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清王朝的命运上 谁是决定王朝命运的人物,清王朝的命运(上) 谁是决定王朝命运的人?

开疆拓土,这是对清朝前几位帝王的直观印象。

清,能生根发芽,要感谢老朱一家。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抱着扎紧篱笆守好家的传统,采取收缩的国策。

攻打了几次蒙元,像赶麻雀一样,打下几只,然后就撤回,北方很多地区还是蒙元控制。

为了防备侵扰,修筑长城,著名的山海关是其中之一关口。

山海关一路到鸭绿江边,修建“辽东边墙”,是防御兀良哈蒙古和女真各部的军事工程,沿线边堡98座,墩台 849个。十里一堡,五里一台,形成一道坚固的防线。

明朝后期与女真族的战争中,辽东防务更为重要,明廷派重兵驻守辽东边墙。最后,清军跨过辽东边墙由山海关入关。

要去辽东,要么走水路,要么从辽东边墙狭窄的地方过去。

元朝辽阳行省平章刘益投降明朝后,朱元璋在此设置辽东都司。明朝辽东,一般指辽河以东地区,包括今辽宁省大部地区。

辽西走廊

元朝行省平章就是当地的最高长官,都司是指都指挥使司,辽东都司就是辽东地区的最高军政机构。

黑龙江流域,林海雪原,环境恶劣,以渔猎部族为主,明廷不想自己去开发管理,设置奴儿干都司。奴儿干这名一听就很女真,它虽然和辽东都司机构名字类似,但只是象征性机构,在黑龙江江口附近设城驻军。

人数很少,主要是表明这是大国国土,调节部族矛盾,类似汉朝西域都护府。

关外河北和辽宁属辽东都司管辖,而黑龙江、吉林、库页岛等地,当地部落自治。

壹 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有一个又爱又恨的人,此人是辽东军事大佬李成梁。李成梁老谋深算,他真的很老,1526年生,1570年时已经四十多岁,才得到万历皇帝重用,去辽东上班,当总兵。

李成梁在辽东影响力半个世纪之久,1615年去世,不仅有李如松、李如柏这样优秀的儿子,还带出镇守一城的李平胡、李宁、李兴等人。

李成梁主政辽东,对女真各部采取分而治之策略,就是拉一拨人打一拨人,谁不听话或是强大了,就拉拢小的部族去消灭它。

努尔哈赤家就是一个小的部落首领,当时,有个部族反叛,李成梁派兵围剿。努尔哈赤父亲祖父去劝降,结果当他们还在劝降的时候,明军进攻号角响起来了。

也不知道他父亲和祖父到底是被那边的人杀的,反正是死了。一看就是李成梁一石二鸟的计策。

你们搞死我爷爷和爸爸,这仇肯定要报,努尔哈赤在自己小本本上记下了这笔血债。

作为族长的大儿子,注定是要回家继承族长的。他爸他爷爷死的时候,朝廷给他家一笔抚恤。李成梁上报朝廷,对他父亲祖父进行了嘉奖,还让他承袭了都指挥使官职,相当于县长的官。

做过亏心事的老李,是在弥补,要不然以后没人给他办事了。

虽然他家是一个小部落,但是努尔哈赤却是一个狠人。

以前后妈不待见他,挑拨他们父子关系,还将他扫地出门,没得办法,年轻的努尔哈赤带着弟弟离开家,为了生存,去深山老林挖人参、打猎。

以前东北地区不仅物产丰富,熊瞎子、东北虎也很多,敢去这里打猎的少年、也不是一般人。

这下,祖父父亲被杀,这仇得报啊!

李成梁说是误会,这话谁信?不久,努尔哈赤带领族人和自己兄弟们起兵。

靠着老爸留下的十三副甲胄起兵,应该不是说带十三个人就起兵,以前甲胄是稀罕物,高阶将军才有,光靠十三个人,那就是一伙打劫的暴徒。

起兵了,明面上不是反抗明廷。借祖父父亲的死,以报仇为名,打其它部落。

当时朝鲜和日本关系紧张,辽东要做好入朝准备,现在有一个小部族去打别人,李成梁干脆放手让他去干。

5年多时间,就征服了建州女真,以赫图阿拉为据点,建立了一片根据地。努尔哈赤的创业还是很艰辛的,首先家底很薄,也没外部条件支持,要不是李成梁暂时放他一马,都走不出他们镇子。

不过他有一个优势,就是年轻,自己上场拼杀,英勇善战跟随的人就多,而且他亲兄弟也不少,兄弟四人也是英勇善战,家族买卖越做越大。

女真人口少,又很分散,所以很多小部落,也许就是一个村子,听说出了这么一号人,很多人就来投靠。

还有不少汉人也加入进来,反正最开始干事业,人口是努尔哈赤所需要的。

为什么有汉人加入?

还得说说明朝后期的腐烂,辽东地区物产丰富,是和朝鲜日本和蒙古贸易的重要节点。明廷统治者也看到了,但他们缺钱。哪里有钱手就伸向哪里,以至于发生高淮乱辽事件。就是朝廷派了一个太监,代表朝廷到辽东来收刮,辱虐当地百姓,爆发反抗。

挣再多的钱,也顶不住官府的盘剥。

汉人活不下去的、造反被追杀的人、很多就往北逃,然后就加入努尔哈赤的队伍。

开始,努尔哈赤对来的汉民也很重视,和女真人同等对待,他年轻时还化名佟掌柜去过辽东,见识过外面的世界。辽东地区佟是豪门大族。

汉人有文化、懂技术,对女真的建设来说非常需要,所以他早期制定的政策就是汉人来投,一概重视。

等建州女真统一,海西女真一些部落首领慌张了。

1593年,海西女真叶赫部贝勒布寨带头。乌拉部落、辉发部落和蒙古科尔沁部等九个部族三万多人向建州女真进攻。

九部联军声势浩大,但在古勒山之战被建州军民痛击,努尔哈赤一战成名,原本实力强于建州女真的海西女真,至此,实力衰弱,很快就走向被吞并的命运。

建州女真统一和强大对明朝是个威胁,为什么没人管?

历史就是那么巧合,这一期间,明廷发生了几件大事,想管也管不了。

看历史风云,时间线很重要!

努尔哈赤创业期间,很多事件为他创造了机会。万历三大征和张居正倒台是重点,1582年张居正病逝,在此之前,他的一条鞭法改革已经失败。人活着还好,等死了,各种反攻倒算就开始了。

反攻倒算也波及辽东军政,严格来说,李成梁是一位养寇自重的地方军阀,早期被启用时,他击退蒙古立下功劳,然后长期领兵辽东,实际上,辽东地区已经由他说了算。

为了便于边界管理,他提出兴建宽甸六堡进行军事防守,这一政策正是在张居正的支持下进行。

一方面有罪可查,朝中靠山申时行、许国相继倒台,这两人当过首辅,由张居正举荐。朝中没人,李成梁在1591年被万历皇帝喊回家养老去了,回乡的时候66岁。

更要命的是万历三大征,努尔哈赤打着报仇旗号,进行建州女真内部的统一活动。李成梁的谋划是养寇自重,为自己牟利,结果自己被撸了,一时女真局势无人顾及。

事有轻重缓急,西边宁夏,1592年宁夏总兵哱拜起兵反叛。因为叛军坚守城池,宁夏之役耗时6月之久,还将辽东主将李如松调过来平叛,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财力。

南方本是明朝赋税财政的重要来源,1596至1600年期间,播州土司杨应龙叛乱,由于用人失误,播州之战耗时更久,南方财富也被消耗一空。之后还和缅甸打了一场边防战。

另一场则是外战,1592年至1598年期间,日本派兵入侵朝鲜,明朝派兵入朝,取得平壤大捷、碧蹄馆之战、露梁海战胜利后,打退了日军侵入朝鲜的计划。

朝鲜得救了,明朝却只剩半口气。

远征朝鲜,打退日军,保证了东北亚三百年大的和平,但辽东运势发生了变化。

入朝作战,大量的兵员和财富都依靠辽东供给,等战事结束,兵额消减,1598年,明朝末年镇守辽东的主要军事将领李如松去世,原有平衡被打破。

纵观明朝三大征,出征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也显示出,明朝走向了衰弱。即使耗费财富,军事力量已经衰微,宁夏之役,反映出军队战斗素质很低。

而播州杨应龙的叛乱,一方面是整个大明一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发展力度不够,等朝廷式微,动乱就开始出现。

努尔哈赤在万历皇帝忙事业的时候,当然也不会闲着,赶紧给皇帝写信,表忠心啦!

我爸爸爷爷、还有祖上、都是为国家立过功劳的,女真内部大家打打杀杀太影响国家安定了,我只是为了部落安定才这么做的。

盒子里有几颗人头,这几个人,前不久和朝廷守将发生矛盾,做了烧杀抢掠的坏事,我把他们杀了,以泄民愤,请皇帝陛下过目。

还请皇帝陛下谅解我们边民的苦难,叩首!

在古勒山之战后,海西女真军事力量基本被灭,以联姻手段收服海西各部,因为女真人口少,努尔哈赤深知,一味的攻杀,也是无法发展的。在古勒山之战后,主要的事情就是结婚结婚再结婚,招纳人口搞生产。

1601年,努尔哈赤的大仇人李成梁再次主持辽东军政,同一年,努尔哈赤跑到北京去觐见万历皇帝表忠心。

到1615年,努尔哈赤建立大金政权的前一年,蓟辽总督薛三才还向皇帝报告称其“惟命是从”。

这哥们简直是在给努尔哈赤打掩护,然后就在赫图阿拉称帝了,既然是称帝了,那就是要和明朝廷对着干了。

明廷这才反应过来,已经晚了!

1619年,气急败坏明廷派出四路大军围攻,还有蒙古科尔沁部,朝鲜军队助阵。努尔哈赤军事才能很强,坚定一路反攻的策略,在一场事关生死的决战中,大金大胜,5天之内,连破三路大军,明军被歼5万多人。

萨尔浒之战,已经证明八旗兵战斗力已经远超明军,在人数绝对劣势的情况下,不费吹灰之力。

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兵,八旗军制是根据女真当时还很落后的情况下建立的,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于一体。虽然制度看上去落后,但是他们大多出身渔猎,不仅彪悍,身手非凡,天生的特种兵。

1614年时,已建八旗,每旗可以出兵7500人,以重步兵和骑兵为主。而对面的明军,早已经丧失战斗力,战备松弛,军纪不整,突然遇见一支强悍的军队,号称20万的明军败下阵来也不奇怪。

四路大军,三路被歼,主将皆死,另一路主将李如柏看情况不对,然后撤走了,结果言官抓住不放,为证清白他自杀了。统帅杨镐被带回去关起来,后面遇到喜欢杀大将的崇祯,从大牢里拉出来给杀了。

明朝多少名将死于自己人手中?熊廷弼、毛文龙、袁崇焕、卢象升、孙传庭等,不是被皇帝杀,就是被自己人坑死。

大金政权快速崛起,明朝则衰败,崇祯皇帝能力不足,加之天灾连连,明朝内部开始出现问题,各地起义不断。

正当努尔哈赤打算壮士暮年火一把的时候,宁远攻城时,被守将袁崇焕轰了一炮,身受重伤,一代创业英雄,就此落幕。

努尔哈赤可以说是历史上创业期最长的,一征战了44年,24岁起兵,到68岁含恨去世,从小村长干到了大汗的位置,领地200多万平方千米。

明朝对女真部落采取分而治之策略,导致女真族内部混战不堪,各部族之间互相杀戮,女真统一,对东北地区来说,是历史向前的潮流。

贰 黄台吉与崇祯

这是一个蚂蚁扳倒大象的故事,他的开端是努尔哈赤,发力的人是皇太极。

清的第一代奋斗者,努尔哈赤一生征战,由一个小村落,一路砍杀,统一女真各部,已经有了跟中原朝廷对抗的实力。

1626年重伤在宁远城的时候,已经68岁,也算高寿。但死之前,他先熬死了他的两个主要敌人,辽东军事首脑李成梁在1615年去世。

然后是明朝的中兴之主明神宗朱翊钧也死在他前面了。神宗皇帝就是大名鼎鼎的万历皇帝,在1620年去世。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第八子,原本没机会上台,但是努尔哈赤在长期征战中,儿子们的功劳不小,其中,皇太极表现最突出。

台吉是蒙满某些贵族职位的称呼,之后有人献媚说台吉发音像太极,也就是皇太子的意思,后面就逐渐流行称呼皇太极,这名字确实不同凡响。

1626年皇太极上位,而他的对手,崇祯皇帝两年后也继承大位,两个人在工作岗位上干的时间一样,都是17年。

皇太极上位后,继续他老爸的事业。征战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朝鲜王国,因为他们有过节,萨尔浒之战时,其中一路军就有朝鲜海光君派来的5000人,皇太极就是因为在萨尔浒之战表现突出,才被他老爸重视。

要打,就先打那些帮忙的!这是打架的策略!

这也是战略,攻打朝鲜,可以直接掐断辽东后援,很快朝鲜王国被收服。纵观中国历朝历代,对宗主国最够意思的就是朝鲜王国了,大明亡了,他们还一度为崇祯皇帝默哀。

打了帮忙的,下一步要为老爸报仇,发动宁锦之战,面对袁崇焕“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坚固防守,最终惨败而归。

对皇太极来说,他的军事生涯失败的次数不少,比第一代创业的差不少。但好比有钱人创业,家底厚,有容错率。而穷人创业,是没有机会犯错的。

宁远城打不下来,皇太极再次改变战略,辽东不好打,干脆直接打北京。女真发展壮大的同一时期,蒙古察哈尔部的林丹汗也试图恢复往昔黄金家族的荣光,结果察哈尔内部还没完成统一,林丹汗就被皇太极打败。

女真人生存不易,内部部落林立,血腥杀戮不断。西边是蒙古劫掠,南边明朝压榨,所以他们有强烈的反抗和报复心态。

努尔哈赤早年起兵时,因为女真内部人口少,所以积极欢迎汉人加入。但当女真发展壮大,努尔哈赤后期,对汉民采取屠杀政策,被俘的汉人,被赐给贵族为奴,称之为包衣。

皇太极改变了努尔哈赤晚年时的方针,他更倾向汉化,不仅懂汉语,在大金政权,吸纳了不少汉人为官。

第一个重用的汉人范文程,范文程祖上也干到过明廷尚书的职位,曾祖父范锐干过国防部长,到了他爷爷这一代,到沈阳任职,然后他爸爸就在辽东安家落户了。20岁那年,他和兄长被八旗军劫掠,先是为奴。

毕竟爷爷是高官,祖上还出过国防部长,底蕴和才华犹在,所以在努尔哈赤手下混了一个一官半职。

皇太极重要汉臣,目的是夺权,虽然是代善等贝勒支持登上汗位,但八旗制度下,皇太极没什么实际权力,八旗之兵,他才掌控两旗,所以他需要外部势力的援助。

范文程最主要的功绩,就是帮助皇太极完善清朝制度,制定国策。然后就是活得久,一直到康熙帝前期,都是朝廷出谋划策的重要人物。

大金政权不断扩张,汉民不断增多,先后编制了汉八旗和蒙古八旗。蒙古八旗稍有区别,蒙古主要依靠联姻手段笼络,所以早期的蒙古八旗实际上是按照部落存在的,在和明朝征战的过程中,属于僚机,而主战军队则是满八旗和汉八旗。

蒙古降伏之后,皇太极便借道蒙古,从喜峰口直接进攻北京。北京被围,袁崇焕得到消息,立马率领辽东主力援救京师,前后夹攻之下,清军大败。

退回老巢的皇太极,将主要精力放在完善统治和改善民生方面。东北这地,不种粮食还好,一种才知道,土地肥沃的很,所以,社会建设方面,推行汉化,发展农业生产。

然后就是想办法搞掉他的大仇人和眼中钉袁崇焕。崇祯皇帝因为太勤快想的太多,先扑灭阉党,再杀东林党,出一个武将杀一个,结果很多人不是死,就是逃。祖大寿、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这些名将,不是降就是来入伙。一些看清局势的人也纷纷前往东北,投奔清廷。

大金政权国号延续了不到20年,但因祖上已有一个金朝,被人一直称呼后金,天天被称为后金大汗,既不开心也满足不了皇太极的野心。所以在1635年,多尔衮征讨蒙古的时候,搞回来一块传国玉玺,于是,皇太极在盛京祭天,践天子位,定国号为”清“。

至此,满清已正式有入主天下的野心。

皇太极开心的登上皇位,明朝的崇祯帝却每天焦头烂额,天灾人祸,流民四起,天下动乱不堪。明廷内部发生变化,一部分支持全力清剿李自成等农民军,一部分支持全力消灭满清。虽然军队主力依然在辽东战场,但意见不统一,社会动乱,辽东城池接连被攻破。

满清最终能一统天下,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因为最开始女真人很少,但一只蚂蚁最终扳倒了大象。

皇太极采取稳扎稳打策略,一步步蚕食关外地区,决战之前,关外只有宁远一座孤城。正当皇太极积极准备入主中原时,猝死于盛京后宫,这一回,他没能和他爸努尔哈赤一样,看到对手先死。

但崇祯的日子也不好过,李自成大军很快攻陷北京,崇祯帝不愿意南逃,跑去景山上吊了。皇太极突然病逝,虽然引发清朝内部一阵混乱,但在一个女人的谋划下,很快平稳着陆。

叁 孝庄文皇后

清朝出了两个政治女强人,一个把清朝霍霍完了,一个扶着满清一统天下。这个帮满清一统天下的女人,就是孝庄文皇后,一般称呼孝庄太后。

借助清廷实权人物多尔衮和长子豪格之间的夺位争斗,年岁只有6岁的顺治帝上位。

顺治尚小,所以清廷入关的主要国策军事都是由多尔衮摄政王及其亲兄弟多铎阿齐格主导。

清朝从努尔哈赤开始,兄弟儿子在征战中作用非常大。军事将领主要也是自己人,努尔哈赤起兵时,就是兄弟五人一起干事业,弟弟穆尔哈齐一直是军事主将,其它几个也能征善战,然后就是他众多的儿子,储英、代善、皇太极、多尔衮三兄弟都是将才,一直到康熙帝时期,儿子出征当先锋一直是传统。

孝庄太后扶着顺治皇帝,多尔衮兄弟则带领八旗军入主中原。

原本他们入关的对手是明朝和山海关的吴三桂,结果李自成攻陷北京,吴三桂这个明朝将领,夹在中间,里外不好办。倒是李自成部下刘宗敏给他解决了问题,李自成入主北京后,无法掌控自己和部下,开始在北京城抢掠百姓,结果,大户人家的吴老爹被勒索一顿暴打,吴三桂借机投向清廷。

崇祯帝也是冤,吴三桂手上的山海关边军,是大明朝最后也最强的军队,即使李自成打到北京,崇祯帝都没有动用这支防卫部队,结果,便宜了清廷。

吴三桂后来被封王,就是因为他手下的关宁军为清廷扫荡中原立下功劳。三藩的另两位耿仲明、尚可喜,早年间带兵投降清廷,组建汉八旗,这两人就是汉八旗的代表,所以也被封了王。这三位,算是股东性质,所以被封王了,洪承畴这类的降将运气就没这么好。

多尔衮兄弟先骑着马跑去北京了,坐在李自成刚刚坐过的龙椅上,多尔衮内心复杂。

而盛京城里,有一个女人心理更复杂,关乎命运的大事啊!军队基本由多尔衮兄弟掌控,年纪尚小的顺治啥都不懂,孝庄太后心想,这要是小叔子在北京称帝了。哪些投靠他们的人还不杀了她娘俩邀功?

于是,赶快给多尔衮写信,我要到北京来。

多尔衮也是个实在人,很快就把他们母子接到北京,清廷皇帝入住北京,正式开启统治中国的时代。

从第一代创业开始,有好走在分裂的路口,第一次,是努尔哈赤弟弟穆尔哈奇受到李成梁诱惑,带领队伍跟大哥分家,后来被喊回去关起来了。

皇太极上位的时候,代善本来实力最强,顺位也最高,结果这老哥动过他爸的女人,色字头上一把刀!皇太极重用汉臣,其中就是要培养自己势力,搞掉他的竞争对手们。

皇太极死的突然,所以又开始争皇位,让福临这个六岁的娃娃捡了便宜,多尔衮迎接顺治入北京也是危机四伏。

为什么几次危机没危?主要还是创业初期,处在上升阶段,家底太薄,分裂不起,要是内部先乱了,很快大家都玩完。

清军入关后,明廷还有大片的江山,而且副都南京各项机构完整,老朱家是从南边发达的,搬家进了北京后,在南京备了份。

所以,崇祯帝没跑到南京,对清朝来说是好事。崇祯皇帝本来是想往南京跑的,结果文官们哭着闹着不让崇祯走,连皇太子也不让,最后闹的崇祯上吊了。

崇祯帝死了,南京的那些人,接着闹,南京留守的马士英史可法等拥立弘光皇帝。备份的六部机构很快运作起来,明廷还是占据大半个江山。

也不知道明朝文官跟武将有什么仇,清兵大军压境,内部斗争更厉害。弘光帝位置没坐稳,跟他有仇的东林党人策划拥立另一个朱家的。弘光帝引外地驻兵才解困,结果又招致实力最强的军阀左良玉入南京,一阵乱砍乱罚后,南京朝廷没了气数。

内部斗争,可以说是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简直不死不休的斗,从老朱杀功勋,土木堡送人头、英宗杀于谦,东林党,阉党、锦衣卫、东西厂,这样的朝廷存在快三百年也是奇迹,太黑暗了。

不到20万的清军家底,没经过几次大战,就过了长江,南明政权灭亡。

蒙元统治时,对南方汉民采取奴役制度,所以汉民对北方来的民族非常恐惧,朝廷不行,各地百姓抵抗却很激烈。

20万人口,要统治上亿人口实在是太难,又不能任由吴三桂这些汉人将军发展汉人军队,怎么办?

有人就想出一个点子,咱们男人都是留的小鼠尾,让汉人弄成一样不就好了,反正大家长相一样。这个主意倒是不错,不过在执行的时候,执行太急太狠,流血冲突不少,被冤杀了太多老百姓。

为啥后来看电视剧,清朝人的辫子和金钱鼠尾辫不一样?其实电视剧也没啥错,因为慢慢国家走上统一,发型要求也不像最开始那样了,留着留着就多起来了嘛,就比如八十年代,你留给非主流发型回农村,不被打才怪,发型是可以变化的。

努尔哈赤时,吸纳汉人是增加军力劳动力,皇太极时,用汉人发展女真各项事业,到顺治时,搬家到北京,积极学习汉文化。

肆 开疆拓土的康熙

顺治从小被老妈管着,所以很叛逆,很小搬到北京开启留学生涯。学习汉文化可以,等他稍微长大一点的时候,一些倾向中原的施政,就会被阻扰。

上朝上的不开心,老妈还要管生活上的事,清廷皇帝,取老婆多是联姻关系,而且还喜欢娶来自一家的姑娘。

说到娶亲,皇太极是一个很特别的人,和曹老板有一拼,蒙古林丹汗死后,他的好几位遗孀都陆陆续续嫁了皇太极。而且孝庄文皇后的姑姑也是皇太极老婆,反正是亲上加亲。

联姻也是改变清王朝命运的一件事,开始皇帝可以娶很多老婆,生很多儿子,但皇帝只有一个,传了几代之后,到雍正帝时,皇帝再怎么努力,子嗣已经很少了。

近亲结婚,贻害子孙!

康熙帝的老爸,活的郁闷,抑郁之下,生天花死了。康熙帝八岁的时候开始上位,而扶着她上位的还是孝庄太后。

奶奶看着还小的孙子,满眼都是儿子还小的时候,所以后面对小康熙管的就不是那么严。

到康熙时,已经是帝国奋斗的第四代人了,爷爷建立清帝国,实现了清入主中原的大业。爸爸主要是政治改革,只是还没干出点什么,就离开了。

清帝国的命运降临在康熙身上。

明朝老朱家不给力,国土那么一点,最后还弄得千疮百孔,经过她奶奶叔爷爷和老爸20多年建设,国民经济恢复了不少,但是隐患也不少。

康熙帝翻了翻汉唐时的中国地图,老祖们打下这么多的国土,到我手里,可不能这么点。

比较严重的是内部隐患,八旗入关,封了汉军几位主将吴三桂,耿仲明、尚可喜为王,他们经营地方几十年,已经尾大不掉了。

年轻人容易犯错,本来吴三桂已经老的快不行了,结果康熙帝操之过急,提出要削藩,把老吴逼急了,于是便反了。

事实上,吴三桂一直在为谋反做准备,只是在等机会,现在机会来了,他也想过一把皇帝的瘾,吴三桂大军一路打下湖北武昌,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被控制,广西、福建的耿精忠尚可喜也附和。当时老耿已经死了,是他儿子小耿。

人老了,可能野心就没那么大,吴三桂企图划江而治,结果被反应过来的清廷打熄火,附和的两位一个自杀一个举手表白了。

平定三藩之乱,清帝国内部已经稳定,算是度过一个大危机。

后朝不忘前朝之事,吸取经验教训必须要的。

明朝皇帝天天盯着江浙湖广等有钱有粮的地方,边疆管理不力,西南困难地区发展不够,导致整个国家出现问题后,问题集中爆发,国家发展不平衡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清朝和蒙古的战争进行了上百年,并不是电视里演的那么和谐轻松。努尔哈赤刚刚干出点名堂的时候,科尔沁部就加入九部联军攻打建州女真。

蒙古部族分布很广,各部落又有自己名称,东部蒙古草原主要是察哈尔部,黄金家族的嫡系后裔,他们的林丹汗也在干和努尔哈赤同样的事业,起点虽然高了不少,但创业失败了。

还没来得及统一察哈尔部,就被皇太极干翻在地,等他死后,遗孀们纷纷改嫁皇太极。这只是当时部落联姻的传统,所以,并不是抢老婆的事。

等平了三藩,康熙帝将目光对准了他们的世仇,蒙古部落,在察哈尔部往西,今宁夏内蒙古大部地区属于喀尔喀蒙古,但他们好说话一些,通过武力威胁和联姻手段,喀尔喀诸部落臣服。

往西,就要跟一个强大汗国决战,趁清朝入关、三藩内乱,在西域广大地区崛起一个草原政权准格尔汗国。但决战之前,要稳固后防。

东南沿海,还有郑成功为代表的反清势力,三藩之乱时,郑氏就派军助阵吴三桂,而在之前,郑成功还一度带领水军打进南京城,这对清朝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平定东南,再决战西北。

康熙第一步,收复台湾,明朝时,台湾澎湖地区被海盗占据,后面又被荷兰殖民者窃据,然后就是郑成功收复台湾,但郑成功忠心明朝,不肯投降。

八旗军刚入关,依靠的是重甲兵,渡海作战,没有条件。到康熙时,启用熟悉东南形势的姚启圣。

这是一个神人,康熙初年,姚启圣在广东当知县,结果他私开海禁,被罢官,回乡经商。要是一般人,经商发了财之后,就是享受人生了,但神人就是神人。

三藩之乱时,先是把家资捐了募兵,投入康亲王杰书麾下效力,靠三寸不烂之舌,劝降了福建耿精忠。制定平台方略,总督福建军政,重用施琅为水师提督收复台湾。

台湾收复,东南安定,现在该康熙帝亲自出马了。

要和准格尔汗国打仗,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解决,双方距离较远,准格尔部分布在西域广大地区,骑兵为主,要打也不一定打得着。而对手葛尔丹也不是泛泛之辈,人家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横跨欧亚的超级大国,恢复蒙古帝国往昔的荣光。只是他运气不好,碰上了康熙和清朝。

新朝承袭旧朝国土,既是现实需要,也是维护政权合法性的必要,西域地区古时就属中原版图,尤其对清朝来说,他们是从边疆地区发展起来的,要获得认可,打下大大的疆土非常有必要。

清朝的西扩行动,与晚一点崛起的准噶尔部进行长期战争。清朝稳扎稳打,最终逐渐消灭和收复了这一区域的广大部落,清朝版图趋于完整。

不少人喜欢以今说古,有些不对。国家大了,事情多了,皇帝忙不过来。

正当举全国之力平定三藩时,沙俄也在向东疯狂扩张领土。不知道是不是16世纪很多人看到了未来的社会趋势,所以很多国家都在抢地盘。沙俄侵扰我们东北康熙帝是清楚的,只是忙不过来。

三藩平定后,康熙帝第一件事就是巡视东北,开始向东北边防地区部署兵力,同时加快当地经济农业开发。

边疆地区不好防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位置偏远,环境恶劣,缺乏人口入住。现在咱们的边防战士也是非常艰苦守边,不过现在条件毕竟好很多。清朝把犯案的人流放宁古塔,实际上是充实这里的劳动力,进行边疆开发,只是生存条件险恶,去宁古塔流放犯人,相当一部分死于野兽袭击。

巡视东北边防后,康熙帝发表声明,俄国长毛,你们赶紧滚。

结果沙俄侵略者不停劝告,康熙帝亲率水陆两军,在雅克萨灭掉近千俄国长毛,领头的托尔布津在之后的战事中被击伤死亡,俄国人选择投降。

取得对俄反击战胜利,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在条约中,正式条文中“中国”一词被提出,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

康熙帝把俄国的彼得一世摩擦了一把,但为什么签订的条约咱们还有点亏?主要是同时间清面临准噶尔部的威胁。当时的准噶尔实力很强,可以说是两个超强军事集团之间的一次决战,稍有不慎就得退出北京城了。所以为了尽快结束东北战事,康熙帝做了一些让步。

当时国力有限,社会不够发达,太偏远的位置,实在管理不过来。清朝领土扩张一直持续到乾隆帝中期,后面为什么停止了?主要就是打得下来,养不起,管理不过来。靠马车人行的时代,领土扩张也有一个极限,只能说大清的统治者们,不是停止了扩张的脚步,而是扩张到了极限。

从努尔哈赤1584年起兵,从一个村子壮大到一个镇一个县一个省,等到他的儿子皇太极统一东北,再到顺治入主中原,然后康熙帝1682年收复台湾。近一百年的时间,四代人的努力,终于打下了一片大大的疆土,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如果要总结:

清朝前一百多年,是不断创业的过程,相比任何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来说,他们在领土这块,更具有开拓精神,贡献很多。

促进了东北地区的发展,实现部落融合,土地的开发,由渔猎社会快速过度到农业社会。

东北广大地区与关内联系更加紧密,清朝以前,历朝历代对东北,尤其是黑龙江地区,开发甚少。

迅速结束中原地区可能出现的军阀混战,中国历史大一统王朝,从周朝开始、然后是秦汉、两晋、隋唐、北宋之后,都出现过大分裂时代。清王朝将可能出现的军阀混战扼杀。

李自成入北京后,显露出大顺政权缺乏管理国家的能力。明朝末年,社会动乱,民不聊生,急需快速稳定局势,老百姓快熬不下去了,再来个军阀混战,中国人口将急剧减少。

国际形势变化快速,沙俄、准格尔部、西班牙已经是虎视眈眈,一旦形成军阀割据局面,后果更加严重。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f20221107075605b4d4.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