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左传数学故事40字左右,左传书中还有哪些数学问题?

《左传》这部现存最古老的编年体断代史,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大意义,它那内容丰富的详实的史料,多方位的向我们展示了春秋时代古人的生活情况,里面自然也涉及到数学方面。今天我们来看一道出自《左传》的趣味数学题。

起因:

前544年,“杞人忧天”中的那个杞国迁都淳于(今山东潍坊市坊子区黄旗堡街道杞城村,本为州国都城,杞国迁都于此后又称淳于国),惜乎自己国小力弱一事无法完成城防修筑,便向霸主晋国提出协助筑城请求。

那么晋国会为这么个芝麻大小,无论得失于晋国霸业无多大影响的诸侯国出人出力吗?

答案是:会!

因为晋平公的母亲晋悼夫人是杞孝公之女。常言道女生外向,有“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之说,可事实上由于女性的情感更细腻,出嫁的女性对于娘家的原远强于身在外地的男性,常常会愿意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出力帮助娘家。这一点古今如一。

有晋悼夫人从中转圜,晋平公很快便同意发动协助杞国修筑淳于城。

前544年六月,有下军佐智盈领衔,会同齐国高止、宋国华定、鲁国仲孙羯、卫国太叔仪、郑国公孙段(字伯石,子石),及曹、莒、滕、薛、小邾之大夫,动用十一国劳役共同为杞国筑城。

原题:

(鲁襄公三十年,前543年)二月癸未(二十二日),晋悼夫人赐给修筑杞国城墙的役卒吃饭。绛县有一个年纪很大的老人,由于没有儿子被征调去筑城,因此也参加了宴会。有人怀疑他的年龄,让他谈谈自己的年龄。他说:“臣小人也,不知纪年。臣生之岁,正月甲子朔,四百有四十五甲子矣,其季于今三之一也。”

问:绛县老者年龄几何?

三种解题思路:

官吏无法解答,遂跑去询问朝堂的衮衮诸公。

师旷比较靠谱,直接给出了计算过程及答案:“鲁叔仲惠伯(叔彭生)会郤成子(郤缺)于承匡之岁也。是岁也,狄伐鲁。叔孙庄叔于是乎败狄于咸,获长狄侨如及虺也豹也,而皆以名其子。七十三年矣。”

史赵就比较诙谐了,直接来了个以谜题对谜题:“亥有二首六身,下二如身,是其日数也。”

一旁的士匄(士弱之子,字伯瑕,谥文,世称士文伯,士伯瑕)根据史赵报出了答案:“然则二万六千六百有六旬也。”

这几位大夫说得过于文雅,且解题过程涉及到大量的传统历法知识,故而这解题思路可谓是很难看懂,通读下来可能也就知道这老人现在已有七十三岁,但想要知其所以来,就接受无力了。至于关于老人到底已经活了多少天的计算,不说说知其所以来,连想要知其来都难以做到。

左传中的数学问题有先王之制和老人年龄问题。《左传》是一部史书其中并没有很多数学问题。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老人年龄问题:晋国有人问某老人的年龄,老人不直接回答,只说:“臣生之岁,正月甲子朔,四百有四十五甲子矣,其季于今三之一也。”

《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著,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作品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多称《左传》。

      《左传》中并没有很多数学问题,这是一部史书,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中的数学问题:

       1、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2、鲁襄公三十年(前543年),晋国有人问某老人的年龄,老人不直接回答,只说:“臣生之岁,正月甲子朔,四百有四十五甲子矣,其季于今三之一也。”

      《左传》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史书的编纂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左传》为后世所提供的春秋及其以前阶段之大量的思想史、经济史、社会史以及其它学术史的重要资料,是此前或相同时期的任何其它一部史所难以企及和不能比拟的。

        它对于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大事的可靠记载,填补了空白,有助于后人对中国古代文明进程的全面了解,弥足珍贵。

作为一部编纂于两千多年前的史著,《左传》另一引人注目之点,是它在记事中还体现了有积极意义的指导思想和撰写原则,从而开创了我国古代史书编纂的优良传统。

     《左传》面对纷纭史实敢于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所记事件与人物具有很高的历史真实性。

这个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趣题之一。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中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

解答思路是这样的:假如砍去每只鸡、每只兔一半的脚,则每只鸡就变成了“独角鸡”,每只兔就变成了“双脚兔”。

这样,(1)鸡和兔的脚的总数就由94只变成了47只;(2)如果笼子里有一只兔子,则脚的总数就比头的总数多1。

因此,脚的总只数47与总头数35的差,就是兔子的只数,即47-35=12(只)。

显然,鸡的只数就是35-12=23(只)了。

这一思路新颖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数学家赞叹不已。这种思维方法叫化归法。化归法就是在解决问题时,先不对问题采取直接的分析,而是将题中的条件或问题进行变形,使之转化,直到最终把它归成某个已经解决的问题。

《孙子算经》上的解法很巧妙,它是按公式:兔数 足数-头数来算的,具体计算是这样的:兔数 (只),鸡数=头数-免数=35-12=23,并且书中还给出了公式的来历:把足数除以2以后,每只鸡只剩下一足,每只兔剩下两足了,减去头数,就相当于每只鸡兔再减去一只,鸡足减完了,剩下的每只兔只有一足了,此时所剩足数恰好等于兔子头数.

鸡兔同笼的公式:

解法1:(兔的脚数×总只数-总脚数)÷(兔的脚数-鸡的脚数)

=鸡的只数

总只数-鸡的只数=兔的只数

解法2:( 总脚数-鸡的脚数×总只数)÷(兔的脚数-鸡的脚数)

=兔的只数

总只数-兔的只数=鸡的只数

鸡兔同笼问题是个古老的问题,用算术法解决,使用的是一种巧妙的方法,即假设法。

我们知道,鸡有两条腿,兔有四条腿,解题时,假设鸡和兔的腿数都是4条,先算出总腿数,则比实际腿数多了,多了的原因是每只鸡的腿数多算了2条,所以用总超过的腿数除以每只鸡多的2条,就得出鸡的只数,然后用鸡和兔的总只数减去鸡的只数,就可以得出兔的只数。

鲁襄公三十年(前543年),晋国有人问某老人的年龄,老人不直接回答,只说:“臣生之岁,正月甲子朔,四百有四十五甲子矣,其季于今三之一也。”

意思是说,我出生的时候是正月初一,现在已经四百四十五个甲子日,但最后一个甲子只过了三分之一。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老人年龄问题:晋国有人问某...

《左传》中并没有很多数学问题,这是一部史书,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1、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2、鲁襄公三十年(前543年),晋国有人问某老人的年龄,老人不直接回答,只说:“臣生之岁,正月甲子朔,四百有四十五甲子矣,其季于今三之一也。”

《左传》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史书的编纂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左传》为后世所提供的春秋及其以前阶段之大量的思想史、经济史、社会史以及其它学术史的重要资料,是此前或相同时期的任何其它一部史所难以企及和不能比拟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m20230911130018cfa3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