业理想,应该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在不同时代的孩子口中,都会高频地出现。

我们简单分析一下,科学家是被小学课本等主流读物大力弘扬的一个职业,宇航员在孩子眼中既了不起又带有十足的神秘色彩,演员光鲜亮丽万人迷,球星粉丝众多荣誉无数,就连看起来朴素得多的老师,也是站在前台,对孩子而言拥有极大的权威、话语权和影响力的人物。

其实我们大人也一样,看到的总是别人光鲜亮丽的那一面,在人家成功的背后,默默无闻地坚持了多少年,忍受了多少年的寂寞,付出了多少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勤汗水,这都容易被我们忽略。

就拿科学家来说吧,屠呦呦老奶奶得了诺贝尔奖,一下子成了国内的名人,青年人的偶像,但年轻时的屠呦呦,为了攻克疟疾这种疾病,整理了大量历代中医典籍和民间药方,收集了2000多个药方,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历经380多次失败,才提取出了***,在中药领域默默耕耘60多年,她一无博士学位,二无留洋经历,三无院士头衔,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前,并不是什么大名人。

再说球星,我们能看到他们在球场上绝杀捧杯,赢得万人喝彩,却忽略了他们从小到大默默付出的超人的辛苦,看不到他们十几年如一日的勤奋和自律。

科比·布莱恩特说:“我知道每一天凌晨四点钟洛杉矶街道的样子。

”因为那时他已经独自出发去球馆训练了。

现役掘金队球星约基奇,从小就是易发胖的体质。

为了进NBA,他一狠心把最喜欢的可乐戒掉了。

“我要是被可乐打败,就不配打篮球了。

”看似简单的一件事,大读者小读者们不妨反思一下自己,我们能不能为了事业,下定决心终生不再喝碳酸饮料呢?

这些职业人的付出,仍然有“人前显贵”、“台上一分钟”的高光时刻,在我们的社会中,还有更多的普通劳动者,我们几乎关注不到他们的存在,但却有可能会享受到他们提供的服务,他们的“坚守”更加漫长也更加寂寞,他们的人生价值很难用金钱、荣誉、知名度来衡量。猴叔身边,就有这类的“坚守者”。

猴叔工作的行业中有很大一个群体,是海上采油平台的工人。

我们消耗的原油和天然气,很大一部分是从海上开采来的。

大海上有一座座钢铁的采油平台,工人们在平台上要连续工作28天,才能倒班回陆地。

在平台上的日子里,昼夜12个小时对倒,工作12小时,休息12小时,没有周末,赶上春节等节假日也不能回家。

不了解情况的人,说他们住着“海景房”,坐着飞机倒班,上班时盯着中控屏幕,好像挺轻松惬意。

其实在茫茫大海上的一座巴掌大的平台里,连续工作生活28天,是非常艰苦的经历。

大的平台或许还有一个篮球架子,一个乒乓球台,还能看看电视。

有的小平台就几个人,空间狭小,手机信号都没有,出海的28天简直度日如年。

但海洋石油工人的坚守,给我们带来了大海底下的源源不断的油气能源。

猴叔还认识另外一类坚守者,名叫扶贫援藏干部。

我们都知道,我国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我们大城市的车马喧嚣、灯红酒绿中的人们,想象不到在我国很多边远的地方,山区、牧区、少数民族地区,还有很多不发达的地方,有很多百姓过着十分贫穷落后的生活。

因为国家的定点扶贫和援藏援疆政策,所以有了一批批的扶贫干部、援藏干部、援疆干部。

一些来自发达地区,出身高学历,任职政府部门和大企业的干部,不计个人得失,来到边远地区,帮助这里的百姓,扶贫济困,招商引资,兴建项目,造血扶本。

猴叔见过干过三届援藏的干部,将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了青藏高原,也认识干完援藏的县长又去投身扶贫,到贫困村当第一书记的干部,将扶贫当成了自己毕生的追求。

这些扶贫援藏干部,远离家乡,在最偏远贫困的地区扎根工作好几年,有的甚是要以牺牲自己的身体健康为代价。

当地的百姓感念他们金子般的心,我们大城市的人,却几乎感觉不到这些“坚守者”的存在。

这些人,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坚守者”,历史应该为他们树碑立传。猴叔也特别盼望有童书作家和插画家,把他们的故事变成绘本,让国内的小读者们知道这些新时代“坚守者”的存在。

恰好在美国,就有一位作家、插画家苏菲·布莱科尔,她用绘本的方式,为历史上很特殊的一个职业,一群坚守者创作了一部作品,让当代的孩子们得以知道这些人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这就是灯塔守护者。

定居美国纽约的澳大利亚人苏菲·布莱科尔是一位富有职业精神,极为用心的插画家和作家。

一次在逛跳蚤市场时,她看到一张描绘灯塔的老画片。

这引起了她的兴趣:灯塔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在灯塔里的工作是如何进行的?守塔人远离陆地、孤身一人生活在灯塔里,是什么样的经历?于是她开始研究灯塔的历史。

她查找图片,阅读资料,参观博物馆,走遍了北美洲大西洋沿岸,从纽约州向北直到加拿大纽芬兰省的众多灯塔,深入灯塔里去感受守塔人的生活,研究灯塔技术变革的历史,然后创作了这部绘本大作《你好,灯塔》。

这部绘本,讲的是一位最后一代守塔人平凡又波澜壮阔的守塔故事。

他来到灯塔,接替年迈的老守塔人,每日辛勤工作,孤独的日子里,他依靠漂流瓶里的信件寄托自己的思念。

终于,灯塔勤务船送来了他的妻子,一个守塔人变成了两个。

大雾里,他要敲响报警的钟声,暴风雨中,他不顾危险营救落水的船员……他和海鸥对话,和海豹打招呼,和鲸鱼交朋友,看冰山渐渐飘远,看极光照亮天边。

在灯塔里,他迎来女儿的诞生,守塔人变成了三个。

直到勤务船带来了新式的电动塔灯,守塔人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随着他们一家三口回到陆地安家,一段灯塔守护人的历史,也永远地结束了。

书中并没有刻意渲染守塔人的孤独寂寞,但通过他一封又一封装在漂流瓶里的信件,他一针一线绣出抹香鲸的装饰画,我们可以想见。

书中也没有从海上航船的角度,去描述远航的水手们见到灯塔时的温暖,但从暴风雨中灯塔射出的光芒,连日大雾中守塔人鸣响的钟声,我们可以想见。

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默默无闻的灯塔守护人,才让灯塔这个词,永远地被赋予了希望、光明、方向、指引这样的寓意。

灯塔守护者的故事,在历史的画卷中画上了句号。我们相信,当代的这些坚守者们,终有一日也将在时代的进步中与人们渐行渐远,但我们不应该忽略他们平凡而执着的坚守,我们应该让孩子们知道,了不起的人,不止是演员、球星、大主播和成功的企业家,那些默默无闻的坚守者,同样值得我们尊敬。

《你好,灯塔》,2019年凯迪克金奖作品,作者[澳]苏菲·布莱科尔,翻译范晓星,中信出版社红披风童书2019年4月出版。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o2024041815100972f7.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