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问大明劫 票房,下面小编就以3816字给大家详细介绍大明劫电影影评,预计阅读需要10分钟!
2009年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横空出世,这套书籍引发了国内一阵明史热。一般来说,一部优秀的作品会带动一波优质IP的诞生,大明朝的覆灭这段历史在那时应该算是一个优秀并且有热度的题材。
但是,2013年一部优秀的明末题材的电影《大明劫》在制作质量上乘甚至到精良地步的前提下却遭遇了电影票房的滑铁卢。一部明末史诗电影造就了一个史诗般的票房数字:452万。这都不够《复联4》一个小时的销售量,为何会出现这种惨状呢?
看一下故事梗概:明末乱世,孙传庭出狱集结军队对抗李自成起义军,但他面临着缺兵,缺饷,缺装备,缺粮食以及下属贪腐不听调遣等一系列难题。于此同时军中开始蔓延瘟疫,江湖游医吴又可面临不受信任和生命安全等难题勇敢提出了治疗对策。但是,由于大明王朝气数已尽,不论是医国的孙传庭还是医人的吴又可都失败了。大明王朝劫数难逃。
分析下这部电影超低票房的几个原因:
一、 宣发
笔者没查到《大明劫》的宣发资金数字,估计比起大片来也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但就电影内容来说,其实《大明劫》是拥有优秀的“标题党”基因的。
比如《大明劫》两位主角,孙传庭在《明朝那些事儿》的当年明月笔下是一位悲情英雄,“传庭死,而大明亡”一句话奠定了孙传庭在明史中的地位。这么一个自带流量的历史名人没有被好好利用,哪怕蹭一蹭《明朝那些事儿》也好啊。
如果是笔者一定会起一个这样的标题《传庭死而大明亡,揭示孙传庭最后一战的悲壮》,或者给当年明月一些代言费,加一句“《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倾力推荐”也行啊。
另外一个主角吴又可,虽然他在明史中没有名气,但是2003年举世瞩目的非典防治中,吴又可五百年前的经方“达原饮”起到了奇效。
如果是笔者的标题肯定会是《五百年前神医药方击败非典病毒,他为何非寡妇不娶?》
笔者也觉得俗不可耐,但对比《大明劫》的“大明王朝,病入膏肓,末日之战”之类应该能多吸引几个观众吧。
一句话,主创人员尤其是导演王竞太执着,他执着于自己的电影艺术不肯向庸俗的市场低头。
二、 演员
《大明劫》的主演中能有一定票房号召力的只有饰演吴又可的冯远征,再加个崇祯扮演者余少群也有一定名气。其他人包括另一位主角饰演孙传庭的戴立忍纵然拥有精湛演技却没有名气。
剧组在挑选演员时定了一个规则,那就是哪怕是龙套配角也一定要找有演技的演员,于是我们看到了冯波,钱学格(《雍正王朝》饰李绂)等出色的配角,虽然此举保证了所有演员演技在线,但流量明星一个都没有的窘境肯定也限制了电影票房。
三、 专业
《大明劫》的两条主线救国和救人都存在太过于专业的问题。
比如孙传庭出兵的背景,对于不了解明史的人来说光补上这一课就要费半天劲,但不补课的话对于孙传庭很多无奈和愤怒又难以理解,甚至于对崇祯屡次催促孙传庭出兵这个“正确”决定更难以理解。
这一点笔者深有体会,曾经笔者在一家大型公司上班,开大会时讲了一段诸葛亮的生平,居然也能获得如潮好评,很多同事纷纷赞扬笔者知识渊博。天哪,你们没看过《三国志》难道也没看过《三国演义》吗?
这就是现实,大多数观众对于历史连一知半解的地步都达不到,让他们去观看这种有一定深度的历史题材电影确实有些勉为其难。
再比如吴又可治病救人的过程,不粗略了解中医的人理解起来确实有些费劲,关键是瘟疫病人病死的过程和遗体又太过于恐怖恶心,这样的画面看起来触目惊心同时也在劝退一些观众。
以上三个因素决定了《大明劫》的票房必定不佳,但只有四百多万这个数据也确实有点儿匪夷所思,因为这部电影有太多的优点了。
一. 演技
刚才说了,《大明劫》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定下的基调就是找有演技的演员,因此本片在演员这方面几乎没有短板。冯远征非要挑个刺的话就是他的台词有些“漂”,戴立忍则有些台湾省口音。其他演员哪怕只是一个不知名的小太监和士兵或者粮库主簿演技都在线。
在这里笔者特别说一嘴余少群,本片中他饰演的崇祯虽然略微年轻了些,但他把崇祯那阴郁的表情和眼神演绎的不错。
二、画面
《大明劫》这部电影的画面非常有质感,导演的主题思想确实是末日,所以他采用了很多体现末日的画面,为了营造这种氛围,甚至在拍摄现场释放烟雾。
偏暗的色调虽然在电影院里不讨喜,但对于提升影片的主题氛围非常有用。
三、细节
笔者认为王竞导演可能有一些强迫症,他对于细节的刻画简直到了疯狂的地步。
比如影片开头起义军开封攻城战,其细致入微之处简直让明史粉丝看了想哭。
注意这个起义军攻城画面中有一位穿着秀才服装的人,一个秀才抬着云梯和一帮农民一起造反攻城,这说明了什么?官逼民反,末日来临。
看这套传说中的子母铳,装填好一个马上发射,然后拿走换下一个子铳,这就是最早的速射炮啊。
看这几个士兵抬着火炮对准城下开炮的画面,这就是传说中佛郎机的优点啊。剧组打造的这些子母铳和佛郎机由于太过逼真最后被中国电影博物馆收藏。
明军的火枪队和他们的装备服饰,不吹不黑,这是笔者看过的电影中对明末军队还原度最高的一次了。
注意看这个士兵的手,彼时军粮金贵,在主簿抽取检验粮食时旁边的士兵马上将粮食袋破口堵上。
你见过吃了死人两眼发红的野狗吗?这就是!
士兵在医馆门前烤火守卫,临走时踩了两次才将火堆踩灭,或许只有有强迫症的导演才会干出这种追求“细枝末节”的事情。
四、 深度
本片并没有像某些人说的那样借古讽今,在笔者看来导演只是展现了两个不同世界的人的不同世界观。
孙传庭是一位武将,他解决问题的方式能合理则合理,不能合理或者需要抉择时他考虑的一定是最重要的那个。这没有错!
吴又可是一个医者,他解决问题首先是解决个体病人,针对这个病人的治疗他可以大开大合采用虎狼之药,但在大是大非上他依然是一位治病救人的医生。他的选择也没错。
其实在历史上,孙传庭和吴又可虽然确实是同时代的人,但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它们曾经见过面合作过,因此编剧和导演是在一个完全照搬历史的框架下虚构了一文一武两位救国救人者的对撞。
他们都没有错,他们只是生错了时代。末日之下,任何哪怕是正确合理的抗争都是徒劳的。
这可能也是导演为什么执着的将自己的电影冠以末日题材并将末日作为宣传主题的原因之一吧。
故事的结尾,传庭死而大明亡,吴又可隐居苏州写出医学典籍《瘟疫论》,他们最终还是用自己的方式完成救国救人的理想。
《大明劫》的票房只有四百多万,相对应的豆瓣评分是7.9分,甚至于很多人都认为这个评分要略低了一些。很多影评都将《大明劫》冠以史诗电影的称号,可惜当导演选择史诗时却无法顾及到票房。
欣赏下小野丽莎的主题曲《大明劫》
联想到《大明劫》的制作成本只有三千万,对比下如今各种动辄几亿投资各种流量明星的所谓大片,影片的内核天壤之别,但影片的票房却又云泥之别。
难道冯小刚真的说对了吗?
史册号网友观点:人心,就是粮食!
就是源源不断的兵员。
他李自成可以输个十回八回,我孙传庭一回都输不起!
就是最后孙传庭出关那么浩浩荡荡,没打就死完了,最起码有个战争场面,大明劫想反映的是末日将至非人力可以挽救。
正如雪崩时没有任何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末日到来,任何人都有原罪。
崇祯急切逼死了孙传庭。
孙传庭严刑峻法,不讲情面,逼反了富商官员,普通士卒。
普通百姓日子也更难过了。
底层士卒贪污克扣占有公产军资,自掘坟墓。
普通百姓穷困,饥饿,抢掠,互食,没有底线,疯狂丧失人性。
简直一片人间地狱。
整个天下谁都无奈,谁都有罪。
吴又可孙传庭力挽狂澜而不得。
但是他们舍己为人,坚持人性底线这些崇高,坚韧品质永留后世。
有印象,还有,双雄会。
开头就是李自成被孙传庭打剩下18骑,《大明劫》只有真的喜欢历史,懂一定的历史知识,有一定的家国情怀的人才能看的明白,才能感同身受。
如果只是看情节看故事的俗人只会认为这是一部烂片。
太讽刺了,豆瓣将近4W人的评价,网上又有那么多的明粉,然而票房又这么低,大明劫柳如是这些被有些人捧上天的电影确实被低估了,电影确实还不错比之很多高票房烂片好多了。
但是这些电影自身确实是有很多问题的,否则好电影一定会大火不论其题材如何。
电影从历史真实来说硬伤太多,从故事情节来看略显混乱明末这个时期确实很难展开。
人物刻画还是很好的,但是也是过于流于表面还有挖掘的空间。
总体来说略高于及格分七十多分吧。
上映太早了,那时候没有电影院看电影的习惯,后来去迅雷下载的,还有《让子弹飞》这两部电影我看了不下20遍,等大家形态平和下来以后 公交车不抢 自助餐不占不抢的时候 这类电影票房就上去了 目前电影市场还是打打杀杀 光怪陆离的市场,这个有一点遗憾就是开头闯军攻城,出现一个流清朝末期电视剧里那种辫子的闯军,就算这个辫子时代对了,这个人也不可能出现在这个地方和闯军序列中,当时除了满人自己,就是生活在辽东沦陷下的汉人还甘愿做狗的包衣都基本没有留辫子的,的确是有深度的电影,王竞是个有才华的导演,《万箭穿心》也是他拍的,非常优秀的电影,拍摄场地在武汉汉阳的老小区里,我和他有一面之缘。
为什么电影市场没有挖掘到他,被埋没了这么多年。
真觉得够了,谁想到用黄晓明的呢,直接劝退很多观众,我非常喜欢的电影,恕我嘴贱,今天的人很不不看有深度的作品,这是民族的悲哀。
1942如此,大明劫更如此,网上一帮小人成天讽刺辫子戏太多,结果等真的大明朝题材电影出来了,又都不买票了,大明劫拍的比近二三十年来的多数古装片确实要好,但实事求是的说,和国外众多历史影片比在各方面依然有很多补进空间,不论是思想性、故事性,或是道具、特效总感觉始终差一道火候。
所以个人认为票房还是反映一定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