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曹操墓七十二疑冢详细解释?
传说曹操怕死后被人发掘坟墓,在漳河一带造了七十二个疑冢。
明陶宗仪《辍耕录·疑冢》:“曹操疑冢七十二,在漳河上。
宋俞应符有诗题之曰:‘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
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馀机到丘垄。
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
直须尽发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藏君尸。
’此亦诗之斧钺也。
”宋范成大有《七十二冢》诗,自注曰:“在讲武城外,曹操疑冢也。
”曹操七十二疑冢之迷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中国东汉末年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
他出生在官宦世家,其父亲曹嵩原是夏侯氏的后裔,后来成为宦官曹腾的养子。
曹操文武双全,《魏略》说他"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禽猛兽,尝于南皮,一日射雉获六十三头"。
《三国志》说他"才武绝人"。
公元192年,他正式组建了自己的军事集团"青州兵",公元196年率军进驻京城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
后来,经官渡之战等战役,打败袁绍和其他割据军阀,统一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于赤壁之战中败于孙权和刘备联军,从此形成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割据的局面。
公元213年,曹操进爵魏王,名义上虽为汉臣,但权倾朝野,实际上已是皇帝。
曹操死于公元220年3月15日,终年六十六岁。
但是这样一个权力与地位不亚于帝王的枭雄却提倡薄葬,公元218年,他颁布了一道《终令》,再次提出死后不要厚葬,要将自己埋葬在瘠薄的土地上,依照地面原有的高度作为圹基,陵上不堆土,不植树。
一年后,他为自己准备了送终的四季衣服,并留下遗嘱说:我如果死了,请按当时季节所穿衣服入殓,金玉珠宝铜器等物,一概不要随葬。
为了防止死后陵墓被盗,在力主和实践"薄葬"的同时,他还采取了"疑冢"的措施。
传说,在安葬他的那一天,七十二具棺木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从各个城门抬出。
那么这种传说到底是不是真的呢?假如是真的,这七十二座陵墓在什么地方呢?一种观点认为,曹操并没有秘葬,更未设疑冢,只不过是主张丧葬从简而已。
从现存的史料看,曹操对自己墓葬的安排得到了认真的落实。
他的儿子曹丕的《策文》、曹植的《诔文》中都描述了葬礼和入殓的情况,不仅交代了葬在邺城之西,而且写到曹操入殓时穿的是补过的衣服。
晋代文人陆机、陆云兄弟的《吊魏武帝文(并序)》等作品中,都有关于曹操丧葬和墓田情况的介绍。
在《三国志》、《晋书》等史书中司马懿、贾逵、夏侯尚等人的传记里也都有他们护送曹操灵柩到邺城入葬的记载。
这是一个在《聊斋志异》中叫作“曹操冢”的故事。
这个故事说,在邺城外有一条河,河水十分湍急,靠近岸边的地方尤其深邃幽暗。
盛夏时有人到河里洗澡消暑,忽然从水里传来敲击刀斧的声音,下水的人就断为两截浮上水面;后来又有一人也下河洗澡,结果和第一个人一样遭到腰斩。
这种现象在百姓中流传,引起百姓惊恐奇怪。
当地的地方官听说了这事,就派多人到上流截断河流,让水流枯竭。
于是人们发现岩崖之下有个幽深的洞穴,洞中安置了一个转轮,轮上安装着锋刃如霜的利刃。
人们拆除了转轮进入洞穴,发现洞中有一座小石碑,上面的字体是汉朝的篆书。
仔细阅读这些文章,得知原来这就是曹操的墓穴。
于是人们打开曹操的棺材,抛散曹操的骨骸,把给他陪葬的金银珠宝全都拿走了。
作者蒲松龄最后总结说:“‘尽掘七十二个假墓,肯定有一个墓里葬着曹操的尸体,可怎么知道曹操的尸体竟然在七十二个墓之内呢?’曹操奸诈啊!
然而千余年后腐朽的骨头不保,使这些诈术又有什么用呢?唉!
曹操的智慧,正是曹操的愚蠢啊!
”小说家之言虽然近于荒诞,但曹操生性多疑却是史实。
有一个传说这样说道,曹操为了防止后人挖掘他的坟墓,在生前就做了周密的安排,等到出殡的那一天,邺城内所有的城门同时打开,72具棺木分别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抬出,葬入事先准备好的墓室内。
于是,后人再也分不清楚哪一座是曹操的真坟,哪一些又是迷惑人的疑冢。
这就是“七十二疑冢”的来历,据说,在曹操设置“七十二疑冢”的几十年后,司马氏篡夺了曹魏的天下。
朝中对曹操有宿怨的大臣们联合起来,四处寻找曹操的真坟,想把他的尸体找出来打碎掉,以谢天下。
可这些人挖遍了七十二座曹公墓,也没有找到真正的曹操尸体,最后万般无奈之下,这些人发布公告称只要有人能找到曹操的真正坟墓,他就能得到宰相之职。
布告贴出去一个多月,仍没有人来应召。
就在这些人几乎丧失信心时,一个白发老头揭了榜文来到京城洛阳,说自己有办法找到曹操的真墓。
官员们一听半信半疑,派出了一百多名士兵跟着老头沿京城不远的洛河逆水而上。
一路上,老头左看右看,终于在一个地方停下来,指着一处土丘说,就在这里。
士兵们开始挖,果然挖出了曹操的尸体。
老头所指的地方位于洛阳以西,是从堤旁凿穴,深入洛水河床之下。
士兵们进入墓室,将金银财宝一扫而空;又把曹操的尸体搬出,剁成碎块,甩入河中喂了乌龟。
最后,官员们吩咐请出白头老人,准备给他官做,可是老头消失了,像是神仙一样无影无踪。
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曹操高陵墓门专家六依据认定曹操高陵打破“72遗冢”说中新社郑州十二月二十七日电(记者赵敏李志全)一千多年来,中国著名历史人物曹操的墓所在地一直扑朔迷离、疑云重重,民间流传有“七十二遗冢”之说。
河南官方二十七日公布:魏武王曹操高陵最终在该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被发现。
河南省文物局局长陈爱兰介绍,认定依据主要有六方面:首先,这座墓葬规模巨大,总长度近六十米,砖券墓室的形制和结构与已知的汉魏王侯级墓葬类似,与曹操魏王的身份相称;该墓未发现封土,也与文献记载曹操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的情况相符合。
其次,墓葬出土的器物、画像石等遗物具有汉魏特征,年代相符。
第三,墓葬位置与文献记载、出土鲁潜墓志等材料记载完全一致。
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等文献记载,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公元二二0年)病逝于洛阳,并葬在了高陵,高陵在“西门豹祠西原上”,地属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
第四,文献还明确记载,曹操主张薄葬,他临终前留下的《遗令》称“殓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也在这座墓葬中得到了印证:墓葬虽规模不小,但墓内装饰简单,未见壁画,尽显朴实。
兵器、石枕等有文字可证皆为曹操平时“常所用”之器,看似精美的一些玉器等装饰品也应是曹操日常佩带之物。
第五,最为确切的证据就是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和石枕,证明墓主就是魏武王曹操。
据文献记载,曹操生前先封为“魏公”,后进爵为“魏王”,死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
出土石牌、石枕刻铭称“魏武王”,正是曹操下葬时的称谓。
第六,墓室中发现的男性遗骨,专家鉴定年龄在六十岁左右,与曹操终年六十六岁吻合,应为曹操遗骨。
陈爱兰表示,综上所述,经权威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根据考古资料现场考证研究,认定这座东汉大墓为魏武王曹操高陵。
目前,曹操高陵的发掘尚有许多工作在进行,如陵园建筑、墓地布局的调查等。
专家们表示,曹操高陵的发现,印证了文献中对曹操高陵的位置、曹操的谥号、他所倡导的薄葬制度等有关记载是确凿可靠的信史。
二、曹操的墓找到没?
曹操的墓找到了,曹操墓即安阳高陵,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在曹操王都邺北城西12公里处。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220年曹操卒于洛阳,灵柩葬在邺城的西门豹祠以西丘陵中。
2009年12月27日,经中国考古学界一致确认,国家文物局最终认定,经考古发掘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南的高陵墓主为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