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中引用了这样一个典故,那就是秦穆公亡马的故事来说明君主施行仁德,爱抚人民,人民就爱戴他们,人民如果一旦爱戴他们的君主,那就都乐意为他们去死了。
故事是这样的:说秦穆公乘马车出行,车坏了,右侧驾辕的马跑了,一群农夫抓住了它。
这匹马是秦穆公十分喜欢的战马,大家都知道秦国的祖上时代就是给周朝牧马的,穆公亲自去寻找那匹马,在岐山的南面看到农夫正在分食马肉,穆公叹息说:“吃了骏马的肉而不马上喝酒,恐怕马肉会伤了你们的身体。
”于是穆公给他们一一喝了酒,才离开。
过了一年,秦、晋两国在韩原展开激战。
晋国士兵已经包围了秦穆公的兵车,晋国大夫粱由靡已经抓住穆公车上左边的马,晋惠公的车右路石举起长矛击中了穆公的皑甲,穆公的七层铠甲已被击穿了六层,在这危急时刻,曾在岐山之南分食马肉的农夫三百多人,赶来在车下竭尽全力为穆公拼死搏斗。
于是秦军大胜晋军,反而俘获了晋惠公带回秦国。
秦穆公,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春秋五霸”之一,非常有作为,他在史书上多有记载,他就是用五张羊皮换来百里奚的君王,他为秦国后来统一天下,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吕氏春秋》中引用这个故事主要为了讲述一个爱惜兵民的领导者,在战争中一定会取得胜利。
秦穆公十分喜欢的马跑了,被农夫宰杀了来吃了,如果换成有的人,一定是把这些人抓来,要么杀掉,要么施以惩罚,但秦穆公并未这样做,而是想到这些人之所以敢把自己的马杀了来吃,那是十分的饥饿,是什么造成这些人十分饥饿而铤而走险呢?是不是自己治理国家的水平不够呢或者没有及时减免这些人的赋税呢?秦穆公就是在自己的身上找原因,反问自己为什么没有解决这些人的饥饿问题?然后看到马已经死了,是被这些农夫吃掉了,既然已经死了,就不可以再活过来,但这些农夫们吃了马肉不再喝点酒,(据说马肉很酸并且有怪味,所以古代迫不得已吃了马肉之后要喝酒,否则身体受不了),马毕竟是牲口,可人民才是自己的子民,于是立即决定给这些人酒来,让他们一个一个的喝了后才肯离开。
后面的事情自然,人民感恩戴德,在战斗中帮助秦穆公战胜了敌人。这个典故给我们的启示:
1、身外之物如果已经完全失去的话,如果无可挽回,我们可以再找一点其他可以联带的价值,莫过多地为身外之物而换来人情的隔离。这就是“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的道理。
2、将心比心,人都是感情的动物,对他人好,他人也一定会给予回报,特别是对于处于绝境、困境中的人们。成语“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说的很好。
3、因果关系,有因必有果。好的结果是因为有好的起因,这就是成语“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辩证思维模式。
相比现在一些事件中,逼着人去跪狗,为了死去的狗逼着人付出天价的赔偿,甚至还有为了一只死去的鸡子,巧妙地算出&34;鸡生蛋,蛋生鸡”这么复杂的数学算式来。这些人应该在秦穆公亡马的故事中,认真地体会体会古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