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有趣的历史故事100字围魏救赵,围魏救赵的故事要简单点?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迫使卫国屈服于它。卫国原来是入朝魏国的,后改向亲附赵国,魏惠王不由十分恼火,于是 决定派庞涓讨伐赵国。不到一年时间,庞涓便攻到了赵国的国都邯郸。

邯郸危在旦夕。赵国国君赵成侯一面竭力固守,一面派人火速奔往齐国求救(此时,赵国与齐国结盟)。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以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孙膑出计,要军中最不会打仗的齐城、高唐佯攻魏国的军事要地——襄陵,以麻痹魏军。而大军却绕道直插大梁。孙膑得到齐威王的赞赏。

围魏救赵是一则中国古代著名的典故。

公元前245年,秦国苏秦和张仪分别向齐、楚、韩等国的君主进献“连环计”,借此诱使各国先与魏国结盟,然后再借机攻打魏国,最终达到救赵的目的。

围魏救赵的典故也成为了一种智谋手段的代名词,被广泛流传和使用。

围魏救赵虽然是一则古代典故,但其背后的智谋思路却一直被人们所借鉴。

现代社会中,人们也需要在复杂的情况下运用巧妙的策略去解决问题,因此,学习围魏救赵的思路,有助于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更好地解决。

围魏救赵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段历史典故,相传战国时期,赵国被魏、秦、楚、韩四国联合攻打,困境十分危急。

当时,智者吕不韦向赵武灵王出谋划策,建议让魏国直接攻打赵国的都城手足之地,使魏军将赵军注意力缴集到自己身上。

赵国趁此机会出兵突袭韩国,迫使韩国从半路撤退,从而牵制了秦、楚两国的支援,形成了一种“围魏救赵”的局面。

最终,魏国被抽调部队攻击,有所松懈。赵武灵王率领骑兵直接奔袭魏都咸阳,军事重镇魏军不得不撤军迎敌,摆脱了其他国家的合围。赵国由此脱离困局,最终保住了自己的一片领土。

这个典故也被引申为解决危机的一种策略,意味着在对等的对手中,找到导致对方分散注意力或者将其力量耗尽的弱点,从而取得战斗的胜利。

战国时,魏国大将庞涓率军攻打赵国邯郸。赵王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前往救援。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魏国内部空虚,于是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在路经桂陵要隘,齐兵设伏截击魏军。庞涓几乎全军覆没。

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折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叁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

战国时(公元前353年) 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将田忌、孙膑率军救赵 ,趁魏国都城兵力空虚,引兵直攻魏国。魏军回救,齐军乘其疲惫,于中途大败魏军,遂解赵围。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此种战略后来常为兵家所采用,称为“围魏救赵”法。

战国时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向盟国齐求救。齐威王派田忌率兵救赵。

田忌用军师孙膑计,乘魏国精锐部队在赵,国内空虚,引兵攻袭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在魏军从邯郸撤退回救时,乘其疲惫,大败魏军于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赵国之围遂解。

这个典故是三十六计之一。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现借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迂迥战术,分散兵力,攻击敌薄弱,致敌死地。近义声东击西。

引深是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奇效

十月,邯郸没能坚守住,向魏军投降。但魏军也很快要求火速回援都城的文书,不得仓促回救,此时,齐军早就埋伏在魏军必经之地——桂陵(今河南长垣北),经过一番激战,魏军大败,连庞涓也被生擒。

齐威王三年,魏惠王想一泄失去中山的仇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如直接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既能解旧恨又能削弱赵国,可谓一举两得。于是,魏惠王调拨五百战车,由庞涓率领,直奔赵国。

庞涓治军有方,军队战无不胜,很快便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形势危急。第二年,赵国迫于无奈只得向齐国求救。齐威王任命田忌做主将,孙膑做军师,领兵前往救援。

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田忌本来打算领军直接去赵国与魏军作战,孙膑制止说:“如今魏赵两国相互攻打,魏国的精锐部队必定在国外精疲力竭,老弱残兵在国内疲惫不堪。

你不如率领军队火速向魏国的'国都大梁挺进,占据它的交通要道,冲击它军备空虚的地方,魏国国都被围困,魏王肯定会下令庞涓放弃攻打赵国而回兵自救。

我们再在庞涓回师的必经之路,中途伏击他,必定可以大获全胜。

这样,我们不但可以一举解救赵国之围,而且可坐收魏国自行挫败的成果。

田忌听取了孙膑的意见,出兵围困魏国的都城大梁,魏王果然下令庞涓回军自救。庞涓收到魏王的命令后,丢掉粮草辎重,星夜从赵国撤军回国。孙膑预先在魏军回国的必经之地桂陵设下埋伏,当魏军经过时,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齐国军队大胜,赵国的危机也相应解除了

《三国演义》第三十回:“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 操既自出,寨心空虚,可纵兵先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此孙膑‘围魏救赵 ’之计也。”

围魏救赵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有两位着名的军事家。一个叫孙膑,一个叫庞涓。两人曾拜同一位老师学习兵法,后来两人一同为魏国效力。庞涓小肚鸡肠,非常嫉妒孙膑的军事才能,便想方设法地陷害他,致使孙膑被削去膝盖骨。后来,孙膑被齐国大将田忌秘密营救到齐国。围魏救赵,就是孙膑与庞涓之间的一场战争。

当时,魏国率先在众多诸侯国中进行政治军事改革,国力日盛,并先后兼并了一些弱小的诸侯国。当时与魏国国力相当的诸侯国,在其东部有齐国,在其西部有秦国。魏国的邻国赵国、卫国则显得比较弱小。

公元前368年,赵国在齐国支持下,出兵攻打魏国的属国卫国。魏惠王派大将庞涓率兵近十万围攻赵国的国都邯郸。赵国只得向齐国求救。齐国大臣邹忌主张不救,因为这样会消耗本国的实力。但大臣段干纶认为,如果魏国打败赵国,魏国的势力会更加强大,进而对齐国造成威胁,因此极力主张支援赵国。

齐威王采纳了段干纶的建议,以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出兵八万救赵。身为军师的孙膑在分析形势后,认为魏国军队很强大,如果与魏军正面交锋会造成齐国的较大损失,所以应该避实就虚,趁着魏国精锐部队在外,魏国国都大梁防务空虚的机会,攻打它的国都,迫使魏军回救大梁,赵国的危险就会自然消解。

为争取战略主动,孙膑决定给敌军制造齐国部队弱小的假象。他故意派无能的军官带兵进攻魏国的军事重镇平陵,结果齐军大败。魏国大将庞涓以为齐军不堪一击,于是加紧对赵国的进攻,丝毫没有想到齐军会攻打魏国的国都大梁。

与此同时,孙膑亲自率领精锐部队进逼魏国国都大梁。庞涓闻讯,迅猛从攻打赵国的前线往回撤军,长途跋涉去保卫国都。因为兵困马乏,又陷入孙膑的包围圈中,结果魏军被打得落花流水。

围魏救赵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个历史故事,讲述了赵国被敌国魏国团团围困,国内风雨飘摇,而一位名叫“苏秦”的外交家提出了“以赵攻魏”的策略,最终通过巧妙的外交手段,使赵国得以解围,实现了“围魏救赵”的壮举。

这个故事被认为是中国外交史上的经典之一,也被后人广泛运用于战略策划和外交谈判等领域。

围魏救赵的故事主要讲了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围魏救赵讲述的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个历史故事。

据传,赵国被敌国魏国围攻,赵国的大臣李横想出了一条计谋,提出了“围魏救赵”的策略。

他认为,如果赵国攻打韩国的都城,魏国就会派大将军护送韩国国君逃离危险,这时赵国可以趁机攻打魏国的国都,迫使魏国放弃攻打赵国,救赵于水深火热的境地。

这个计谋得到了赵国君臣的认可,并最终成功地救回了困境中的赵国。

这个故事充分体现了巧妙的军事策略和胜利的军事智慧,也寓意着“团结一致,众志成城”这一中华文化的智慧。

围魏救赵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传承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并经常被引用和运用于现代社会的各种领域和方面。

围魏救赵讲述的历史故事是中国战国时期发生的一件事,即韩国的名将龙且率领韩、魏、燕三国军队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将领平原君想方设法请求援助,最终得到了魏国智将孙膑的帮助,孙膑利用迂回战术,使得敌军分散并失去战斗力,最终赵国获得了胜利。

这个历史故事在中国历史上被广泛传颂,讲述了孙膑智谋出众,围魏救赵的故事。

围魏救赵成为了用“智谋破敌”的典型范例,也成为了后来中外许多兵法家的借鉴和研究的对象。

此外,这个故事还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和“智勇双全、智斗勇”的价值观念。

围魏救赵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个著名历史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45年左右。当时,赵国被韩、魏、燕、秦四国联合围攻,形势十分危急。赵国的大臣廉颇提出了“围魏救赵”的计策,即在赵国的北方魏国境内发起攻击,迫使魏国撤回对赵国的围攻,从而解救赵国于水深火热之中。

廉颇率领赵国军队出击,先后攻占了魏国的数个城池,迫使魏国撤回了对赵国的围攻。这个计策的成功,不仅解救了赵国于危难之中,也使得魏国和其他围攻赵国的国家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张。围魏救赵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略计谋,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

围魏救赵说的是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打赵的部队,而使赵国得救的故事。战国时,魏国大将庞涓率士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赶忙向齐国求救。

孙膑采用避实就虚的办法,带领部队围攻魏国,赵国之围被解。

关于这个问题,《围魏救赵》是一段中国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故事中,赵国被强大的魏国围攻,赵国的智囊孙膑提出了通过攻打魏国的周边国家,分散魏军注意力,从而解救赵国的计策。通过一系列的策略和战斗,最终赵国脱离了危机。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国际政治和战争策略。

战国时,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国急忙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领兵救赵。田忌准备与魏军主力交锋,孙膑却说:现在魏国的主力部队在攻打邯郸,魏国都城大梁内一定空虚。如果我们直接攻打大梁的话,魏国一定会撤兵回大梁的,这样既可解救赵国,又可给魏国很大打击。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庞涓果然中计,撤军回救大梁,途中遭到齐军的伏击。这个成语指袭击敌人的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回的战术。

讲述了智者孙膑和吴起为了救赵国而采取的一系列计策。故事的背景是,赵国被强大的秦国围攻,形势十分危急。

孙膑和吴起认为,只有采取出奇制胜的策略才能挽救赵国。于是,他们提出了“围魏救赵”的计策,即在秦军攻打赵都时,趁机袭击秦国的都城魏国,迫使秦军撤回兵力,从而解除赵国的围攻。

最终,孙膑和吴起成功地实施了这个计策,赵国得以保全。这个故事被后人广泛传颂,成为了中国古代军事智慧和策略思想的经典之一。

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在句中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

该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围魏救赵的主要内容是:魏国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采取避实击虚的灵活战术,直接攻打魏国的国都大梁,魏军只好回军救援,解了邯郸之围。

经此一战,十万魏军战败,孙膑也由于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而闻名天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r2024012209400961f9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