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有三杰,名张良、萧何、韩信。其中的张良被后世尊称为“谋圣”。连刘邦初得皇位时都自叹“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不如张良。
今天就跟随思维导图走近张良,看看他是如何协助刘邦取得天下的
一、信 息
张良,字子房,颍川城父(今河南郏县)人。 秦末汉初杰出谋臣,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在楚汉之争中协助刘邦打败项羽,取得皇位。后期帮助吕后的儿子刘盈保住太子之位。
二、经 历
张良是战国末期韩国人,祖父和父亲都曾任韩国的国相。
当时秦始皇正在灭六国,完成大一统。
韩国被灭之后,弱冠之年的张良携带私仆四处游历拉拢想刺杀秦始皇的人,以此为韩国报仇。
于是策划了一场博浪杀行刺事件。
由于秦始皇常年遭受刺杀,早已有了预防准备。
最终张良未能如愿。
而后游历途中遇到黄石老人得《太公兵法》一书,细心研读,终有大获。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之后,张良也带领100多号人反秦,苦于势单力薄,难以立足,于是准备投奔景驹,投奔途中遇到刘邦,两人一拍即合。于是,张良果断地改变投奔景驹的主意,决定跟随刘邦。在此后跟随刘邦的岁月里,张良帮助刘邦先项羽进入关中、鸿门宴中巧救刘邦、垓下大败项羽……
献策入关
公元前208年六月,项梁、项羽叔侄俩率领的队伍已经发展壮大到了六七万人,并拥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王。
年底的时候楚怀王命刘邦、项羽分兵去讨伐秦朝,并承诺谁先入关进咸阳,便可自立为王。
刘邦准备渠道颍川、南阳,打算从武关进入关中。
在攻打宛城和峣[yáo]关的时候都采取张良的计策以招抚为主,最终先项羽到达关中。
斗智鸿门
鸿门宴,如果没有张良,刘邦依旧会被项羽KO。张良在这次生死攸关的斗争中,以其大智大勇,既巧妙地帮助刘邦安全脱离虎口,又使项羽内部埋下了君臣相隙的祸根。
下邑之谋
公元前205年春,刘邦先占彭城后被项羽打败,狼狈逃至下邑,心灰意冷。正是在这个时候,张良给刘邦制定了决定后来楚汉胜败的“下邑之谋”。接下来四年,刘邦基本忠实执行了这一计策:
(1)通过自己正面与项羽对峙,彭越背后打游击骚扰的战术,拖延住项羽;
(2)离间原本和项羽关系近的英布等南方诸侯王,瓦解项羽的力量;
(3)韩信一路向北,再向东,降服各路诸侯,集聚足够雄厚的决斗资本。
虚抚韩彭
就在刘邦苦战项羽之时,韩信已羽翼丰满,要求封王了。刘邦当然很生气,但张良认识到,韩信的向背已成为楚汉之战的关键所在,说服刘邦封韩信为齐王,封彭越为梁王,并代表刘邦亲往齐地分封韩信,安抚其心,成功地解决了汉内部的权位矛盾,赢得了楚汉天平上关键的一个筹码。
稳住韩信后,楚汉战争的形势发生了重大转折,韩信先用“十面埋伏”之计兵围项羽于垓下,继而又用“四面楚歌”之计瓦解了楚军士气,终于打败项羽,迫其自刎。至此,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以刘邦的彻底胜利而告终结。
放得下,才能保得住
张良素来体弱多病,自从刘邦入都关中,天下初定,他便托辞多病,闭门不出。随着刘邦皇位的渐次稳固,张良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
三、趣闻轶事
一天,张良闲步沂水圯桥头,遇到一个穿着粗布短袍的老翁,这个老翁走到张良的身边时,故意把鞋脱落桥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张良道:“小子,下去给我捡鞋!”张良愕然,但还是强忍心中的不满,违心地替他取了上来。随后,老人又跷起脚来,命张良给他穿上。
此时的张良真想挥拳揍他,但因他已久历人间沧桑,饱经漂泊生活的种种磨难,因而强压怒火,膝跪于前,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谢,反而仰面长笑而去。张良呆视良久,只见那老翁走出里许之地,又返回桥上,对张良赞叹道:“孺子可教矣。”并约张良5日后的凌晨再到桥头相会。张良不知何意,但还是恭敬地跪地应诺。
5天后,鸡鸣时分,张良急匆匆地赶到桥上。谁知老人故意提前来到桥上,此刻已等在桥头,见张良来到,忿忿地斥责道:“与老人约,为何误时?5日后再来!”说罢离去。
结果第二次张良再次晚老人一步。
第三次,张良索性半夜就到桥上等候。
他经受住了考验,其至诚和隐忍精神感动了老者,于是送给他一本书,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10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13年后再来见我。”说罢,扬长而去。这位老人就是传说中的神秘人物:隐身岩穴的高士黄石公,亦称“圮上老人”。
张良惊喜异常,天亮时分,捧书一看,乃《太公兵法》(此名为讹传,实为《素书》)。从此,张良日夜研习兵书,俯仰天下大事,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