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历史上关于不辱使命的故事有哪些?历史上不辱使命的事例?

这有很多,我就列举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

完璧归赵:战国时期,赵国得到了一块楚国原先丢失的名贵宝玉——“和氏璧”。

这件事情让秦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取这块宝玉。

但是赵王并没有答应他的要求。

后来秦王派人把宝玉偷走了。

赵国派出了晏子去向秦国要回宝玉。

在晏子到达秦国后,他发现宝玉已经被藏在了一个小孩子的玩具里。

于是晏子就把玩具里的宝玉拿了出来,并且把它完整地带回了赵国。

【苏武魂消汉使前】

蘇武魂銷漢使前,古祠高樹两茫然。

雲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煙。

回日樓臺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

茂陵不見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一一【唐】温庭筠《蘇武廟》

附:毛主席借用入诗

别夢依稀咒逝川,故國三十二年前。

紅旗捲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

為有牺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一一毛澤東《到韶山》1959年6月

1,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战国时代魏国著名策士。为人有胆有识,忠于使命,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并敢于为国献身。九十老朽身使秦,说服秦国,粉碎了秦国趁机吞并安陵的启图。公元前225年,即秦始皇二十二年,秦国灭掉魏国之后,想以“易地”之名占领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

秦王佛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最终唐雎折服秦王,保全了安陵国!

2、苏武出使匈奴

天汉元年(前100年),且鞮侯单于即位,害怕受到汉朝攻击,于是说:“汉朝天子是我的长辈。

”送还了之前扣押的汉使路充国等。

武帝为了赞许之,于是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并赠送单于礼物,以答谢单于。

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及临时委派的使臣常惠等,并临时招募士卒、斥候百余人一同前往。

因事,单于大怒,召集贵族商议,想杀汉使。

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

苏武对常惠说:“屈节辱命,即使活着,有什么面目归汉!

”说著拔刀自刺,卫律大惊,抱住苏武,派人骑快马找医生。

医生在地挖一个坑,在坑中点火,把苏武放在坑上,敲他的背让淤血流出。

苏武本已断气,过了半天才有气息。

常惠等人哭泣,用车把苏武载回营帐。

单于钦佩苏武的节操,早晚派人探望询问,把张胜监禁起来。

卫律知道苏武不可胁迫,报告了单于。

单于越发想使他投降,就囚禁苏武,置于大地窖内,不给他吃喝。

天下雪,苏武卧著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几日不死。

匈奴以为他是神人,就将苏武迁至北海,让他放公羊,说等公羊生小羊才可归汉。

同时把他的部下常惠等人安置到别的地方。

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 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朱棣派郑和下西洋,郑和率船队第一次下西洋,恢复了明王朝对南洋诸岛的管辖,命名了景弘岛、永乐群岛等。此间,郑和船队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打击大海盗陈祖义。此人在南洋地区多年为非作歹,无人治服,致使大明与南洋航道不通。

郑和不辱使命,率船队与其斗智斗勇,终于为南洋各国除了一害。大明宝船队在访问了南洋和南亚的占城、爪哇、苏门答腊、锡兰、古里、旧港等国家和地区。

所到之处,均推行和平外交,迅速发展了大明王朝在海外的影响,尤其和当时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印度南部海域地区的人民,结成了无比亲密的关系。

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翦灭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

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有一则不辱使命的故事是关于中国古代的三国时期的著名将领赵云的故事。

赵云是刘备的将领,他以忠诚和英勇而闻名于世。在一次战斗中,刘备派赵云护送他的妻子孙尚香离开战乱的地区,前往安全之地。赵云带领着孙尚香和一支部队,踏上了艰辛的旅途。

途中,他们遇到了敌军的追击和诱敌的困境。但赵云一直坚决地保护着孙尚香,带领部队迅速应对敌军的袭击和陷阱。他竭尽全力,不辱使命,保证了孙尚香的安全。

最终,赵云成功地将孙尚香护送到目的地,没有让刘备失望,完成了他的使命。他的英勇和坚定不移的忠诚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真正的勇士和忠诚的品质。

这个故事展示了赵云作为一名将领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他毫不犹豫地面对困难和危险,始终保护着刘备的家人。他的故事成为后世人们崇敬和学习的榜样,也传承了中国古代忠诚、勇敢和不辱使命的价值观。

不辱使命的故事,可以说是每个人都值得学习的故事。这类故事讲述的是那些勇敢、坚毅、不畏挑战、不屈不挠、一直坚持到底的人们。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和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意义,也为他人树立了榜样。这些人的故事,既是对自己的肯定,也是对社会的贡献。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为世界带来了美好的改变和希望。

"不辱使命"这个成语没有10个字的故事,它本身是形容一个人或者团队在完成任务时不辜负重托、不辱没使命,尽心尽力地完成所承担的工作。

如果要概括一个故事,可能需要更具体的情境和情节。例如,一个士兵在战斗中坚守阵地,最终成功完成任务,可以形容他的行为是"不辱使命"。

受命于危难,不负众望归。

这句话描述了一个英勇的人物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承担重任,最后成功完成任务,不辜负众人的期望。这个简短的故事寓意着勇敢、责任和担当,告诉我们在面临困难和挑战时,要勇于承担重任,努力完成任务,以不辜负他人的期望。

张骞出使西域:

建元元年,汉武帝刘彻即位,张骞任皇宫中的郎官。建元三年,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长安出发,经匈奴,被俘,被困十年,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

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

苏武牧羊的故事,千古流传。苏武忠心为国、威武不屈、不辱使命的高尚情操,至今被人们所景仰。

不辱使命的故事是指那些在特定使命下,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最终完成任务的故事。

这些故事往往涉及到勇气、毅力、智慧等素质,也包括对人类、社会、国家等的责任和担当。

例如,雷锋为人民服务、钟南山抗击疫情、王俊凯出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等,都是不辱使命的故事。

这些故事激励人们勇往直前、敢于担当,对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有一位年轻的医生,他毅然决定前往偏远的山区开展义诊活动。

他背着医疗器械,跋山涉水,穿越险峻的山路,最终来到了一个贫困的村庄。

他用尽全力为村民们提供医疗服务,不辞辛劳,不计报酬。

他的行动感动了村民们,他们纷纷向他表示感激和敬佩。

这位医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不辱使命的精神,他用爱心和奉献精神改变了一个个人命运,成为了村民们心中的英雄。

他的故事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于公益事业,为社会做出贡献。

于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在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时,

不辱使命的故事可以是关于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在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时,全力以赴,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成功的故事。

这种故事可以来自各行各业,比如医生在抢救重病患者时不顾个人安危,最终挽救了患者生命;或者军人在执行任务时勇敢无畏,舍身忘死,成功完成任务。这些故事都反映了人们对职业道德和责任的高度尊重和认可,也激励着更多人去不辱使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有一位年轻的医生,他毅然决定去偏远的山区开展义诊活动。

虽然路途艰辛,但他始终坚守着为人民服务的使命。

在山区,他面对着贫困、疾病和艰苦的环境,但他从不退缩。

他用自己的医术和关爱,治愈了许多患者,带给他们新的希望和生机。

他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成为了榜样。

他不辱使命,用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的真谛,成为了社会的脊梁。

他的故事激励着更多人投身公益事业,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故事是不真实的。

《战国策》归为历史著作,但是与《左传》、《国语》等有很大不同。有许多记载,作为史实来看是不可信的。如《魏策》中著名的“唐雎劫秦王”,写唐雎在秦廷中挺剑胁逼秦王嬴政(即秦始皇),就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这一类内容,与其说是历史,还不如说是故事。

《唐雎不辱使命》是《战国策·魏策四》中的一篇史传文,后收录于《古文观止》。这篇文章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终于折服秦王,保存国家,完成使命的经过,歌颂了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的本质。

当年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实则是那些史官不顾历史真相,自己虚构出来的一个演义故事而已,可能是实力不足,通过塑造出英雄来鼓舞士气,以求得精神上的短暂愉悦罢了。

朱东润先生认为:唐雎胁迫秦王之情节当出于虚构,不能视为真实的史料记录(《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历史上的安陵国是一个方圆五十里的附庸小国,正史对它的灭亡几乎没有记载。《资治通鉴·秦记二》则说,“二十二年,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地易安陵。

《唐雎不辱使命》是《战国策,魏策四》中的篇史传文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d20231030142010bd99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