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是哈佛中国史的第四部,作者跟前三部不一样,是迪特·库恩,德国著名汉学家,专精宋史。作者秉承“唐宋变革观”,将唐朝旧制度和旧社会结构的王杰,与宋代“士大夫”与“道学”、“理学”等新社会阶层与新学术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出现相结合,帮助我们理解宋代中国历史的重要转型。
宋朝其实是很多中国人又爱又恨的朝代,可能恨的成分更多,毕竟那顶“积贫积弱”的帽子戴了那么多年,我们常说的女子三寸金莲、贞节牌坊等吃人的礼教也基本是宋朝最终传下来的,江湖上还一直流传着“崖山之后无华夏,明亡之后无中国”的说法。
但这些都是我们屋内人的看法,屋外的迪特·库恩把目光盯在了“转型”上,对应着上一本唐朝的“变革”。
我们来解释下“唐宋变革”,就是所谓不破不立。唐朝中后期起到了“破”的作用,一些属于上个时代,甚至更久的东西被废弃了,比如均田制、府兵制、里坊制,这些都没了,政治门阀也没了,唐末的军阀混战,打残了那些门阀旧族,你看连“旧时王谢堂前燕”,都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那么接下来的登场的宋朝就是起到“立”的作用。唐朝破除了旧的,宋朝就得立起来新的。这个被立起来的主要体现在儒学方面。取代门阀旧族的是新的社会精英阶层“士大夫”,他们秉承的是一套儒家的升级版操作系统,“道学”,从社会生活到国防外交,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些一直持续到今天。
宋代之所以对军权管理得很严格,是因为赵匡胤的生长环境。他出生在五代十国的乱世中,深知军阀割据的危害,更知道军人掌握实权,可能对皇权构成多大的威胁,因为宋朝从开国就自带拼命防范和打击军人的“基因”,所以他主导了“杯酒释兵权”。之后,赵匡胤以及后来的赵光义,他们建立了一个文官主导的新政府。
接着我们来看看那个新的社会精英阶层——“士大夫”,它和士族有什么差别?作者是这么解释的:
士族,是一个世袭集体,由血缘来界定;而士大夫,是一个身份集体。士大夫阶层,不是通过家庭出身和背景来构成的,而是通过他们掌握的儒家经典知识、对儒家伦理道德的理解、以及各种行政管理方面的才能。
但宋代的儒学,与汉代乃至先秦的儒学,已经有很大不同。宋代的儒学从一种比较形而上的哲学,变得细化了,儒家提倡的价值观,覆盖面也从知识分子延伸到全社会。作者把这个过程叫儒学的“意识形态化”。
宋代初期的“北宋五子”,他们从古人那儿寻找智慧,试图拿儒家的思想来解释世间万物,借用了道家所说的“道”,因而又称为“道学”。把宇宙万物的原理称之为“道”,并且从儒家的立场上解释,把这个“道”跟儒家提倡的“道德”联系起来,这就把儒家思想上升到一个普世真理的高度上。
然后就是朱熹提出的三个重要概念。第一个,是万事万物的原则——“理”;第二个,是研究问题的方法,叫“格物致知”;第三个,是“诚”,对诚信的践行,就是实践“道”,或者“理”。
朱熹对儒学经典,比如《四书》的注释,最终成为权威的教条。直到清朝,他本人因为这些成就,获得了至高荣誉——配享孔庙。
从北宋五子到朱熹,这种改良和细化过的儒学思想,在宋朝的绝对统治地位就这么确立起来了,影响到生活社会的方方面面。
从人才选拔、上层社会的构成,到学术思想、知识分子的自我身份界定,到市民的生活、家庭伦理,再到国防和外交,以及这个王朝从生到死的全部运势,可以说整个宋朝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全都受到儒学思想的影响,彷佛是一个儒家统治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