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义觉迷录》是清代雍正帝编著的一本清史文献汇编著作,全书共四卷。雍正八年,于全国各地发行刊印,但乾隆帝上位后被禁止发行和刊印。
此书主要澄清雍正帝即位以来的种种流言,并清理异议。
1728年,即雍正6年,湖南永兴地区有一文人,名叫曾静,原是清朝千千万万秀才中的一员,其热衷科举,却屡试不第。眼看年近50岁,功名无望,为了维持生计,只好在乡间做一名私塾先生,自号蒲潭先生。
蒲潭先生原本是个老实本分,没有什么政治理想的学问人,在读过一个叫吕留良的浙江名儒所写的著作后,对里面所说的“华夷之辩”思想产生了认同。出于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愤懑和不满,曾静逐渐滋生出对于清朝政权的不满。他还为此派自己的得意门生张熙,专门跑了一趟浙江去拜访吕留良。
雍正帝
可惜,吕留良早已经去世四十多年了。不过张熙还是不辱使命,从吕留良的儿子和学生那里求得了吕留良的一些诗集、文集、日记等材料带回了湖南。曾静潜心阅读,对吕留良遗著中关于夷夏之防及古时封建井田等言论赞赏有加,并且写作一些有关华夷之辩和反清复明的东西。
后来可能觉得光读书没啥用,想要来点实际行动,他和学生张熙谋划了一场他们认为十分高明的策反行动。
吕留良
他们锁定了川陕总督岳钟琪,认为岳钟琪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后代,必定也憎恨满清,而且满清是金人的后代,因此由岳钟琪发起反清复明的活动十分合适。于是曾静与张熙师徒两人写出了一封策反信,由张熙前往陕西西安递交给岳钟琪。
岳钟琪以汉人身份做川陕总督,对清廷只有感激涕零之心,哪有半点造反之意?当他读了张熙呈上的信件:“湖广、江西、广西、广东等六省的兵马已经齐集”,“在我一呼可定”,列举了雍正“谋父、逼母、弒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诛忠、任佞”等“十大罪状”。惊骇莫名,火速将此事禀报给了雍正皇帝。
雍正帝下旨将二人押解到京城,出人意料的是,当曾静师徒被押送到京城之后,雍正却并没有对他们进行严刑的审讯,而是展开了一场特殊的审判,与其说这是一场审判不如说是展开了一场辩论。
雍正先下谕旨询问曾静相关问题,再让负责审讯的官员把曾静的回答也就是供词呈送给自己,然后再对供词进行反问。这样一问一答式的内容,后来被整理成书,名为《大义觉迷录》。
可能为了活命,曾静照清廷的安排写了悔罪颂圣的《归仁录》,备述雍正的隆厚圣德、浩大皇恩,称“圣恩高厚,虽尧舜不过如此”。
雍正的做法却出乎大家的意料之外,就像他对宠臣田文镜提到曾静案时所说,他说“遇此种怪物,不得不有一番出奇料理”。之后,雍正就下令将已经死了四十多年的吕留良“剉尸枭示”,将他还活着的儿子和他的学生处以极刑,家族人等则处以流放等刑。
对于他所说的这个“怪物”曾静和张熙,雍正在他们表示忏悔之后,就把他们无罪释放了。不过呢,他不是让这两人无罪释放、各自回家,而是让他们在官员的带领之下分头到西安、江宁、杭州、苏州等地去做宣讲,现身说法地表达自己的忏悔、为雍正去辟谣,说明他是怎样一位勤政爱民的好皇帝,是“数千年而始生一大圣人也”!
同时雍正下令,将《大义觉迷录》刊刻成书,颁行全国各府州县,让各级学校的师生都对该书好好学习,要求不管城镇还是“远乡僻壤”,不管读书士子还是乡曲小民,都要领会这本书的要义才行。
乾隆帝
可惜事与愿违,《大义觉迷录》的负面效果高于正面效果,书中披露大量皇室秘密,影响了皇家的形象,未起到雍正想要的效果。
雍正驾崩后,同年十月,刚刚继位尚未改元的乾隆违背父训,以“曾静之罪不减于吕留良”,岂有处理吕留良而不处理曾静之理?公开翻案,命人将曾静和张熙解至京师凌迟处死。
同时,乾隆还下诏禁毁《大义觉迷录》,已颁行者严令收回,有敢私藏者罪之。
史册号网友观点:主动辟谣,却越辟越离奇,看看现代清宫剧就知道了,关于雍正的戏说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