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来说说汉文帝刘恒给自己修建陵墓的情况。
汉文帝刘恒把自己的陵墓选在未央宫东南50里处的灞河之滨、秦岭山脚下。他对于霸陵的建设和陪葬有过多次明确的指令。
有一次,慎夫人和一群臣子陪同文帝到霸陵,在施工现场,刘恒给随从说:以山为陵,用石作椁,墓葬一定会无比坚固。
在臣子们随声附和的时候,张释之却对文帝说:如果陵墓中有让人贪婪的东西,就是再坚固的墓室也会被盗墓贼打开;如果陵中没有让盗贼想偷的东西,即使没有石椁也不用担心被盗!文帝很赞同张释之的观点。
后来,他宣布“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史记· 孝文本纪》)。
在自己的遗诏里,文帝又指出:“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
”“霸陵山川因其故,毋有所改。
”对于自己的丧事,刘恒要求低调处理,他还满怀自责之心:“且朕既不德,无以佐百姓;今崩,又使重服久临,以离寒暑之数,哀人之父子,伤长幼之志,损其饮食,绝鬼神之祭祀,以重吾不德也,谓天下何!”甚至还人性化的要求:“归夫人以下至少使。
”
依山为陵的汉文帝霸陵
以致于司马迁在《史记·孝文本纪》中禁不住慨叹:“汉兴,至孝文四十有馀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於今。呜呼,岂不仁哉!”班固对此也很是钦佩:“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呜呼,仁哉!”
透过皇帝和史家的片言只语,我们看到:霸陵依山为陵的目的在于薄葬和防盗。我们判断这既符合刘恒的个性特征,又适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刘恒一进入历史,就充满了仁德俭廉。
他曾经想建一座露台,匠人一算,需要百金。
百金相当于十户富裕人家的产业,他听了以后,放弃了露台建设。
他甚至经常穿着色彩暗淡的绨衣,不准自己宠幸的夫人穿曳地长衣。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汉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他似乎一心要改变前朝奢华的习惯。
公元前209年,项羽疯狂挖掘秦始皇陵;公元前195年,他的父亲刘邦下令对秦始皇陵进行保护,安排20户人家住在秦始皇陵附近,作为守陵人看管秦始皇陵,这些事件过去了一二十年,他应该记忆犹新。
既往王陵和秦陵的遭遇给他留下的印象一定是深刻而痛苦的,他知道厚葬的恶果。
加上霸陵相距秦始皇陵不过10里,刘恒来到霸陵工地的时候,他怎么会联想不到秦始皇陵的命运呢。
清代陕西巡抚毕沅给汉文帝刘恒霸陵树立的保护碑
文帝以节俭对待丧事当属必然。
他提前对这一切做出了安排,要求殡葬从简,不得奢华。
后来,颜师古说, 汉文帝“自崩至葬凡七日也”。
殡葬活动由中尉周亚夫为车骑将军负责指挥出丧的行列;典属国(管理降顺的外族事务的大臣)徐悍为将屯将军,负责指挥附近各地驻军;他最信任的郎中令张武为复土将军,担任安葬棺椁的总指挥,并给陵墓复土封存。
他还明确要求,出丧动用的人力:总人力为三万一千人,其中由长安附近的属县征发一万六千人,由关中地区的其他县征发一万五千人。
和秦陵七十多万复土民工相比,霸陵的规模和气势小了许多。
霸陵是秦汉以来第一座依山为陵的帝陵,而它山陵的玄宫是什么样子,到底陪葬了哪些东西,历史没有透露片言只语。
汉文帝刘恒霸陵远眺
史书记载,西晋末年,长安尹桓、解武等数千户饥民“盗发汉霸,杜二陵(杜陵为宣帝刘询陵墓),多获珍宝”。到了1291年的秋天,灞河水泛滥,“冲开灞陵外羡门,冲出石板五百余片。”(明•何仲默《雍大记》)
这样的记载,又似乎告诉我们,霸陵的地宫应当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