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中国典故大辞典,白飞书典故?

你说的应该是飞白书吧

它的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北京燕山出版社《中国典故大辞典》第175页(322字)

典故: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七·张怀瓘〈书断〉上·飞白》:“灵帝(东汉灵帝刘宏)熹平(灵帝年号)时,诏邕(蔡邕)作‘圣皇篇’成,诣鸿都门,时方修饰,见役人以垩帚(垩,音è,垩帚即涂刷墙壁的刷帚)成字,甚悦,归而作飞白书。”

东汉灵帝命蔡邕作‘圣皇篇’,篇成奖他去游鸿都门。当时鸿都门刚竣工,尚有工人粉刷墙壁。蔡邕见有个工人用刷帚在壁上写字露白,大受启发,回去后开始写这种笔画露白的“飞白”书。后因以“飞白”或“飞白书”用为指称笔画露白字体的典故。

清·吴伟业《芦笔》诗:“飞白夜窗花入梦,草元秋阁雁衔横。”

飞白书”,是一种特殊风格的书法。这种书法,笔画中丝丝露白,像缺少墨水的枯笔写成的模样,别有一番风韵。

这种特殊的书体,是东汉时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的。

蔡邕,就是汉末著名女诗人蔡琰,即蔡文姬的父亲。

他不仅是位文学家,而且是当时一流的书法家。

他写的隶书,结构严谨,点画有俯有仰,富于变化,素有“骨气洞达,爽爽有神..的美誉。

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皇帝曾诸他与当时几个著名书法家,把儒家经典—“六经”文字写在石板上,立在当时的国家高等学府—太学门前,以供天下人学习参考。

有一次,蔡邕遵照皇帝的命令,写作《圣皇篇》一文,文章写好后,按照当时的规定,由他亲自送到当时的皇宫图书馆—鸿都门。不巧,这一天鸿都门正好修理内部,大红的宫门紧紧地关着。只见一个工匠,用笤帚蘸着石灰水刷宫墙。由于答帚太大,石灰水又很浓,所以刷完的墙一道黑一道白的,看上去很不舒服。

蔡邕此时由干进不了鸿都门,便伫立门下,观察良久。突然,好像想起了什么事情似的,快步朝家走去。

回到家里,他赶紧找来一些竹子,劈成细细的条条,仿照答帚的式样,绑在一起,做成了一支扁形的竹笔。然后饱蘸浓墨,运笔时速度又较快,经过几次刻怠练习,终于创造出这种点画中有一丝一条的露白的书体‘一“飞白书”.

后来,这种书体曾一度极为盛行。尤其是当时的一些宫门的匾额题字,均采用此体。时至今日,这种书体仍为许多书法名家所师法。

泸指泸水,就是今天的金沙江。

泸水名,金沙江在中国四川省宜宾市以上、四川省和云南省交界处的一段。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北京燕山出版社《中国典故大辞典》第751页(426字)

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后出师表》:“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三国时,刘备死后,益州郡豪强雍闿拥兵反抗蜀汉。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也乘机反叛。

公元二二五年,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安定人心,同时也为北伐中原奠定基础,便率军南征,粉碎了这些变乱。在南征过程中,蜀军渡过泸水,深不毛之地作战,采用“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作战方针,对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孟获,七擒七纵,终使其心悦诚服,归顺蜀汉。

后常以“五月渡泸”诸葛亮事为比照,用为咏唱艰苦平乱之典。

宋·辛弃疾《满江红·贺王帅宣子平湖南‘寇’》词:“笳鼓归来,举鞭问、何如诸葛·人道是,匆匆五月,渡泸深入。”

1、夸父逐日:追求真理、理想信念、献身精神等。

2、神农尝百草:开拓创业、勇于实践、不断探索等。

3、精卫填海:矢志不渝、持之以恒、敢于奋斗等。

4、尧舜禅让天下:可以论证出于公心、选贤举能、欣然让位等。

5、大禹治水:奉献精神、公而忘私、勇于实践等。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a2022110516101319b9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