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哈佛中国史挣扎的帝国,#读书有感# 哈佛中国史2:《分裂的帝国:南北朝》

《分裂的帝国:南北朝》是哈佛中国史的第二本,作者跟第一本一样,还是陆威仪。

作者陆威仪认为,“南北朝”这一名称尽管反映了这个时期政治分裂的事实,但它同样表明了中华文化领域的扩张和多样性(长江流域开始纳入中国中心地域,北方胡族与中原的相融合),并将其视为帝制中国历史上极具开创性、划时代的时期。

经过秦汉两代四百多年的统一,汉朝之后的中国再一次陷入了南北分裂的格局,而且一分裂就是三百多年。先是东汉末年的魏蜀吴三国对峙,然后西晋短暂统一后,开始五胡十六国。西晋灭亡后,衣冠南渡建立东晋,然后就开始南北朝,最终由隋朝再次统一,结束南北对峙的局面,因而这段时间被称为南北朝。

可以说,这段时间是中国历史上最乱、最难记、最让人头疼的一段时间。

我很长一段时间,南北朝和唐宋之间的那段时期都分不清,总是搞混事件和朝代名称的。

那么作为一个外国人的陆威仪又是怎么来讲这段纷乱的历史呢?

陆威仪没有陷入杂乱无章的历史细节,而是抓住了魏晋南北朝最突出的时代特征来写的,还是一样的5条:

    中国地理的重新定义,它的内在结构及其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主要指长江流域的移民和开发;

    新的社会精英出现,他们的特征是从事一种新的文化与文学实践(所谓魏晋风度);

    出现了通常采用世袭制的军事人口(军户)和以游牧民族雇佣兵和流民为主的新的军事组织;

    朝廷在军事力量的支持下逐步与社会民众隔离开来;

    主要宗教(佛教与道教)的兴起,不再严格地按社会与政治来划分人群,并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魏晋南北朝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应该是“魏蜀吴三国对峙”、“五胡乱华”、“衣冠南渡”,这三个词概括了那段时间的最重要的中国地理重新定义的过程。

    首先是东汉末年的三国对峙,战乱纷争,其次是北朝的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开启了一波民族大融合的过程,然后就是原本黄河中下游的这波人因为躲避战乱,开始大规模向长江流域迁徙,中国的经济、人口重心都开始向南方转移,带去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耕作技术,使得江南不再是蛮荒,反而成为了天下粮仓。

    从此,江南就从中国版图的边远地区,变成越来越重要的部分。

    当然,提到南北朝,还有个词不能不提——“魏晋风度”。

    我们提到魏晋南北朝的文人墨客,感觉他们跟之前的秦汉,之后的唐宋相比,都显得极为另类。

    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不喜欢追求“学而优则仕”,他们似乎对官场一点儿兴趣都没有,喜欢研究一些我们看来很没有实用价值的东西,生活作风上也不那么“持身严谨”,以“归隐田园、逃避官场”为追求。

    例如当时代有名的“竹林七贤”、士大夫阶层普遍吸食的“五石散”,还有最有名的那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等等。

    总体来看,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知识分子,前所未有地摆脱了实用主义和入世原则的限制,致力于哲学和美学的追求,而且,这个时代的文化人还很讲究生活,聚会饮酒、集体远足,都是他们热衷的活动。正是这种潇洒旷达的、享受人生的态度,构成了所谓的魏晋风度,这也是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征。

    但是魏晋南北朝毕竟还是一个分裂的年代,战争、动乱,也是这个时代不可忽视的关键词。

    战乱底色下,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世袭军户,我们初中读的那篇《木兰诗》,“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这就说明木兰家就是世袭的军户家庭,所以拿着军书,这家就要对应的男劳力去应征入伍。军户这种把军人职业世袭化的做法,一直贯穿着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及唐朝前期,可以说影响深远。

    宋、齐、梁、陈建立在军队的基础上,因而可以说南朝是军事化的王朝。

    而北朝,基本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这些政权都是“建立在最高领袖的军事胜利之上的”,战争胜利了,新的国家就建立起来了,战争失败了,很快国家就玩完。

    因而作者很精辟地总结了一句,南北朝,南朝有时候是“王朝没有军队”,而北方,是“军队没有王朝”。

    直到鲜卑族拓跋氏建立北魏,这个情况才逐渐好转。

    南北朝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佛教与道教作为主要宗教的兴起。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烟雨楼台中”,说的就是南朝佛教的盛况。

    只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总归过了南北朝,时代来到了大一统的盛唐。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b202212090500052485.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