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关中历史故事梗概,李渊定鼎关中主要内容?

唐高祖李渊(566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陇西成纪人,祖籍邢州尧山[1] ,唐朝开国皇帝。

李渊出身于北周的贵族家庭,七岁袭封唐国公。

隋炀帝即位后,李渊任荥阳(今河南郑州)、楼烦(今山西静乐)二郡太守。后被召为殿内少监,又升职为卫尉少卿。

大业十一年(615年),李渊官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大业十三年(617年),官拜太原留守。

隋末天下大乱时,李渊乘势从太原起兵,攻占长安。

义宁二年(618年)农历五月,李渊接受其所立的隋恭帝的禅让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并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统治全国。

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后,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儿子李世民。

大业十三年(617年)农历七月,李渊率军三万誓师,正式起兵。在发布的檄文里斥责隋炀帝听信谗言,杀害忠良,穷兵黩武,致使民怨沸腾。

誓师后,李渊与长子建成、次子世民挥师南下,先后破霍邑(今山西霍县)、渡黄河,向西南挺进。当时,隋炀帝远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关内隋军力量薄弱;中原瓦岗军与王世充激战方酣,均无暇西顾。因此李氏父 子进军神速,大业十三年(617年)农历十一月间攻入长安。

李渊进入长安不久,就宣布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拥立炀帝孙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是为隋恭帝。恭帝进封李渊为唐王,以李建成为唐王世子;李世民为京兆尹,改封秦国公;封李元吉为齐国公。义宁二年(618年),李世民徙封赵国公。同年农历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

同年农历五月,隋恭帝被迫禅位于李渊,李渊即皇帝位于长安,国号唐,建元武德,定都长安,是为唐高祖。

李渊以李世民为尚书令。

不久,又立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

唐朝建立后,疆土只限于关中和河东一带,尚未完全统治全国,因此,李渊经常派遣儿子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出征,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

武德元年(618年)农历六月,李世民攻打据有今甘肃兰州等地的薛举、薛仁果父子,农历九月薛举战死,农历十一月俘杀薛仁果,平定了西北广大地区。

武德二年(619年),唐朝用反间计,使李轨集团内部矛盾激化,从而俘杀了李轨,平定了河西走廊。同年刘武周、宋金刚勾结突厥,不久为突厥所杀。当时黄河流域形成夏政权窦建德、郑政权王世充与唐朝鼎足之势。李渊派李世民东征王世充,窦建德和王世充联盟对抗李世民的军队。

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俘杀窦建德。促使王世充降唐。武德六年(623年),太子李建成俘斩刘黑闼,平定了河北地。武德七年(624年),高开道为其部下张金树所杀,张金树降唐。

关中之乱,大兴三年(320),赵刘曜部将解虎、长水校尉尹车,结连巴酋句徐、库彭等谋反,事觉、曜杀虎、车、徐、彭等,因而激起关中巴氐的反抗,推巴氐归善王句渠知为主,自称大秦,改元日平赵。

四山氐、羌、巴、羯应之者30余万,关中大乱,城门昼闭。

曜敕内外戒严,将自讨渠知,光禄大夫游子远进谏,曜采用其“安抚”政策,并用子远为车骑大将军、都督雍、秦征讨诸军事。

子远屯雍城(今陕西西安西北),降者10余万;移军安定(今甘肃泾川北),反者复降。

后句氏宗党5000余家,亦为游子远平定。赵迁徙巴氐等族部落20余万口,以充实长安。

“关中”的名称为人流传,大概是战国晚期才开始的。它最初见于记载是在《战国策》中。

《战国策·秦策》四中记载,楚顷襄王派遣黄歇入秦说秦昭王事。黄歇说秦,主要是希望秦国停止对楚国的进攻,并且打算说服秦国与楚国联合起来对付其它国家,这样就可以转移秦国的视线,使它不至于再打楚国的主意。

根据黄歇的计划,秦楚合而为一,则秦国能从容对付韩国和魏国。如果这样,“韩必为关中之候”,“而魏国亦关内候矣”。从此以后,称道关中的人们很多,关中二字成了大家惯用的名称了。

贞观二年,关中大旱,五谷不收,老百姓发生了饥荒。唐太宗对侍臣说:“水旱不调,都是因为君王治国无道造成的。我没有修养品德,应该受到老天的惩罚,可是老百姓有什么罪过呢,却遭此困境!听说现在百姓中有很多卖儿卖女的现象,我对他们非常怜悯啊。”

于是,派御史大夫杜淹出京巡视,用御府的资财替很多卖身者赎了身,并将他们送还父母家。

关中最初的提出者是东晋人徐广,他在为《史记》“关中阻山河四塞”一句所作的注释中提出:“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

1、关中,地名,是指“四关”之内,即东潼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现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五市一区,总面积5562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85.06万(2015年底)。

2、关中南倚秦岭山脉,渭河从中穿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从战国时起就有“四塞之国”的说法,所以汉代张良用“金城千里”来概括关中的优势劝说刘邦定都关中。

战国时期,张仪向秦惠王陈说“连横”之计,就称颂关中“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贸,沃野千里,蓄积多饶”,并说,“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这比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称谓早了半个多世纪。

这是因为关中从战国郑国渠修好以后,就成为了物产丰富、帝王建都的风水宝地。

沛公(刘邦)欲王关中 --《鸿门宴》“称王关中”的刘邦“秋毫无犯”公元前207年,刘邦领兵抢先由中原进入秦川,到达秦王朝国都咸阳,秦王子婴出城献国玺投降,秦朝正式灭亡。

刘邦入城后,依从樊哙、张良的谏议,先将秦朝的宫廷重地及财宝物资府库予以保护或封存,做到了秋毫无犯。

这一点,聪明的范增看得十分清楚:“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刘邦的本性也是贪财好色的,但是为了达成目标,他变得很能克制自己。

大志向为小行动的首善。

这与项羽入关后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

项羽入关即“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令“秦人大失望”。

“屯兵坝上”因时机不成熟和势力不如项羽,为避免与项羽为敌,主动将十万大军撤驻城外,并屯兵坝上,造成并无独占关中之意的假象。

审时度势为待机而动的首善。

而刘邦先行入关后,项羽闻讯,欲击之。

是时,刘邦自忖以十万军不敌项羽之四十万军,乃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恭敬地“以兄事之”,并“奉卮酒为寿”,与之约为婚姻。

项伯遂感于厚爱,力劝项羽“善遇”刘邦,并于鸿门宴上拔剑与项庄对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得范增的杀“邦”计划全盘落空!

“称王关中”刘邦入关以后,即召集三秦之地各县有德望和名声的耆老豪杰说:“父老乡亲们遭受秦朝暴政苛法的苦害已经很久了,说一句对朝廷不满的话就被诛灭三族,聚众谈论就被斩头弃市,我曾与各路义军首领有约,首先入关进阳者就在当地为王。

现在我自然应该称王关中之地。

”“约法三章”刘邦还说:“我与诸位父老订立简明扼要的法规,仅有三项条款:杀人者要偿命斩首,伤害人或抢劫盗窃者论罪惩办。

除此之外,秦朝的繁律苛法全部废除。

各级官吏都各自按原任职务坚守岗位,执行公务!

”接着,刘邦立即派人和秦朝旧吏们到各县乡村镇张贴告示,使约法三章家喻户晓。

“收买人心”三秦之地民众十分高兴,人们纷纷送牛羊酒食慰问刘邦的军队将士,刘邦一再推辞不肯收下,说:“仓库里粮食很多,战士们并没有挨饿,我不想再给父老乡亲们添麻烦,使大家破费财物了!”当地民众更加欢喜,唯恐刘邦不在三秦大地为王。

刘邦的“仁慈”并非出于一种天性使然,而是政治的需要。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为了做成大事,刘邦常能忍受相当的痛苦,做出惊人之举。

楚汉荥阳对峙时,项羽欲烹刘邦之父以迫其退兵,刘邦竟说:我们已约为兄弟,我父亲即你父亲,如果要烹你父亲,“则幸分我一杯羹”。

项羽惊怒,要挟计划因之破产。

刘邦入城的胸怀大志、待机而动、示弱等一系列的首善之举,其中“约法三章”是刘邦入城最重要的首善,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

待时机成熟时,刘邦号令天下群雄,打败英雄盖世的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坐稳了江山。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b202307241026103018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