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历史上真实的闯关东,闯关东的真实的吗?

闯关东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晚清时期,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流民越来越多,山东、河北等地民众纷纷前往关外谋生。其中以山东为最,约占百分之七十至八十。闯关东一直持续到民国年间才结束。

真的。

历史中真的有闯关东的事实!

1861至1911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边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断侵蚀黑龙江边境,清政府采纳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建议,于咸丰十年(1860)正式开禁放垦,打开虚掩的大门,正式向流民敞开,“东三省之开放设治,遂如怒箭在弦,有不得不发之势矣”。

伴随着关东地区的逐渐开放,流民“出关谋生者,日以众多”,年增年长,蔚成大观,山东、直隶流民更是“闻风踵至”,“终年联属于道”,使东北终于成为一个“移民社会”。

据估计,宣统三年(1911年)东北人口共1841万人,其中约1000万人是由山东、河北、河南省先后自发涌入的流民,“而其中以山东为最,约占百分之七十至八十。

由此推断,清代山东移往东北的流民约在七百万至八百万人之间”。

规模之巨,可以想见。

闯关东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口大迁移。

在19世纪,中国黄河下游连年遭灾,黄河下游的百姓为了生计,闯入东北,数量规模历史最高。

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关内中原大地,从明清到民国期间,以山东、直隶为主的关内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

“闯关东”有广义的与狭义的两个概念。有史以来山海关以内地区的民众出关谋生,皆可谓之“闯关东”,此为广义。狭义的“闯关东”仅是指从清朝同治年间到***这个历史时期内,关内百姓去关东谋生的历史。我们通常所说的“闯关东”是狭义的。

关东地区是清王朝的龙兴之地,清朝前期是不允许汉人去关东谋生的。由于北方连年战争,黄河泛滥,北方大旱等多重因素,老百姓被迫去关外谋生,同治年间到民国达到了闯关东的顶峰。

东北人口稀少,外部沙俄虎视眈眈,清王朝也意识到要转移人口去管理这广大地区。

闯关东一般是特指清末到民国这段时期中原地区的百姓出山海关去东北谋生。

关东,是指山海关以东地区,一般泛指整个东北。在清朝初年,清廷以保护龙兴之地为理由禁止汉人进入东北垦殖,并修筑柳条边为界。

到了清末,沙俄在远东的势力日益扩张,而东北人口稀少,影响到了清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控制。黑龙江将军特普钦为此提出建议,希望开禁移民充实东北,以加强对东北的控制。1860年清廷接受这一建议,取消了部分禁令,默许汉民去东北屯垦。

初期,去东北的大多是受太平天国运动影响的中部各省难民,到了后来,随着内忧外患的加剧,清廷加快了移民实边的步伐。1881年,吉林将军辖区首开招募屯垦的先河,设立了珲春招垦总局,从山东、辽南等地区招揽汉族农民来垦殖,这意味着从默许移民到鼓励移民的转变。

《闯关东》是一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电视剧,讲述了中国军民在东北抗日战争中的英勇斗争。幕后真实故事是指该剧制作过程中的真实故事。据悉,该剧制作团队在东北采风时,深入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抗日斗争的历史,力求还原真实的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

同时,制作团队还面临着拍摄场地的选择、演员的选角、服装道具的制作等一系列问题,他们通过不断努力和探索,最终呈现出了一部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电视剧。

实际上真实的闯关东是一部分山东流民流浪到东北要饭并且成家立业的过程。

闯关东是指在中国历史上,特指在20世纪初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区进行的一系列革命斗争。

这一时期,中国革命先驱者为了推翻封建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革命斗争。

闯关东的目标是推翻清朝的统治,建立一个民主的、独立的中国。

这一时期的闯关东运动对于中国革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后来的中国***的成立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闯关东指的是从山东、直隶到东北地区,即现在的东北三省。

清末开始,以山东、河北为主体持续和大规模向东北三省移民,在历史这被称作“闯关东”。近日,有网友提问:为什么叫闯关东而不叫闯东北?关东又是指的哪些地区?

1、“关东”战国时就已出现

作为一个地域性的专用词,“关东”早就战国时期就已出现了,只不过古时的关东并非现在的关东。战国时期,远离传统中原地区,偏居一隅的秦国日渐强大,并且不断与东方六国发生战争。

函谷关之东广大地区被称为“关东”

秦国兵出渭河平原,进入中原地区时,必须要经过一道关口——函谷关。久而久之,战国七雄把函谷关视为地理、军事、政治的分界。函谷关之西的秦国被称为“关西”,与之相对的函谷关之东广大地区被称为“关东”。

2、“关东”明朝时被重新定义

明朝自成祖朱棣起,向有"天子守国门"的传统。其来历最初是为防范蒙元势力,后期则主要防御女真铁骑、满族八旗兵。既然北京是“国门”,那么“门楼”在哪里?

山海关之东地区被称为“关东”

于是,就不能不提到山海关。山海关是明长城东起第一关,更重要的是:它距北京仅280余公里,是挡在北京身前的一道屏障,失去山海关意味着不出5天,八旗军就能兵临北京城下。正因为山海关军事、政治意义极其重大,才有了“天下第一关”之称。

因此,“关东”明朝时被重新定义:山海关把满族八旗兵和北京城分隔开来,处于山海关之东的白山黑水被称为“关东”,因此清末这次大移民被叫做“闯关东”。那么,为什么不叫“闯东北”呢?

山海关军事、政治意义极其重大

3、“东北”出现时闯关东潮已过

“关东”在山海关建立前统称“辽东”,这一称呼最早可上溯至周朝。用“东北”或“东北三省”专指辽宁、吉林、黑龙江则是在民国,也就是说在闯关东的年代里,“东北”一词还没有发明,自然也就不可能有“闯东北”的说法。

关东主要指现在的东北三省

关东地区在普通民众眼里,主要指现在的东北三省。但因为满清与蒙古的特殊关系,至少在民国初年,关东还包括有蒙古西北的大部分地区。随着日本侵入,辽宁、吉林、黑龙江相继沦陷,人们才开始用东北来特指这三省。

闯关东当然是指山海关了。万里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雄浑大气,蔚为壮观!山海关外是美丽富庶的东北平原,大小兴安岭,白山黑水。一出嘉峪关,两眼泪汪汪,大漠雄关,长河落日,另一番景象。嘉峪关是丝绸之路上绕不过的重要关隘。嘉峪关市就建立在嘉峪关脚下,是依托酒泉钢铁公司而建立的现代化钢城。

是山海关!

闯关东是指从山东、直隶到东北地区。

在19世纪,中国黄河下游连年遭灾,黄河下游山东、直隶的百姓,闯入东北,数量规模历史最高,这个时期就叫做闯关东。

闯关东路途遥远,路上凶险,而大多数灾民们不去江浙地区,反而去东北,是因为古代的中国是农业文明,江浙地区早已经没有没有多余的土地,而东北地区则是地广人稀。随着开禁放垦,人口早已经饱和且正遭受自然灾害的百姓闯关东,已经不可阻挡。

闯关东的社会影响:

在当时山海关被封禁的情况下,大多数山东人会选择乘船前往未知的东北。其中大连、营口、丹东成为了山东人闯关东的首选。这几个城市山东人后裔所占比例,均在不低于甚至超过一半。

而广袤的东北大地其他地区,都有闯关东的人定居或者路过的身影。20世纪三四十年代,闯关东的人数一度占据东北总人口的七成,虽然后来有部分人返乡,人口比例有所下降,但是对东北地区的人口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肯定是山海关,闯关东是东北。

看电视剧里闯关东应该是山海关吧。山东人拉家带口进东北

山海关,嘉峪关是西部阳关。

闯关东应该是山海关不是嘉峪关

清朝末年,我国山东、河北等地人口向东北地区迁移,习惯上称为“闯关东”,关东指山海关以东地区,也叫关外地区.

1、自然灾害的影响

在清朝同治年间,也就是19世纪中叶,在如今的山东,河南,安徽,江苏一带出现了严重的洪涝灾害。

2、封建思想的影响

山东其实距离关东并不是很远,这跟封建思想中的父母在不远游以及狐首丘等等,思想非常接近。一方面他们确实是要为了求生,但另一方面,他们也不想离自己的故土过于遥远。

三、文化方面的原因

其实历史上还有一次闯关东是在清朝之前,那一次主要是因为辽东以及今天的省为清朝的满读文化所统治,所以产生了一定的文化割裂。

熟悉近现代中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清朝末年开始就一直战火不断,作为普通老百姓想要安安稳稳的生活变成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更别说吃饱穿暖了,在那个战火连绵的年代里,能够保住性命平安活下去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而山东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口大省,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为了活命只能选择外出讨生活,而大部分人都选择了去东北,为什么呢?

差不多就是清末民初的时候,土地政策也得到了一步一步的改革,尤其在东北这片苦寒的,但是地大物博的地方,就出现了很多无主土地,而且这一代的土地相对来说还非常肥沃,这对于底层老百姓来说,简直就是活下去的希望,只要有机会出去,肯定会选择苦寒的东北,为家人博得一线生机。

这就是那个特殊历史时期山东人口大量外迁的原因,也是这个原因让关东地区逐渐变得富饶兴旺了起来,很多荒地变成了肥沃的良田,为这一地区解放前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旧时山东、河北一带的人到山海关以东的地方谋生,叫闯关东。

闯关东的原因是内地经过长期的人口增殖,使人口达到饱和,不可能人人有土地种。山东等地的百姓闯关东,固然有清廷移民实边政策以及东北自然经济的吸引力,但更大的驱动力是华北自然经济环境不断恶化和社会动荡不安,把破产农民、难民推到东北谋生。

1、闯关东是为了生存,为了活下去,被社会压榨太厉害,被迫迁移。

2、闯关东,从“流人”到“流民”,到东北“移民社会” 。

清初民族矛盾尖锐,清朝统治者采取了极其残酷的镇压手段。

将“造反”者遣送边陲“烟瘴”之地,山东触犯刑律者多发配“极边寒苦”的东北,这种遣犯史称“流人”。

山东人是“安土重迁”的典型。

人口压力、天灾人祸、 满清政府的政策导向等构成了山东人闯关东的外因。

以修筑当时的中东铁路为例,《东北开发史》 引日本人稻叶君山的话说:“中国苦力,如蚁之集,而劳力之供给地之山东,更乘机输送无数劳工出关为之助。

是即一千五百余里之中东路乃山东苦力所完成,亦非过言也。

” 闯关东,东北是外敌侵扰之地,山东人卓绝的斗争。

闯关东的关东具体指的是:具体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得名。

关,指山海关。山海关城门,一关之隔,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却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所说的关东,具体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得名。闯关东的人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可以算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

至于为什么闯关东,原因其实很简单,无非两个字,土地。

战乱、洪灾、这就是所谓的天灾人祸,使得山东河北这一带的百姓,过得非常艰苦。尤其是黄河的常年改道,使得百姓们耕地经常莫名其妙的就被冲毁了。没有土地,他们就活不下去。

反观东北地区,广袤的土地分布着极少量的人口,而且大部分土地都可以进行耕种工作。

除了农业基础以外,关东地区还有很多珍贵的产物,像鹿茸、野参、黄金、貂皮、鹿茸等,这些资源无疑让处于困境中的群众看到了希望。

而且山东地区和关东是隔海而望,走海路的话直线距离只有一百公里左右(很大一部分山东人选择的路线)。陆路只需要绕过渤海以及穿越山海关,就可以到达广袤的关东,在实际“操作”层面比较容易实现。

为了生存,闯关东自然是理所当然。

一:关东一词的由来

由于历史的原因,广大的东北地区与中原地区长期被高大的长城城墙所隔开,关内百姓(主要是山东、河北、直隶地区)进入关外大多只能走山海关东门,因此也就把关外地区叫做关东。

二:闯关东的诞生

清顺治元年(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满洲军队在明朝宁远总兵吴三桂的带领下,大举进入山海关内,击败李自成,攻占京师,开始成为中原地区的统治者。

早期的满洲贵族统治者自己都不相信凭借几十万满洲军队就能统治亿万汉人居住的广大地区,做好了随时撤回关外的准备。

为了防止被人数众多的汉人进入自己的发迹地同化自己,于是明令禁止关内的汉人进入关外开垦、淘金。

要进入关外,就要越过长城,突破满族统治者的封锁(当时私自越关是要被杀头的),因此也就有了人们口口相传的闯关东一说。

三:闯关东的历史背景

1:明末清初,由于连年的战乱及明朝政府的腐败,广大百姓无法在自己常年生活的土地上耕作,造成了大量流民的产生,这些流民迫于生计只能离开自己世代居住的土地、外出求生,而关外相对人烟稀少,土地广袤肥沃,自然也就成了流民的向往之地。

2:旗人入关后,造成了东北地区边境防守力量的薄弱,给了沙俄人可乘之机,到了清朝中后期,大片东北领土被俄国人蚕食,为了抵御沙俄,清政府放开关禁,鼓励百姓去关外垦荒,造成人口大量向关外迁移,此时虽不用在闯关了,但闯关东一词已经口耳相传下来,因此以后的人把去关外地区谋生都叫做闯关东。

3:最后一次大规模闯关东是在清末民初时期,战乱和黄河流域的天灾,导致大批人口去东北地区谋生。

四:闯关东的历史意义

闯关东是历史的悲剧,书写着闯关东人的血与泪,但同时大量汉人的迁移,为关外地区也带去了更先进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促进了民族的交汇与文化的融合。

清入关实行民族等级与隔离制度,严禁汉人进入东北“龙兴之地”垦殖——颁布禁关令。

顺治曾告诫满洲贵族末路退往关东。

满人倾族入关,关东人口剧减,借口“祖宗肇迹兴王之所”保护“参山珠河之利”,长期对关东实行封禁政策。

顺治开始,满境分段修千余公里“柳条边”篱笆墙——东北长城(柳条边墙、柳墙、柳城、条子边),康熙中期竣工。

从山海关经开原、新宾至凤城南的柳条边曰“老边”;自开原东北至今吉林市北曰“新边”。

故在民间有“边里人”、“边外人”的说法。

尽管禁令日见严厉,却不能完全禁阻关内民众进入东北。迫于日趋沉重的生活压力和连年不断的自然灾荒,越来越多的山东和河北省农民或泛海偷渡到辽东,或私越长城走辽西,涌向仍在沉睡的东北沃野。这些移民都是在清廷实行封禁政策的条件下进行的,故称之为“闯关东”。 一个“闯”字足以突显这条路的艰辛。

山东人闯关东实质上是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自发的不可遏止的悲壮的谋求生存的运动。

从移出地看,一面是天灾,旱、水、雹、虫、疫并发。

一面是人祸,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太平天国、捻军、黑旗军、义和团等都曾横扫华北诸省。

直皖战争、两次直奉战争、新旧军阀的混战年年不断,战祸波及华北各省。

兵灾匪祸频繁,日益加重田租、税负、差徭和额外摊派。

越来越多的破产农民和灾民、难民不得不到东北去逃荒、避难。

从移入地看,东北的社会生产力比较落后,大部分土地尚未开垦,华北地区地少人多。

在山东等地“闯关东”由来已久,移民中向家乡寄钱者有之,带财物回乡过年者有之,也不乏发财致富成家立业者,这些刺激了更多的民众要到关外谋生赚钱。

胶东有些村庄几乎村村、家家都有“闯关东”的,甚至村里青年人不去关东闯一闯就被乡人视为没出息,逐渐形成了“闯关东”的习俗。

所以在华北特别是山东的胶东和河北的冀东,劳动力稍一充裕,或一遇天灾人祸,首先想到的是携家带子,或集结亲戚好友,蜂拥到关东去谋生。

清末,沙俄侵略东北,日本紧跟其后,两国竞相在东北扩张势力,修筑铁路、掠夺资源,需大批劳动力,迫使华北破产。

农民移民关外,多是华北地区的农民,尤以山东、河北两省农民最多。

山东胶东地区的登州、莱州、青州和河北省保定、滦州等冀东地区、京津地区,有便利的途径,有“闯关东”的习俗,是移民的主要输送地区;后来,重灾区河南省依靠发展起来的铁路,也有相当数量的农民逃亡到东北。

“闯关东”是守土安命的山东人为了“稻粮谋”掀起“移民运动。清朝山东人多、地少、土地兼并严重,人口压力过重,造成农业危机。视为“龙脉”之地的关东地区,土地宽广、人口稀少, 吸引了众多山东人违禁“闯关东”。

为何闯关东

1、“龙脉之地”不可侵犯

1644年,清兵入关以后,就将关东划为禁区,禁止关内人涉足,黑土地是“龙兴之地”,“龙脉”不可侵犯,一切都得原封不动的保留着。之后康熙、雍正年间政策略有松动,直到1860年,咸丰帝正式宣布关东地区全面向流民开放。

2、人地矛盾,农业危机

明末清初的战乱,导致经济凋敝,人口损失惨重,百姓流亡十之六七。清政府召集流民,取消“三饷”、“加派”等,到了康熙五十一年宣布“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元年实行“摊丁入亩”等政策 使得人口进入大发展时期。

清朝政府一直鼓励垦荒,但是当山东地区宜垦地基本已经垦殖完毕时,人口还在无节制的增长,现有耕地已经无法满足人口的需要。加之土地兼并严重,很多人无地可种,无粮可食。

3、环境变迁,黄河改道

从顺治元年(1644年)至道光十九年(1839年)山东地区共发生各种自然灾害4024次。光绪初年发生于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地的大旱灾,称为“丁戊奇荒”,造成饿殍千万人以上。

咸丰五年(1855年)在河南境内的铜瓦厢黄河断堤改道,滔滔黄河水改道北流,结束了南宋以来黄河南流700多年的历史。改道后的新河道常年泛滥,加剧了洪涝灾害和土地盐碱化,大批农民因此破产。

总之一句话,朝廷不让去的情况下,为了不饿死,必须要去“闯一闯”!

山东特色“闯关东”

“闯关东”逐渐成为具有“山东特色”的地区文化传统,在齐鲁大地传承、沉淀、积累。流民扎根山东,意味着血缘、地缘关系的延伸和社会关系的扩大。在胶东地区,几乎村村、家家都有闯关东!

山东受灾,挨饿所以闯关东了

闯关东是清末至民国初期我国的一次人口大迁移!主要以山东人为主。

东出山海关,俗称关外,因是清朝统治者龙兴之地,所以清朝不允许外来人口进入,到了清末期,因义和团运动和自然灾害频发,山东地区人民生活水深火热,不少人把目光盯向关外淘金,陆路主要走山海关,一大把关内人涌入关外,在白山黑水之间闯出一片天地!

清末 民国

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关内中原大地,从明清到民国期间,以山东、直隶为主的关内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在19世纪,中国黄河下游连年遭灾,黄河下游的百姓,闯入东北,数量规模历史最高。

闯关东从1644年明朝就开始了,陆陆续续一直到民国灭亡的1949年,超过300年。有几次比较大的多数都有史料记载,而不是反过来东北人来闯山东。

如1644至1667年,《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记载“招至百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23年间“鲁民(山东)移民东北者甚多”,许多辽东地区因移民而“地利大辟, 户益繁息”。为了给自己留有退路和保护满洲八旗贵族的生计,康熙下令1668至1860年“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

        据史料记载,闯关东发生在清朝年间,一直到***成立之前,移民时间很长。对于闯关东的历史,前几年电视剧《闯关东》,曾介绍过一些故事。

1904年-1931年。

民国时期,***成立前,部分山东人迫于生计、恰逢国难家仇,山东人(约700-800万人)移民山海关以东,东北三省,才有“闯关东”这个特定历史的词汇。闯字入神,生死时常命悬一线,但是依然不屈不挠,勇于闯荡,谋划家业。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o202401051044136961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