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高中历史必修一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君主专制演变

第二讲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 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1.评价春秋战国的战争

消极方面:

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的破坏,故有“春秋无义战”之说法。

积极方面:

(1) 大国兼并小国,实现了区域性的统一,为后来秦汉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2) 战争也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社会进步,为后来秦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3) 促进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称。

(4) 一定程度促进经济的发展(各国为了增强实力,以便利于不败之地,都重视发展经济)。

(5) 秦的统一战争顺应了历史潮流,体现了人民的愿望。

2.秦的统一

(1)原因:

A,封建经济的发展,民族区域联系加强——经济社会基础。

B,长期战乱,人心思和,渴望统一——群众基础。

C,大国兼并小国,局部统一扩大,促进了最终的全国统一。

D, 秦国商鞅变法彻底,国富兵强,堪当大任。

E, 秦王嬴政才能出众,策略正确。于前221年结束割据,建立统一王朝——秦朝。

(2)统一的意义:

A,结束春秋战国分裂割据局面,符合历史的发展要求,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B,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C,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符合各族人民的愿望。

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立原因

A,经济基础:封建小农经济

B,政治基础:地主阶级加强统治的需要。

C,思想基础:法家的想理论。

2,内涵:

(1) 专制主义 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2) 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不具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发展脉络,萌芽于战国,秦全国推行,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强化,元发展,明清空前强化并达到顶峰。

(1) 君主专制的演变

① 秦朝

A 皇帝制。

关于皇帝制,记住三句话:皇权至上、皇位至尊、皇位世袭。

B 三公九卿制。

中央设丞相,负责帮助皇帝处理政事,执掌行政大权。

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折,并兼理监察事务。

太尉负责军事,但是是个虚职。

此为三公。

以下设九卿,分管具体事务。

奉常,掌管宗庙祭祀和国家之礼;郎中令,负责皇帝禁卫;卫尉,负责皇宫守卫;太仆,负责皇帝车马;少府,负责皇帝财政;廷尉,负责司法;典客,负责外交和内部少数民族事务;治国内史,负责粮食和财政;宗正,负责皇室事务。

九卿的设置体现了“家国一体(家天下)”的特点,因为奉常、宗正、少府、郎中令等都是专门为皇室而设立,服务于皇帝一家。

C 总评:

a 秦主要官职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b 然而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等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c 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将作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削弱相权的办法,古代一般有三种方法:一是另建机构来牵制丞相,这个以两汉代为代表。二是分散宰相的权力,以分权来集权,唐宋走的就是这个路线。第三种更直接,那就是直接废掉宰相,这个以明朝为代表。

② 汉朝

A 汉武帝 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至此就形成了“中朝(内朝)”这样一个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就演变为执行机构曰“外朝”。这样内外相制,皇权集中,相权得到削弱。

B 光武帝 进一步削弱三公权限,扩大尚书台的权力,“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③ 唐三省六部制。

秦汉的官职一直以来就有两大弊病,一是容易造成丞相专权,二就是因为分工不太明确,容易造成各部门相互扯皮,推诿,踢足球。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唐的三省六部呢就是专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

A 运作:三省指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六个部门,吏部,负责官吏任免考核。户部,负责户口赋税。礼部,负责礼仪制度,兼管涉外事务。兵部,掌管军政。刑部,执掌刑法。工部,负责工程建设。

B 意义:

a 相权一分为三,就以分权的方式实现了皇帝的独尊。

b 三省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减少了决策失误,提高了办事效率。

c 表明古代官制的成熟,为后朝历代所沿袭。

④ 宋代

设中书门下最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之权。为制约宰相,便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这样相权得以削弱,皇权得以总揽(有教材和资料书讲到二府三司制度,所谓的二府就是政府和枢府,政府就是中书门下,枢府就是枢密院,三司即盐铁、度支、户部)。

⑤ 元代

设中书省取代前代的三省,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

这个要注意,它跟唐的中书省不一样,唐的中书省主要是负责决策。

元的中书省相当于唐的尚书省。

除此之外,设枢密院管理军事,设御史台负责监察。

设宣政院管理宗教事物和西藏。

但是到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力越来越大,有时候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于是明代废宰相就提上了议事的日程。

⑥明朝

A 废丞相,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1368年,建立明后,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对中央和地方的官制进行了调整:

首先是废除宰相,废除宰相固然能够防止权臣专权,能够加强皇权,但是也产生了很大的弊端:

a 造成皇帝独裁专制。

一人裁决军国大事,又难免偏颇草率,容易出现决策失误。

b导致皇上个人负担过重。

注意,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管秦始皇吊着膀子批奏章、朱元璋“不如江南富足翁”、康熙雍正的事必亲躬,从表面上看是“勤政”,其实质是“专政(制)”。

c 会造成皇权旁落,出现宦官专权,权臣当道的现象。

B 内阁的出现

a 历程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

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宫内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正式出现。

明宣宗时候,开始将部分奏折上交给内阁,由内阁大臣替皇帝拟出处理意见,用小票墨笔书写,贴在各个奏章上面,称为“票拟”。然后交给皇帝审定,再由太监用朱笔抄出,交付实施,称为“批红”。

明英宗时候,票拟制度化,成为阁臣的一项专职。

b 评价

“有宰相之职,实无宰相之权。”

c 与英国内阁的区别:

产生原因

明朝因废除丞相,皇帝无法处理繁多事务而产生,英国则是资产阶级不满国王把持政权,再加上汉诺威王朝不谙英国事务,为内阁摆脱王权的控制提供了条件。

职能

明朝内阁仅仅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而英国的内阁是最高行政机构,对议会负责。

影响

明内阁强化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使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历史潮流。英国内阁则使君主立宪制更加完善,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保证。

⑦ 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

清初,设内阁,置六部,但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因此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A 康熙扩大皇权的措施

在宫内设南书房,中枢权力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

B 雍正帝设军机处

a 设置

雍正皇统治期间设置了军机处,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全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到这里我们会发现军机处就像一个“传声筒”。

只负责传声,真正的大权掌握在拿话筒的人的手中,所以它表明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 特点

简 速 密

c 影响

积极方面: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

为人民生产生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客观上也是适应当时时代需要的产物。

消极方面:

明清君主专制加强,封建势力强大,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闭关自守,盲目自大,使中国孤立于世界发展潮流之外,无法与西方国家交流学习互通有无,使得中国社会在近代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八股取士、“文字狱”等加强思想文化专制的政策,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禁锢了他们的思想。

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但是要注意这种加强或是强化的本身,恰恰意味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衰落。采取这些极端甚至是令人发指的措施去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说明它已经衰落了,已经没有维护的必要了,明清时期的中国和世界的对比:

政治上 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并达到顶峰VS欧洲实行开明君主专制,并加强君主专制来反对罗马教皇的权威,王权表现出历史进步性,还有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经济上,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VS欧洲资本主义产生发展,重商主义。

外交上,中国海禁、闭关锁国,资本主义萌芽成长受影响VS欧洲,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想上,中国理学占主导、大兴文字狱、八股取士,万马齐喑VS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促进思想解放。

所以马克思说“康乾盛世”是“落日的辉煌”,“奇异的悲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e202212031900059e38.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