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上故宫博物院课文介绍太和殿?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明清古代宫殿建筑,东方三大殿之一,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
位于北京紫禁城(故宫)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故宫奉天殿建成,称奉天殿。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
建成后屡遭焚毁,多次重建,今殿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
太和殿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
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
屡遭焚毁,多次重建。
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3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
为中国现存最大木构架建筑之一,太和殿匾额“建极绥猷”匾,为乾隆皇帝的御笔,现存的牌匾为复制品。
原件在袁世凯称帝时被换下,已佚。
二、太和殿的建筑结构和用途?
太和殿的外部结构,是:太和殿前有宽阔的平台,称为丹陛,俗称月台。
月台上陈设日晷、嘉量各一,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18座。
龟、鹤为长寿的象征。
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器,嘉量是古代的标准量器,二者都是皇权的象征。
殿下为高8。
13m的三层汉白玉石雕基座,周围环以栏杆。
栏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龙头,每逢雨季,可呈现千龙吐水的奇观。
太和殿的用途,是举行大典的地方,明清两代皇帝登极、宣布即位诏书,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每年元旦、冬至、万寿(皇帝生日)等节日都要在此受百官的朝贺及赐宴。
三、宏伟的北京故宫的资料?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
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
四、中国故宫太和殿的意义?
太和殿
太和殿其实是用来举行各种典礼的场所,实际使用次数很少,明清皇帝上朝的地方主要在太和门、乾清门(为御门听政)、乾清宫(有大事或重要的事情时皇帝召见大臣所在地)、还有养心殿(清朝后期垂帘听政)的,并不是平时所说的太和殿。
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
清初,还曾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改在保和殿举行,“传胪”仍在太和殿举行。
关于皇帝上朝的地点,其实不在太和殿,纵观明清,皇帝一般都是在太和门、乾清门上朝,称御门听政,而当有比较紧急或重要的事情时,皇帝则在乾清宫召见大臣,晚清时期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上朝的地点也因此变为养心殿。
五、太和殿的作用?
①
太和殿又被老百姓们称作金銮殿,因殿内为金砖墁地而得名。它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精华,到现在也被称为东方三大殿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质结构大殿。
太和殿是举行盛大典礼的地方,明清两代皇帝无论是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还是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都在这个地方接受百官的朝贺及赐宴。清初,还曾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直到乾隆五十四年,才改在保和殿举行。
②
太和殿其实是用来举行各种典礼的场所,实际使用次数很少,
明清皇帝上朝的地方主要在太和门、乾清门(为御门听政)、乾清宫(有大事或重要的事情时皇帝召见大臣所在地)、还有养心殿(清朝后期垂帘听政)的,并不是平时所说的太和殿。
六、北京故宫太和殿的用途?
太和殿的主要用途是:举行重大的典礼。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明清北京紫禁城宫殿建筑,其于明永乐十八年仿南京故宫奉天殿建成,原称奉天殿。
在明嘉靖四十一年改称皇极殿,后在清顺治二年改今名。
明清两代皇帝登基、宣布即位诏书,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每年元旦、冬至、万寿等节日都要在此受百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
太和殿,俗城“金銮殿”,位于故宫中最中心的位置。明清时期,太和殿就是明清朝廷用来举行各种大型典礼的场所。
太和殿的主要功能是举行重大的典礼。在明清时期,太和殿是举行大典的地方,明清时期的皇帝登基、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还有每年的冬至、万寿等节日都会在此受百官的朝贺,并还要向王公大臣赐宴等。
③
太和殿是用来举行重大典礼的,也用来接受朝贺,还曾举行过殿试。
明清时期的二十四位皇帝都曾在太和殿举行过很多盛大的典礼,比如皇帝登基、大婚、册封皇后、命令将士出征等。每到重大节日,皇帝也会在太和殿接受百官的朝贺,并且向王公贵族、大臣们赐宴。清朝初期,太和殿也曾举办过新进士的殿试。
④
如今很多人认为太和殿平时是用于上朝的,其实不是。
七、关于故宫太和殿的历史背景?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明清古代宫殿建筑,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之精华,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之一,位于北京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太和殿是皇权的象征,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此举行盛大典礼。
其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建成后屡遭焚毁,经历多次重建,今殿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该建筑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3层汉白玉台阶,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