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围魏救赵的故事?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中山。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两得。
魏王从之,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
且说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
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
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
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
”田忌依计而行。
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军大胜,赵国之围遂解。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
二、围魏救赵四个情节?
①
我们按照人物来介绍情节。
第一个是魏国的庞涓出兵攻打赵国,赵国随即向齐国发出求援。
第二个是齐国决定求援,派出田忌为将,依孙膑为军师救援赵国。
第三个是孙膑建议田忌进攻魏国首都,迫使庞涓回援。
第四个是孙膑用计迷惑了庞涓,使其轻易冒进受伏,齐军大胜,魏军大败!
②
围魏救赵,是战国时代的故事,共发生过两次,第一次是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围困了赵国首都邯郸,赵国派使者向齐国求救,齐国以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救援赵国,田忌采用孙膑计策,没有直接去赵国救援,而且进攻魏国首都,使得庞涓必须得回军救援,然后齐国在半路设伏击圈,打败魏国。
第二次则是多年以后魏国进攻韩国,韩国同样向齐国求援,而此时孙膑采取同样的计谋,这一次在马陵设伏,直接迫使庞涓自尽。
③
《围魏救赵》的故事按顺序分为④部分:
1、赵国被围,向齐国求救,
2、孙膑登坛拜将,田忌率军出征.
3、增兵减灶之计,诱敌轻骑深入.
4、马陵设伏歼敌,庞涓功败身死
三、围魏救赵的历史典故?
围魏救赵是一则中国古代著名的典故。
公元前245年,秦国苏秦和张仪分别向齐、楚、韩等国的君主进献“连环计”,借此诱使各国先与魏国结盟,然后再借机攻打魏国,最终达到救赵的目的。
围魏救赵的典故也成为了一种智谋手段的代名词,被广泛流传和使用。
围魏救赵虽然是一则古代典故,但其背后的智谋思路却一直被人们所借鉴。
现代社会中,人们也需要在复杂的情况下运用巧妙的策略去解决问题,因此,学习围魏救赵的思路,有助于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更好地解决。
围魏救赵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段历史典故,相传战国时期,赵国被魏、秦、楚、韩四国联合攻打,困境十分危急。
当时,智者吕不韦向赵武灵王出谋划策,建议让魏国直接攻打赵国的都城手足之地,使魏军将赵军注意力缴集到自己身上。
赵国趁此机会出兵突袭韩国,迫使韩国从半路撤退,从而牵制了秦、楚两国的支援,形成了一种“围魏救赵”的局面。
最终,魏国被抽调部队攻击,有所松懈。赵武灵王率领骑兵直接奔袭魏都咸阳,军事重镇魏军不得不撤军迎敌,摆脱了其他国家的合围。赵国由此脱离困局,最终保住了自己的一片领土。
这个典故也被引申为解决危机的一种策略,意味着在对等的对手中,找到导致对方分散注意力或者将其力量耗尽的弱点,从而取得战斗的胜利。
四、围魏救赵的故事讲的是什么内容?
讲的是,
战国时,魏国大将庞涓率军攻打赵国邯郸。赵王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前往救援。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魏国内部空虚,于是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在路经桂陵要隘,齐兵设伏截击魏军。庞涓几乎全军覆没。
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折战例
战国时期,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于是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派田忌,孙膑支援。由于魏国兵力大多在前线,都城兵力空虚,于是齐军去攻击魏国。魏国只能回撤,齐军以逸待劳,打败魏军,就解决了赵国被围困的局面。
五、围魏救赵的整个成语故事?
围魏救赵,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战争故事,大致内容如下:
在战国时期,魏国和赵国相互争夺领土,赵国先发制人,率领大军包围了魏国都城大梁。魏国主战派大将魏无忌愤愤不平,但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魏国的智囊子邹阳前来劝说魏无忌,建议他出奇制胜,利用赵国虚张声势的机会攻打赵国。
魏无忌接受了邹阳的建议,迅速调动兵马,与赵军展开激战。在战斗中,魏国士兵发现地上散布着的多枚箭头朝向魏方,于是获得了赵国军队的箭矢支援。原来,赵王已得到反走私狄梁公的建议,掘开村墙引水灌入赵军义候的箭筒,使赵军的箭头射不出去。
经过了一场激战,魏国最终打败了赵国军队,解除了大梁之围。
这个战争故事中的“围魏救赵”成语,随后被广泛运用到后来的各种场合中。其基本含义是:围攻某方,却反而使该方得到救援或解围。在此成语的背后,还有一层更为重要的含义,即通过借力打力,智取胜利。
“围魏救赵”是中国古代一个非常著名和富有战术智慧的故事。
战国时期,赵国与魏国是相邻的两个国家。
赵国多次向魏国进攻,结果都失败了,而魏国趁机进攻了赵国的河北地区。
为了解救处于危机中的赵国,赵武灵王决定采取另辟蹊径的策略。
他命令国内的将领廉颇和白起在国内各自率领一支军队,避开魏国主力,同时分别向魏国的后方进行进攻。
这样一来,魏国的主要部队就必须拨出兵力迎敌,从而使围攻赵国的魏军削弱一些,留出机会,将赵国的都城迁到更安全的南方。
这个战术称为“围魏救赵”,也被认为是战争史上的一个经典妙策,因为它成功地扭转了当时的战局,赢得了战争的胜利,维护了赵国的安全。从此,这个成语就流传了下来,成为中文中著名的典故。
战国时,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急忙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领兵救赵。
田忌准备与魏军主力交锋,孙膑却说:现在魏国的主力部队在攻打邯郸,魏国都城大梁内一定空虚。如果我们直接攻打大梁的话,魏国一定会撤兵回大梁的,这样既可解救赵国,又可给魏国很大打击。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庞涓果然中计,撤军回救大梁,途中遭到齐军的伏击。这个成语指袭击敌人的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回的战术。
六、围魏救赵,故事梗概?
自己做
七、围魏救赵的典故?
这个典故是三十六计之一。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现借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迂迥战术,分散兵力,攻击敌薄弱,致敌死地。近义声东击西。
引深是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奇效
十月,邯郸没能坚守住,向魏军投降。但魏军也很快要求火速回援都城的文书,不得仓促回救,此时,齐军早就埋伏在魏军必经之地——桂陵(今河南长垣北),经过一番激战,魏军大败,连庞涓也被生擒。
齐威王三年,魏惠王想一泄失去中山的仇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如直接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既能解旧恨又能削弱赵国,可谓一举两得。于是,魏惠王调拨五百战车,由庞涓率领,直奔赵国。
庞涓治军有方,军队战无不胜,很快便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形势危急。第二年,赵国迫于无奈只得向齐国求救。齐威王任命田忌做主将,孙膑做军师,领兵前往救援。
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田忌本来打算领军直接去赵国与魏军作战,孙膑制止说:“如今魏赵两国相互攻打,魏国的精锐部队必定在国外精疲力竭,老弱残兵在国内疲惫不堪。
你不如率领军队火速向魏国的'国都大梁挺进,占据它的交通要道,冲击它军备空虚的地方,魏国国都被围困,魏王肯定会下令庞涓放弃攻打赵国而回兵自救。
我们再在庞涓回师的必经之路,中途伏击他,必定可以大获全胜。
这样,我们不但可以一举解救赵国之围,而且可坐收魏国自行挫败的成果。
”
田忌听取了孙膑的意见,出兵围困魏国的都城大梁,魏王果然下令庞涓回军自救。庞涓收到魏王的命令后,丢掉粮草辎重,星夜从赵国撤军回国。孙膑预先在魏军回国的必经之地桂陵设下埋伏,当魏军经过时,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齐国军队大胜,赵国的危机也相应解除了
八、围魏救赵故事简述200?
围魏救赵的故事
战国时,魏惠王派遣魏国大将庞涓攻打赵国。邯郸危在旦夕,赵国国君赵成侯求救于齐。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以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魏国内部空虚,于是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在路经桂陵要隘,齐兵设伏截击魏军。庞涓几乎全军覆没。
出处:
围魏救赵出自出自《史记》 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原文如下:
邯郸之难,赵求救于齐。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邹子曰:“不如勿救。”段干纶曰:“弗救,则我不利。”田侯曰:“何哉?”“夫魏氏兼邯郸,其于齐何利哉!”田侯曰:“善。”乃起兵,曰:“军于邯郸之郊。”
公元前354年,势力强大的魏国进攻赵国,魏国将军庞涓指挥大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八万前往救援。
田忌本来打算带领军队直接去赵国与魏军作战,孙膑认为,魏国的精兵都在攻打赵国,国内空虚,主张采取避实击虚的灵活战术,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造成兵临城下,大军压境之势。田忌采纳了孙膑的计谋,率军进攻魏国。
庞涓得知消息,非常着急,丢掉粮草辎重,星夜从赵国撤军回国。孙膑预先在魏军回国的必经之地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设下埋伏,当庞误用率领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的魏军经过时,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这场战役又称为“桂陵之战”。在战史上,把这种作战方法叫做“围魏救赵”。
简要回答
故事概括: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
中国古代兵书《三十六计》中记载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围魏救赵、 淝水之战等等。
今天就来重点说下围魏救赵讲了件什么故事。
详细内容
01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
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双得。
02
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
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
03
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
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
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两足并在他脸上刺字,企图使孙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
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到齐国。
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
04
05
田忌依计而行。
”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
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
又后十三年,齐魏之军再度相交于战场,庞涓复又陷于孙膑的伏击自知智穷兵败遂自刎。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④
战国时期公元前354年,魏国派大将庞涓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向齐国求救,齐国派田忌、孙膑带兵救赵,田忌主张直趋邯郸,但孙膑认为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敌方的要害,他对田忌建议魏国的精锐都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就派兵直功魏都大梁,庞涓就会带兵回来救魏,这么赵国的围就可以解了,然后我们趁魏兵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的地方桂陵迎击他们,我们必定会胜利。
最后按照孙膑的策略魏兵大败,孙膑也因此出名,围魏救赵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被选入三十六计,围魏救赵在今天也有现实意义。
九、围魏救赵的是谁的故事?
“围魏救赵”自然是出自孙膑之手,公元前354年,魏国终于忍不住派遣大将庞涓率领魏国精锐之师,北上奇迹袭击赵国的邯郸城,想一下解决赵国对自己的威胁,赵国抵挡不住,赶快求救于齐国。
齐威王看在赵国割让几座城池的分上,派遣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救援赵国。
田忌想直接进兵赵国,在邯郸城外和魏军决一雌雄,孙膑却建议大军应该直捣大梁城迫使庞涓回师救援,邯郸之围可解,这时邯郸因迟迟等不到援军已经开城投降魏军。
围魏救赵的主人公是战国时期的田忌和孙膑,故事出自《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
《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是讲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双得。
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
这就是围魏救赵的典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