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大秦帝国之崛起里的典故,这六个典故告诉你:大秦为何能强大并最终一统天下

一. 立木为信

秦孝公时期,重用商鞅进行变法。

商鞅要推行新政,解决的第一个大问题就是“立信”。

即提高王权对于官民的威信,提高行政体系的公信力,提高国家法律法典的可执行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商鞅便亲自导演了“立木南门”。

应该说,商鞅此举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人民是国之根本,且人无信不立,国家要想顺利实施法律法典,首先就必须取信于民。

此后,商鞅变法顺势施行。

二. 完璧归赵

秦昭襄王时期,昭襄王嬴稷听说赵王得到天下珍宝---和氏璧,想用十五城跟赵国交换(昭襄王的诡计而已,山东诸国称秦国为虎狼之国,秦君为虎狼之君多多少少有一定的原因)。

这对于赵国却是一个特棘手的问题:给吧,担心和氏璧白白送人,城池却一座也得不到;不给,又担心强大的秦国怒而攻赵。

就在赵王和文武百官举棋不定的时候,蔺相如果断站了出来,提出了他的独到见解而说服赵王。

于是,蔺相如携带和氏璧与秦昭襄王赴约,与昭襄王斗智斗勇,最终出色完成任务,和氏璧也完好无损回到赵国。

话说回来,秦昭襄王敢于向本来就已经是强国的赵国索要天下珍宝,只因秦国比赵国还要强大,而他嬴稷,就是这个国家的王!果不其然,昭襄王索要和氏璧未果,怒而攻赵。

结果,赵国是既丢城池又大损兵丁。

三. 负荆请罪

蔺相如自出色完成使秦任务后,被赵王拜为上卿,官职比身经百战的廉颇还要高。

廉颇自是心中不服,多次在公开场合诋毁蔺相如。

蔺相如虽然心里很不爽,但为国家考虑而不去计较,反而四处夸奖廉颇。

鲜明的对比让廉颇自愧不如,于是背上荆条去跟蔺相如请罪。

事实上,他们俩的这次“将相和”的消息传到秦昭襄王那里,让昭襄王不敢小看赵国,这确实也帮了赵国。

然而,廉颇的这次负荆请罪并没有给赵国带来多久的和平日子,随着秦国的越来越强大,雄心勃勃的昭襄王到底还是发动了对赵国的大战,而且是秦赵生死决战,地点:长平。

四. 屈原投江

屈原(芈原),是中国人都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

我们现在对屈原熟悉,不仅仅是因为他给我们留下了《离骚》等文学经典,更重要的是他那奔波劳碌的忧国忧民的一生。

一直重用他的楚怀王被秦昭襄王(没错,还是这个秦国的昭襄王)骗到秦国并死在了咸阳,自己极力维护的齐楚联盟被秦相张仪攻破,甚至楚国的都城被秦将白起攻破......这些打击对于爱国的屈原来说无疑是巨大的,但还不至于攻破他坚强的内心,但是当亲秦势力子兰一伙控制了朝政之后,屈原被一贬再贬,自知已经前途渺茫报国无门,唯有以死明志,以唤起民众觉醒抵御强秦。

他投汨罗江而死的那天,正是五月初五。

屈原,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五. 纸上谈兵

秦赵两国的生死决战因上党之争而起,起初赵军以主张坚守的老将廉颇为帅,与秦军在长平对峙达三年之久。

秦昭襄王(还是这个大秦崛起的领军人物)便施离间计,成功地使赵王用从未统兵的主张主动出击的赵括替换了廉颇,同时秘密让战神白起赶赴长平接任秦军统帅。

结果,秦国胜!然后,赵国在岌岌可危的环境下艰难生存。

赵括,你的纸上谈兵,真的很可怕!带来的后果,真的很严重!

六. 毛遂自荐

长平之战后,因赵国拒绝履行割让六城之约,秦昭襄王大怒,再次发兵攻赵。

此时的赵国哪里还经得起如此折腾啊,没办法,只好请求其他同样被秦国打怕了的打疼了的韩赵魏楚等国出兵相救。

其中,受赵王之命出使楚国的平原君遇到了一个大难题:出使楚国,连使团的人数都凑不够!这个时候,一个人来了个自我推荐,这个人就是毛遂。

毛遂不仅说服平原君带上自己出使楚国,还说服了楚王同意救赵,口才和胆识确实不赖!

换个角度来看,毛遂的出场,意味着山东诸国真的已经江河日下,已经再也没有能力独抗强秦了!秦之定天下,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历史证明,秦昭襄王去世三十年后,他的曾孙嬴政终于一统天下,是为秦始皇。

史册号网友观点:这篇文章,除了图片,其余的文字都是我自己的看法和文字组织风格。

如有相似之处,纯属缘分使然,幸会!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d2022113003300554410.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