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汉文帝对李广的评价,李广几时封为忠顺侯的?

       李广终其一生未封侯。

       李广(?-前119年),汉族,甘肃天水秦安县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

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

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

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

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骁骑将军,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

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

       唐德宗时将李广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李广为怀柔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没有封侯

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回朝后自杀。司马迁评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唐德宗时,名列“武庙六十四将”之一。宋徽宗时,追封怀柔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没有封侯。

“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这是汉朝时期汉文帝对李广的评价。虽然言辞中惋惜之情溢于脸上,但历史告诉我们李广最后还是无缘封侯。

司马迁在《李将军列传》中,以汉文帝“惜乎,子不遇时”的话来评价李广,感叹李广才能出众

李广是陇西郡(甘肃省临洮县)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人,先祖是秦朝大将李信,在秦灭六国过程中立下不少功勋(参见拙文《战国的凛冬——六国纷纷覆灭,宛如风中落叶》)。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之术。

前166年,匈奴老上单于率骑兵十四万人,入侵汉朝,一度攻到甘泉(陕西省淳化县西北,与长安航空距离八十公里),长安震动。

文帝刘恒紧急动员步骑兵十万人。

李广及其堂弟李蔡即由此从军。

李广善于骑射,斩杀不少敌人,被任命为中郎(宫廷禁卫官)。

之后,李广曾数次跟随刘恒打猎,射杀不少猛兽,刘恒对他甚为欣赏,说,可惜啊,小子!

你没赶上好时候,如果你生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那还在话下吗!

衣赐履说:刘恒随口一句话,点燃了少年李广的封侯梦,封侯,成了李广一生的心结,至死没有解开啊。

景帝刘启即位后,吴、楚七国叛乱,李广任骁骑都尉,跟随太尉周亚夫平叛,在昌邑城下夺取了敌人的军旗,扬名立万。

可是由于梁孝王私自把将军印授给李广,回朝后,朝廷没有对他进行封赏(意为李广是汉将,私下接受梁国将印,故后来朝廷未加封赏。

可能有故事,这个事儿比较古怪)。

景帝调李广为上谷郡(河北省怀来县)太守,见天儿和匈奴交战。

典属国(掌蛮夷降者的官员)公孙昆邪(昆邪读如魂爷)十分担心李广,向刘启哭诉,说,李广的才气,天下无双,他自己仗恃有本领,屡次和敌人正面做战,恐怕会失去这员良将。

于是刘启调李广任上郡(陕西省延安市)太守。

以后李广转任边境各郡太守,最后又调回上郡任太守。

不管在哪里任职,李广都以奋力作战闻名。

衣赐履说:公孙昆邪,是义渠人,七国之乱时也曾跟随太尉周亚夫平叛,因此可能与李广私人关系不错,对李广的个性也很了解。公孙昆邪有个儿子挺有名,我们前面也多次提到,就是娶了卫青大姐卫孺的公孙贺,后来官至太仆、宰相,再后来……诛族!

前144年,匈奴入侵上郡。

刘启派来一名内臣跟随李广学习作战。

某日,内臣带几十名骑兵,在城外纵马驰骋,忽遇三个匈奴人,内臣大喜,心说真是天上掉馅饼,出门就立功!

于是带着人就去追杀。

岂料,那三个老匈都是练家子,三人回身放箭,箭不虚发,一会儿功夫,内臣的骑兵几乎全都被射杀,内臣带伤逃回。

李广说,你们碰到的一定是匈奴的射雕者。

于是,李广率一百名骑兵前去追赶。

那三个老匈并未骑马,徒步前行。

李广追出几十里,看见他们,就命令骑兵左右散开,两路包抄。

他亲自去射杀那三个人,射死了两个,活捉了一个,果然是匈奴的射雕者。

衣赐履说:看到射雕者几个字,有木有想起金大侠的《射雕英雄传》?我赶脚,应该是受了《史记·李将军列传》的启发。射雕者,也译成射雕手,意为匈奴人中射箭最好的勇士。据说,草原雕,一般翼展两到三米,喜欢在两三百米的高空盘旋,寻找猎物,可以猎食羊鹿之类较大的动物。

普通弓箭手根本不能把箭射得这么高,而且草原雕的羽毛为了减少滑翔时的空气阻力,在千万年来的进化中,变得油亮光滑,如果弓箭不是垂直入射雕的身体,就马上会在它的羽毛上打滑,很难刺伤或杀死它。

所以射雕不仅要准,还要能拉得动强弓的人才可以射到。

射雕手能力出众,在专业上类似于现在的狙击手,但在综合素质上,当还在狙击手之上,因此,李广非常重视。

以李广牛哄哄的劲儿,对付三个步行的人,居然带了一百名骑兵,而且由骑兵先包抄,他在后面射杀,可见射雕手的本领高强,绝对是特种部队训练出来的。

刚把俘虏绑上马背,远远望见几千名匈奴骑兵。

他们看到李广,以为是诱敌之骑兵,都很吃惊,立即在附近的高坡上摆好阵势。

李广的百名骑兵更是惊恐,都想回马飞奔逃跑。

李广说,我们离开大军几十里,我们只要一跑,匈奴就会追杀,我们难以逃命,现在我们停留不走,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前来诱敌的,必定不敢攻击我们。

于是,李广下令前进。

到了离匈奴阵地还有大约二里的地方,停下来,下令全体下马解鞍!

骑兵们说,敌人那么多,并且又离得近,一旦杀过来怎么办?

李广说,他们原以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表示不逃,这样就能使他们更坚定地相信我们是诱敌之兵。

匈奴果然不敢攻击。

一名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阵巡查士兵,李广立即上马,率十几名骑兵奔驰,射死了白马将领,之后又回到自己队伍中,解下马鞍,让士兵们都放开马,随便躺卧。

这时正值黄昏,匈奴军队始终觉得奇怪,不敢进攻。

到了半夜,匈奴以为汉朝有伏兵在附近,想趁夜偷袭他们,就撤离了。

第二天早晨,李广才回到大营。

李广之所以没有得到接应,是大军根本不知道李广的去向。

衣赐履说:这个事儿,听起来李广甚为勇敢,实际上,细思极恐。

一是李广身为主帅,随意带人出营,而手下竟然不知他的去向,如果他被匈奴干掉或俘虏,手下大军必定全军覆没。

二是李广深知射雕手的厉害,也必然知道他们既然并未骑马,一定离匈奴大军不远,李广只带了百人就出击,而且没有安排后续接应,实在是太过莽撞,这种行为,与其称为勇敢,不如说是二球。

只这一件事,可以看出,李广不像是千军万马的统帅,更像是一个好勇斗狠的游侠或黑社会的大哥。

刘恒逝世,武帝刘彻继位。左右近臣都认为李广是名将,于是调任李广为未央卫尉(未央宫安保司令),另一位名将程不识任长乐卫尉(长乐宫安保司令)。

前134年,李广被任命当骁骑将军(柏杨先生注:周王朝末期,设立左、右、前、后将军,秦及西汉仍保持,位上将。然而各种特定专名将军,则自本年开始,称杂号将军。中央出动大军时,用来统率部队。战争结束后,即行撤销),率军进驻云中郡(内蒙古托克托县)。程不识被任命当车骑将军,率军进驻雁门郡(山西省右玉县)。

六月,李广、程不识班师。

两人都以边郡郡长的身份,出任武装部队统帅,当时都负盛名。

李广行军作战,从不约束队伍,也不构筑阵地,逐水草扎营,人人自便,夜间也不击刁斗(刁斗,有柄的一种铜铃,只是不含铃珠,而由人击打发声),不能不设立岗哨,文书非常简单;但斥侯(侦察兵)四出,侦察遥远,故军营未曾遭到过袭击。

程不识正好相反,整肃编制,队列扎营严密,夜间敲刁斗巡逻,军队文书繁多,官吏通宵忙碌,军队不能随意休息,但也没有遇到敌人伤害。

程不识说,李广的军队,简单明了,但是,如果敌人突然袭击,就很难应战;但他的战士随意自在,都愿为他拼力死战。

我带兵虽然军务烦扰,敌人也不能侵犯。

但是,匈奴人更害怕李广的谋略,汉军士兵也多数愿意跟随李广作战,而苦于跟随程不识。

衣赐履说:李广带兵,讲真,还真没几个人能这样。日后之所以屡屡被匈奴胖揍,与其带兵风格不无关系。在此之前,能够平安,一是侥幸,二是没遇到过大规模战役。

前129年,匈奴入侵上谷郡,杀害抢掠官吏百姓。

刘彻派车骑将军卫青从上谷郡出兵,骑将军公孙敖从代国出兵,轻车将军公孙贺从云中郡出兵,骁骑将军李广从雁门郡出兵,各自率领一万骑兵,出击屯兵在边关贸易市场附近的匈奴军队(详见拙文《大将军卫青:从家奴到将军》)。

李广从雁门关进攻匈奴。

匈奴兵多,不但把李广打得惨败,而且生擒了他。

单于平时就听说李广很有才能,下令说,俘获李广一定要活着送来。

匈奴骑兵俘虏了李广,李广已经受伤,就把李广放在两匹马中间,装在绳编的网子里躺着。

走了十多里路,李广假装死去,斜眼看到他旁边的一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一纵身跳上少年的马,趁势把少年推下去,夺了他的弓箭,打马向南飞驰。

几百名匈奴骑兵追赶,李广一边逃一边用匈奴少年的弓射杀追兵,才得以逃脱。

跑了数十里地,重又遇到他的残部,于是带领他们进入关塞。

回到长安,执法官判决李广损失伤亡太多,他自己又被敌人活捉,应该斩首,李广出钱赎了死罪,削职为民。

衣赐履说:此次,刘彻出动四路大军,但并未设主帅,各军自行作战。这说明,本次攻击,既是与匈奴的较量,也是刘彻在选拔帅才。

从李广的表现来看,似乎,他更适合的是个人角力,尤其是骑射,他很厉害。

但是,两军较量,只靠个人发猛斗狠,显然是不够的。

拿破仑曾说过,两个马木留克兵绝对能打赢三个法国兵;一百个法国兵与一百个马木留克兵势均力敌;三百个法国兵大都能战胜三百个马木留克兵;而一千个法国兵则总能打败一千五百个马木留克兵。

马木留克兵的单兵作战能力极强,但毫无纪律性可言,而法国兵虽然单兵能力不如对方,但军纪严明,拿破仑这段话的主旨在这里。

我赶脚,从带兵方式上来看,卫青是法国兵,而李广则是马木留克兵,人越多,败得越惨。

此番惨败,使李广的封侯之路阴云密布

有那么句成语“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本文就只拿李广说事,按理说李广的知名度惊人,为何,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代皆不给封侯呢?

对此,汉文帝的解释是:因为李广生错了年代,如果出生在高祖时期,拿个万户侯跟玩一样,因为汉文帝时期,以和平发展为主,对匈奴采取和亲的战略,虽然边关上有战事,但是都是小规模的,就算赢了,也就是多赏点钱而已。

汉景帝时期,李广倒是有封侯机会,因为那时候爆发了七国之乱,李广作为忠于汉朝的武将,战功卓著,凭功绩确实过了封侯的线,可是他目光短浅,居然接受梁王的受封,汉景帝知道后,暴跳如雷,心里说:本来想封你个侯爵,可是你竟然接受梁王的封赏,你到底是哪头的,不封了。于是乎,汉景帝,也没有给李广封侯。

汉武帝时期,可谓是封侯的绝佳时机,跟着卫青和霍去病的将军们,在李广看来有一些甚至是阿猫阿狗的角色,这些人居然都封了侯,可是他呢,仗打得不少,就是没有被封侯,也难怪李广感慨,那么汉武帝时期为何没有给李广封侯呢?倒不是汉武帝吝啬侯位,不舍得给李广封侯,而是按照封侯的条件,李广确实不够资格。

汉武帝曾经让他与卫青,公孙敖等人各率1万人去与匈奴决战,结果呢,匈奴认定了打李广就是打汉武帝的脸面,所以集中优势兵力,多倍于李广兵力,结果李广被俘,后来李广逃脱,但总归是丢了脸面。

后来,张骞奉命与“飞将军”李广,率军出右北平(今河北东北部地区),进击匈奴。由于张骞没按时和李广汇合,李广所部被包围,虽然作战英勇,但是伤亡很大。按汉朝的法律,张骞耽误了预定的日期,降为平民,李广没赏没罚。

李广参加的最后一次大战役,卫青已经是主帅了。

因为受武帝嘱咐不能用李广为先锋,卫青拒绝了李广担任前锋的要求,而令其侧路袭击。

但是李广的坏运气再次发生作用,他居然迷路了。

这时的李广已经六十多岁了,自己知道这是最后一次参加大型战役了。

不仅没立成功封成侯,还要面对军法处那些笔杆子的羞辱。

绝望加羞耻,致使他引刀自刭,一代悲情名将就此陨落。

所以终李广一生,历经三代,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都没有给他封侯,与其说这三位皇帝吝啬,还不如从李广自身找原因。

“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这是汉朝时期汉文帝对李广的评价。虽然言辞中惋惜之情溢于脸上,但历史告诉我们李广最后还是无缘封侯。若从个人能力上来看,李广封侯是当得起的。然而阴差阳错的是运气不好,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候出岔子。以至于可以用非广之罪,乃天不佑来概括李广的坎坷封侯路。

不过在惋惜的同时,还需要看到李广的另外一面,或许在外因的阻挠之下,李广本身也缺乏了能够封侯的资本。

但是以他的功绩,高祖时期封侯也是可以的

李广(?~前119),西汉名将,陇西成纪人。

公元前166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关,李广少年从军,抗击匈奴。

他作战英勇,杀敌颇多,汉文帝非常赞赏他。

汉景帝即位后,李广升为骑郎将。

吴王、楚王叛乱时,李广以骁骑都尉官职跟随太尉周亚夫出征平叛,在昌邑城下夺得叛军军旗,立下显赫战功。

诸王叛乱平定后,李广调往上谷、上郡、陇西、雁门、代郡、云中等西北边陲做太守,抗击匈奴的入侵。

历史上虽然有李广难封为千古憾事,但李广一生经历过大小70余次战斗,无不以他的勇猛、机智化险为夷,屡胜对手,为汉朝最终平定匈奴立下了赫赫战功

       万户侯岂足道哉的道的意思:问题

出处:《史记·李将军列传》

        万户侯的意思是汉代侯爵最高的一层,其中卫青与霍去病是典型代表,后来泛指高官贵爵。

这句话汉文帝对李广的夸奖,意思是:“可惜啊,你真是生不逢时呀!

如果你是处在高祖皇帝打天下的时代,凭你的本事,做个食邑万户的列侯是没有问题的!

”万户侯是汉代侯爵最高的一层,十分难得,每个皇帝在任期间,能成为万户侯的臣子也就一两位而已,由此可见,文帝对李广评价极高,从侧面反映出李广的确能力过人。

全句是惜广不逢时令,当高祖世,万户侯岂足道哉。意思是可惜李广生不逢时,倘使他生在汉高祖所在的时期,即使要获封万户侯也是轻而易举啊!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v20221224032622eab4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