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左传小故事一百个,《左传》里很著名的故事都有什么?

1、曹刿论战——曹刿和鲁庄公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与齐军作战。庄公要击鼓,曹刿制止。齐军三次击鼓后,曹刿同意击鼓。齐军大败。庄公要追齐军,曹刿制止。他看齐军车迹,登上战车望齐军队形后,才说“可以”,就追击了齐军。

2、郑伯克段于鄢——主要讲述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间为了夺国君君权位而进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郑庄公设计并故意纵容其弟共叔段与其母武姜,其弟骄纵,于是欲夺国君之位,庄公便以此讨伐共叔段。庄公怨其母偏心,将母亲迁于颖地。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颖考叔规劝,母子又重归于好。

3、烛之武退秦师——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前往敌国交涉,于强秦面前,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4、齐晋案之战——齐晋鞌之战发生于公元前589年。当时,晋国的执政卿士郤克为报齐国戏辱之仇,借鲁、卫求援之机,发兵攻齐。主战场为鞌,故史称“鞌之战”。这场战争以晋国胜利而告终,但大大消耗了交战双方的实力

5、子产不毁乡校——子产把乡校作为获取群众议论政事的反馈信息的场所,而且注意根据来自公众的意见,调整自己的政策和行为。子产执政后,重视听取百姓的议论,还把刑书铸在鼎上公告于世,努力疏通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颇得百姓的爱戴,从而使郑国强盛起来。

故事是《寺人披见文公》,说有两个人要害晋文公,寺人披求见,晋文公不见,并且训斥他,说当初别人让你来两次谋杀我,你来得倒快,一天就到了,我被你斩断的袖口还在呢。

你还是走吧。

披回答说,臣对国君的命令没有二心,尽力为国君除掉有危害的人,意思就是您当时并非国君,现在您是我的君主,我当然会效忠您。

就像齐桓公抛却恩仇,重用管仲一样。

您如果不学齐桓公,那何必驱逐我一人,想逃跑的人太多了。

晋文公听了他一番直言进谏,心悦诚服,请披进来,于是披向他汇报了叛乱的情况。

这个故事里寺人披忠君,对事,不对人,其实也体现了孟子倡导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与亲疏有关的问题,就难以客观冷静地去看,老话说“帮理不帮亲”,其实是很难做到的,那希望大家听完这个故事,以后冲动地为亲朋好友出头之前,先冷静客观地分析一下,选择更好的方式帮助他们。

另外呢就是看破与说破的关系。

这个故事是子贡观礼,他说首先仪式在一月,这不合规矩,两位国君一个仰着脸高高地把玉举起来,另一个谦卑地脸朝下接受,他认为两者其一骄傲太过,接近动乱,另一个衰败接近疾病。果然不久,谦卑的鲁定公就过世了,孔子却认为,子贡说中了这件事,是子贡多言。

我们生活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事情,看破,未必要说破,需要衡量利弊。就像《韩非子·说难》中提到的“事以密成,语以泄败”,一方面“说破”很可能影响到自己的规划,那么另一方面“祸从口出”,不要做一个多嘴多舌的人,就像这个故事里的子贡,他预测君主的命运,其实在那个时代,就是僭越了“礼”的范畴。

1、黄泉之誓

2、 郑伯克段于鄢

3、烛之武退秦师

4、曹刿论战

5、齐晋案之战

6、晋文公流亡

7、风马牛不相及

8、唇亡齿寒

9、无信患作,失援必毙

10、量力而动其过鲜

我们熟悉的左传故事有:

1、曹刿论战——曹刿和鲁庄公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与齐军作战。庄公要击鼓,曹刿制止。齐军三次击鼓后,曹刿同意击鼓。齐军大败。庄公要追齐军,曹刿制止。他看齐军车迹,登上战车望齐军队形后,才说“可以”,就追击了齐军。

2、郑伯克段于鄢——主要讲述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间为了夺国君君权位而进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郑庄公设计并故意纵容其弟共叔段与其母武姜,其弟骄纵,于是欲夺国君之位,庄公便以此讨伐共叔段。庄公怨其母偏心,将母亲迁于颖地。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颖考叔规劝,母子又重归于好。

3、烛之武退秦师——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前往敌国交涉,于强秦面前,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4、齐晋案之战——齐晋鞌之战发生于公元前589年。当时,晋国的执政卿士郤克为报齐国戏辱之仇,借鲁、卫求援之机,发兵攻齐。主战场为鞌,故史称“鞌之战”。这场战争以晋国胜利而告终,但大大消耗了交战双方的实力

        如:曹刿论战。

        故事: 春秋时期,公元前684年,强大的齐国出兵进攻弱小的鲁国。

鲁庄公和曹刿带领军队到前线去抵抗。

齐、鲁两国军队在鲁国的长勺地方相遇,摆下了阵势。

齐国军队首先冲锋,鲁庄公想马上擂鼓迎击,曹刿劝他说:“等一下”。

一直等到齐军擂过三次鼓以后曹刿才说:“可以擂鼓冲锋了。

”鲁军战士随着鼓声奋勇冲杀出去,齐军大败,纷纷散乱逃走。

         战斗结束后,庄公问曹刿为什么这样做。

曹刿回答说:“打仗全凭勇气。

第一次擂鼓时,敌军士气最旺盛;第二次擂鼓时,敌军士气就差些了;第三次擂鼓时,其士气就己经没有了。

敌军擂过了三次鼓,我军才擂第一次。

这样,敌人的士气不存在了,而我们的士气却正饱满,所以一举胜敌。

        后来人们就用“一鼓作气”来表明战斗开始时鼓足勇气,也用来形容做事鼓足干劲,勇往直前。

左传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部史书,其中收录了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故事。

这些故事以其精湛的文化内涵和精彩的情节,深受历代读者的喜爱。

左传中的故事,往往能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文化。

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中获得很多启示和思考。

例如,《左传》中记载的邹忌让梁惠王三思而行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必须谨慎思考,不要冲动行事。

又如《左传》中记载的晋国文公八年之变和齐桓公三次访问晋国的故事,反映了当时国家之间的关系和一些外交策略。

所以可以说,《左传》中的故事,对于我们了解历史、学习经验教训、提高人生观念都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回答如下:《左传》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部史书,其中讲述了许多历史故事。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故事:

1、 齐桓公和管仲: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位贤明君主,他和管仲是一对好朋友。管仲曾经帮助齐桓公推翻了国内的权贵,从而使齐国变得强大。后来,两人因为一些小事闹翻了,但最终又和好如初。

2、 晋献公和介子推:晋献公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君主,他非常信任他的大臣介子推。但是,介子推却私自与晋国的敌人秦国通信,导致晋国遭受了重大损失。晋献公最终将介子推处死。

3、 楚庄王和屈原:楚庄王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君主,他的大臣屈原是一位才华出众的诗人。但是,因为一些政治上的原因,屈原被楚庄王流放到了远离家乡的地方。在流放期间,屈原写下了著名的《离骚》和《天问》等诗篇。

4、 鲁哀公和孔子:鲁哀公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君主,他曾经邀请孔子到鲁国做官。但是,孔子在鲁国的官场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机会,最终离开了鲁国。在他走之前,孔子告诉鲁哀公:“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句话成为了孔子思想中“三畏”的重要内容。

5、 郑国夫人和乐毅:郑国夫人是春秋时期郑国的一位女性,她因为丈夫被害而决定投靠敌国秦国。在秦国,她结识了将军乐毅,并且帮助他攻打了郑国。后来,郑国夫人又回到了郑国,但是她在郑国被人唾弃,最终自杀身亡。

左传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之一,收录了春秋时期鲁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重要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故事。

其中最知名的故事为《左传·僖公十三年》中介绍的“三家分晋”的故事,讲述了三个族姓恶意分割晋国的情节,并以此阐释了“分而治之”和“团结统一”的重要性。

这个故事已经成为了中华文化中著名的典故之一,多次被文学作品和艺术创作所引用。

春秋时,齐国接二连三地消灭小国,惹起小国逸民的愤慨,鲁庄公十五年夏,原遂国的因氏、颌氏、工娄氏、须遂氏请戍守在遂地的齐国将士吃饭,齐军将士醉酒,被遂人杀死。齐国以更残忍的手段进行报复,将遂人歼灭。

左传里的典故非常多,如:东道主、退避三舍、言归于好、狼子野心、外强中干、表里山河、因兽犹斗、余勇可贾、凤马牛不相及等等。

左传中的寓言故事有:

曾子杀猪,买椟还珠

击鼓戏民,三人成虎,和氏之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e20230911123409b827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