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商鞅变法的故事有哪些?商鞅的事迹?

最近正好在研究战国史,我来说一个商鞅早年的故事。

同事也好、朋友也好,少不了一起做事,就算找到可以依靠的上司,可也要看清楚他是什么样的人。

商鞅的这位上司就十分不靠谱。

商鞅是一个改变大秦的政治家,他是战国时期卫国的贵族,是周朝后裔。从小,商鞅就努力好学,尤其对刑法律令有独特的兴趣。

长大后,商鞅跟随魏国相国公叔座做事,而公叔座则深受魏王重视。事情好巧,虽然知道商鞅有才,准备推荐他为官的公叔座却病倒了。

这公叔座生病,魏王亲自探望,期间少不了问长问短。魏王说:你生病了,就别忌讳什么了将来这魏国如何治理,你有什么建议呢?

公叔座赶紧说:我有个门客叫商鞅,年纪轻轻就才学兼备,大王可以重用他。

魏王不置可否,并没有当场答应。

商鞅的上司又说:如果不用就杀了他,千万不要让他跑了。

魏王满口答应后走了。

公叔座又喊来商鞅说:今天魏王问我政事,我推荐了你,但是看魏王不想答应。我又让魏王杀你,魏王答应了,你赶紧跑吧。

商鞅一脸淡定地说:魏王不信你,你推荐的人他不任用,你要杀的人他一定不会杀。事情果然如商鞅所料,魏王只对下人说了一句:这人病得糊涂了。然后再也不提此事。

公叔座让魏王杀了商鞅不外乎两个目的:

一个是表明自己是为大魏国着想,是魏王忠心不二的臣子。商鞅将来如果做大肯定无法控制,到别的国家发展一定会危害到魏国,不如赶紧杀了。他为魏国操碎了心,为了魏王,连这下属门客都可以杀了。

再一个就是给商鞅一个交代,他可是尽力了。不管魏王同不同意,商鞅都要感谢这位上司。现在,魏王答应要杀你,为了救你命,赶紧跑吧。公叔座还要卖商鞅一个人情。

虽然是一片好心,想帮自己的门客崛起发迹,但是他留了心眼,一半为商鞅考虑一半为自己考虑,这就是办事不专心。举荐商鞅毫无策略,毫无章法,仅仅依靠一句话魏王怎么可能相信,这就是办事不用心。

商鞅这位上司显然有点“玩脱”了。他不知道自己在魏王心中的分量,也根本看不出魏王到底信任他几分。在第一次推荐商鞅无果后,应该适时而止。谁知道他竟然来一招“釜底抽薪”,想两头做好人。身为重臣的公叔座本应该早早推荐商鞅,或者用一些技巧展示商鞅的才能,结果却差强人意。

魏王来看望他其实仅仅是为了关怀老臣,做做样子而已。即使这公叔座推荐门客下属,总要让魏王见一见,或者通过一些事看出他的才能吧?最起码也要让魏王考虑一下。

这位相国一句话不成立刻要杀,这表忠心表的太猛。魏王一时也有点懵:你这真是狠,自己的下属说杀就杀了,到底有没有才,你倒是让我看看呀。

商鞅跟错了人,这名震战国的大变法家差一点就被这位高权重的上司玩死。

天赋真的有很重要,从小的努力学习和独特兴趣为商鞅今后的成就奠定了基础。也幸好商鞅聪明,他仔细分析了一下魏王和上司的情形,没有被这一吓当时就跑路。如果商鞅仓皇逃走,没准魏王真的心中生疑,派人去追杀。

亲戚、同事、上司关系虽有远近但也是人,看不清他的为人和能力就盲目相信,很可能会被拖累,甚至被拉入混乱的漩涡。所以,不论如何,自己还是要看清楚,这上司办事到底能不能专心、能不能用心,像公叔座这样的上司真的要不得。

参考资料:《史记》

秦穆公和商鞅之间没有故事,两个人根本不在一个时期。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他所处的年代是公元前7世纪,是春秋中期。而商鞅是战国中期人,他在公元前356年和350年在秦国主持了两次变法改革,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两人相差了300年,所以他们之间没有故事。支持商鞅变法的是秦孝公嬴渠梁。

商鞅是秦国时代中非常重要的一代谋臣,从秦朝制度上进行根本性的变更并取得了巨大成功,是推动秦国向前发展的重要助力。

但是秦穆公时代的并没有商鞅,商鞅出生时,距离秦穆公的时代已经过去几百年,那时的秦穆公早已成为亡魂了,商鞅辅助的两代君主分别是秦孝公和秦惠文王。

秦穆公在位三十九年。秦穆公继位后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击败晋国,俘获晋惠公,灭梁国、芮国、滑国等。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成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为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石。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

秦穆公和商鞅都对秦国的发展强大,起到至关作用。

为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公元前356年开始;

第一次变法内容:1“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奖励军功,按功受爵,贵族无军功不再受爵;

4、“燔诗书明法令”。

第二次变法内容:1、统一度量衡;

2、废分封、行县制;

3、“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步强盛起来,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但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

商鞅变法一是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从法律上维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有利于地主经济的发展,二是奖励耕战,包括奖励工资和奖励军功两方面内容,奖励工资就是奖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生产粮食多的免去其徭役,奖励军功按敌人首级多少来计算,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和田地,三是普遍推行限县制,实现成为直属于国家的地方组织

商鞅变法分两个阶段。

公元前359年,商鞅公布了第一阶段的变法措施。

首先是基层保甲制度,这个制度在秦献公时期就有了,商鞅不过使它更完善而已。保甲制度极具中国特色,春秋时期的管仲是这个制度的始作俑者,到商鞅时更加完善,通过这个办法,把大家捆绑在一起,让大家遵纪守法。

其次是奖励耕战的激励制度。

通过这个制度,商鞅告诉大家,人一生就两件事,一个是打仗,一个是种地。

怎么让大家去种地打仗呢?那就是立功受奖。

如果不打仗,不种地,那就只有受苦受穷。

换句话说,只要不断的种地、打仗和工作,你就能改变自己的身份,这样就打通了平民通向贵族的道路,这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对人们的思想冲击非常大。

在这套制度下,会种地和打仗的人,可以慢慢成为贵族。没本事的贵族,没有军功,就会慢慢的降为平民。有功的人,可以享尽荣华富贵;没有功的人,有钱也没处花。宗室没有军功,就不能当贵族。平民有了军功,可以得到富贵。

这就是商鞅变法第一阶段的内容。十年后,商鞅推行了第二阶段的改革。

首先是社会层面的改革。比如规定孩子长大到一定年纪后就要分家。这样一来,自耕农就会增加,相应的,政府的税收也会得到增加。同时,这个办法还在打压贵族势力的同时,防止形成新的民间宗族势力,杜绝一切对国家集权的阻力。这一招,非常厉害,非常管用。

其次是经济方面的改革。主要废井田,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占有制度,贵族占有土地,庶民为贵族耕种,但产权是不能转让的。废除井田后,土地可以买卖了,产权可以转移了,这就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这样一来,贵族制度被商鞅打破了,这个制度一直延续到后代。

商鞅打破了贵族制,就为君主集权奠定了基础。此外,商鞅还在法律制度、赋役制度、经济制度和度量衡的标准上,做了很多改革。都说商鞅是重农抑商,其实这些措施,很多是有利于商业发展的。

综上,商鞅变法其实就是两手抓两手都很硬。一手抓军事,能打胜战;一手抓生产,发展农业。想要利益、财富,就从土地上去找;要想有名,有地位,就通过战争获得。

总之,商鞅变法,就是把一切社会资源,都驱使到耕战方面去了,变法的内容细致周密,具有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商鞅死后,变法的内容仍能推行下去,说明变法得到了人们的认可,符合秦国的实际。

个人认为是诚信的佐证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为新法。

为了取信于民,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招募百姓有能把此木搬到北门的,给予十金。

百姓对这种做法感到奇怪,没有敢搬这块木头的。

然后,商鞅又布告国人,能搬者给予五十金。

有个大胆的人终于扛走了这块木头,商鞅马上就给了他五十金,以表明诚信不欺。

这一立木取信的做法,终于使老百姓确信新法是可信的,从而使新法顺利地推行实施。

分析:“人无信不立。

”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都是一样的,言而无信则自取灭亡。

“商鞅立木,取信于民”体现了商鞅诚信的品质,给我们的启示是:诚信是宝。

诚信的作用:从哲学的意义上说,“诚信”既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无论对于社会抑或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商鞅立木取信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为新法。

2、黄金百斤,不如季布一诺季布,汉朝人,他以真诚守信着称于世。

时人谚云:“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意思是说,季布的一句话,比金子还要贵重。

后来,季布跟随项羽战败,为刘邦通缉,不少人都出来保护他,使他安全地渡过了难关。

最后,季布凭着诚信,还受到汉王朝的重用。

分析:只有诚信待人者,才能被别人诚信相待。

3、李苦禅烧画李苦禅是我国当代着名画家,他为人爽直,凡答应给人作画,从不食言。

有一次,有位老朋友请他作一幅画,李苦禅因有事在身,未能及时完成。

不久,当他接到老友病故的讣告后,面有愧色,即趋作画,画了幅“百莲图”,并郑重其事题上老友的名字,盖上印章,随即携至后院,将画烧毁。

事后,对儿子说:“今后再有老友要画,及时催我,不可失信啊!

”分析:真正的画家、艺术家都是些感情真挚而丰富的人。

他的不虚伪造作,讲诚信,从不食言,真可谓画品如人品。

4、经营人心清代乾隆年间,南昌城有一点心店主李沙庚,最初,以货真价实赢得顾客满门。

但其赚钱后便搀杂使假,对顾客也怠慢起来,生意日渐冷落。

一日,书画名家郑板桥来店进餐,李沙庚惊喜万分,恭请题写店名。

郑板桥挥毫题定“李沙庚点心店”六字,墨宝苍劲有力,引来众人观看,但还是无人进餐。

原来“心”字少写了一点,李沙庚请求补写一点。

但郑板桥却说:“没有错啊,你以前生意兴隆,是因为‘心’有了这一点,而今生意清淡,正因为‘心’少了这一点。

”李沙庚感悟,才知道经营人生的重要。

从此以后,痛改前非,又一次赢得了人心,赢得了市场。

分析:人心是一笔无形资产,是一笔不可忽视的巨大财富。

对于企业、商家而言,经营人心是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

此事亦可看出郑板桥的智慧与幽默。

5、曾子杀猪曾子的妻子到市场上去,她的儿子要跟着一起去,一边走,一边哭。

妈妈对他说:“你回去,等我回来以后,杀猪给你吃。

”妻子从市场回来了,曾子要捉猪来杀,他的妻子拦住他说:“那不过是跟小孩子说着玩的。

”曾子说:“决不可以跟小孩子说着玩。

小孩本来不懂事,要照父母的样子学,听父母的教导。

现在你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

做妈妈的骗孩子,孩子不相信妈妈的话,那是不可能把孩子教好的。

”曾子于是把猪给杀了。

6、郭沫若与芭蕉花郭沫若小时候很淘气,但是很孝顺。

有一次,他的妈妈得了一种“晕病”,郭沫若听说芭蕉花可以治这种病。

这种花卖得很贵,并且难得一开,于是他就和哥哥一起跑到一座花园内找这种花,恰好那座花园里的芭蕉开了一朵大黄花,郭沫若和哥哥把花偷偷地摘下来送给了妈妈。

妈妈虽然知道郭沫若这样做是孝顺她,可是儿子的行为很让他伤心。

从此,郭沫若再也不偷拿别人的东西了。

商鞅颁布新法时,为了取信于民,他在都城南门外立了一根三丈木杆,并张贴布告,“谁能把木杆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老百姓看了布告都不敢相信,不知商鞅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谁也不动。

商鞅又下令,“把木杆搬到北门者,赏金五十两”。

这回有人动心了,真的把木杆从南门搬到了北门。

商鞅当众赏了这人五十两金,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

商鞅此举意在昭示新法的严肃性,使得百姓不敢怠慢新法。

公元前340年,商鞅率军攻魏,双方势均力敌,秦难以速胜。

商鞅采用兵谋诈术,写信给魏公子,约魏公子饮酒,假意言旧。

魏公子丝毫不疑,如约而至,中了埋伏,魏军大败,只好归还秦国的河西之地。

此一役,不仅解除了魏对秦的威胁,商鞅也因此被封为商君,得到15个城邑的封地。

商鞅这个人很牛,他在秦国变法,让秦国一跃成为了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可以说当时的六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秦国的对手。

秦国的军队,被六国称为虎狼之师。

这个时候秦国强大了,秦惠文王应该要报仇雪恨一雪前耻了吧。

但是,秦国没有这样做。

为何会是这个样子呢,六国还有什么是让秦国忌惮的呢?

原来六国里有一个叫苏秦的纵横家,他说服了六国,让六国一起来对付秦国,只要是秦国敢攻打六个国家当中的任何一个,其它五个国家都要联合这一个国家抗拒强秦。

若是有一个国家胆敢不出兵,这五个国家就可以把不出兵的这个国家给灭掉。

可以说这个联合是很厉害的,历史上把这一次联合叫做“合纵”。等于是苏秦成为了这六个国家的宰相,他是促成合纵的负责人。

商鞅在变法前,深知推行新法的困难,为了让老百姓相信自己,他想出了一条妙计:他命人在京城南门立了一根三米长的木杆,发布公告,谁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就赏十两黄金。

这一举动引来了许多老百姓的议论。他们不相信这时真的,认为商鞅的立约不可信,所以无一人去扛木杆。商鞅见状,便把赏金加大,说道:"如果有人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我就赏给他五十两黄金。" 现在,人们反而更加怀疑了,谁也不敢去扛那根木杆。

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一分也没少。老百姓纷纷称赞商鞅是守信之人。商鞅以信折服了秦国百姓,他制定的新法颁布后,得到顺利推行。

这就是商鞅立木为信的故事,通过这件事情,商鞅变法才得以顺利进行,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都要讲诚信,这样才能赢得大家的尊重。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吴下阿蒙的典故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

”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

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

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就分别了。

政治变革:商鞅变法(立木为信);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改革开放。日本的“明治维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b202308251848099199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