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诞生,格外超凡脱俗,因为一次闹剧似的黄袍加身,避免了刀枪相向,生灵涂炭。所以宋朝的存在,受到了史学家一直以来的青睐。就连充满诡异、凶险、变数无限多的皇位传承,在大宋王朝也是来得那样平淡无奇,毫无曲折故事的韵味。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尽管有表演的成分在里边,但也无法排除其中饱含的一定分量的民意成分。其实,宋朝第二任皇帝的上位,也是另一种形式的黄袍加身,只不过这次的当事者赵光义的黄袍,是自己主动穿上而已。
宋太宗赵光义
公元976年十月二十日凌晨,宋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暴崩,预先没有任何征兆突然猝死,这对处于皇帝之位的君王宗室而言,不仅仅是亲属的哀痛,更关系到国本的安稳。
于是,情急之下,皇后宋氏委派宦官王继恩赶快去叫赵匡胤的四子赵德芳。
为何是四子赵德芳?因为他是目前太祖皇帝成年儿子里最靠谱的一个。
但不知何故,王继恩最先招来的不是赵德芳,而是先祖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
突然见到赵光义,年仅二十四岁的宋皇后在悲伤无助中说了句,“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赵光义哭着回了句“共保富贵,无忧也”。
第二日,弟弟赵光义便登基为帝,据史书记载,赵光义登基并没有隆重威严的登基仪式。这便是大宋第二任皇帝的上位之路,虽然来得突然、急促,但一切又好像在情理之中,死水微澜,没有发生常规下应该发生的剧变。就像当年太祖皇上黄袍加身一样,赵光义主动穿上了黄袍,成了宋王朝第二任火炬手。
历史不拒绝平淡,没有激烈争夺的皇位传承也是传承,只要江山在,谁坐龙位,百姓都得穿衣吃饭,那些皇帝身边的人如何打自己的小九九,对谁做皇帝肯定有各自不同的盘算,究竟如不如意,就在你命中的定数了。
赵光义也是带着光环出生的。宋史记载,他小时候就是孩子王,大家一起玩耍,同龄的小孩都惧怕他,他除过有过人的胆量外,往往敢于出手,许多小孩都唯恐躲之不及。陈桥兵变的时候,他才二十一岁,就可以串通一帮老兵给哥哥黄袍加身,足见他不怕事、敢惹事的勇气和胆略。
刚上位的赵光义,是想有一番作为的,这在他评价哥哥赵匡胤的言辞当中,就能体现出来:“先帝以勤劳定天下,凡军国机务、边防制置,咸得之矣。但遵守旧规,不得辄易。”他要不拘泥于陈规陋俗,干出一番新气象来,所以他刚一即位,便改国号为“太平兴国”。
他像哥哥当年对待后周的遗老遗少那样,给哥哥的儿子们都安排了重要职务,女儿们封了公主地位,旧臣晋级加爵,并大赦天下。他要先让天下太平,然后放手安排自己的亲信,培植自己的势力。他还广开科举之路,加倍录取科举取士的名额。
通过这些措施,赵光义基本稳定了自己的皇位。接下来,宋廷还收服了福建和浙江的两个割据政权,特别是赵光义亲征,任用潘美为大将,剿灭了北汉政权。至此,宋朝完成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雍熙北伐
无论如何,辽是赵光义无法回避的一个政治对手。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雍熙三年(986年),赵光义分别发起了两次北伐战争,但均遭失败。
特别是雍熙北伐,宋军浩浩荡荡分三路向北进攻,但由于指挥失误,宋军溃不成军,大名鼎鼎的杨家将先祖杨业被俘,绝食三日而亡。
赵光义的软弱和屈服,为宋辽之争埋下了屈辱的种子,此后二百多年,使得大宋王朝与雄踞北方的辽、西夏、金以及后来的蒙古帝国之间的纷争,屡屡处于被动态势。
军旅出身的赵光义,不会用兵、不会打仗令后世难以理解,就连手下众多亲信,大多都是庸碌之辈,无论是两次北伐,还是收复交址(越南)之战,都是一败涂地。翻遍宋史,找不到赵光义用兵之胜迹,事实上,他在位二十多年,没有给宋王朝多开拓一寸土地。
《太平广记》第一部纪实小说
同样是军旅出身的赵光义,却对文化情有独钟。
他十分热爱书法和诗词,个人在书法上的造诣很深,还下诏组织人员编撰了取材广泛的《太平广记》,开创了纪实小说的先河。
他还喜爱读书,把文臣收集的很多古籍整理成卷,每天读一点,一年中就读了一千多卷,而成书《太平御览》。
正是他这种日积月累,还诞生了流传后世的成语“开卷有益”。
身处帝王高位,赵光义还怀有悲悯之情。
有一年,开封大雪,天气十分寒冷。
赵光义急忙招来开封府尹,他吩咐到,今天下大寒,我们官家人身着厚厚的官袍,烤着炭火,仍觉得冷不能支。
京城的穷苦人缺衣少食,他们更难熬了,你立即安排专人,代替我逐一慰问京城的老人和贫困人员,每人送一千钱、一份米、一份木炭。
就这样,宋太宗赵光义又为后世贡献了一个成语“雪中送炭”,传承千年。
发生在赵光义身上的历史争议着实不少。
一是即位之谜。
他的哥哥宋太祖突然暴毙,第二天赵光义就仓促即位,这一点,给后世留下的疑问终究成了未解之谜。
一种观点认为,是赵光义谋害了哥哥,篡夺了皇位,理由是宋太祖没有留下遗诏,而太祖暴亡的前一天晚上,正好和弟弟赵光义一起饮酒,是赵光义做了手脚。
且太祖死去的第二天就仓促上位,明显是怕夜长梦多。
而反对者的观点认为,赵光义是事后被招来的,他不在宫中没有“弑兄”的客观条件,且宋皇后第一时间得到太祖暴亡的消息,并没有感到太祖身体有异常情况,如若是谋害或凶杀,现场的迹象必然会引起宋皇后的恐惧。
这件事情究竟真相如何,还待今后探寻。
一是“金匮之盟”。
正史中没有确切的记载,野史中却传得神乎其神:太祖的母亲杜太后嘱咐宋太祖赵匡胤,你百年之后,要把皇位传给你的弟弟,你弟弟之后再传给你的儿子,这样,我们宋朝就不会有年幼的孩子继位的情况,别人也就无法夺取大宋江山。
据说,这一约定被藏在太后的金匮之中,所以叫“金匮之盟”。
到底有没有“金匮之盟”,实际上不是很重要,赵光义的上位,事实上就是他自立的。
南唐李后主诗
还有一个热议的问题,就是赵光义强幸了小周后,就是那个南唐后主李煜的小周皇后。
李煜被俘后,由于他的皇后绝世漂亮,屡次遭到宋太宗赵光义的强幸,还被画师作画记录下来。
但这些《宋史》和《续资治通鉴》等正史并无记载,只是各类野史津津乐道,根本无法查证。
也许是由于南唐李后主诗作名的气太大,围绕他的身边人,才被演绎出更多的故事来。
这件事上,赵光义清不清白,至今还没有足够的证据。
纵观赵光义的帝王生涯,面对北宋建立之初,天下仍四分五裂,北方的割据政权一步步在扩大,赵光义领导的朝廷,一直没有多少有效的办法,与同称呼为太宗的唐朝李世民、明朝朱棣相比,赵光义确实没有多少可称道之处。北宋终究不能强盛,实现不了华夏一统,在赵光义任上,是一个明显的分水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