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元史为什么没北元?北元为什么不入正史?

因为北元只是割据政权,不被承认。

虽然元顺帝北迁,元朝的基本架构还在,孛儿只斤家族依旧被草原民族视为正统。但是,由于其失去了中原之地,所以在历史上,只能被称之为北元。

北元和大一统元朝之间,其实是有本质区别的。尤其是明朝时期的史学家,一贯认为明朝取代元朝,成为了正统。那么,北元就不具备延续元朝正统的资格了,只能算割据政权。

因为在元朝建立之前,蒙古的大汗,是由蒙古各部落的首领开会公推的,这样的会议叫“忽里勒台”。

这个传统的制度成了成吉思汗子孙们合法争夺汗位的途径。

在成吉思汗之后继位的窝阔台、贵由、蒙哥等都由“忽里勒台”推举。

但蒙哥死后,元世祖忽必烈破坏了公推的惯例,不经“忽里勒台”的推举,自立于开平。

后来,更仿效汉制,立太子,定皇储之局。

(太子不一定由大汗的儿子担任,有时也可以由大汗的兄弟担任。

例如元明宗曾经立他的弟弟即后来的元文宗为皇太子)此后,元朝的帝王或传子或传弟,但有一点不变的,就是元朝的帝王只能由忽必烈的后裔担任。

北元属非正统朝代,无北元史料。

元朝改名叫北元是明朝对他的称呼的改变。1368年,元朝退守蒙古本部,因国号仍叫大元,以其地处塞北,故称“北元”。明朝虽承认其独立性,但否认其与元朝的继承性。

明人认为明兴代元,元运已终,明朝才是中国的正统王朝。因此,明人称大元皇帝为“元君、元主”,称其国为“残元”、“故元”、“胡元”。

公元1368年,北伐的明朝大军最终攻破元朝都城大都,元顺帝在城坡之前携后妃皇子及亲信大臣仓皇北逃。

大都城破、顺帝北逃既标志着元朝的灭亡,也标志着元朝作为中央政权统治的结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元朝已经彻底灭亡,因为北逃的元顺帝带走了元帝国的整套行政人员以及传国玉玺,并且在塞北仍然使用着元朝的国号和年号。史称“北元”

北元(1368年-1389年)是蒙古族在蒙古草原建立的政权。1368年元惠宗迁都滦京,仍以“大元”为国号,因地处塞北,故称“北元”。共传二位皇帝,享国二十一年。

1368年中原局势彻底失控,元惠宗出逃大都,坐镇蒙古继续指挥各路元军镇压民乱。此后北元几度南征都未能重占大都,到1389年在蓝玉率领的明军进攻下灭亡。

北元虽偏安于蒙古高原,却是蒙古族历史上经济文化繁荣、科技进步、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时期。

北元灭亡原因:

1、贵族生活糜烂,吏治腐败,政府信用破产,土地兼并严重;

2、不平等的民族等级制度,以及对人民压迫欺凌严重;

3、财政赤字高居不下,赋税过重,外加自然灾害严重;

4、管理者不注重学习,只会用武力打江山。

元朝建立的疆域空前广阔,北至北海、东到日本海,西藏和台湾第一次被纳入中国版图。

元朝实行一省制,在中央设中书省,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处理政务。

造成了宰相专权和内乱频发。

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开我国行省制度之先河。

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较繁荣。

其间出现了元曲和散曲等文化形式。

其整体生产力不如宋朝,后期因统治腐败和民族压迫,导致农民起义,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元朝在全国的统治结束,元政权退居漠称北元。

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位建国鞑靼,北元亡。

北元1368年开始到1635年灭亡是蒙古族在蒙古草原建立的政权。1368年元惠宗迁都 滦京,仍以“大元”为国号,因地处 塞北,故称“北元”。共二十八位大汗,享国二百六十七年。

1368年中原局势彻底失控, 元惠宗出逃大都,坐镇蒙古继续指挥各路元军镇压民乱。

此后 元国几度南征都未能重占大都,而明国也有过数次北伐皆无功而返,后明国重修 长城,沿边设立重镇, 元、明以 长城为界形成对峙局面。

到 元朝中后期乱臣频出,朝政糜烂腐败,而处于东北平原的 女真人开始崛起,1616年 努尔哈赤建立 后金,在征服女真三部后开始大举入侵蒙古,直到1635年 额哲献 传国玉玺降金,蒙古亡。

北元虽偏安于 蒙古高原,却是蒙古族历史上经济文化繁荣、科技进步、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时期。 北元与 明朝、 东察合台汗国、 高丽国、 朝鲜王朝及17世纪初兴起的 后金政权并存的政权。

洪武元年(1368年),大将徐达率军攻陷元朝的京师大都,元朝至此灭亡。

但是元朝最后一位皇帝元顺帝自知无法抵抗明朝的北伐大军,遂主动弃守北京,率领百官、宫妃逃往上都。

元朝虽然丢掉了大都,但是仍然保有相当大的势力。

元顺帝仍能控制蒙古故地、陕甘一带、辽东、云南等广大地区,拥有兵力数十万,因此元朝的残余政权仍延续了一段时间。

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的元朝残余政权就成为北元。

北元和明朝多次相互攻伐,蒙古贵族不甘心丢掉中原大地,一直试图恢复元朝的疆域。元顺帝在北逃之后,就命令手下大将王保保自太原北上,然后再攻居庸关,试图收复大都。明朝大将徐达得知王保保的动向后,率军直取太原,迫使王保保大军回援。徐达在路上设伏,趁夜劫营,大败王保保,最终把元军赶出山西。

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北元的威胁,也曾多次对北方用兵。

洪武三年,朱元璋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再次大败北元大将王保保,俘虏北元官员近2000人。

此时元顺帝已经驾崩,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率领残余势力退往和林。

经此一战,北元的实力大损,势力全面北缩。

洪武五年,朱元璋再次起大军十五万,分兵三路,出击漠北。

这次用兵,虽然明军兵力雄厚,但是并没有取得多大的战果,只有西路军获胜。

此次战役之后,朱元璋改变了对北元的策略,主要以防守为主,北元和明朝开始了一段相对和平的对峙时期。

洪武二十年(1378),朱元璋又任命冯胜为大将军,率军征讨北元,收回了辽东地区,迫使北元西撤。

次年,蓝玉又奉旨率军十万,追击北元残余势力,元主脱古思帖木儿西逃,后被部将所杀。

元主死后,北元陷入混乱之中,《明史》中称:“部帅纷孥,五传至坤帖木儿,咸被弑,不复知帝号”

建文三年(1401年),鬼力赤杀掉了北元最后一位君主坤帖木儿,自立为汗,废除北元国号,该称鞑靼,北元至此灭亡

朱元璋带领起义军,消灭了立都于北京的元朝,然而当时的元朝,还没有彻底灭亡,俗话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逃往北面方向的脱古斯帖木儿又建立起一个北元王朝,那么,这个王朝最终是如何灭亡的呢?

回首当时,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三月“大将军永昌侯蓝玉率师十五万,由大宁进庆州,闻虏主脱古思贴木儿在捕鱼儿海,从间道,兼程而进”。

面对从天而降的明朝大军,北元皇帝脱古思贴木儿派其大将蛮子率众拒战。

然而,却被蓝玉杀的大败。

其手下数千军士,都投降了。

这种情况下,只有脱古思贴木儿与其子天保奴、知院捏怯来、丞相失烈门等带领数十骑兵逃脱了。

直到此时,这位大元皇帝已经狼狈不堪,环顾四周,只剩下了太子天保奴、知院捏怯来和丞相失烈门,而数万的十余万大军也仅剩数十人。既没有了臣民,也没有了士兵。

后来,他的手下大将也速迭儿在杀死脱古思帖木儿后,自己当上了蒙古大汗,称卓里克图汗。

但他的胜利也没有延续多久,不久便死去了,而死亡的魔咒似乎也就此附在了中国历史上这个黄金家族的身上,他的继任者也都在登基不久后就死掉了,直到黄金家族的最后一位继承者坤帖木儿在公元(1402)年死掉后,他的部将鬼力赤篡夺了汗位,取消了元的国号,恢复了鞑靼的古称,宣告北元正式灭亡。

1368年9月14日 蒙元灭亡,元顺帝北逃。

1368年9月14日,明朝大将徐达率大军攻占了元大都(北京)。在明军入城的前夜,元朝最后一个皇帝,荒淫无道的元顺帝趁夜逃出城区,奔向蒙古大漠。元顺帝北逃后的政权被称为北元,已丧失了统治天下的能力;因此这一天就意味着统治中国97年的蒙元政权的覆灭。

顺帝名妥懽帖睦尔,北元给他的庙号为惠宗。之所以又叫顺帝,是因为明军攻打大都时,元惠宗不进行抵抗就逃跑了。“大明皇帝(指明太祖)以帝知顺天命退避而去特加其号曰顺帝。”(《元史》)明代修撰的元史中即以明太祖上的谥号称呼他。

元惠宗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1320年5月25日—1370年5月23日),元朝第十一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十五位大汗。元惠宗是元明宗的长子,元武宗的长孙,他的生母是圣裔迈来迪公主。延祐七年四月十七日(1320年5月25日),生于北方草原。

至顺元年(1330年)四月,元明宗皇后八不沙被杀,妥欢帖睦尔被驱逐,首先被驱逐到高丽大青岛,后来到广西静江(今桂林)。

至顺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332年12月14日),元宁宗逝世,太后弘吉剌·卜答失里坚持弃子立侄,下令立妥欢帖睦尔为皇帝,受到左丞相钦察人燕帖木儿反对,至顺四年(1333年)五月燕帖木儿病死,至顺四年农历六月初八(1333年7月19日)妥欢帖睦尔最终得以继位。

1368年9月14日,明朝军队从元大都齐化门外攻城而入,蒙古退出中原,元朝对全国的统治结束。1370年5月23日崩,庙号惠宗 ,蒙古语称“乌哈噶图汗”。明太祖认为他“顺天应人”,给他上谥号顺皇帝。

北元(1368年—1402年)是元朝溃退蒙古高原之后的政权。

明朝建立并派遣徐达大军攻陷元朝国都大都后,退居蒙古高原的原蒙古宗室的政权,国号仍叫大元,以地处塞北,故称“北元”。

当时高丽人叫北元。

当时政治形势是除了元惠宗据有漠南漠北的蒙古本土,关中还有元将王保保驻守甘肃,此外元廷还有东北与云南行省。

元昭宗宣光二年六月初三(1372年7月3日),明将领冯胜大败元军,明朝从元朝治下收取甘肃行省。

宣光八年(1378年)四月,元昭宗去世,继位的北元后主脱古思帖木儿在1379年六月改年号为天元,继续和明军对抗,屡次侵犯明境[1] 。

1371年,元朝辽阳行省平章刘益降明,明朝控制今辽宁南部。

1381年,明军的沐英和傅友德攻入云南,梁王把匝剌瓦尔密自杀,明军征服云南地区,元朝对云南的统治结束。

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位建国鞑靼,元亡分裂成鞑靼和瓦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k202302271016321de10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