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文化苦旅中的信客,由“信客”想开去——读《文化苦旅》有感

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特别喜欢《信客》这篇文章,原因有二:其一、主人公宋达后来也成为一名教师,在他身上我找到了身份的认同感(请原谅我的浅薄!)。

其二、新老信客为了服务好乡人,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却遭受那么多的污言秽语、怀疑诬蔑等,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依然保留着信客的初心。

这是何等的胸襟,何等的气度啊!怎能不使我心生敬意,乃至热泪盈眶呢?!

其实,之前的老信客是很受乡人敬重的。

余秋雨老师在文中给予信客们极高的评价:没有信客,就没有那么一个快速膨胀的大上海。

其实,更为重要的是,在没有邮差的旧社会,信客就是连接在城市谋生的丈夫和留守在乡下的父母和妻儿的“生命纽带”啊!信客服务的是每一个家庭,给每一个家庭或者出门在外的游子送去的不单单是书信物件,更是送去一份份沉甸甸的希望!信客行脚匆匆,跋山涉水,还须随时面对强人的抢夺和扒手的盯梢,与他们斗智斗勇。

信客历尽艰辛,显得“极端疲劳”,“特别窝囊”。

不辞辛苦的信客理应受到乡亲们的敬重和厚待!

可是,现实往往比理想残酷!老信客的遭遇就是证明:好兄弟叶渡怕老信客“做手脚,特别在红缎子(叶渡买来托信客带给叶渡嫂)的头上画了个小圆圈”做记号,并托人告诉叶渡嫂。

而老信客因为觉得叶渡是好兄弟,“干女儿要结婚,匆忙间临时买了些礼物,看着太素,就剪了一条红缎带子下来捆扎,图个喜气”,“准备回上海后再向他说明白”。

“没想到剪到了小圈圈,”使信客一下子陷入信誉危机。

“最让人恶心的,是族长和叶渡嫂说自己与那么多女人有染。

”“几个站不住的传言,已使自己无处可站”,老信客仿佛被打入十八层地狱一般!此时的老信客居然找不到一个帮他说话的人,是何等的委屈、何等的无助、何等的可怜!老信客半辈子投身为父老乡亲们服务,居然落得个如此凄凉的下场,读到这里,我的眼泪不争气地落下来了。

不由自主的想起20年前自己的一次经历来。

当时,我在新春中心小学执教毕业班。

班上有个学生特别懒惰,作业经常没做。

有一天下午,班干部来告状,说他又没做作业。

我把他叫来询问为什么没做作业,他说中午肚子疼了。

其他同学纷纷揭发他中午一直在学校里跑来跑去。

我很生气,把他叫到教室门口批评。

或许是我批评的语气太重,没成想该同学趁我不注意,哭着跑回家了。

不一会儿,家长怒气匆匆地赶来学校向校长告状,说我打骂他的儿子,不让他的儿子读书。

幸亏有全班同学和值班老师作证,我确实是被冤枉了。

听学生们说这位同学是故意给我个“下马威”。

后来家长也托人给我道歉,但是这件事却在我心里留下阴影,久久不能抹去。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慢慢地释然了。

是啊,与老信客对比,我受到的这点委屈算什么!!

令人动容的是老信客遭遇“兄弟”的提防背叛,面临乡人的污言秽语,没有选择解释和自辩,而是拿起剪刀“咬牙向左手截去”……如此悲壮!如此决绝!……可是,老信客依然不忘初心,依然念念不忘“这些村子不能没有信客”,努力说服宋达接过这个“接力棒”。

经过对宋达的一番精心指点和反复叮嘱,老信客毅然决然地到南边深山里的上岙看守坟场。

我想,他是以这种刚烈、悲壮的行为来捍卫自己的清白尊严和对乡人不地道的抗议吧!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大部分村人的眼睛是雪亮的。

每到逢年过节,那些“熟识的村人都会来送一点食品、蔬果”;“那些最漂亮的村妇也不怕翻山越岭,一次次由孩子陪着来探望”;月桥嫂、鱼素嫂、满城嫂都来过很多次,老信客喜不自胜。

反而是过去“情同手足”的余叶渡和余木典多次写信、托人祈求原谅,老信客没有“回答”;哪怕是他们“一起回乡,来坟场登门请罪”,老信客还是避而不见,其实他“并非还在记恨,而是害怕尴尬”。

从老信客身上,我清清楚楚地感受到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孕育的传统美德:勤劳、勇敢、诚实、笃信、豁达、大度、隐忍、坚韧、重名节、轻私利……老信客堪称我辈楷模啊!!

读罢掩卷沉思:今天的中国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整个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可是,国人在向前一路狂奔的同时,往往却把祖国千百年来的传统美德丢弃在一边,往严重了说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那么,作为人民教师的我们,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当不忘教书育人的初心,把以老信客的高风亮节为代表的优秀传统美德传承下去,教育好我们的下一代,让祖国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在世界各地焕发出最最耀眼的光芒!!

谨以此文与君共勉。

2020.07.25深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i202210300402043686.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