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董卓,他其实没有历史书写得那么差劲了?董卓,他其实没有历史书写得那么差劲

《三国演义》作为咱们现在的四大名著,大部分的人肯定都读过这本从东汉末年到晋朝建立其中一些比较有趣的历史故事,更是对这段历史稍微描绘了一丝色彩

虽然其中有一位人物在书中登场的时间很短,但是却令人影响深刻,虽然他并没与曹操、刘备、孙权瓜分天下,但是他的实力依旧非常强大,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是他的话,曹操都不一定能够成为一方枭雄。

他就是最早挟持汉献帝的董卓,提到这个人第一个反应就是“奸臣”。

其实在《三国演义》前,汉恒帝在位的时候,董卓就已经在朝廷任命,当时他还只是一个羽林郎,董卓那时奉命万里迢迢去边境讨伐羌人,在这一路董卓就为朝廷立下了很多汗马功劳,再加上董卓平叛了黄巾军,他紧接着平定了凉州叛乱的事情以后,董卓的权利与地位跟着也大幅度提高。

其实当时董卓在朝廷中的地位已经无人能比,后来董卓越来越不满足自己所拥有的权势,他眼中的欲望已经随着他的权势慢慢变大。

于是他就将当时的汉少帝废黜并扶持当时还年纪很小的汉献帝,真正得做到了“持天子以令诸侯”。

恰恰就是因为董卓废帝的这个举动,让他变成了被人人唾弃的“奸臣”,因为当时在东汉董卓废黜汉少帝的行为是大不敬,甚至在当时就有人传言董卓想篡位自己当皇帝,只不过迫于当时朝堂的压力才让他扶持汉献帝上位。

但是当时的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按照董卓将汉献帝扶持上位,当时朝堂其实并不是董卓独揽大权,而是以张让为首的十二个宦官把持了朝政,他们几个就是历史中有名的“十常侍”,当时他们不光剥削百姓搞得整个朝堂民不聊生,更让当时的汉灵帝成自己为父亲。

于是董卓其实是受到了何进的委托,去讨伐这些让东汉民不聊生的宦官,在他讨伐成功以后就带着当时的汉少帝去前往洛阳,但是洛阳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董卓手中当时已经掌握了东汉的主要兵力,相比于讨伐十常侍带给他的权利地位来说,他更加需要的是获得朝堂中剩下一些人的支持。

所以董卓想到了扶持一个新的皇帝作为他立威的手段,而当时稳住局势与被人唾骂来相比,他选择了前者。

其实如果让汉献帝刘协与汉少帝刘辩两人相比较的话,刘协其实是要比刘辩聪明许多,如果董卓真的仅仅是需要一个傀儡来扩大自己权势的话,他当时选择汉少帝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还有一件野史记录的事情到现在也说不清楚,就是董卓到了洛阳以后下令让自己的军队在洛阳城周围大肆屠戮,后来在带着刘协迁都长安的时候还下令放了一把火,据说这把火烧了整整七天,就是因为这把火将洛阳城里的河都烧干了。

暂且不说在没有迁都长安以前,洛阳一直都是东汉的都城,其中洛阳城的防御和经济价值还是存在的,如果只是为了抢夺财物的话,他更不应该做出这样的事情,反而会给别人留下背后骂他的话柄。

别的角度来讲的话,董卓的行为也是有可能说得通的。其实当时废了汉少帝改为扶持年幼的汉献帝刘彻上位是为了更好地让自己掌控,并不全是因为这样。

因为当时汉少帝的母亲何太后是朝廷中何氏一族的人,当时在朝堂上何氏就是最大的外戚,也有许多人都依附在何家寻求庇护,董卓面对只有两种选择,要么与何氏一族联手控制朝堂,要么只能让他们对自己臣服。

恰恰这个时候他想到了刘协,刘协的母亲在很早之前就被别人陷害离开了他,再加上他母亲的种族大部分都是平民,相比于汉少帝来说他更容易被董卓掌控,可能这也是董卓另立新帝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董卓当时下令让士兵在洛阳大肆屠戮可能是为了满足当时迁都的需求,更是为了给洛阳城那些在朝堂上的人一个下马威。

洛阳城当时作为东汉时期时间最长久的都城,只要董卓提出迁都,那么第一时间一定会被那些文官给拒绝,而城里的百姓更是不可能将自己的家业丢掉跟着董卓去长安,虽然他下令放火确实是做的有失妥当。但是对于他来说可能也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让洛阳城的百姓跟着他迁都。

从董卓习武出身来看,当时的他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得不到朝堂文官的支持,永远也成为不了当时朝廷的掌控者,以他当时手握重兵的情况,那些朝堂中的人早就将他视为了自己的敌人。

最后董卓虽然靠着自己强大的兵力掌握了整个朝堂,但他的一些错误决定以及对当时朝堂竞争并不熟悉,使得自己到处树敌,也不顾及别人,最终还是将自己一步步推入了深渊。

曾经有秘闻说在董卓年少时期非常穷困,但是为了款待自己的朋友,将自己家中唯一一头耕地的牛杀了来供他们吃喝,还筹钱为自己的朋友准备酒宴,这么说的话董卓其实也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可能是后期慢慢手中权势变大以后,渐渐的被欲望蒙蔽了双眼。

但是就算这样,也不可否认在东汉时期,董卓依旧是可以被称为是一方枭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f202404061120070da9.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