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胡适传记1000字,概括差不多先生传?

《差不多先生传》是胡适先生创作的一篇传记体杂文,讽刺了当时中国社会那些处事不认真的人。从处事不认真到处世不认真,许许多多的人就在“差不多”的圈套里度过一生。

《差不多先生传》,是胡适先生创作的一篇传记题材寓言,描述讽刺了当时中国社会那些处事不认真的人,短文差不多先生就是这样的人,他有句名言,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可以了,何必太认真呢?

在他眼里,白糖和红糖差不多,山西和江西差不多,就连自己生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和人医差不多。

人死前后还说:“死人和活人差不多,人只要差不多就行了,不要太精确。

后来胡适在《男人四十》这部传记中,开篇就讲述了自己的母亲:

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胡适《终身大事》中的田亚梅,面对父母双亲对她与陈先生的婚事的阻挠,转而求助于她的恋爱对象陈先生,并因陈先生的一纸字条而下定了离家出走的决心,发出了“这是孩儿自己的事,孩儿需要自己决断”的呼声,这呼声看似掷地有声,实则是身为男性启蒙者的陈先生教授与她的,而并非是田亚梅发自内心的呼声。

可见,五四时期的新女性虽然饱受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并身体力行着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等新的思想观念,但她们在心智上尚未发育成熟,还不能依靠自己的独立思考来做出正确的选择,只能求助于自己的恋爱对象,让男性启蒙者帮她出谋划策,在实质上依然没有摆脱对男性的依附心理,没能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

《终身大事》是胡适的代表作品之一,描述的是一个中产家庭的独生女田亚梅为争取和陈先生的婚姻自由而离家出走的故事。

田亚梅留学归来,自由恋爱选中了陈先生,但是田太太找来算命先生却说命相不合因而反对,田先生虽然不信算命但是确因为触犯了所谓的祠规而反对。

最后亚梅偷偷留下字条离开,并告诉父母自己的终身大事要自己决断。

这部剧是在五四运动前后的背景下产生的,所以主人公的行为以及人物形象特点都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其所表达的主题意义也有鲜明的社会特点。

在这部作品中,女主人公田亚梅追求自由,自己的终身大事要自己决断,田太太则将决断权交给了算命先生和菩萨,田先生则受到宗法祠规的约束,他们对人生的不同态度也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他们之间的抗争实则也是新思想与封建的抗争。

胡适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他的夫人是江冬秀,一个没有文化,只知相夫教子的旧时妇女,只有传统美德是个有自主精神的贤妻良母

作为民国的大师,胡适一直是民国文人的榜样,他同样好名好利,却一直保持警惕和反省,就连毒舌如钱钟书,也说“统言之,胡适之品格绝高于蔡元培等。”

1、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李慎之先生说:“二十世纪是鲁迅的世纪,二十一世纪是胡适的世纪。”

正因为民国有了胡适这位谦谦君子,才有了色彩。

在民国文人的眼里,胡适“完全是学者相,完全是君子相”。

罗尔纲评价他:“我还不曾见过如此一个厚德君子之风。”正如胡适说的:“不降志,不辱身,不追赶时髦,也不回避危险。”

君子坦荡荡,就连***的发言也敢驳斥,直接说:“你错了。”气得***全身发抖。后来和胡适交谈,他也变得拘谨而又忐忑。

民国多少留洋归来的文人,一边追求自由恋爱,一边又无力反抗家庭接受包办婚姻,大多不是离婚就是纳妾,而胡适却言而有信,和江冬秀携手一生。

在当时,胡适是出了名的怕老婆,在外处处维护江冬秀的面子。

作为民国有颜值要才华的大才子,胡适同样十分抗拒父母安排的不般配的婚姻,只是他承诺过,只要江冬秀“放足读书”,就同意结婚。

婚后,胡适写过一首诗:

“岂不爱自由?此意无人晓。情愿不自由,也是自由了。”

和当时那些为了所谓“自由爱情”而抛妻弃子的人相比,胡适更是做到了君子的责任和担当。

2、君子好名,取之有道

有人说:“君子不受虚荣,不祈妄福。”

胡适好名利,然而他并不是一概全收,而是时刻保持警惕和反省。

在名利上,胡适一直保持着两个原则:一是“君子好名,取之有道”,绝对“不接受来历不明、言过其实的虚名”;二是“成名后,就不要辜负这个名声”。

这两个原则一直贯穿着胡适的一生,因而他一生都能在名利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

有一次,胡适意外遇见了老朋友斯文·赫定,这位朋友提出:“我想提名你做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胡适毫不犹豫拒绝了这个提议。

正如李敖所评价的:“40年来,能够一以贯之地相信他所相信的,宣传他所相信的,而且在40年间,没有迷茫,没有‘最后见解’的人,除了胡适之外,简直找不到第二个。”

无论是对于名利,还是对于自己的人生,胡适心中都有自己的坚持,并且会不断的反省,所以才可以时刻修正自己的道路。

而在这条路上,妻子江冬秀可谓是功不可没。

实际上,胡适有很多次机会可以放弃学术,选择从政当官,而江冬秀的劝诫却给了胡适更多思考的余地,让他以学者的身份过完一生。

这恰恰也是胡适自身的警惕和反省,如果他没有自我反思,谁劝也是没有用的。

3、君子待人,谦卑有礼

民国时期有一句话很流行:“我的朋友胡适之。”

他的朋友里,不仅有文学大家,更有贩夫走卒。

胡适特别会处理人际关系,仗义疏财的他资助过很多人,包括罗尔纲、沈从文、季羡林、林语堂、周汝昌等人,还有不少贩夫走卒。

一到周末,胡适家里总是有许多人,街上的叫卖小贩也可以进去讨杯茶喝。

有一次,卖烧饼的小贩袁瓞来胡适家里喝茶,胡适聊到:“我喜欢游泳,可鼻孔长了小瘤,呼吸不便。”

袁瓞答到:“好巧,我鼻孔也长了一瘤,恐是鼻癌。”

胡适便写来一封信给自己的医生朋友,信中说:“这是我的朋友袁瓞,一切费用由我负担。”

平日里无论工作多么繁忙,胡适对待下属总是一片平和,从不摆臭脸,让自己的坏情绪影响到身边的人。

文人相轻,鲁迅曾经公开批评过胡适,而胡适却没有回应。鲁迅去世后,他还帮着许广平出版鲁迅的全集。

胡适一生性格平和,宽厚待人,澄澈明亮,是名副其实的谦谦君子。

他好名好利,却一直保持着警惕和反省,只得自己该得的名利。

“熙熙攘攘,皆为利来。”

好名利不可怕,可怕的是沉迷其中失去了自我。就像翟天临事件一样,虚名把你捧得多高,你摔得就会有多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m202404261858115cb1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