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左传第一篇?
《左传》第一篇《郑伯克段于鄢》,他是春秋时期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主要讲述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间为了夺国君君权位而进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
郑庄公设计并故意纵容其弟共叔段与其母武姜,其弟骄纵,于是欲夺国君之位,庄公便以此讨伐共叔段。
庄公怨其母偏心,将母亲迁于颍地,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颍考叔规劝,母子又重归于好。全文语言生动简洁,人物形象饱满,情节丰富曲折,是一篇极富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
二、左传男主角?
《左传》是郑庄公,他是春秋初期政治家。
《左传》开篇的第一件大事,郑伯克段于鄢,这个故事的男一号就是郑庄公。
三、左传第一篇为什么是郑伯克段?
①
因为郑伯是春秋五霸第一霸,开启了春秋诸侯争霸的先河。介绍五霸就得介绍他如何的成长与崛起。骨肉亲情是影响一个人生平的重要环节。
郑伯登上霸主舞台之前,必须先扫清阻碍他一展身手的内患,这样他才有可能全力应对诸侯之间的利益争夺。
叔段恰在此时出现,为第一霸的事迹添上一笔浓墨重彩。
②
《左传》第一篇为《郑伯克段于鄢》,原因大致有如下三点。
其一,郑庄公三十七年(前707年)夏季,周桓王不让郑庄公参与周朝政,郑庄公便不再朝觐周桓王。
双方在繻葛(当在今河南长葛市东北二十里)展开战斗时,郑庄公命令左右二方阵说:“大旗挥动便击鼓进攻。
”战斗开始一段时间后,蔡国、卫国、陈国的军队开始败逃,周天子的军队因此也混乱,郑国的军队便从两边会拢进攻周军,周军大败。
祝聃发箭射中周桓王的肩膀,但周军败而不乱。
祝聃请求追击周军,郑庄公说:“君子不希望过分地占人上风,更何况敢侵侮天子呢!
如果能挽救自己,使国家免于灭亡,这就足够了。
”于是没有追击。
郑庄公派人在周天子的京畿地区割麦子,但没有夷平东周的都城洛邑取而代之,可以看出一个政治家和一个莽夫的区别。
郑庄公深知如果他真的夷平洛邑,他会遭到信奉周礼的大小诸侯国的一致遣责,郑国定会〝国将不国〞。
尽管周天子的威仪已经受损,郑庄公适可而止的举措,会给他迎来更好的声望,他权衡利与弊,最后只能让政治家的长远谋略战胜了并不安分的野心。
鲁国是信奉周礼的诸侯国,本是周公旦的封地,但第一任就封的鲁君是周公旦的儿子伯禽。郑庄公这次事件影响太大,但他终究没有僭越周礼,依然奉周天子为天下共主,所以鲁国史官将有关他的事迹放在了《左传》第一篇。
第二层原因,就是郑庄公与母亲、兄弟的关系,堪称〝母慈子孝与兄友弟恭〞的反例,周礼讲究〝亲戚故旧,同气连枝〞。郑庄公无疑既是正面教材也是反面教材,基于以上两点原因,把他的事迹作为《左传》的第一篇,用以警醒后人。
第三层原因,郑伯克段的时间正好是《左传》纪年的起始年份。
此外,我们还要讲述一下鲁国与郑国的关系。
郑庄公二十七年(前717年)春季,郑庄公派遣使者与鲁国弃怨修好。
郑庄公三十一年(前713年)周历正月,郑庄公与齐僖公、鲁隐公在中丘(当在今山东临沂东北)相会。
郑庄公三十二年(前712年)夏季,郑庄公与鲁隐公相会于时郲(当在今河南郑州市北三十里),谋划攻打许国。
郑庄公三十三年(前711年)春季,鲁桓公即位,与郑国修好。
郑庄公一直奉行盟鲁定宋的政治方针。
③
因为他想表达孝悌的中国传统思想
四、左传第一篇原文?
郑伯克段于鄢
左丘明 〔先秦〕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公赐之食。
食舍肉。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请以遗之。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
”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五、中国最早的述事故事?
答:中国最早的述事故事是《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
该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54年(鲁悼公14年)(另有说法为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即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68年)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
六、左传故事?
我们熟悉的左传故事有:
1、曹刿论战——曹刿和鲁庄公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与齐军作战。庄公要击鼓,曹刿制止。齐军三次击鼓后,曹刿同意击鼓。齐军大败。庄公要追齐军,曹刿制止。他看齐军车迹,登上战车望齐军队形后,才说“可以”,就追击了齐军。
2、郑伯克段于鄢——主要讲述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间为了夺国君君权位而进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郑庄公设计并故意纵容其弟共叔段与其母武姜,其弟骄纵,于是欲夺国君之位,庄公便以此讨伐共叔段。庄公怨其母偏心,将母亲迁于颖地。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颖考叔规劝,母子又重归于好。
3、烛之武退秦师——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前往敌国交涉,于强秦面前,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4、齐晋案之战——齐晋鞌之战发生于公元前589年。当时,晋国的执政卿士郤克为报齐国戏辱之仇,借鲁、卫求援之机,发兵攻齐。主战场为鞌,故史称“鞌之战”。这场战争以晋国胜利而告终,但大大消耗了交战双方的实力
5、子产不毁乡校——子产把乡校作为获取群众议论政事的反馈信息的场所,而且注意根据来自公众的意见,调整自己的政策和行为。子产执政后,重视听取百姓的议论,还把刑书铸在鼎上公告于世,努力疏通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颇得百姓的爱戴,从而使郑国强盛起来。
如:曹刿论战。
故事: 春秋时期,公元前684年,强大的齐国出兵进攻弱小的鲁国。
鲁庄公和曹刿带领军队到前线去抵抗。
齐、鲁两国军队在鲁国的长勺地方相遇,摆下了阵势。
齐国军队首先冲锋,鲁庄公想马上擂鼓迎击,曹刿劝他说:“等一下”。
一直等到齐军擂过三次鼓以后曹刿才说:“可以擂鼓冲锋了。
”鲁军战士随着鼓声奋勇冲杀出去,齐军大败,纷纷散乱逃走。
战斗结束后,庄公问曹刿为什么这样做。
曹刿回答说:“打仗全凭勇气。
第一次擂鼓时,敌军士气最旺盛;第二次擂鼓时,敌军士气就差些了;第三次擂鼓时,其士气就己经没有了。
敌军擂过了三次鼓,我军才擂第一次。
这样,敌人的士气不存在了,而我们的士气却正饱满,所以一举胜敌。
后来人们就用“一鼓作气”来表明战斗开始时鼓足勇气,也用来形容做事鼓足干劲,勇往直前。
左传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部史书,其中收录了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故事。
这些故事以其精湛的文化内涵和精彩的情节,深受历代读者的喜爱。
左传中的故事,往往能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文化。
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中获得很多启示和思考。
例如,《左传》中记载的邹忌让梁惠王三思而行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必须谨慎思考,不要冲动行事。
又如《左传》中记载的晋国文公八年之变和齐桓公三次访问晋国的故事,反映了当时国家之间的关系和一些外交策略。
所以可以说,《左传》中的故事,对于我们了解历史、学习经验教训、提高人生观念都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④
回答如下:《左传》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部史书,其中讲述了许多历史故事。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故事:
1、 齐桓公和管仲: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位贤明君主,他和管仲是一对好朋友。管仲曾经帮助齐桓公推翻了国内的权贵,从而使齐国变得强大。后来,两人因为一些小事闹翻了,但最终又和好如初。
2、 晋献公和介子推:晋献公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君主,他非常信任他的大臣介子推。但是,介子推却私自与晋国的敌人秦国通信,导致晋国遭受了重大损失。晋献公最终将介子推处死。
3、 楚庄王和屈原:楚庄王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君主,他的大臣屈原是一位才华出众的诗人。但是,因为一些政治上的原因,屈原被楚庄王流放到了远离家乡的地方。在流放期间,屈原写下了著名的《离骚》和《天问》等诗篇。
4、 鲁哀公和孔子:鲁哀公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君主,他曾经邀请孔子到鲁国做官。但是,孔子在鲁国的官场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机会,最终离开了鲁国。在他走之前,孔子告诉鲁哀公:“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句话成为了孔子思想中“三畏”的重要内容。
5、 郑国夫人和乐毅:郑国夫人是春秋时期郑国的一位女性,她因为丈夫被害而决定投靠敌国秦国。在秦国,她结识了将军乐毅,并且帮助他攻打了郑国。后来,郑国夫人又回到了郑国,但是她在郑国被人唾弃,最终自杀身亡。
⑤
左传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之一,收录了春秋时期鲁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重要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故事。
其中最知名的故事为《左传·僖公十三年》中介绍的“三家分晋”的故事,讲述了三个族姓恶意分割晋国的情节,并以此阐释了“分而治之”和“团结统一”的重要性。
这个故事已经成为了中华文化中著名的典故之一,多次被文学作品和艺术创作所引用。
⑥
春秋时,齐国接二连三地消灭小国,惹起小国逸民的愤慨,鲁庄公十五年夏,原遂国的因氏、颌氏、工娄氏、须遂氏请戍守在遂地的齐国将士吃饭,齐军将士醉酒,被遂人杀死。齐国以更残忍的手段进行报复,将遂人歼灭。
七、易子而食史书
春秋时期,楚庄王因宋国杀了楚国过境使臣申舟而出兵攻打宋国,围困宋国首都半年之久,并准备长久围困下去,宋国人害怕了,宋王派元帅华元只身潜入楚国元帅子反的卧室,挟持子反说宋国人就是易子而食、析骸而炊也不投降
易子而食的故事最早出处《左传·宣公十五年》。春秋时宋国被楚国围困,城内粮尽,百姓不忍心吃自己饿死的孩子,但是为了生存,两家交换子女,作为食物。
八、春秋第一篇为什么是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作者以此开篇,或有深意焉。
其一,兄弟相残。庄公与叔段。往大了说,鲁郑也是兄弟国。周王朝之中,多少兄弟国战乱之事。
其二,君臣相害。也是庄公与叔段。兄弟兼君臣。当然,庄公与颍考叔则是君臣的典范。
其三,妇人干政。
武姜以国君夫人的身份争立叔段。不遂,又以国君之母的身份为叔段争取各种好处。
其四,爱与偏见。庄公与叔段的命运与庄公出生惊姜氏有关,因此这是一个爱与偏见的悲剧。因此,这个故事涵盖了很多故事原型,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