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闯关东历史是哪一年?闯关东哪一年拍的?

闯关东是2006年10月拍的。闯关东是近年来国产电视剧中的佳作,由孔笙导演执导,高满堂编剧,李幼斌萨日娜朱亚文等实力派演员主演,讲述了山东人为了生存发展勇敢闯关东,并且凭借勤劳与智慧在东北落地生根的故事。该剧一经播出,便在国内引发巨大反响。回归到问题本身,闯关东是2006年拍的。

李幼斌版的《闯关东》是2006年10月开拍,2008年1月2日开播的。 

该片讲述的是:1904年,山东大地遭受洪涝灾害,匪患横行,饥殍遍地。朱家收到此前闯关东的父亲朱开山的信,让他们到东北的元宝镇汇合。朱家全家决定坐船从海路闯关东。历经九死一生,除了传文,朱家终于在元宝镇会合。

为了生存,朱开山决定去深山的金矿挖金,受尽了金把头和土匪、官府勾结的各种磨难,朱开山终于成功携带一袋金子逃离了金矿,并用这些钱买房置地安顿下来。途中鲜儿与传文走散,传文也找到元宝镇全家团聚。朱开山在镇上开了一家朱记菜馆,受到当地人的刁难,以山东人特有的情义感动了对手。

附近的甲子沟发现了煤矿,为了争夺采矿权,朱开山一家联合爱国志士与日本人展开了斗智斗勇,终于让煤矿回到了中国人手中。日本兵围攻哈尔滨,朱家三代人一起奔赴抗日的最前线

闯关东是几几年

前几年的时候,山东电视台制作了一部非常经典的作品,叫作闯关东那一年,闯关东几乎占据了所有的电视频道,从八岁到八十岁的人,全部都守在电视前面观看这部经典的影视作品,剧情也是深度还原了当时的场景。

闯关东的故事是从1904年开始的,那一年,齐鲁大地遭受了百年难遇的大饥荒,小偷和土匪到处都是,人们开始前往东北,试图开辟出一条新的出路,为自己谋求一片生机。

闯关东的故事主要是从朱开山开始讲起,朱开山为了出去给家人赚钱,前往东北,去金矿里面挖金矿,为了带出一小块,差点把命都达上,最后终于带了一袋金子,逃离了金矿,给自己开辟了第一桶金。

《闯关东》自2006年开机以来,经历了148天时间,分AB两个摄制组,3台摄像机,完成拍摄1669场戏、683页剧本,拍摄素材共计14000分钟,拍摄条件艰难。

摄制组辗转黑龙江黑河、雪乡、海林、苇河、哈尔滨;山东朱家峪、柳埠、周村、胶南;上海松江;无锡等地,转场达16次之多。据主创人员回忆,拍摄地大多在无人的山间旷野,距最近的一个小镇也有200多公里的路程,吃住行条件都异常艰苦,连车辆用油都要专车供给。

在拍摄东北雪原的剧情时,剧组所有演职员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和漫天的大雪拍摄长达两个月之久。无论是工作人员还是演员,都克服了周期短、行程长、天气寒冷、人员安全保障等等难以想象的困难,无人叫苦,十分配合,最终圆满完成拍摄,呈现了这部史诗般的大剧。

闯关东电视剧是08上映得,也是08秒得开年大戏。集合了,李幼斌,萨日娜,刘向京,牛莉,朱亚文。黄小蕾,靳东,高明,毕彦君,尚铁龙等一大批优秀的实力派演员。 08年上映,拍摄时间是在05年到07年。闯关东这部剧是一部波澜壮阔常年宏大的电视剧,非常好看。

《闯关东》是2006年拍摄的。

2006年9月16日,40集电视连续剧《闯关东》开机仪式在黑龙江省黑河市隆重举行。全国人大科教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原黑龙江省委书记宋法棠,中共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敏出席开机仪式并揭镜。

“闯关东”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个非常独特、影响巨大的历史文化现象,在世界历史上也是一次空前的移民壮举。

第一、电视剧《闯关东》是2006年开始拍摄,并于2008年开始播出的剧;

第二、历史上的闯关东是1931年。

首先,电视连续《闯关东》是一部斥巨资投入的电视剧,投入资金约为300万元,这部剧由2006年开始拍摄,一直到2008年才播出,其中为了拍摄出与历史更加符合的剧情,演员们都在全身心的投入,立求呈现给观众最精彩的表演。

明清到民国期间

历史上的闯关东是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期间。闯关东指的是山东人民为了生活北上黑龙江,是历史上著名的一次大规模移民历史。电视剧《闯关东》是根据该历史背景改编而成。

闯关东是明清到民国期间的事。 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关内中原大地,从明清到民国期间,以山东、直隶为主的关内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

闯关东发生在1900年前后。

        清朝末年间的十九世纪,由于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清政府禁关,所以出现了大规模的移民也就是当时的闯关东。

山东各地及河北等地的人为贫困求吃饱饭以及其他原因开始闯关东。

在当时东北地区人少地广,黑土地种粮收成好,号称关东粮苍之说。

闯关东的人们主要为了生计种粮种药等农作物。

闯关东的人以生计以外还有一些内地犯了事的也为了讨生选择了闯关东。

距今闯关东历史悠久,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移民。

   闯关东,是指在清后期及民国时期,大批中原、江北的老百姓被迫或主动跨过山海关以及渡过渤海,到东北地区闯荡,垦荒和定居的事件。

闯关东是明清到民国那个年代。从山海关内,以山东、直隶为主,到山海关外。

《闯关东》作为时代剧,被观众打出9.3的高分,至今被无数观众奉为经典。朱开山一家人勇敢奔赴东北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同时剧中的主要角色也吸引了观众的眼球。《闯关东》中的朱开山可以说是整部作品的灵魂所在,也是朱家的大山。

他一共有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各有特点,各有长处。朱开山是一个见多识广的人,他对朱家的发展有着雄心壮志。他不会被几所房子或几英亩土地困住。对于朱开山来说,积累原始资本是目标。他很清楚,以后朱家会越做越大,不再专心种地。创业需要管理人才。而且那文是非常好的苗子。

这个大儿媳妇,朱开山看到了很多自己身上的特质,所以在三个儿媳妇中,朱开山其实是最喜欢那文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剧中出现的宋佳饰演鲜儿,是女二号,和朱亚文饰演的朱传武是一对没有走到一起的恋人。

靳东饰演的是被朱开山收养的日本遗孤一郎,这个角色多愁善感、正直,深知恩情,但最终因为无法摆脱关东军恶魔森田的控制而自杀。

闯关东是明清到民国期间的事。

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关内中原大地,从明清到民国期间,以山东、直隶为主的关内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在19世纪,中国黄河下游连年遭灾,黄河下游的中原百姓,闯入东北,数量规模历史最高。

“闯关东”有广义的与狭义的两个概念。有史以来山海关以内地区的民众出关谋生,皆可谓之“闯关东”,此为广义。狭义的“闯关东”仅是指从清朝同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内,中原地区百姓去关东谋生的历史。通常所说的“闯关东”是狭义的。

公元1855年,一场罕见的水灾袭击了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区。大水冲垮了大运河,漕运不得不改道海上。依靠漕运生存的人们不得不面临严重的生计困难,加上晚清时期的各种苛捐杂税,进入土地相对辽阔,人烟相对稀少的关外地区,成了当时破产农民的一个自我救赎的主要途径。

闯关东的人以山东人和河北人居多,从清初到民国年间,内地闯关东的人数达到了3000万人次,多数是因自然灾害和战乱而迫于生计的人们。他们从内地到关东需要克服种种困难,不是飘洋过海,就是跋山涉水。他们钻山林、涉河流、挨饥饿、斗野兽、避土匪……突破重重险阻,最终来到关东大地上为了生存而谋生。

闯关东是明清到民国期间的事。以山海关城东门为界,关内中原大地以山东、直隶为主的关内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

闯关东的历史由来已久,据初步考证,明代末期即有此记录,清代逐渐掀起高潮,清代的中晚期至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逐渐形成闯关东的浪潮。据初步统计,至新中国成立前,闯关东的人数已达三千万左右。其中,山东人占绝大多数。

闯关东是一种社会历史移民现象,也是一次壮举,有自发的客观因素,有内在的政治影响深度。

清朝初年,严禁汉人进入满洲“龙兴之地”垦殖,因此颁布禁关令。顺治开始,满境分段修千余公里“柳条边”篱笆墙,康熙中期竣工。从山海关经开原、新宾至凤城南的柳条边曰“老边”;自开原东北至今吉林市北称“新边”。以柳条边为界,长期对东北实行封锁政策。因此,在民间有“边里人”、“边外人”的说法。

但事实上,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就开始兴起了闯关东。

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满清政府却禁关令依旧。

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惩罚危险,“闯”入东北,此为“闯关东”来历。

直至咸丰十年后,前往关东谋生,不仅不违禁,而且成为合法的了。

但“闯关东”一词却早已被广泛应用,并已约定俗成。

清朝末年,以山东、河北两地人民为主体,持续大规模向东北三省移民,在历史上这被称作“闯关东”。

清入关实行民族等级与隔离制度,严禁汉人进入东北“龙兴之地”垦殖颁布禁关令,尽管禁令严厉,却不能完全禁阻关内民众进入东北。

迫于日趋沉重的生活压力和连年不断的自然灾荒和战乱,越来越多的山东和河北省农民或泛海偷渡到辽东,或私越长城走辽西,涌向仍在沉睡的东北沃野。

这些移民都是在清廷实行封禁政策的条件下进行的,故称之为“闯关东”。 一个“闯”字足以突显这条路的艰辛。

1:明末清初,由于连年的战乱及明朝政府的腐败,广大百姓无法在自己常年生活的土地上耕作,造成了大量流民的产生,这些流民迫于生计只能离开自己世代居住的土地、外出求生,而关外相对人烟稀少,土地广袤肥沃,自然也就成了流民的向往之地。

2:旗人入关后,造成了东北地区边境防守力量的薄弱,给了沙俄人可乘之机,到了清朝中后期,大片东北领土被俄国人蚕食,为了抵御沙俄,清政府放开关禁,鼓励百姓去关外垦荒,造成人口大量向关外迁移,此时虽不用在闯关了,但闯关东一词已经口耳相传下来,因此以后的人把去关外地区谋生都叫做闯关东。

3:最后一次大规模闯关东是在清末民初时期,战乱和黄河流域的天灾,导致大批人口去东北地区谋生。

闯关东是历史的悲剧,书写着闯关东人的血与泪,但同时大量汉人的迁移,为关外地区也带去了更先进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促进了民族的交汇与文化的融合。

关东是指东北地区,山海关以东,是清朝满族人的龙兴之地,一直以来是被清廷封锁的,以便丢了中原后退回老家。

后来由于沙俄逐步蚕食,再加上山东、河南、安徽等地人多地少,水旱灾害频发,饿殍遍野,清廷才开放东北,让中原人迁去东北讨生活。

闯关东,是指在清后期及民国时期,大批中原、江北的老百姓被迫或主动跨过山海关以及渡过渤海,到东北地区闯荡,垦荒和定居的事件。

1861至1911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边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断侵蚀黑龙江边境,清政府于咸丰十年正式开禁放垦,鼓励移民实边,以振兴关外的经济。

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依旧禁关。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着被惩罚危险,“闯”入关东。

“闯关东”浪潮叠起,意味着中原文化向关东地区大规模挺进,文化交流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开放的历史条件下,中原文化迅速在关东地区扩散,使得中原文化和关东文化在辽阔的关东得到了并存。

从清朝同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内。

闯关东的人以山东人和河北人居多,从清初到民国年间,内地闯关东的人数达到了3000万人次,多数是因自然灾害和战乱而迫于生计的人们。他们从内地到关东需要克服种种困难,不是飘洋过海,就是跋山涉水。他们钻山林、涉河流、挨饥饿、斗野兽、避土匪……突破重重险阻,最终来到关东大地上为了生存而谋生……

清朝末年。具体地说就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清朝对东北控制的放松,河北,山东等地的农民越过山海关,来到东北地区进行生产,生活,这一时期大约有一千万人来到东北,促进了东北地区的开发。

1904年一户山东人家为生活所迫离乡背井闯关东的故事

“闯关东”仅是指从清朝同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内,中原地区百姓去关东谋生的历史。

 关东主要指山海关以东,即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四盟市(蒙东源于关东),今泛称“东北”,明朝俗称“关东”,清朝称之为满洲东三省。

在19世纪,中国黄河下游连年遭灾,黄河下游的中原百姓,闯入东北。

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依旧禁关。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着被惩罚危险,“闯”入关东,此为“闯关东”来历。

公元1855年,一场罕见的水灾袭击了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区。

大水冲垮了大运河,漕运不得不改道海上。

依靠漕运生存的人们不得不面临严重的生计困难,加上晚清时期的各种苛捐杂税,进入土地相对辽阔,人烟相对稀少的关外地区,成了当时破产农民的一个自我救赎的主要途径。

闯关东的人以山东人和河北人居多,从清初到民国年间,内地闯关东的人数达到了3000万人次,多数是因自然灾害和战乱而迫于生计的人们。

他们从内地到关东需要克服种种困难,不是飘洋过海,就是跋山涉水。

他们钻山林、涉河流、挨饥饿、斗野兽、避土匪…

突破重重险阻,最终来到关东大地上为了生存而谋生。

闯关东,作为一种社会习俗而被广泛接受。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一关之隔,却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从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

闯关东是山东、河南、安徽等地的老百姓在家里活不下去了,去东北讨生活的一段经历。清朝开放东北后,大批的内地老百姓(山东人最多)蜂蛹去东北。避免了东北领土被俄罗斯和日本蚕食。

明末清初,由于连年的战乱及明朝政府的腐败,广大百姓无法在自己常年生活的土地上耕作,造成了大量流民的产生,这些流民迫于生计只能离开自己世代居住的土地、外出求生,而关外相对人烟稀少,土地广袤肥沃,自然也就成了流民的向往之地。

清朝末期,黄河下游泛滥连年成灾,满清朝庭仍然禁关令照旧,破产农民不顾禁关令惩罚,成千上万“闯”入东北,这就是“闯关东”的历史。

闯关东有广义的与狭义的两个概念。有史以来山海关以内地区的民众出关谋生,皆可谓之“闯关东”,此为广义。

狭义的“闯关东”仅是指从清朝同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内,关内百姓去关东谋生的历史。        

“闯关东”是指从顺治年间到民国初年,山东、河北、山西、河南等地的百姓去东北地区谋生的历史。我们通常所说的“闯关东”都是指狭义的。

大规模的闯关东潮主要发生在1644年至1911年期间,总计约267年时间。

这期间分为两个高潮期。

一是1644至1667年间,《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规定“招至百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23年间“鲁民移民东北者甚多”,许多地区因移民而“地利大辟, 户益繁息”。

二是1861至1911年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边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断侵蚀黑龙江边境,于1860年正式开禁放垦,清政府采纳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的建议大批关内人民陆续向关外转移。

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关内中原大地,从明清到民国期间,以山东、直隶为主的关内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

在19世纪,中国黄河下游连年遭灾,黄河下游的百姓,闯入东北,数量规模历史最高。

中文名

闯关东

外文名

Brave journey to northeast

词汇

社会、历史

现象

社会人口迁移

时期

清末 民国

闯关东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口大迁移。

在19世纪,中国黄河下游连年遭灾,黄河下游的百姓为了生计,闯入东北,数量规模历史最高。

“闯关东”有广义的与狭义的两个概念。有史以来山海关以内地区的民众出关谋生,皆可谓之“闯关东”,此为广义。狭义的“闯关东”仅是指从清朝同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内,关内百姓去关东谋生的历史。我们通常所说的“闯关东”是狭义的。

关东地区是清王朝的龙兴之地,清朝前期是不允许汉人去关东谋生的。由于北方连年战争,黄河泛滥,北方大旱等多重因素,老百姓被迫去关外谋生,同治年间到民国达到了闯关东的顶峰。

东北人口稀少,外部沙俄虎视眈眈,清王朝也意识到要转移人口去管理这广大地区。

明朝洪武十四年,朱元璋手下的大将徐达在河北秦皇岛筑城建关,设立了明朝长城最为重要的东北关隘,扼东北与中原之咽喉,因为这个关隘依山襟海,故名“山海关”。从此之后,山海关以内,被大家称为“关里”,而山海关以东、以北的地区,就成为了我们今天印象里的“关东”。

闯关东发生于清朝中期到解放前,同治年间到民国时期达到顶峰,那时黄河泛滥、北方大旱、加之连年战争,北方居民被迫去东北谋生。当时关东是指山海关以东,也就是现在的东北三省。

前往关东地区的主要是山东的老百姓,有两条路:旱路和水路。旱路是从河北东部穿过山海关,抵达关东,因为路上有一座临榆关,所以也叫做榆关道,要走将近一年,一路走下来,往往因为冻饿疾病,战争匪患而遇难;而水路则是直接在山东半岛的烟台地区乘船,在东北的辽宁半岛上岸,风大浪急,且当时爆发战争,常常一船人遇难。

能到东北已是九死一生,而最难的才刚开始。虽说东北黑土地肥沃,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但想生活哪怕是种地也是需要钱的,外乡人来到这里尝试过各行各业,淘金、种地、开饭馆、开货站等等。淘金是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伊春一带,去金沟的人很少能活着回来。

闯关东一般是特指清末到民国这段时期中原地区的百姓出山海关去东北谋生。

关东,是指山海关以东地区,一般泛指整个东北。在清朝初年,清廷以保护龙兴之地为理由禁止汉人进入东北垦殖,并修筑柳条边为界。

到了清末,沙俄在远东的势力日益扩张,而东北人口稀少,影响到了清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控制。黑龙江将军特普钦为此提出建议,希望开禁移民充实东北,以加强对东北的控制。1860年清廷接受这一建议,取消了部分禁令,默许汉民去东北屯垦。

初期,去东北的大多是受太平天国运动影响的中部各省难民,到了后来,随着内忧外患的加剧,清廷加快了移民实边的步伐。1881年,吉林将军辖区首开招募屯垦的先河,设立了珲春招垦总局,从山东、辽南等地区招揽汉族农民来垦殖,这意味着从默许移民到鼓励移民的转变。

明清到民国期间。

        闯关东是明清到民国期间的事。 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关内中原大地,从明清到民国期间,以山东、直隶为主的关内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a20230122145219cda5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