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唇亡齿寒是历史故事吗?唇亡齿寒是谁说的?

唇亡齿寒是一个中国古代成语,出自《战国策·秦策五》。据传当时的秦国宰相张仪向秦孝公劝谏,在谏言中用到了这个成语,意思是“唇亡则齿寒”,比喻两者关系密切,相互依存。在政治上,就是说要注重周边各国的稳定,否则会对自己造成影响。

唇亡齿寒是指虞国和虢(guó)国。

唇亡齿寒的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复假道於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晋献公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虞国一定也跟着灭亡,虞公不听劝,晋国借着虞国的道灭掉虢国之后,在回来的路上捉住了虞公,灭掉了虞国。俗话说的:“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说的就是虞国和虢国的关系。现在也用它来比喻两者的利害密切相关。

唇亡齿寒”出自《左传·哀公八年》:“夫鲁,齐晋之唇,唇亡齿寒,君所知也。”寓意是:“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左传·僖公五年》中晋献公向虞国借路伐虢,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虞君说,虞虢两国像嘴唇和牙齿之间的关系,唇亡则齿寒,但虞君未听劝告最终也为晋所灭。

        不是出自烛之武退秦师,唇亡齿寒出自春秋时期

        唇亡齿寒和假途灭虢这两个典故都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

虢亡,虞必从之。

晋不可启,寇不可翫。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这个辅呢指的是面颊骨,车呢指的是牙床,这俩连着,缺一不可。

意思就是晋国要借咱们的道,去打虞国,可是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关系,你把道路借给了晋国,等他灭了虞国,那咱们虢国也就跟着灭亡呀。

果不其然,这虢国畏惧这个晋国势大,借道给了晋国,晋国灭了虞国,结果回军的路上来了个顺手牵羊,就手儿,也把虢国给乎撸了。

典故: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消灭虢国。可是想要消灭虢国的话,就必须先经过虞国。这个时候大夫荀息建议,把晋献公的美玉和宝马,送给虞国国君,请求借道。晋献公一开始有点舍不得,但是苟息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于是晋献公便同意了苟息的计策。

果然不出所料,虞君看见礼物之后,非常高兴,答应借道。

大夫宫之奇听说之后,赶紧阻止说:“不行啊!

虞国和虢国就象牙齿和嘴唇的关系,没有了嘴唇,牙齿就会感到寒冷。

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彼此帮助,万一虢国被消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

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

”但是虞君并没听宫之奇的劝说,还是借道了。

宫之奇知道虞国灭亡的时间不远了,就带着家人离开了虞国。

果不其然,晋国军队消灭了虢国之后,回来的时候顺便又消灭了虞国。

唇亡齿寒的故事来源于《春秋左传·宫之奇谏假道》。公元前655年,晋国想消灭虢国,但要经过虞国,于是派使者向虞国借道。

虞国大夫宫之奇极力反对,他说:“虢国和虞国是互相依存的近邻,如果虢国亡了,虞国也就难以自保。俗话说‘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虢国和虞国之间的关系就是这种唇齿相依的关系。”

但是虞公不听,最终借道给晋。晋国军队顺利通过虞国后,很快便将虢国消灭。这个成语的背后,是晋国对宗法制的挑战的收尾之战。

典故: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日:“虢,虞之表也。

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在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弗也。

许晋使。

宫之奇以其旅行,曰:“虞不惜矣。

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十二月丙子朔 ,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

师还,馆于虞。

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意思:辅车相依:辅:颊骨;车:齿床。

颊骨和齿床互相依靠。

比喻两者关系密切,互相依存。

唇亡齿寒: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

比喻利害密要相关。

意义:指命运紧密相关联

“唇亡齿寒”的意思是指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受到寒冷。形容两者之间关系很密切,互相依赖,息息相关。

成语出自《左传·哀公八年》:“夫鲁,齐晋之唇,唇亡齿寒,君所知也。”“唇亡齿寒”是一个紧缩式的中性成语,在文中主要作定语或谓语,多形容人际或者国家之间的关系。近义词为息息相关,反义词为素昧平生或隔岸观火。

解释: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冷,比喻两者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出自《左传僖公五年》中晋献公向虞国借路伐虢,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虞君说,虞虢两国像嘴唇和牙齿之间的关系,唇亡则齿寒,但虞君未听劝告最终也为晋所灭。

【成语故事】:

晋侯再次向虞国借道去征伐虢国,宫之奇进谏说:“虢国,处在虞国的外面。虢国如果灭亡了,虞国必然跟着灭亡。有言:‘辅车(颊骨与牙床)相依,唇亡齿寒’,所指的就是虞国和虢国之间的相依关系。”结果虞国国君没有听从劝告,晋国在灭了虢国后,顺便也灭了虞国。

唇亡齿寒的故事来源于《春秋左传·宫之奇谏假道》。

公元前655年,晋国想消灭虢国,但要经过虞国,于是派使者向虞国借道。

虞国大夫宫之奇极力反对,他说:“虢国和虞国是互相依存的近邻,如果虢国亡了,虞国也就难以自保。

俗话说‘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虢国和虞国之间的关系就是这种唇齿相依的关系。

”但是虞公不听,最终借道给晋。

晋国军队顺利通过虞国后,很快便将虢国消灭。

这个成语的背后,是晋国对宗法制的挑战的收尾之战1。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回答者:wahhltt - 同进士出身 六级 2-7 11:49

--------------------------------------------------------------------------------

为人做事要考虑长久,不要只看眼下。

小到一个人,我们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占小便宜,鼠目寸光,朋友间要互帮互助,共同面对难关。

大到一个国家,分清自己的立场,坚定自己的信念,帮助自己的盟友,互相依存。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n2023100816080800c7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