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果我想写关于春秋战国到秦王朝时期的故事、应该看什么书呢?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写的历史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
深圳报业集团编辑贾志刚写的《贾志刚说春秋》、《贾志刚说战国》;
史学家顾德融、朱顺龙写的《春秋史》;
史学家杨宽写的《战国史》。
二、与黄河有关的历史故事和古战场?
牧野古战场:在今河南省卫辉市北,商朝时是都城朝歌的近郊.商朝末年,周武王讨伐殷纣王时曾在这里誓师,一举攻入朝歌,迫使纣王自尽,结束了商朝600年的历史,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
2、崤山古战场:在今河南省洛宁县西北,春秋争霸时期,本有联姻关系的秦晋两国,由于都想当霸主,一直明争暗斗。晋文公死后,由争夺郑国而矛盾公开,晋襄公在秦军的必经之路崤山埋伏下重兵,将有300辆战车的秦军全歼。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崤山之战。
3、巨鹿古战场:在今河北省平乡县。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起义,被秦章邯大军打败,章邯接着又镇压了项梁率领的另一支起义军,然后攻打赵国,并占领了赵国首都邯郸.赵王退守巨鹿,向齐、燕、楚等国求援,楚王派出两路兵马,一路由刘邦率领直接进攻秦都咸阳;
一路由宋义率领北上救赵.因宋义胆小,途中被次将项羽夺去兵权,项羽即率军直扑巨鹿,九战九捷,大破秦军,章邯向咸阳请求援兵,把持朝政的赵高为了篡夺国家大权,不仅不派救兵,反而向秦二世说章邯的坏话,章邯受责,进退两难,最后只好向项羽投降,巨鹿之战遂告结束。
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起义推翻秦王朝统治的决定性一战,“逐鹿中原”这一著名成语即由此而来。
4、昆阳古战场:在今河南省叶县。西汉末年,王莽夺汉室皇,,为巩固统治,公元23年,王莽派40万军队包围了由刘玄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占领的昆阳,农民起义军只有8 000多人,双方兵力十分悬殊。
但起义军在太常偏将军刘秀的巧妙指挥下,打败了新王朝的军队,起义军光打扫战场就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昆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
5、官渡古战场:在今河南省中牟县东北.公元200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基本占据了中原,便开始与强敌袁绍较量。袁绍的10万大军从邺出发进攻许昌,曹操率1万多人进驻官渡迎敌,因双方力量悬殊,曹操采取避实就虚,声东击西的战术,两次小胜袁军。
袁绍自恃兵多,率大军直逼官渡要与曹操决战,曹操坚守官渡,袁绍无法前进,两军相持半年之久。后曹操采纳袁绍的谋士的建议,率精兵5000偷袭了袁绍的粮仓,袁绍气急败坏,要去偷袭曹操的大本营,结果受到早有准备的曹军的两面夹击。
最后将袁绍的10万大军消灭得只剩800余人,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
三、项羽有什么故事?
①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
最先开始的农民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后来全国动乱,各地纷纷揭竿而起,贵族子弟项羽也领导军队起义,反抗秦王朝的暴虐统治。
项羽带着楚军回国,赢得了百姓的欢呼,楚怀王也没有计较项羽斩杀主帅的罪过,而是对项羽论功行赏,让项羽当上真正的上将军,他的威名传遍了天下。
②
项羽是我国历史上传奇人物,和他有关的故事很多。
一是取而代之。秦始皇巡游经过会稽,项羽随众人观看,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
二是先发制人。陈胜起义后,项羽杀死了声称“先发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开树起了起义大旗。
三是破釜沉舟,以一当十。巨鹿之战为了表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项羽带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与秦军进行激烈的较量,“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
四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羽在鸿门设宴招待汉高祖,因项羽不忍杀刘邦。范增便让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想借机刺杀汉高祖。汉高祖的谋臣张良说:“现在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常在沛公。”
五是四面楚歌。楚军被汉高祖军队围得水泄不通。夜间军营四面皆楚歌,因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有船不渡,自刎身亡。
四、商鞅变法故事讲解?
战国时期,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齐、楚、燕、赵、魏、韩这六个大国。秦孝公即位后,决心进行变法,富国强兵,于是到处搜罗人才。
有个名叫商鞅的人,他向秦孝公提出了变法主张。秦孝公非常赏识他,任命他为左庶长,在秦国上下进行变法。商鞅首先起草了一系列的变法条令,但是还没公布。他担心老百姓不信任自己,不按照新法令去做。于是,商鞅与秦孝公想出了一个办法。
这天商鞅派人到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然后下令:谁能把这根木头从南门扛到北门去,就赏他十两金子。
城里的百姓听后都来看热闹,不一会儿,南门就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
有的人说:“这根木头谁都能扛得动,用得着赏十两金子吗?”有的人附和着说:“左庶长是在逗大家玩的吧?”大伙儿你一言、我一语,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嘻嘻哈哈的,没有一个人敢上去扛木头。
过了好一会儿,商鞅抬头看看天上的太阳,都快正午了也又没有人扛木头。
商鞅知道老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就把赏金提高到了五十两。
可是没有想到,赏金越高,人们越不敢相信,所以仍然没有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了出来,他说:“我来试试。
不就是根木头吗?大不了白扛呗!
”说完,那个人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
大家很想再看看热闹,都跟在后面,一大群人跟随者那个扛木头的人来到北门。那个人把木头往地上一放,商鞅立刻派人端上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赏给那个扛木头的人。人群顿时炸开了锅,商鞅趁机说:“我说话算话,新颁布的法令也是一样,绝不会朝令夕改。”
这件事立刻传了开来,从都城传到周边城市,又从周边城市传到偏远的地方,一下子轰动了整个秦国。
老百姓都说:“左庶长的命令不是开玩笑的。
”商鞅知道新法令已经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于是把起草的新法令向外公布了。
商鞅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他们对商鞅恨之入骨。
秦孝公去世后,以秦惠王为代表的旧贵族就以谋反罪逮捕商鞅,并将他五马分尸。
但是自从商鞅变法以后,秦国的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增强了,秦国很快富强起来,这为以后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战国时期秦国秦孝公支持商鞅进行的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
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商鞅变法运动壮大了秦国国力,为秦后来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它推动了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根本目的:为了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
主要目的:发展封建经济,确立地主阶级统治,为秦国统一天下做准备。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又害怕国人议论纷纷,所以犹豫不决。秦孝公召开朝会命臣工商议此事。
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
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语出《商君书·更法篇》、《史记·商君列传》)。
这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
商鞅变法的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
告示: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两黄金。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商鞅又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两金(古时的“金”实际为黄铜)。”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两黄金(黄铜)。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
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商鞅失去变法的强有力支持者,商鞅有口难辩,只得逃亡。
最后,商鞅在秦军追捕中毙命,只落得个“车裂”的下场。
但变法得以继续实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