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唐太宗魏征的故事100字,唐太宗宽容魏征的50字故事?

据传唐太宗曾经因为魏征的言辞不敬而怒斥他,但随后又宽容地原谅了他。这是因为魏征在国家建设和治理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唐太宗认为他的功劳超过了他的过错。

此外,唐太宗也体察到魏征的忠诚和诚实,因此不想因为一时的怒气而失去这样的人才。

这也是唐太宗宽容的一种表现,他知道人非圣贤,谁能无过?只要能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就能够达到和谐共处的效果。

魏征字玄成,唐朝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因敢于直谏被后人所熟知,被称为“一代良臣”,辅佐李世民完成了“大唐盛世”,留下了“明君贤臣”的千古佳话,后人常以魏征为榜样,时刻提醒自己做人要刚正不阿,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魏征曾经多次在公开场合顶撞、批评李世民,有句古话叫“忠言逆耳”,李世民虽贵为皇帝,但他也有跟普通人一样的喜怒哀乐,面对魏征的批评,难道李世民不生气?他为何总能容忍魏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候是非常微妙的,“明君贤臣”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而是各种利害关系的相互掺杂。

首先拿李世民来说,李世民一直想要做一位流传千古的明君,作为明君第一要做的就是治理好国家,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第二要做的就是体恤下属,魏征对李世民的进谏大部分都是有利于国家发展,有利于君主言行的,如果李世民包容不了魏征这样的直臣,难免会被人说闲话,自己好不容易积累下来的良好形象也会受到影响,这并不是李世民想要的。

魏征投奔李唐以后,负责辅佐太子李建成,帮助李建成打败刘黑闼残余部队,平定山东地区,在山东拥有极大的号召力,这也是“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不杀魏征的原因之一。

李世民登基以后,大唐表面上看虽然一片和谐安定,但实际上却危机重重,唐朝成立以后,由于之前战乱的影响,南北方依旧存在着很大的矛盾,起义随时都有可能爆发!

北方的突厥、东北方的高句丽,一直对大唐虎视眈眈,如有内乱必有外战!

李世民心里很明白,在这种社会状态之下,要想保证大唐稳定,必须先安内再攘外。

当时山东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地区,李建成平定山东以后,把自己的党羽安排在山东各个地区,培养自己的后背力量,“玄武门之变”中李建成被杀,山东地区的士族害怕被殃及或者想为李建成报仇,都可能会采取极端手段叛变大唐,而魏征是一个关键人物,他牵制着山东地区的太子心腹党羽,李世民只要控制住了魏征就稳定住了山东。

李世民不但没有处罚魏征,反而将其重用,虚心听从魏征直谏,这样的做法让山东士族的内心踏实了下来,再无叛变之念,统统诚心归顺,这是李世民最想看到的结果。

李世民的心思魏征又何尝不知,魏征努力调节双方之间的关系,这样一来,既消除了李世民对山东士族的杀心,又消除了山东士族的叛变之心,不管对哪一方都有极大的好处。

山东稳定以后,李世民为何还能包容魏征?长孙皇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长孙皇后为人善良、识大体,又是是长孙无忌胞妹,李世民对她非常尊敬。

长孙皇后曾说:“尝闻陛下敬重魏徵,殊未知其故,而今闻其谏,乃能以义制人王之情,真社稷臣矣。

”由此可见长孙皇后非常敬重魏征为人,并且认为魏征是实实在在为江山社稷着想的贤臣。

有了长孙皇后的信任,魏征就更加敢于直谏了,即使惹李世民生气,长孙皇后出马劝李世民几句,气也就消了,自然可以更加包容魏征。

综合来看,魏征多次公开顶撞李世民,而李世民总包容他的原因是因为魏征有着很强大的背后力量!他既能保大唐稳定又深谋远虑,李世民是真的很需要魏征,所以说“人只有被需要才会有自己的价值”!

有一次,唐太宗退朝后怒气冲冲回到后宫,嘴里不停地说:“我一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我一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赶忙过来问:“是什么人惹陛下发这么大的火?”

“还不是那个魏征,每次在朝堂上,他都敢当面顶撞我。”唐太宗怒气未消。

长孙皇后有些吃惊,她知道魏征一向忠心耿耿、直谏敢言,为了大唐江山敢于冒犯天颜,不惜得罪太宗。

第2天,长孙皇后穿上朝服,来到大殿朝拜太宗,令太宗很吃惊。按照唐制,皇后只有在册封、大祭等仪式才穿朝服。

这时长孙皇后下拜道:

“恭喜陛下!我听说君主英名,臣子才正直,如果魏征敢于直言进谏,可知是陛下英名之故,妾身怎敢不祝贺你呢?”

一席话说得太宗余怒全消、心中释然。

1、 唐太宗宽容魏征。

2、 因为魏征曾经在朝廷上直言不讳,批评了唐太宗的一些政策,但唐太宗并没有因此怒斥或惩罚他,而是认真听取了他的建议,最终使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3、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明智的领导者应该能够容忍不同的声音和意见,而不是一味地压制和打压,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推动国家的发展。

魏征“敢说话”,面对皇帝从不胆怯。

李世民的皇位是靠着玄武门事变而夺来的。

在李渊打天下时李世民可谓是出了不少力,也立了不少功劳,可是李渊却立了李建成也就是李世民的大哥为太子。

这让李世民心里很不是滋味,活没少干却没当上太子,这让李世民心里很不好受,于是李世民便与李建成开始明争暗斗抢夺太子之位。

最后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事件,杀死了李建成,逼迫李渊退位。

而魏征原来正是李建成的手下,也没少给李建成出谋划策。

魏征曾经建议李建成“除掉”李世民,但李建成还不想杀死自己的弟弟李世民,只想在政治上压住李世民。

魏征曾经是在太子李建成手下做事的,李建成想杀害李世民就是魏征的主意。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把魏征抓了过来,并问他为什么要在他们兄弟之间挑拨离间。魏征这个人也是有骨气,他不慌不忙,神态自若的说:“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左右大臣都为魏征捏了把汗,这样的回答肯定是要丧命的,可是李世民听了以后,觉得魏征这个人有胆识,说话也直爽,最后啥也不追究。

唐太宗宽容魏征。

因为魏征曾经为隐士,以私心为唐太宗建言。

但唐太宗并没有因为他的错而惩罚他,而是认为魏征是一位有才干的人,对他的错误给予宽容。

这也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表明唐朝是一个包容并尊重才干的时代。

魏征后来成为了一位为国家出谋划策的重要人物,他的才干和智慧受到了唐太宗的重视和尊重。

唐太宗宽容魏征的行为,也成为后世政治家学习的典范。

1 唐太宗是宽容的。

2 因为当时魏征辞官后被罚款,但他的病情很严重,没能支付罚款。

唐太宗没有强迫魏征还款,而是宽容地让他保留了官职。

3 这个故事体现了唐太宗的仁爱之心和宽容之德,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弘扬这种优秀品质。

魏征是唐太宗身边的重要谋臣,但由于某件事情得罪了太子李建成,被李建成告发奏劾,最后被太宗免官发配到边疆。

然而,魏征在边疆表现出色,功绩卓著,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和尊敬。同时,唐太宗也总是关注着他的表现,听到他对边疆政务的意见和建议。

某一次,太宗听说魏征已经受到足够惩罚,心中已怜惜他。当太宗派使者前去边疆了解魏征的情况时,魏征向使者表示:“我已经受到足够的惩罚,没有别的心愿了。”

于是,太宗放宽了对魏征的处罚,并让他回到了朝廷工作。

这个故事体现了唐太宗的宽容和大度,也说明了在唐朝,尽管严惩不贷,但还是有容错的余地,只要你能够认真改正错误,尽好自己的职责,就能够重新获得机会。

因为魏征曾经私自与突厥进行通信,对唐朝可能会造成危害,但是唐太宗并没有立即处罚魏征,而是给予他继续为国效力的机会。

这体现了唐太宗宽容大度的性格和对人才的重视。

同时,唐太宗在让魏征继续为国效力的同时,也对他进行了监视和警告,这体现了唐太宗的明智和谨慎。

此故事告诉我们,领导者要看重人才,但也要有分寸,不能让个人的行为危害整个团队或组织的利益。

玄武门事件过后,有人向李世民告密,曾经李建成手下有个叫魏征的人,曾经向李建成建议要杀掉秦王即李世民,李世民便问魏征:“为何在我们兄弟之间挑拨离间。”

魏征却直言不讳的答道:“倘若当时太子肯听我的话,也不会发生现在的事了。”

李世民觉得魏征说话很直爽,便没有计较。由此可见魏征这个人的胆量,当然魏征遇到了明主李世民,否则也不会在说了这番话之后还安然无恙。

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征说:“多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末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 魏征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

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

首先,魏征是唐朝的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他参与编纂了《资治通鉴》,这是一部唐朝编年史,对于后世的历史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次,魏征还是唐朝的一位重要政治家,他曾经多次为唐朝的政治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例如,他曾经劝谏唐玄宗不要纵容宦官专权,保护宗室权益,维护了唐朝政治的稳定。

此外,他还在唐朝的改革和文化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推动科举制度的改革、倡导文化教育等。

在政治方面,魏征注重政治制度和法律的改革。他主张加强中央集权,推行科举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和管理等,使得唐朝的政治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同时,他也重视外交和军事防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维护了唐朝的国家安全和稳定。

在文化方面,魏征同样具有极高的成就和贡献。他主张推广儒学和经学,注重教育和人才的培养,使得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他还善于书法和绘画,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唐代书法的代表之一。

魏征的政治手段和文化贡献得到了历史上的高度评价。他被后人誉为“贞观之治”的代表人物,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他的政治策略和文化成就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成为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魏征的一生也充满了坎坷和悲剧。他曾经在唐朝政治斗争中受到了牵连和打击,甚至被流放到边疆。但是,他始终坚守自己的政治信仰和文化理念,为唐朝和中国历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魏征的贡献之犯颜直谏

公元627年,李世民统一天下,坐上了皇帝的位置,同时他让魏征担任尚书左丞。李世民在位希望自己能拥有一个开明盛世,所以他经常就很多事情询问魏征的意见,魏征对于李世民的疑惑,都回答了自己的建议,李世民也全部采纳了它们。

同年,以前李建成的属下因为玄武门事件而担心自己的安危,对此,李世民特意让魏征去安抚这些将领。在安抚的过程中,魏征释放了李建成的两名属下,并让它们官复原职,于是其它将领才真正相信李世民不会伤害他们。

公元629年,魏征又担任了秘书监一职,逐渐开始可以参与朝政。于是魏征向李世民建议将以前的古籍划分为四个部分,并一样对它们进行校准。

两年后,李世民向魏征询问了如何选拔有才华的人做官的事情,魏征则说要先检查他的品德,再考核他的才能,最后再决定是否录用他。

当时,长乐公主因为是长孙皇后的孩子,所以李世民对她非常疼爱,准备将她嫁给长孙无忌的儿子,并且将嫁妆的数量定位永嘉长公主的两倍,然而魏征向皇上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长乐公主是永嘉公主的晚辈。如果这样定了嫁妆数量,会违背了礼制。

李世民并不想采纳魏征的建议,于是他又把这件事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却对魏征非常欣赏。并劝李世民同意魏征的建议,不能违背礼制,于是李世民采用了魏征的建议,后来魏征又晋升了自己的爵位,拥有了郡公的爵位。

公元633年,魏征担任代理侍中一职,由于此时的尚书省还有许多没有解决的案子,李世民并让魏征去处理这些案子。魏征其实并不怎么熟悉当时的法律,但他每次都能抓住案子的核心,并根据实际的情况去处理案子,于是案子很快就解决了,大家也都非常佩服魏征。

一年后,当时的官员皇甫德参向李世民提建议时,不小心触怒了李世民,李世民决定要处罚他。

这时魏征出面阻止了李世民的想法,他对李世民说,从以前到现在,向皇帝提建议,一般言语都会有一些不对的地方,这是件很正常的事,陛下你不应该在乎言语,而是应该认真想一想这些建议对不对,李世民听完后,认为魏征说的很有道理,于是他又赏了皇甫德参帛许多金银财宝。

后来长孙皇后离开了人世,李世民将她葬在了昭陵,李世民非常喜欢长孙皇后,对她非常思恋,于是李世民让人在自己的宫中建起了层观,用来注视长孙皇后的墓地,有时还让手下的大臣们一起悼念。

有一次李世民在魏征的陪同下,注视着昭陵,而魏征却故意询问陛下望的是不是献陵,李世民听到后知道魏征的用意,不要天天怀恋逝去的人,要做好每天该做的事。于是不久后他就让人拆掉了这些层观,从此专心于社稷。

公元637年,李世民在往东巡视洛阳的过程中,因为沿途的官吏不能给李世民带来好的供奉,于是它们大多数都受到了李世民的责罚。后来魏征告诉李世民当地的百姓非常贫穷,我们吃的食物在当地已经算很好的了,我们不应该再随便浪费。

魏征的贡献之史书编撰

魏征在担任秘书监的职务时,主要负责管理国家的藏书。由于以前的多年的战争,有很多的书籍都很混乱,于是他向李世民建议,派领一些有学问的人来撰写四部图书。

同年以魏征为首,一共有校准的20人,专门的书手100人,来撰写四部图书。在经过几年的努力之后,国家的藏书变得焕然一新。他不担任秘书监之后,又帮助虞世南、颜师古等人撰写史书,给唐朝和后人留下了许多非常值得信任的历史资料。

魏征的贡献之执政思想

李世民曾经问魏征,皇帝如何能分清事物的对错,怎样能做到明辨是非?魏征向李世民回答道,如果皇帝能广泛的听取其他人的建议,不仅仅只听从某一个人的建议,那么他就能做到明辨是非,别人的错误的建议就不能迷惑到他。李世民听后受益匪浅。

由于当时天下刚刚统一,百姓的生活非常贫穷,国家的经济也非常萧条,有许多地方需要改变,于是他向李世民建议要重视教育,不要再引兵打仗,要制定并实行有利于百姓的休养制度。

后来李世民还很担心百姓的思想,他害怕百姓们不肯安居乐业,魏征却有不同意见,他认为现在的百姓恰恰很容易进行教化,只要我们采用正确的方法,我们会很快收到好的效果,与此同时,他还认为百姓们本来就是非常友好的,他们内心深处是非常善良的,不是邪恶的,是能得到好好教化的。

归纳魏征对李世民的巨大贡献

言而总之,魏征对李世民及其唐朝的政权有着巨大的贡献,这些贡献除了上面所提到的犯颜直谏、史书编撰、执政思想,还有许多其它的方面。

这一切都对李世民及其唐朝的政权有着巨大的影响。

从跟随李世民集团,到最后魏征因病死亡,魏征为李世民治理天下、出谋划策,可以说如果没有魏征的杰出的智谋和政治才华,就没有李世民及其唐朝政权的强大实力。

太宗朝,君子贤臣满朝堂,犹如夜空中璀璨的群星,但是魏征却是光芒最为独特的一个。说到魏征,大家的第一映像应该就是其犯颜直谏了。他本人对唐太宗那是各种喷,从国家大政方针到生活习惯、细节,全都不放过,喷得唐太宗体无完肤,但也将唐太宗喷成了明君典范。可以说魏征是名副其实的大唐第一喷子。

魏征是唐朝时期的⼀个治国能⾂,他的许多治国主张是独特且有效的。魏征为“贞观之治”奠定了思想基础。认为大乱之后,民心思安,政令应该宽和。按儒家思想,以诚信来管理。对老百姓讲信用,用道德去规劝他们,自然得民心。得民心者,自然安天下。同时,魏征也为“贞观之治”的顺利推行作出了很多努力。

魏征的最大功绩是协助唐太宗李世民完成了数次重大决策,包括实行科举制度、将农业纳入税收体系、实行徭役制度等。这些举措为唐朝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的历史进步做出了贡献。

推广科举制度 魏征在清明上河图上的形象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普及教育和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唐代前期虽然已经有了科举制度,但是成效不佳。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多次透过魏征等人的建议,重视教育,推广科举制度。 魏征自己也曾经担任过国子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口碑很好的一个皇帝,他和谏臣魏征的良好君臣关系历来为世人所称道,也是史学家啧啧称叹的贤君良臣的典范。

唐朝建立,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

虚怀纳谏,开明政治。

一个人应该虚怀纳谏,才能进步,才能冶理好国家,才能做一位明君。

有一年,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征兵。有人建议,不满18岁的男子,只要个头大,也可以应征,唐太宗同意了。但魏征将诏书扣住不发,唐太宗催了几次,魏征还是不发。

唐太宗大发雷霆,训斥魏征为何扣发他的诏书,魏征不慌不忙地说:“我听说,把湖水弄干捉鱼,虽能捉到鱼,但到明年就无鱼可捉了;把树林烧光捉野兽,也会捉到野兽,但到明年就无兽可捉了。

如果把那些身体强壮,但不满18岁的`男子征来当兵,以后还从哪里征兵呢?国家的租税杂役又由谁来承担呢?陛下的诏书上清楚地写着征召18岁以上的男子当兵,现在不到18岁的也应征,这岂不是说话不讲信用吗?”

说得唐太宗哑口无言,好半天才说:“我过去总以为你固执,不通情达理,今天听你议论国家大事,才知道我的过错很大啊!”

他立即下诏,免征不到18岁的男子,并提升魏征担任太子太师的职务。

鹞死怀中:李世民得到一只鹞鹰,神态英俊神异,李非常爱惜,架在臂上玩。

望见魏征来了,急忙藏进怀里。

魏征已经望见,故意前去进言,讲论古帝王逸乐误国事,以劝谏李世民。

讲了很久,李担心鹞鹰会被闷死,而平素对魏征很敬畏,要听他讲完。

魏征讲个不停,鹞鹰死在李怀里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c20231027125207d155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