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中国人对房子的概念,房子=命根子?中国人剪不断的房产情结

最近,热播电视剧《心居》以一段出乎大家意料的剧情冲上了微博热搜。

女主冯晓琴(海清饰)因为“买房”的执念与婆家人产生冲突,在争执中丈夫滚落楼梯,撞上玻璃,失血过多,意外身亡。

因为房子,一个活生生的人没了。导演用戏剧化的冲突将“人”与“房”的矛盾最大程度地引爆,不仅抓准了广大观众的共情点,也将中国家庭剪不断的房产情结摆到了台面上。

戏里戏外,房子总能引发无限争论。

正如剧中冯晓琴的台词所言,“房子是一个人的脸面”。田地和房产是财富、阶级、社会地位最直接的象征。《资治通鉴》也曾提到,“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

买房不仅是当代人的心心念念,亦是古代人的心之所向。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古代的房地产行情如何呢?

最早的房产交易:西周

中国的房地产交易,还得从西周说起。

公元前919年的农历三月份,一个叫矩伯的人分两次将1300亩土地抵押给一个叫裘卫的人,换来了价值100串贝壳的几件“奢侈品”,包括两块玉,一件鹿皮披肩,一条带花的围裙。这是中国目前可查的最早一宗土地交易。

周厉王三十二年又发生了一宗土地买卖。周厉王为扩建王宫,买下一个叫鬲从的人的地,没有立即给钱。鬲从担心周厉王赖账,周厉王派人对鬲从说:“你别怕,我一定会照价付款的, 如果我赖账,就让上天罚我被流放好了。”

这两宗交易说明,当时既有土地抵押,还存在土地买卖,房地产市场已经有了雏形

变幻莫测的房价

春秋时期应该是史上房价最便宜的时候。晋国的魏绛曾向晋悼公建议:边疆的戎狄少数民族“贵货易土”,即重视财货,轻视土地,因而“土可贾焉”,即毫不在乎住在哪里。而到了战国,由于各国之间争夺土地十分激烈,房价就开始飙升。

秦朝统一后,田租、赋税是秦国的重要财产来源,《田律》中规定了百姓田租应交粮草的种类、数量。沉重的赋税让购置田产成为老百姓难以负担的奢望。

汉朝的房子几乎是白菜价。《居延汉简释文合校》记载了两处房价:贵族后裔徐宗家和礼忠家的房子分别价值三千钱和一万钱。而汉朝一个打工人的年收入为二千五百钱。那么在居延这样的小城市,普通人一两年的工资就够买一套房了。虽然汉中等大城市的房价略贵一些,要数万钱,但打工十年也足够买一套房子了。

唐朝的房价就有了上涨的趋势,特别是盛唐以后的大城市。韩愈在《示儿》一诗中写道:始我来京师,止携一束书。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韩愈官至吏部侍郎,死后被追赠为礼部尚书。一个朝廷高官,在首都买房子居然要用三十年。

宋朝的房价,则堪比今天的中国。

以“三苏”为例,苏洵为官十余载,一直没买房,只能让两个儿子借住公署;苏轼五十多岁才买了个小房子;苏辙勤恳工作大半生,七十岁时花掉全部积蓄才在郊区买了套房。

政府官员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寻常百姓。

《清异录》就记载了一户低收入家庭局促的居住情况:四邻局塞,则半空架版,叠垛箱筥,分寝儿女。

明朝的房子也不便宜,一个小户型要三四千两银子,而一个七品县令,年薪不过三百五十两,想要买房的话,十年不吃不喝才能攒够钱。

清朝的物价控制的比较好,房价恢复到了汉朝的水平。

根据学者邓亦兵计算:乾隆年间,北京内城一间住房的均价约是三十三两银子。

《大清会典》中记载了官员的官阶及对应俸禄:“一品岁俸银180两,二品150两,三品130两。

四品105两,五品80两,六品60两,七品45两...”也就是说,即使七品芝麻官,刨去生活开支,两年的收入也足够在京城购置一套私宅。

✨✨

房子,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居所,是中国人安居乐业的根基。从古至今,房价的变迁牵动着无数家庭的喜怒哀乐。

房子是中国人的命根子,这话不假,可这并非仅仅因为有金钱和地位的衡量。更重要的是,房子蕴含着“家”的精神寄托,是属于自己的“心灵居所”。

剧中的冯晓琴在丈夫去世后并没有放弃对“心灵居所”的追求,也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最终找到自己安心的“心灵居所”

文字丨千叶

排版|千叶

图片|源自网络

尽在“长生铭记”APP】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c202305011110072069.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