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名臣包拯为官之道,为什么说包拯是铁面无私不讲情面?

铁面无私的意思

【成语】铁面无私

【拼音】tiě miàn wú sī

【解释】形容公正严明,不怕权势,不讲情面。

铁面无私的成语典故

包拯做了几任地方官,每到一个地方,都取消了一些苛捐杂税,清理了一些冤案。后来,他被调到京城做谏官,也提出不少好的建议。宋仁宗正想整顿一下开封的秩序,才把包拯调任权知开封府。

开封府是皇亲国戚、豪门权贵集中的地方。

以前,不管哪个当这差使,免不了跟权贵通关节,接赂。

包拯上任以后,决心把这种的风气整顿一下。

按照宋朝的规矩,谁要到衙门告状,先得托人写状子,还得通过衙门小吏传递给知府。

一些讼师恶棍,就趁机敲榨勒索。

包拯破了这条规矩,老百姓要诉冤告状,可以到府衙门前击鼓。

鼓声一响,府衙门就大开正门,让百姓直接上堂控告。

这样一来,衙门的小吏要想做手脚也不敢了。

有一年,开封发大水,那里一条惠民河河道阻塞,水排泄不出去。

包拯一调查,河道阻塞的原因是有些宦官、权贵侵占了河道,在河道上修筑花园、亭台。

包拯立刻下命令,要这些园主把河道上的建筑全部拆掉。

有个权贵不肯拆除。

开封府派人去催促,那人还强词夺理,拿出一张地契,硬说那块地是他的产业。

包拯详细一检查,发现地契是那个权贵自己伪造的。

包拯十分生气,勒令那人拆掉花园,还写了一份奏章向宋仁宗揭发。

那人一看事情闹大,要是仁宗真的追究起来,也没有他的好处,只好乖乖地把花园拆了。

一些权贵听到包拯执法严明,都吓得不敢为非作歹。

包拯对亲戚朋友也十分严格。

有的亲戚想利用他做靠山,他一点也不照顾。

日子一久,亲戚朋友知道他的脾气,也不敢再为私人的事情去找他了。

后来开封府的男女老少,没有人不知道包拯是个大清官。

民间流传着两句歌谣:“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阎罗”是传说里管地狱的神。

)

宋仁宗很器重包拯,提升他为枢密副使。他做了大官,家里的生活照样十分朴素,跟普通百姓一样。过了五年,他得重病死了,留下了一份遗嘱说:后代子孙做了官,如果犯了罪,不许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许葬在咱包家的坟地上。

由于包拯一生做官清廉,不但生前得到人们的赞扬,在他死后,人们也把他当作清官的典型,尊称他“包公”,或者叫他“包青天”、“包龙图”民间流传着许多包公铁面无私、打击权贵的故事。

包拯(公元999-公元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汉族。

出身于官僚家庭。

生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

天圣朝进士。

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

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

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

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

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

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

后卒于位,谥号“孝肃”。

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

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

在开封时,开官府正门,使讼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诉曲直,杜绝奸吏。

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

后世则把他当作清官的化身——包青天。

包拯千百年来一直为百姓所景仰,被尊称为包公。其为官时以民为本、清正廉洁、铁面无私、刚直不阿流芳百世,形成了具有非富内涵的包公精神。

包公精神以民为本,爱民恤民。减轻人民的负担,救国济贫,让人民休养生息,利民便民。包公精神还在清正廉洁,严于律己。包拯节俭,留下孝肃家风,代代相传。包公精神铁面无私,执法如山,刚正不阿,不畏权贵。

叙述北宋清官包拯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传奇故事。仁宗皇帝在位期间包拯升任开封府府尹执掌京畿,包拯刚直耿介铁面无私明察秋毫断案如神,百姓爱戴敬仰之余尊称为“包青天”。落第秀才公孙策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为报包拯知遇之恩追随在侧为之出谋划策。

江湖义士南侠展昭有感于包拯为官清正爱民如子,舍却江湖生涯投效朝廷志在襄助包拯。

得此一文一武两员大将包拯屡破奇案屡建奇功。

北侠欧阳春、小侠艾虎、丁氏三侠、黑妖狐智化与陷空岛五鼠本皆是令江湖宵小闻名丧胆的英雄豪杰,在展昭号召之下纷纷前来各效其力,当包拯揭贪去弊惩奸除恶之时,七侠五义的侠风义行也随之传颂于民间。

包拯在家训说道:“后代子孙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贪污财物罪而撤职的人,都不允许放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允许葬在祖坟上。

不顺从我的志愿的,就不是我的子孙后代。

”原文共有三十七个字。

在家训后面签字时(包拯)又写道:“希望包珙(把上面一段文字)刻在石块上,把刻石竖立在堂屋东面的墙壁旁,用来告诫后代子孙。

”原文又有十四个字。

包珙,就是包拯的儿子。

包拯的品质刚正不阿,为人正直包拯家训的核心思想:做人不能贪图功名利禄,为人要正直。

包拯和王安石是同朝为官,当时的皇帝即宋仁宗赵祯。

包拯(999—1062),天圣朝进士。

嘉裕六年(1061),任枢密副使。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

包青天,包拯,字希仁,北宋庐州人。作为历史上的知名廉吏,包拯为官廉洁刚正,严明执法,勤政爱民,节俭无私,后人称之为包青天。包拯一生,留下许多广为流传的廉政故事。

1、巧断牛舌案

包拯任天长县知县时,一天有人来告官,说自家牛舌被人割去,请包拯捉拿盗取牛舌的人。

包拯说“你回去把牛杀了,然后去卖”,该人回家照着包拯的吩咐把牛杀了,卖了。

不久,有人跑到包拯这来控告私杀牛的人(真宗期间,宋有禁屠牛之诏)。

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人家的牛舌,还来告发人家?”,那人惊叹于包拯的明察秋毫、断案如神,只好乖乖招供。

2、不持一砚归

宝元二年,包拯徙知端州(今广东肇庆),端州以盛产端砚出名,唐代就有“端州石砚人间重”之说。

宋代规定端州每年供奉朝廷一定数量的端砚。

在包拯之前,历任端州地方长官在供奉朝廷端砚时,必多征收贡砚数十倍,用来贿赂当朝权贵,给当地带来额外的负担。

包拯到任后,下达命令只按上交贡砚的数量征集,额外概不征收。

职满离任时,包拯不私带一块贡砚。

包拯为官清正廉洁,深为时人赞叹。

3、弹劾张尧佐

张尧佐,仁宗宠妃张贵人的伯父。

包拯说他“早缘恩幸,骤阶华要”,意思是说张尧佐任职三司使要职,乃凭借私人恩幸,非有实际才干。

包拯揭露其在三司使任上“本职隳废,利权反复,公私困敝,中外危惧”,直言此人为“贪庸不才”。

由于官非其人,导致公私困敝,包拯强烈要求罢免张尧佐的计臣职位,另选才能。

但仁宗对张尧佐仍恩宠有加,不久拜张尧佐“淮康军节度使,群牧制置使,宣徽南院使,景灵宫使”。

包拯再次弹劾,直言仁宗此举“私于后宫,不独于圣德有损抑,又事体不可之至甚者也”。

张尧佐迫于压力,不得已辞去宣徽、景灵使。

《宋史》论包拯说“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意思是说包拯虽嫉恶如仇,然为人忠恕。古人说“公生明,廉生威”,用此形容包拯一生,至当!

4、罚不避亲

庐州是包拯的故里,宋皇佑中包拯任庐州知府。作为乡郡,自是亲友旧朋很多。包拯严明执法,不徇私情。其从舅犯法,包拯不避私情,公正执法。史书说“有从舅犯法,希仁挞之,自是亲旧屏息”。

5、不畏权贵

开封是宋代都城,权贵集中,史书说包拯知开封,能“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当时权贵广筑阁楼园榭,侵占了惠民河河道,导致河道淤塞,时逢洪灾,包拯悉令毁掉这些楼榭歌台,以畅通河道。一些权贵拿着当时的地契来理论,包拯一一核查,有私自增加数目者,包拯均一一勘查明了,飞章弹奏。

封府旧制,民间诉讼的状子不能直接送到官庭,而必须要经过门牌司转交才能呈送到官庭,门牌司胥吏乘机勒索财物。包拯上任知府后,取消了门牌司,打开官衙正门,允许诉讼人直接到官庭提交诉状,府主胥吏不得从中作梗、阻挠。百姓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流传民谣说:“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考中进士,但为了侍奉年迈的父母而辞官在家。庆历三年(1043),被大臣御史中丞王拱辰举荐为监察御史。庆历五年(1046)出使辽朝,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

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奏请免除了七个州的河桥竹索税,还请求朝廷分发土地给百姓耕种,以及准许解盐通商买卖。在知谏院时,多次论劾权贵,最激烈之时甚至上奏直接指责皇帝。由于包拯敢弹劾,社会上出现了“包弹”的谚语。

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无数的贪官,但也有着许多著名的清官,这些清官往往都有着清正廉洁的品行,且锄强扶弱,帮助老百姓们伸张正义,例如海瑞、狄仁杰等等。而说到宋朝著名的清官,那必然非包青天包拯莫属。

从前有个穷苦的小孩,日子很不好过。

小孩每天一早起来,提着一篮油条,一边跑,一边嚷:“卖油条咯,卖油条咯:又香又脆的油条,两个铜钱买一根。”

有一天,他把油条全卖完了,坐在路边一块石头上,把篮子里的铜钱一个一个的数了一遍,正好一百个。

他卖油条,把一双手弄得油乎乎的,用手数铜钱,把铜钱也弄得油乎乎的。他瞧着这些油乎乎亮闪闪的铜钱,可高兴了,心想:“今天卖了一百个钱,可以给妈妈买药了。”

小孩跑了一个上午,可累坏了,他把头一歪,靠在石头上,就呼呼地睡着了,睡了好一会儿才醒来。“哎呀,我得赶快给妈妈买药去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男,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

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

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及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后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

知谏院时,多次论劾权贵。

再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

嘉祐六年(1061年),升任枢密副使。

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

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

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1],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p20240405180813fdb2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