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李渊太原起兵两位谋士,二十六史精选故事403、李渊太原兴兵,是被李世民逼的吗?

隋末天下大乱,再加上隋炀帝猜忌,李渊终于在太原起兵造反了。李渊起兵,给了隋炀帝沉重一击,加速了隋朝灭亡。

由于受某些文学作品的影响,许多人认为,李渊是一个平庸之人,有些胆小怕事和无能,年龄已经五十二岁了,他本来不想造反,但被次子李世民等人逼迫,才不得已起兵。太原起兵的策划者和主谋,是雄才大略的李世民,而不是李渊。事实果真是这样的吗?

两唐书记载,李渊,是甘肃陇西人,出身于关陇贵族集团。李渊的祖父叫李虎,汉族,是西魏八大柱国之一,被封为唐国公。李渊和他的父亲李昞,先后承袭了唐国公的爵位。李渊的外祖父叫孤独信,鲜卑族,也是西魏八大柱国之一,被封为卫国公。

孤独信有七个女儿,其中长女嫁给了北周皇帝宇文毓,谥号明敬皇后;四女是李渊的母亲,被追封为元贞皇后;七女叫孤独伽罗,是隋文帝杨坚的皇后。三个女儿都当了皇后,而且是不同的朝代,这在历史上绝无仅有。因此,孤独信被人戏称为“天下第一老丈人”。

李渊七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姨妈孤独伽罗怜悯他,经常把他接进宫中,悉心照顾。李渊比表弟杨广大三岁,两人从小一块长大,关系亲密。杨广称帝以后,李渊对他毕恭毕敬。

杨广对李渊很信任,先任命他为地方太守,后又让他入朝担任高官。杨广攻打高句丽时,命杨玄感督运军粮,不料杨玄感借机造反,致使第二次东征失败。平定杨玄感叛乱之后,杨广就把督运军粮的重任交给了他所信任的表哥李渊。如果没有“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语,杨广与李渊的关系,是相当不错的。

隋炀帝三次东征,引发天下大乱,各地起义蜂起,社会上也流传起“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语。杨广恐慌,无故将李敏家族诛灭,同时也怀疑李渊。李渊正在山西镇压农民起义军,杨广召他入朝,李渊十分惊恐,借口有病不敢去。

有一天,杨广在宫中看见一个姓王的嫔妃,王嫔妃是李渊的外甥女。杨广问她:“你舅舅为何不来?”王嫔妃回答:“舅舅病了”。杨广冷笑一声,不怀好意地说:“那会不会病死呢?”李渊知道以后,更加提心吊胆,只好自污名节,整天吃喝玩乐,以求自保。

杨广还没来得及除掉李渊,局面就变得不可收拾了。李密的瓦岗军、河北的窦建德、江淮的杜伏威,从东、北、南三个方向威胁洛阳。隋炀帝见势不妙,赶紧跑到江都避难去了。

杨广临行前,留下孙子杨侗镇守洛阳,另一个孙子杨侑镇守长安。同时,命李渊镇守太原,既剿灭起义军,又抵御突厥。杨广对李渊仍不放心,任命亲信王威、高君雅为李渊的副手,对李渊进行监视和掣肘。

隋炀帝到了江都以后,感到千秋大业的梦想已经破灭,于是性情大变,一心追求享乐。他懒于政务,骄奢淫逸,整日沉湎于酒色之中,醉生梦死。

隋炀帝走后,北方更加混乱不堪。李密率瓦岗军包围了洛阳,奋力攻打;窦建德在河北建立了农民政权,公开与隋朝决裂;大大小小的起义军遍布各地,北方几乎不再归隋朝所有了。

在这种形势下,公元617年5月,李渊在太原起兵造反了。对太原起兵的策划者和主导者,究竟是李渊,还是李世民,人们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旧唐书》和《新唐书》,对李渊和李世民在起兵中的作用,都有记载,但却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

李渊太原起兵的时候,他的成年儿子有三个:长子李建成,二十九岁;次子李世民,二十岁;四子李元吉,十五岁。李渊的三子李玄霸,已经在三年前病死了。李渊的这三个成年儿子都很优秀,尤其是次子李世民,胸怀大志,见识超群,有勇有谋,处事果断,喜欢结交豪杰,在诸子中尤为突出。

李世民看到天下混乱,隋朝气数已尽,觉得正是英雄用武之时,特别是听到“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语以后,心潮澎湃,摩拳擦掌,很想大干一场。当时,李建成、李元吉在河东郡,只有李世民在父亲身边。李世民奉劝父亲,请求起兵造反,开创帝业。李渊一听,大惊失色,坚决不答应,甚至声称要告发李世民。

李世民见父亲不答应,虽然无奈,但并不甘心,就自己策划起来。当时太原有个名士,叫刘文静,担任晋阳县令。刘文静与李密有姻亲关系,因此被关在太原的监狱里。李世民与刘文静是朋友,知道他胸有谋略,便想与他商议。

两唐书在《刘文静传》中说,在一天深夜,李世民一个人悄悄来到狱中。刘文静见李世民来看他,十分高兴。李世民却小声对他说:“今夜来此,并不是为了私情,而是要与您共商天下大事”。

刘文静知道李世民素有大志,曾经对朋友裴寂说过:“唐公次子不是平庸之辈,而是汉高帝刘邦、魏太祖曹操一类的人物”。如今,刘文静听李世民说要商议天下大事,自然心里就明白了。

刘文静故意说:“当今天下,丧亡离乱,非得有商汤、周武王、汉高帝一类的人物,才能平定。”李世民微微一笑,说:“您怎么知道没有呢?”言外之意是说,我就是这一类的英雄人物啊!

刘文静不再讳忌,向李世民和盘托出了起兵夺取天下的计策。刘文静说:“如今皇帝远避江南,北方无主。你李家世代贵族,名望甚高,又有谶语吉言,登高一呼,十万之众唾手可得。起兵之后,迅速攻取长安,占据关中作为基业,然后伺机平定中原,帝业可成。”

李世民大喜,很是赞同,心中热血沸腾,起兵大计就这样定了下来。可是,父亲李渊不愿意造反,该怎么办呢?刘文静出了个主意,让李世民去找裴寂谋划计策。

两唐书在《裴寂传》中说,裴寂是李渊的好朋友,当时担任晋阳宫监。晋阳宫是隋炀帝杨广的行宫,由裴寂负责管理。早在几年前,李世民就拿出私钱数百万,以赌博的方式送给裴寂,用心与裴寂结交,逐渐与他结成了同党。

裴寂与李世民经过密谋,设下了一计。有一天,裴寂请李渊在晋阳宫喝酒,把他灌得烂醉,让两个宫女陪他过夜。李渊酒醒以后,吓了个半死。宫女是皇帝的人,奸污宫女,那可是十恶不赦的大罪。

裴寂趁机劝道:“如今天下动荡,四方起兵,隋朝就要完了。您二儿子世民欲举义旗,开创大业。您已经犯下大罪,没有活路了,不如一块举事。”

李渊长叹一声,无奈地说:“既然我儿早有此意,也只好从之”。李渊还悻悻对李世民说:“今日之事,族灭人亡由你,化家为国也由你,你就好自为之吧。”

从两唐书这些记载来看,李渊起兵确实像是被儿子逼的,完全处于被动和无奈,李世民则是太原起兵的策划者和主导者。

在这些记载中,李渊被写成胆小怕事,昏庸无能,甚至有些窝囊;李世民则是胸怀天下,有胆有识,扭转乾坤,是大唐王朝的真正开创者。

李世民的形象高大完美,而李渊则是黯淡无光。

不过,对这些记载的真实性,许多学者存在质疑。

两唐书是在唐朝原始资料基础上写成的,这些记载,原始资料上都有,可原始资料是不是被人篡改过,就很难说了。另外,原始资料浩如烟海,没有人能够把它们全都篡改完。因此,两唐书又根据其他原始资料,记载了李渊截然不同的另一面,太原起兵也就有了另一种版本。

同样是两唐书,在一些传记中,说李渊是个平庸胆小之人,而在其他传记中,却说李渊是个英雄人物,早就有当皇帝的野心,而且对太原起兵蓄谋已久,是太原起兵真正的策划者和主导者。从两唐书记载来看,李渊具有几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李渊是位少有的英雄人物,决不是平庸无能之辈。

两唐书在《窦皇后传》中说,李渊在年轻的时候,娶了窦氏为妻。窦氏可不是一般人,她出身高贵,是北周皇帝宇文邕的外甥女,才貌双全,自然要精心挑选女婿。可是,选了很多人,都不满意。后来,干脆在屏风上画了两只孔雀,让前来求婚的青年才俊比赛射箭,谁射中了孔雀的眼睛,窦氏就娶给谁。

消息传开,群情沸腾。许多青年才俊跃跃欲试,有百余人前来射箭,可孔雀眼睛实在太小了,几天下来,没有一人能够射中。李渊来了,弯弓射了两箭,全都射中了孔雀的眼睛,于是抱得美人归。这就是成语“雀屏中选”的来历。李渊箭术神妙,曾经在战场上大展神威,一口气射死了几十个敌人,十分英雄了得。

窦氏与李渊感情深厚,先后生了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四个儿子和女儿平阳公主,儿女们皆不是平凡之辈。杨坚篡周建隋以后,窦氏痛心疾首,用头撞床,恨自己不是男儿,无法为北周报仇。窦氏具有强烈的反隋意识,这不能不对丈夫和儿女们产生影响。可惜,窦氏在李渊起兵之前就病死了。

第二,李渊胸怀大志,在年轻时候就有当皇帝的想法。

《旧唐书》记载说,李渊年轻时,胸怀坦荡,宽厚仁爱,文武双全,英俊潇洒,声望甚高。有个叫史世良的术士,善于给人相面,对李渊说:“您的骨骼异常,日后必当帝王”。李渊听了,不仅很高兴,而且很自负,认为自己确实有当皇帝的才能。《新唐书》却把这个记载删掉了。

两唐书都记载说,李世民小的时候,有个术士对李渊说:“此儿有天子之相,日后必能济世安民。”李渊大喜,唯恐术士泄密,想把他杀了,但没有成功。所以,李渊为儿子取名叫李世民。

第三,李渊具有远见卓识,他其实早就做着起兵反隋的准备。

李渊是位沉稳老练的政治家,他见隋炀帝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大兴土木,穷兵黩武,耗尽国力民力,感到隋朝必不能长久,便暗中开始做着反隋的准备。

早在隋炀帝尚未东征,政局表面上还比较平稳的时候,李渊就在汲郡、汾阴宫等地,多次与好友宇文士及密谋造反之事。

宇文士及是权臣宇文述的第三子、隋炀帝的女婿,他与李渊是发小,关系亲密,无话不说。

后来,隋炀帝三次东征失败,引发天下震荡。杨玄感造反时,李渊的妻兄窦抗,知道李渊素有大志,建议他起兵响应。李渊觉得时机尚不成熟,没有同意。

在“李氏当为天子”谶语流行、隋炀帝冤杀李敏家族的时候,李渊正在山西围剿起义军。他的副手夏侯端劝他造反,并说皇帝已经无故诛灭了李敏家族,下一个恐怕就要轮到他了。李渊默然不语,一句话也没有说。

李渊虽然不说话,却有行动。他私自收留了隋朝叛将刘弘基、长孙顺德等人,又派李建成、李元吉去河东,招揽英雄豪杰,暗地里做着各种准备。

在李世民、刘文静、裴寂等人心急火燎、谋划起兵大计的时候,李渊实际上已经盘算好了,正在做着准备,胸有成竹,只是什么也不说,装糊涂罢了。李渊这样做,一是为了保密,因为隋炀帝的眼线王威、高君雅就在他的身边,不能露出一点蛛丝马迹;二是为了锻炼李世民,让他放手去干好了,反正目标是一致的。

两唐书在《宇文士及传》中,都记载了一个很有趣的事情,明确地证明,李渊早在多年之前,就密谋造反了。

李渊起兵攻占长安以后,宇文士及前来投奔,十分内疚地说:“我来晚了,但看在从前在涿郡、汾阴宫与您密谋大事的情分上,请您收留我”。

李渊一听,哈哈大笑,回头对刘文静、裴寂等人说:“这个人可不简单,早在六七年之前,就与我商议过造反的事情,你们都在他之后。”刘文静等人一听,恍然大悟,原来都被李渊蒙在了鼓里。宇文士及后来当了唐朝宰相。

有部史书,叫《大唐创业起居注》,对太原起兵记载得就更明确了。

李渊被任命为太原留守,成为山西最高军政长官之后,非常高兴,对李世民说:“我身为唐国公,唐国就在晋阳一带,如今管辖这一地区,岂不是天意吗?”李渊决定起兵时,又对李世民说:“天意让我取天下,如果不取,违背天意,必有祸端,到那时家破身亡,徒为天下英雄所笑。

”这充分表明,李渊早就有了起兵造反之意。

《大唐创业起居注》,是李渊身边近臣温大雅所写,记录了自李渊起兵到建唐称帝三百五十七天的史事,可信度是比较高的。

从以上记载来看,李渊起兵造反,根本不是被儿子逼的,而是蓄谋已久,早有准备。太原起兵的主导者和大唐王朝的开创者,不是李世民,而是深藏不露的李渊。

李渊不仅不是窝囊废,反而是心机很重,城府很深,老谋深算,甚至有点老奸巨滑,是一个胸怀大志、老练成熟的政治家和谋略家。当然,在起兵过程中,李世民、刘文静、裴寂等人的贡献,也不容抹杀。

《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是比较严肃的正史,却记载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其实并不奇怪。

在史籍当中,记载不一致的地方很多,这不是作者疏忽或者粗糙,而是作者有意为之。

因为作者在撰写史书的过程中 ,面对大量不同的原始资料,有时候难辩真假,作者如果觉得都有可能,会把不同的说法都记载下来,留给后人辨别和研究。

写史的人这样做,正是体现了史学家客观公正的治学态度。

史书的这个特点告诉人们,我们今天在阅读史书的时候,一定要全面阅读,最好多通读几遍全书。如果单凭史书中的某一篇记载,是很容易得出片面结论的。

李渊太原起兵,实际上是蓄谋已久、准备充分,所以起兵十分顺利。那么,李渊起兵的过程是怎样的呢?他又采取了哪些有效的措施呢?请看下一集,李渊老谋深算,只反昏君不反隋朝。

史册号网友观点:老师历史知识渊博,熟读史诗,智慧如海,文才优秀,文笔潇洒,干净利落,句句入心润肺,字字打动人心,句句感人肺腑,字字扣人心弦,句句引人注目,字字发人深省,令人羡慕,感人至深,令人深思,耐人寻味,美文佳作,爱不择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l202403241600079354.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