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明朝毁灭大理国史料,为什么明朝能攻取大理国,宋朝就不能攻取大理国?

明朝攻云南时,大理国已灭亡一百三十多年了,当时属于北元云南行省梁王的地盘。宋朝建立时,大理国已建立几十年了。公元937年,后晋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建大理国,定都羊苴咩城(大理)大理国对宋比较友,向宋称臣,在法理上成为宋朝一部分,所以,宋朝没有攻打大理国,任其自生自灭。

北宋灭掉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割据政权后,并没有挥师南下攻大理国。

因为几千年来,中原王朝外来威胁主要在西北地区。

北宋初期,割据晋阳的北汉和辽国互相勾结,是宋的主要敌人,重点防御目标。

而大理国一直遣使示好,对宋没有什么威胁,古代交通不发达,西南地区山高路险,武力取之成本太高,所以,北宋以眠山,大渡河一线为界。

到宋徵宗时时大理国主段和誉为云南节度使,金紫光大夫,上柱国,大理国王,在法理上成为宋的藩属国。

公元1253年,忽必烈派兵攻占大理,大理国末帝段兴智投降,被封为大理世袭总管。

不久,元设云南行省,加强对西南边陲有效统治。

忽必烈五子忽哥赤为云南王,世代镇守云南地区。

公元1368年,大明建立。

元顺帝逃到漠北,仍为元皇帝,史称北元。

云南地区为忽必烈五子忽哥赤后裔梁王镇守。

大理一带为大理国后裔段氏把守,同梁王之间冲突不断。

朱元璋几次派使节招降,都惨遭杀害。

于是,朱元璋决定以武力征服云南。

朱元璋亲自制定了进攻云南的战略,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颖川侯傳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候兰玉为左副将军,西平侯沐英为右副将军,带兵三十万远征云南。

九月,傅友德兵至湖广,分兵两磊从东,北两个方向进攻云南。

北路军由都督郭英等人率五万军队自永亍(四川叙永)进攻乌撒(贵州威宁)。

东路军傳友德率主力由辰州(沅陵),沅州(芷江),由贵州方向直扑曲靖。

|

曲靖是水路交通要道,进攻云南的门戶,傅友德分兵两路,兰玉和沐英兵进昆明,自己亲率大军北攻乌撒,策应北路军。

十二月份,曲靖之战开始。

粱王大将失麻理率十万大军应战。

明军趁大雾抵曲靖东北百万江一线,傳友德依沐英之计,在正面佯攻,暗中派数千精兵在下游渡江,绕到梁王军队后面发起攻击。

梁王军队大败,被俘两万余人,失麻理成了阶下囚。

梁王听说曲靖失守,便自杀了,云南群龙无主。兰玉和沐英兵进板桥,云南元右丞相观甫保投降,兰玉和沐英分兵攻掠各地。公元1382年7月,明军攻占大理,灭大理国后裔段氏势力,回师滇池与傅友德合兵,分道攻占乌撒,东川,建昌,芒部诸蛮等地,设乌撒,毕节二卫。

明朝撤军后,沐英为云南王,沐氏家族世代守卫云南260多年,最后一个王爷沐天波殉国大明。明朝向云南地区大量移民,汉族成主体民族,对边远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改策,用流官管理,云南成为大明正式版图。

《旧唐书·南诏传》 后晋刘响等撰。

《新唐书·南诏传》 北宋欧阳修、宋祁等撰。

《宋史·大理国传》 元代脱脱等撰。

《蛮书》10卷 唐代樊绰撰。

《云南志》,《永乐大典》题作《云南史记》。这是现存最为完整的一部唐代有关南诏历史的专著,是研究南诏时期云南各民族历史的重要典籍。

《云南志略》4卷 元代李京撰。这是云南最早的地 方志书之一,书中的 《云南总叙》中,记录了南诏、大理诸王的世系名号、溢号、 年号及其在位年数等史事,十分珍贵,是研究南诏、大理国的 重要资料。

《棘古通纪》又名《棘古通》或《棘古通玄峰年运志》, 是用汉字记白语纪录南诏、大理国史事较早的一种地方史籍。

“棘”字又作“白”,同音异体字。

此书形成于大理国时期,后失传。

明代杨慎懂白语,用张云汉藏本《棘古通》为底本,译 为汉语,定名为《滇载记》一留传至今。

顺便说一句,杨慎就是《三国演义》开场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作者。

《西洱河风土记》 唐代梁建方撰。 后由林超民进行精校,编入《云南史料丛刊》第22辑,定名为《西洱河风土记》。

大理国(白语:Dablit guaif,937年-1254年)是位于中国云南周边地区由白蛮人段思平建立的政权。由于历史资料的匮乏,后人对大理国的了解比较少,为大理国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著名作家金庸的武侠小说里就曾经对大理国做了唯美的猜测和遐想。

大理国于937年由段思平灭大义宁建国。

都城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太和村),国号大理,以其尊崇佛教,又称妙香国。

1095年高升泰改国号为大中国,1096年高升泰在死后归政于段正淳,史称后理国。

1253年,大蒙古国忽必烈“革囊渡江”征云南,灭大理国,后建云南等处行中书省,原大理国王段氏被任为大理世袭总管。

大理国灭亡后,蒙哥汗三年(1253年),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置大理路,辖境包括现今大理、洱源、巍山、祥云、永平,以及姚安、大姚、保山、腾冲等地。

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将大理路改为大理府(云南内地共设有助个府),辖境相当于现在的大理、祥云、宾川、洱源、云龙等县。

这当中,作为洱海周围的大理县也数易其名,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置太和县,1913年改名大理县,羊苴咩城也就改称大理城。

段氏建国 段思平先祖为武威郡人,始祖段俭魏,佐南诏大蒙国蒙氏为清平官,为东汉武威太守段颎的第十七世孙,六传至段思平。

思平为幕览(小府副将),后因战功,成为通海节度使。

南诏尊圣二年(929年),杨干贞夺赵善政之位,建大义宁,改元兴圣。

其弟弟杨诏指段思平有帝王之相,在疑惧下,杨干贞急欲追杀段思平。

在被杨干贞追杀期间,段思平曾到秀山神祠占卜得到启示,藏匿在自己舅父的部族中。会善政臣守高方和段思平关系密切,派段思平之弟段思良和军师董迦罗前来加以保护。

南诏兴圣元年(930年),杨干贞的位置被其弟杨诏所篡,杨诏得位后,改元大明。

段思平向东方的黑爨三十七蛮部借兵,会于石城,以董迦罗为军师,讨伐杨干贞,所向皆克,遂进攻大理。

当时杨诏等陈兵据桥,段军不能通过。

当晚段思平在睡梦中得到三个梦境:“人无首;玉瓶无耳;镜破”,感到大惑不解,其军师董迦罗指段思平的梦境乃天大吉兆,因为“君乃丈夫,去首为天;玉瓶去耳为王;镜破则无对者”,因而军心大振。是日,段军找到一名浣纱妇女,指引段军适合大军渡河的地点,曰:“人从我江尾,马从三沙矣,尔国名大理。”

段思平大军按照浣纱妇女的指引,渡河成功,杨诏兵败自杀,杨干贞知道兵败消息后弃城而逃,为段思平军所擒,大义宁灭亡。

大明七年(937年),段思平即位,建号大理,建元文德,仍都大理。 两系相争 神武四年(944年),段思平去世,其子段思英即位,改元文经。

文经二年(946年),段思平之弟段思良联合相国董迦罗发动政变,逼段思英退位出家,并自立为帝,改元至治。

从此大理皇位的继承由段思平一系转到了段思良一系。

直到天明元年(1044年),国人废掉日益荒淫的段素兴,拥立段思平玄孙段思廉为帝,皇位才回到段思平一系。

高氏掌权 大理国第四位皇帝段思聪在位期间,高氏取代董氏,逐渐掌握政权。

天明保安元年(1044年),相国岳侯高智升发动政变用力段思廉为帝,以拥戴之功,权倾朝野。

正德五年(1063年),杨允贤叛乱,段思廉请高智升出兵,至是高氏益盛,高智升占据了整个鄯阐府辖境,段思廉只好晋封高智升为鄯阐侯,赐给王室直辖领地白崖、茹甸两地,王室实力更加削弱,高氏大有取代段氏之势。

广安四年(1080年),权臣杨义贞弑杀段廉义,自立为帝。

高智升命其子清平官高升泰起兵诛杀杨义贞,拥立段廉义之侄段寿辉为帝。

因为高氏平乱有功,高智升被封为布燮(即宰相),高升泰为鄯阐侯。

自此大理段氏沦为高氏傀儡,直至大理亡国。

上治元年(1094年),高升泰废段正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大中国。

天授元年(1096年),由于云南诸部反对,高升泰在临终嘱咐其子高泰明还政段氏,于是高泰明拥立段正明的弟弟段正淳为大理皇帝。

但在后大理国时期,高氏世为相国,称中国公,掌实权,仍占有重要地位,直到后大理国灭国。

大理亡国 由于孝义皇帝段祥兴在位期间,正值蒙古大举南侵之时,此战争造成大理国大败,而当时派出的大将高禾也因此而战死。

虽说当时蒙古军后因窝阔台死亡而暂时退兵,但道隆十三年(1251年)段祥兴驾崩时传位给他的儿子段兴智,隔年蒙古再次攻打大理,最终不仅相国高泰祥战败被杀,段兴智逃至鄯阐,蒙古大将兀良哈台攻下鄯阐,并生擒段兴智,灭了大理国,蒙哥为表示自己的仁慈而封段兴智为世袭总管。

疆域版图 大理国定都羊苴咩城,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带。

疆域大概是现在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以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

政区与南诏相当,东至普安路之横山(今贵州普安),西至缅甸之江头城(今缅甸杰沙),南至临安路之鹿沧江(今越南莱州北部的黑河),北至罗罗斯之大渡河,相当于今天云南省面积的2.9倍。

政治状况 大理国的政治制度与南诏基本相同,脱胎于军事民主制度,借鉴了中央王朝的政治制度设置,进行了民族内部的改革。

大理300余年间,云南各族人民与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继续进行。

宋政权曾多次册封大理统治者为王。

蒙古宪宗三年(1253),忽必烈征云南灭大理。

大理国主段氏降,被任命为世袭总管。

原大理官员多受封为云南各地土司。

经济文化 大理社会经济较南诏时有较大发展。

大理的农业生产已和四川资中、荣县相差无几。

畜牧业颇为发达 ,每年有数千匹马贩到广西。

手工业很兴盛,冶铁业水平甚高,对外贸易发达,交通四通八达。

内地先进的科学文化传入云南,对各族人民起了促进作用。

与缅甸、越南、马来亚、印度、波斯等国家都有贸易往来。

大理王族大力推行汉族文化,在汉文化的影响下,产生了僰(白)文。

白文是用汉字写白语,读白音的。

今昆明古幢公园内的石幢,是大理时石雕的仅存硕果。

此外,壁画和木刻艺术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佛教在南诏时传入云南,至大理时盛行。

儒家的教条与佛教的道义几乎融而为一。

儒生无不崇奉佛法,佛家的师僧也都诵读儒书,有所谓“释儒”(又称“儒释”),而且任用师僧为官。

师僧也通过科举考试取得政治地位。

可说大理国是以儒治国,以佛治心,多位国王都曾先后禅位为僧。

当地民俗讲究“家无贫富皆有佛堂,少长手不释念珠。

”大理国与南诏被称为“妙香古国”不仅是因为这时期佛教僧徒众多,更重要的是佛教的三大体系在这里都存在,这里还是云南境内的佛教支系阿吒力教主要流传地。

对外关系 大理与缅甸、越南、马来西亚、印度、波斯等国家都有贸易往来。

十一世纪,缅甸蒲甘王国一世王阿奴律院率领使团到大理朝拜佛牙,受到大理国的热情接待。

大理国描工张胜温的《张胜温画卷》,是一部辉煌巨作,画了大理国国王利贞皇帝率文武群臣官员虔诚礼佛的景象;画了大理国佛教的诸佛、菩萨等;还画了“16大国王众”参加礼佛的胜况。

可参考书籍:《大理国史》 古滇国 古代滇池一带生活着昆明(今彝族先民)部落。

在汉朝以前,滇池、抚仙湖一带建立了古滇国。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兵临滇国,滇王举国投降,并请置吏入朝。

于是汉武帝赐给了滇王王印,令其复长其民(这枚纯金铸就的滇王印,两千年后出土于石寨山)。

此后,汉武帝在云南设置了益州郡,滇王的权利被郡守取代了,从此受制于汉王朝的郡县制度。

到公元1世纪,荣耀一时的云南青铜文化就完全融入到铁器文化之中了。

关于这段历史,司马迁有过一个至关重要的记载。

大约在公元前339年,楚国欲将势力范围扩展到西南,派楚将庄蹻入滇。

不久,秦国灭了巴国和蜀国,庄蹻失去了与楚国本土的联系,于是,“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

”这是史料中明确记载的一代滇王,在他之前是否有滇王存在,无从考证了。

但在庄蹻入滇之前的若干年里,滇人青铜文化已进入鼎盛时期。

考古学家李昆声教授说,抛开艺术成就的因素,这时的楚文化应比滇文化先进,至少,楚人穿鞋子,而滇人打赤脚,但滇墓里似乎并没有留下他带进云南的多少楚文化踪影,也有学者质疑这段记载。

公元前1世纪左右,这个孤立的王国终于走到了终点。

一位称雄滇池的滇王,向汉朝的使者提过一个认真的问题。

他问:汉朝与我谁更大?在他的眼里,世界不会比滇国的地域大多少。

可是,不久之后,这位可爱的滇王连同他的天堂,便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了。

世界远比他想象的广大得多,复杂得多。

于是汉武帝赐给了滇王王印,令其复长其民——这枚纯金铸就的滇王印,两千年后出土于石寨山。

此后,汉武帝在云南设置了益州郡,滇王的权利被郡守取代了,从此受制于汉王朝的郡县制度。

汉人的迁入让内地文化从此大规模地进入云南,仅仅在短短100年过程中,滇人的文化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到公元1世纪,荣耀一时的云南青铜文化就完全融入到铁器文化之中了。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

大理皇族段氏一族历史始于公元937年,在《南诏野史》载:"段氏,河西四郡之武威郡人,羌族,祖上段俭魏为阁罗凤将,佐南诏大蒙国,唐天宝中大败唐兵,功升清平官,赐名忠国,拜相,六传而生思平"。

而后段思平任通海节度使,后于五代后晋天福二年(丁酉年)建国,称太祖神圣文武帝,成为大理国王。

十四传而到段正明,已历150余年,而后大理国到段兴智结束,共经历24帝王,共318年。

大理政权比之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还早了二十三年。大理国被蒙古灭后,大理段氏,却没有从此结束,他们继续世代担任元朝的大理总管,又经过了一百三十年的岁月。直到元朝灭亡后,仍然效忠前元,抗拒明人的统一。洪武十五年(1382),明军入滇,段氏末代总管段世抵抗到了最后。

蒙古灭大理之战是1252年(蒙古宪宗二年、大理天定元年)至1254年(蒙古宪宗四年、大理天定三年),在蒙哥攻宋之战中,蒙古宗王忽必烈率军攻灭大理国的远程奔袭作战。

1252年蒙古大汗蒙哥令其弟忽必烈、大将兀良哈台共同征位于云南的大理国,蒙哥封摩些蛮主为玛哈罗嵯,翌年平,并委段兴智续任总管。大理最终成为元朝的属地,后改为元云南行省的控制,原大理东部成为元梁王国。

大理国在当时也算是二等的强国,为什么这么不经打,竟然被元军长驱直入。其实这是有原因的,不是段氏朝廷不经打,也不是大理的军队战斗力差。真实的原因是什么呢?

这还要先从大理国的上层国家矛盾说起,大理的上层矛盾主要表现在杨、高两姓与段氏王室的擅权斗争上。

据记载,宋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杨允贤暴乱,国王段思廉命岳侯高智升讨平;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权臣杨义贞叛变,杀国王段义连(又叫廉义)自立为王,仅四个月又被高智升之子高升泰起兵杀死,立义连之侄段寿辉。

从此,高氏势力在国内占了上风。

杨慎曾说:“段氏高氏,君臣始终。

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高升泰竟然在“群臣请立”的幌子下,废弃段正明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大中国”。两年后,在各方势力的协迫下还位段氏,拥段正明之弟段正淳为国王,史称“后理国”。这场权力斗争导致了大理国内部的动荡,人民对大理段氏的归属感开始降低。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蒙古的长期南下攻打南宋,导致大理国内也人心惶惶,纷纷开始迁移南下。他们从云南地区沿着各条江河,向东南亚地区进行移民,比如说他们到达了缅甸,到达了泰国,到达了老挝和越南。这导致了大理国内空虚,人力不继,国内百姓很多都人心惶惶的。

所以蒙古灭大理能够如此顺利,除了段氏后人有些选择了弯下膝盖投降元廷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大理国内已经不稳,刚刚爆发了内乱,国内百姓又大量南迁,国内空虚,想守也守不住呀。

虽然明朝建立当年(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就已经荡平中原,将元顺帝赶到了大漠以北,由他取而代之成为中原王朝的最高统治者。

然而,地处西南一隅的云南一带依然处于元梁王的据守控制之下,臣属蒙古“北元”政权,那梁王凭借边疆山高皇帝远和苦心经营云南百年的根基实力,根本不把年轻的明朝放在眼里,继续与其他地区的元朝残余势力遥相呼应。

当时云南的主要蒙元势力,有蒙古政权梁王把匝刺瓦尔密和大理国王后裔——土酋段氏总管段明。

梁王,以昆明为统治中心,大理段氏,控制着滇西一带,都听从北元指令,但相互处于半联合半独立状态,为了既得利益,段氏总管与梁王政权之间还不时发生纠纷甚至武装冲突。

朱元璋也想征服云南,只是云南版图问题过于棘手。

西南夷地区,自从秦汉时期便一直让中原王朝感到进退两难——秦时的所谓羁縻与封疆置吏,实际上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一纸空文,政权仍由土著人所掌控左右;汉习楼船,无异于“纸上谈兵”,结局是不了了之;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堪称精明绝顶,对待云南问题最后还是以夷治夷;唐代貌似强盛,可几十万唐朝大军挥戈云南,竟然几次血洒西洱河畔,败北于南诏国。

不仅留下几处“唐代将士万人冢”,还害得白居易为之伤感,挥毫写下一首哀婉如泣的《征蛮朝歌》;于是,宋太祖思前想后,只好“忍痛挥玉斧,划云南为徼外”;到了元代初年,忽必烈雄才大略、勇谋兼施,不仅扫平中原,进军欧亚,而且亲自出征云南,坐镇指挥,也在付出了牺牲将士十万人,损失战马四十万匹的巨大代价之后,才破了大理国,将其收归蒙元版图,改大理国为云南行省!

对明朝而言,要攻克云南,除开要去面对驻滇几十万元军,交通落后,丛山峻岭阻挡,大军人生地不熟,行动困难等不利因素,还要对付遍布全滇各地的土酋部落。

这些部落拥有自己的武装,长期占山为王,人熟地熟,既相互吞并又联合抵抗外部势力,就像山上的野火一样,将这里扑灭,那里又起火,防不胜防!

故朱元璋经过几年的考虑,一直犹豫不决,认为“云南僻远,不宜烦兵”。

为此,明太祖曾经先后七次派出使臣前往滇地召谕梁王,力争以和平方式解决云南问题。

然而,梁王自恃僻远,明朝无奈其何,不仅拒不归顺,反而羞辱并几次杀害明朝使臣。

朱元璋政治招降,和平统一云南策略失败,一怒之下只得采取最后的一招,以武力征讨:“云南自昔为西南夷,至汉置吏,臣属中国,今元之遗孽把匝刺瓦尔密等自恃险远,桀骜梗化,遣使招谕,辄为所害,负罪隐匿,在所必讨!

”这是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九月间的事,距离明太祖南京称帝已经有十三个年头,此时的大明王朝兵强马壮,地位巩固,平定云南的时机日渐成熟。

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初一日,朱元璋下诏,调集各路大军聚集京城听命。

明太祖择定吉日,亲自在故宫之外,一个叫做柳树湾高石坎的大军营检阅部队,设坛饮酒,为将士们壮行。

随后,拜能征善战的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为左副将军,西平侯沐英为右副将军,统帅三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从南京(柳树湾高石坎)连夜出发,挺进云南。

临行前,朱元璋放心不下,根据西南军事地理形势,亲自制定进军战略:“自永宁先遣骁将别率一军以向乌撒,大军继自辰、沅以入普定,分据要害,乃进兵曲靖。

曲靖,云南之噤喉,彼必并力于此,以抗我师。

审察形势,出奇制胜,正在于此。

既下曲靖,三将军以一人提兵向乌撒,应永宁之师,大军直捣云南。

彼此牵制,使疲于奔命,破之必矣。

云南既克,宜分兵径趋大理,先声已振,势将瓦解。

其余部落,可遣使诏谕,不烦兵而下矣。

”明大军离开南京城,先乘大船从长江水路循江而上,穿过八百里洞庭湖,从武陵下岸踏上陆路,再沿着东行大道(通京大道)过湘西、进贵州,经过雄峙在滇、黔交界处的胜境关,行程近万里。

百日后的十二月,一个北风呼啸的日子,明军主力顺利抵达云南曲靖。

明代云南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白石江战役随之爆发!

曲靖,是中原进入云南的必经之地。白石江,是南盘江的一条支流,江面宽阔,水势汹涌,全长30里,由东向西迥护着曲靖坝子的南北两翼,成为曲靖北部一道天然屏障。白石江一带的地形,南,北,西三面皆为山峦丘陵,东面是云南第四大盆地平坝——曲靖坝子。

得知明军逼近曲靖,元梁王急忙派遣大臣司徒平章达里麻统帅精兵十万,驻扎于曲靖城北郊白石江南岸一带迎战来犯之敌。

当明军主力抵达距离白石江十余里的时候,宽阔的江面上突然腾起大雾,浓雾像棉团雪球似的先在江面上滚动扩散,然后,飘上江岸,越过树丛,在广阔的田野上迅速泛开,顿时天地间一片迷蒙,数米之外看不清东西。

明军大喜,趁着有大雾掩护,偃旗息鼓悄悄潜入白石江北岸布阵。

忽然之间,一声号令,江北沿线金鼓齐鸣,喊声震天,似有千军万马杀来!

元军主帅达里麻毫无防备,手忙脚乱,连忙下令仓惶应战。

久经沙场的蓝玉一面令全军鸣金击鼓,作渡江之势,一面派出部分善游的勇士“将旗帜征鼓,从上流先渡,循山而出其阵后,吹铜角以张声势,于山林深谷间,树旗帜为疑兵”。

元军果然中计,急令后军调整为前军御敌。

主帅傅友德乘势“麾兵进战,矢石齐发,呼声动天覆地。

战罢数合,(沐)英纵铁骑捣其中坚,敌众披靡,遂而大败,生擒了达里麻,俘其兵众万计!

”《明太祖实录》里这一段精彩的描述就是白石江战役的真实写照。

白石江战役是明朝在云南境内的第一大战役,江岸立有明军战功碑,战役留下的遗址沿白石江边比比皆是。

白石江战役,尸骨成山,血流成河,元梁王大半军事主力损失殆尽。

曲靖为云南东部门户,水陆交通要道,明军占领了曲靖,等于扼住了云南的噤喉,打开了进入云南的大门。

打扫白石江战场之后,明军一鼓作气,分主力大军为二:一部由蓝玉、沐英率领,直扑省府昆明,直捣梁王把匝刺瓦尔密的老巢;一部由傅友德亲率,挥师北向乌撒,以策应另一支明军。

二十二日,梁王获悉达里麻兵败曲靖,匆匆逃往滇池边晋宁州。

明军步步逼进,梁王深知昆明难保,元政权命在旦夕,洒泪话别众臣之后,率领家眷嫔妃百余亲信去往滇池岛上,投水殉国!

二十三日,蓝玉、沐英率师进逼昆明郊区,元右丞观甫保出降,明军不费一兵一卒,占领昆明。

之后,蓝玉分遣曹震、王弼、金朝兴率兵二万人,继续南下攻克临安府(通海、河西、建水)诸地。

在通河坝子与新兴州(玉溪)交界处,有一个叫做曲陀关的地方。

史载:“曲陀关,又名万松营,元号休腊部,在河西县北二十里,东瞰通海,南抵桃园,西依习峨(峨山),北接江川。

山势峭拔,自陆至顶二十里。

其顶平衍,中有甘泉三十八穴,四百条岗环抱,茂林葱翠,南望山光水色,其胜无比…

其阳颇平,其阴甚险,皆重要关隘,通道。

元、明皆建设…

”。

曲陀关,海拔2200米,雄峻险奇,地势险要,历为兵家必争之地。

地处新兴(玉溪)、峨山、河西(通海)、江川四县交界处,外形似一把大交椅,威武地恃立在通河坝子西北角,三座山峦环抱着一大块平地。

其当阳一面,开阔平坦,可以容纳千军万马驻扎,背阴一面,却陡峭无比,如同刀削一般,莫说行走,攀援都不行。

当年,元世祖忽必烈亲率大军平滇、灭大理国,其间忽必烈曾经驻跸这里。

随后,元蒙政权在昆明设云南行省、在通海(河西)设临安路。

不久,出于平叛和对缅甸、交趾(越南)之对外军事防务需要,在曲陀关设立行省之下、路府之上,监管滇中、滇东、滇南片区军民动向的“临安、广西、元江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统领滇中、东、南大片属地。

紧接着,晋陕“一十五翼”十万大军又奉命从陕西西安府开拔入滇,到此镇守曲陀关。

这些从江、浙、晋、陕诸省紧急征调而来的农家子弟兵,被合编为宿卫、哨卫、护卫、后卫,分别驻守在曲陀关、大村、小村、琉璃山、杞麓山、鞑靼营等地,并出师境外,参与占城国(西贡)战事。

曲陀关,既是蒙古政权都元帅府驻地和滇中重要关隘,又是进入临安府的门户。

昆明告破,明军挥师南下途中,蓝玉大军主力在此遭遇拦截,与驻守在曲陀关都元帅府一带的另一支元军主力军队狭路相逢,发生了一场持续半个多月的八万军人生死大鏖战。

驻扎此地多年的元军“一十五翼”五万余人在旃檀大元帅的亲自指挥下,以雄峻险要的曲陀关作为天然屏障,与明军展开对垒。

元、明军队在此展开了拉锯血战,双方死亡将士尸横遍野。

最终,元军兵少将寡,失去后援,弹尽粮绝、全军覆没,右丞蓝海牙被生俘,旃檀元帅自杀尽忠。

“市肆辐辏,盛极一时”的元朝云南军事重镇,最后一座强大的军事堡垒——曲陀关都元帅府,在无情战火的摧毁之下,瞬间被夷为一块焦土平地,只留下满山遍野的征战将士遗体、一处处“烧人场”坟地冒出的青烟,还有少部分逃窜后幸存下来的蒙古兵士!

洪武十五年(1382)闰二月,段氏后院大理被明军攻克,第十二世段氏总管段明束手就擒。

仅仅半年之后,云南江山易主,尽归明朝。

为开发西南,巩固边防,明太祖下令,在云南省府昆明建立云南都指挥使司和云南布政使司,管理云南军政事务,着手处理接收云南事宜——奉旨将蒙古梁王集团成员,梁王家眷、元蒙上层官员和大理段氏贵族头领全部押解北方,交由朝廷处置;清扫元朝残余势力和大理地方势力,就地遣散并安置数十万蒙古俘虏士兵;建立明朝新的政权机构;于军事要冲地区设置卫所,屯兵戍守。

之后,洪武十七年(1384)三月,傅友德、蓝玉率部分征南大军班师回朝,留下沐英继续镇守云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e20221121091833dcc3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