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汤圆的来历和故事500字,元宵节汤圆来历丶制作材料丶过程丶寓意作文?

汤圆象征团圆、美好,元宵节吃汤圆意味着一家在新一年里会阖家幸福,团团圆圆,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

汤圆是在宋朝时期浙江宁波一代首先兴起的一种食物,用黑芝麻、猪油、白砂糖作为馅料,先将黑芝麻磨成粉状,然后拌上猪油和砂糖团成球,这就是汤圆的馅料。

用糯米粉和面做皮,将馅料放在糯米皮里,团成小球,放在水里煮。

这种食物煮熟之后吃着香甜可口,还很有趣,所以很受大家的欢迎。

又因为这种糯米圆子在煮的时候,在水里上下浮沉,所以一开始给它起名字叫“浮元子”,后来才叫汤圆。

因为它开锅之后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挂在云空。天上明月,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象征着团圆吉利。所以说,元宵节吃元宵或者汤圆表达的是人们喜爱阖家团圆的美意。

元宵节吃汤圆,除了寓意喜庆合家团团圆圆,还有御寒、补脾胃、益肺气之养生功效。元宵汤圆的材料主要是糯米,《本草纲目》中指出,糯米是补脾胃、益肺气之谷。糯米味甘、性温,吃后能补养人体气血,滋养脾胃。

冬季最冷是三九,目前虽然已过,但天气乍暖还寒,寒冷天最容易亏损的就是胃气。古人在正月十五闹元宵时用糯米材料制作汤圆,除了糯米有粘性,包圆容易下锅不会散开,还因糯米具有御寒方面的特性。

汤圆本身就是用糯米做的皮,自带一些甜味,所以在吃汤圆的时候要适当放糖,避免大量的糖分摄入引起脾胃不适。汤圆的吃法还有很多,在汤里可以放一些糖桂花、甜酒酿或者桂圆、红枣之类,要是想在冬日里达到一些驱寒的作用,还可以在汤里放一点姜汤。

吃汤圆是我们的传统习俗,南方地区过年必不可少的就是汤圆,“圆”代表着“团圆”“圆满”,吃汤圆,是家庭和谐、吉祥的意思。

2、元宵节吃汤圆的由来故事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或“灯节”。据资料记载,元宵节大约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到了明清时期便与春节、中秋节一起被称为中国民间的三大传统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从《平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料的记载看,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因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

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大约形成于宋代。

宋人周必大的《平园续稿》中有“元宵煮浮元子,前辈似未曾赋此”之说。

据记载,唐朝时,元宵节吃“面茧”“圆不落角”。

到了南宋,出现了“乳糖圆子”,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

宋代周必大所写的《元宵煮浮圆子》诗,里面有“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的诗句。

及至明朝,“元宵”的称呼就比较多了。

后来,元宵又称为“汤元”。清代李调元的诗句“风雨夜祭人散尽,孤灯又唤卖汤元”即是指此。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大总统的职位,他忌讳谐音“袁消”的“元宵”,于1913年元宵节前下令将元宵改为“汤圆”。这种小吃的名称,几经变易,才被固定下来。

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杭州城里来了个白胡子老头,挑着一副担子卖汤圆,停在南大街的小石桥边,敲着竹梆子叫喊:吃汤圆咯!一个大汤圆三个铜板,一个小汤圆五个铜板。

路过的人听了都笑话这个老头耳朵不好使,把汤圆的价格都喊错了。哪知,卖汤圆的老头却一本正经地讲自己没有喊错,说是什么价格就是什么价格,不会改,想吃的人快点来。众人看着锅里的汤圆又白又好,就一窝蜂似的抢着买大汤圆吃。

这时,本地的大木材商陈家的老佣人带着小主人出门逛街,路过小石桥。这两人,老的头发花白有六十多岁了,小的才五六岁。

小官人闻着汤圆的味道,香极了,馋的口水直流,就吵着要吃汤圆。可是东家交代老佣人,出门不能买东西给小主人吃,担心外面的食物不卫生,怕这个独苗吃坏了肚子。

可是,小官人不让吃就不肯走了,赖在汤圆摊前,怎么哄就是不走。老佣人实在没办法,就摸出五个铜板,心想只给他吃一个小汤圆应该问题不大。

卖汤圆的老头舀了一个小汤圆放在碗里,小官人见了,也不管烫嘴不烫嘴,直接夺过碗,张开嘴巴就要吃,这个小汤圆竟然像活了一样,一碰到小嘴巴,自己就滑进嘴巴滚下肚去了。

小官人自从吃了这个小汤圆,三天三夜滴水未进也没感到肚子饿。陈家老爷知道后,急得要命,害怕儿子的身体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一问,老佣人说吃了个汤圆就这样了。陈家老爷立马就生气了,要老佣人去找那个卖汤圆的老头问罪。

老佣人只好领着小官人去找卖汤圆的老头,这个老头听了老佣人说明来意,就哈哈大笑,说小汤圆不是寻常之物,是天上太上老君八卦炉里炼制的仙丹,看来小官人没有这份仙缘。

说完,就用手掌在小官人的后背轻轻拍了三下,说了声“出来!”三天前吃下去的小汤圆,竟然原样从小嘴巴里吐了出来,掉到桥下的河里去了。

“噗”的一声,小汤圆刚好掉到一只癞蛤蟆的头上,又弹了起来,癞蛤蟆张开嘴巴,正想要吃,哪料到,背后的石头缝里窜出一条小白蛇,“呼”一口就把小汤圆吞进肚子里了。

癞蛤蟆气得要命,说自己在这个地方苦苦等了三天,刚等到,就被小白蛇给抢了,哪里有这么便宜的事情。

于是,追着小白蛇,要它把小汤圆吐出来。小白蛇把小汤圆吃到了肚子里,哪里还肯吐出来,拼了命地往前逃,癞蛤蟆就死命在后头追。

小白蛇逃到了大海里,癞蛤蟆也追到了大海里;小白蛇逃到长江,癞蛤蟆也追到了长江,一直追啊追,追了七七四十九天,癞蛤蟆用尽了力气也没能追上,一动不动地趴在水面上,眼睁睁看着小白蛇逃远了。

小白蛇一路逃啊逃,逃到了四川峨眉山,癞蛤蟆不死心,等在原地,心想:自己就死守在这里,小白蛇总有一天要下山来,不报此仇非君子!

五百年后,小白蛇修炼成精幻化成一个大美女,也就是白娘子白素贞。而那只癞蛤蟆也苦修成精,变成了个男人,不过模样很丑陋,就到金山寺把法海和尚弄死了,借尸还魂,成了金山寺的主持法海和尚。

从此,法海就和白素贞结下了仇怨。而那个卖汤圆的老头就是吕纯阳吕仙人。

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在阳春三月,化为一位卖汤圆的老翁于西湖边叫卖。这时许仙恰巧走过便要了一碗,一不小心,一个汤圆滚落西湖,被白蛇吞了。于是白蛇成仙,化而为人,与许仙结为夫妇。

另一种传说,1912年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做了大总统,他一心想当皇帝,又怕人民反对,一天到晚提心吊胆的。

因为“元”和“袁”、“宵”与“消”是同音的,“袁消”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于是在1913年元宵节前,袁世凯就下令把元宵改为汤圆。这便是传说中汤圆名称的来历。

汤圆的由来起源于中国宋朝,是当时明州兴起吃一种新奇的食品,是用黑芝麻、猪油、白砂糖为原料揉成团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圆形,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

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把浮元子改称汤圆,这就是汤圆的由来。

汤圆的由来:

在汉朝,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大臣叫东方朔,有一天,他在御花园的井边救下了一位准备投井自杀的姑娘,原来,这个姑娘叫元宵,因为思念家人,才出此下策。

聪明善良的东方朔想了一个办法,他在大街上摆了一个摊儿,给人算卦。奇怪的是,每一个前来算卦的人都得到了相同的卦——正月十六火焚身。这一时间,长安城里的老百姓都开始恐慌起来,大家都求东方朔给个解灾的办法。

东方朔给大伙儿支了一个妙招——用汤圆贿赂火神,用大红灯笼、焰火和鞭炮假装火灾。就这样,所有的老百姓照着做了,而元宵姑娘也见到了自己的家人。因为元宵姑娘做的汤圆最好吃,所以,大家为了纪念她,把这一天就叫做元宵节。

汤圆起源于宋朝,当时明州兴起吃新奇食品,用糯米粉搓成圆形,加入黑芝麻、猪板油做馅,少许白糖,煮熟后香甜软糯,回味无穷。

最初叫“浮元子”,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

汤圆象征合家团圆美满,吃汤圆也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合家幸福、团团圆圆,所以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必备美食。

汤圆起源于宋朝,汉武帝时期,为了供奉神明所发明的食物。

汤圆煮熟后会在水中会浮起来,称之为汤团,是用糯米、清水、白砂糖、黑芝麻等食材制作而成的美食,煮熟后可以带汤食用,汤圆的外形呈圆球形,吃汤圆寓意着团团圆圆、幸福美满。

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当时的明州(现浙江省宁波市)所兴起的一种新奇食品,即用黑芝麻、猪板油做馅、加入少许白糖,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圆形,煮熟后,吃起来香甜软糯,回味无穷。同时,汤圆象征合家团圆美满,吃汤圆也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合家幸福、团团圆圆,所以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必备美食。

汤圆起源于宋朝。

当时明州(现浙江省宁波市)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即用黑芝麻、猪油做馅、加入少许白砂糖,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圆形,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

因为这种糯米汤圆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汤团。

然而,汤团象征合家团圆更美好,吃汤圆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团团圆圆,所以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必备美食。

而在南方某些地区,人们在春节的时候也会习惯吃汤圆,而不是饺子。

汤圆是中国的代表小吃之一,历史十分悠久。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m2023102915060799b6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