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高中历史课本统编版,高中历史统编教材的优缺点?

2017年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不能凭空形成,也不能只靠灌输形成。只有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做中学,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才能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提升和发展。

探究学习要求围绕一个知识点展开深度学习,而教材中的每课容量大,知识点多。如何处理课时有限、课程容量大与探究学习之间的矛盾?这是教师使用统编教材面临的最大挑战。

要迎接这一挑战,必须把握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的整体设计意图和特点。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统编教材分为必修和选择性必修。

必修教材和选择性必修教材的设计意图不同,因此两者在课程内容和组织方式上各有特点。

我们这次大赛使用的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意在“展现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分散到整体、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人类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以及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

” 因此,采用通史方式,中外历史分编,按时序组织学习专题内容,目的是让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基本知识。

根据这种设计意图和编写特点,教师在用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教学时,就不必面面俱到,而要把重点放在历史发展脉络、阶段特征,以及最能够体现阶段特征的史实上,其他内容可以少讲或者不讲。也就是说,对教学内容要有取舍。

2、历史教学内容的取舍

历史教学内容的取舍是大部分师范生初上讲台面临的问题。

很多同学讲课时往往想把教材中的内容全教给学生,每个知识点平均使用力量,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

想把所有的内容讲清楚,结果是一个都没讲明白,学生听完不知所云。

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立意和教学目标确定本课重点,重点内容可以补充典型史料、历史细节,设计学生活动,加深学生对教学重点的理解,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

非重点内容起铺垫作用,可以用概述法,目的是讲清重点内容的来龙去脉。

把什么内容定为教学重点,主要取决于教学立意。

3、历史教学的立意

什么是教学立意,学界有各种观点。

我认为,教学立意简单讲就是一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用新课标的术语叫家国情怀。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什么样的家国情怀,这是教学立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从外面硬加进本课教学,而是从本课内容自然生成的。

怎么生成?精选一两个重点知识,补充历史细节,还原历史原貌,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历史情境中体验过去人们的生活、他们面临的问题、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

善的作为榜样,恶的引以为戒。

如果能达此目的,教材中的知识点讲多一些,讲少一些都无关紧要,关键是怎么讲。

这涉及教学方法问题。

4、新课程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提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但是目前新教材的容量与课时不匹配,所以我主张课堂教学最好是教师讲述和学生活动相配合。

纯粹的探究教学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单列时间。

常规课堂教学,教师首先要确保自己能够把一节课的内容讲明白,在此基础上把重点内容转化为学生活动,其他内容用讲述法,为重点内容的学生活动作历史时空背景的铺垫。

哪些内容详讲,哪些内容略讲,哪些内容不讲?这些问题需要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的教学立意,在对教材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做出判断。

如果一节课的教学能做到详略得当,内容准确,内容之间有逻辑,有故事、有情节,能吸引人,能引发学生思考,就算是成功了。

5、统编教材的使用

 前面提到,统编教材容量大、语言高度概括。这是教师教学面临的挑战。换个角度来看,这也是教材的优点。要把几千字、几万字才能说明白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等,用一两句话,十几个字、几十个字在教材中表述出来,这需要很高的史学功底和语言表达能力。

  统编历史教材由教育部组织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史学专家编写,经国家教材委、国家各相关部门、中学等各个方面的代表审核、提出修改意见。

经过多轮修改,我们现在看到的教材已经不是编写者个人的作品,而是全国各方代表集体编纂的成果。

教材全面贯彻落实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同时保证历史内容的科学性。

教材中的历史概念、术语力求反映学术界的共识,史料选择力求典型、贴切。

同学们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用好课文和各种辅助栏目的史料。对于初上讲台的同学们来说,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历史概念、术语尽量用教材中的表述,不要自己创造发明新概念和术语。

比如,《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导语中提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第1课中说“中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且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在本次教学大赛中,有同学讲这节课时,用了一个新概念,“中华文明的起源多元一体”,这就不准确了。

教材中的表述是经过反复推敲的,力求反映客观历史、符合学术界的共识。

多一个词,少一个词,或者顺序颠倒,都有可能曲解原意,违背历史的科学性原则。

  第二,如果自己对所教内容没有充分的理解和把握,不要重新整合教材内容,按照教材的结构来组织教学即可。

课程标准在教学和评价建议中提出,可以按照学科大概念重新整合教材内容。

这需要建立在对所教内容深入理解的基础之上。

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不要轻易重新整合教材内容。

例如,第一单元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材分四个子目: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孔子和老子,百家争鸣。

有同学对这课内容重新作了整合,教学中分为三个部分呈现本课内容:秩序的崩溃,秩序的酝酿,秩序的重建。

 秩序的崩溃,讲的是列国纷争、华夏认同与经济发展;秩序的酝酿,讲的是孔子、老子的思想主张和百家争鸣;秩序的重建主要是讲各国的变法运动。

其中蕴含的逻辑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引起人们对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考,提出各种解决办法,于是出现百家争鸣局面,酝酿出重建秩序的各种方案,然后出现各国变法运动,重建秩序。

春秋战国的历史是按照这种逻辑顺序发展的吗?如果对这段历史了解得很清楚,显然不会得出这样的认识。

所以我说,如果自己对所教内容没有充分的理解和把握,不要重新整合教材内容。

第三,首选教材各种辅栏中的史料,教材中的史料不足以说明问题时,再找课外史料。

统编教材在“史料阅读”“学思之窗”“问题探究”等栏目中都提供了史料或其他类型的材料。

这些史料大部分都是编写者根据本课课文叙述的重点精心选择,经过多方审核、调整、修改,具有典型性、可靠性。

教师需要认真阅读理解这些史料,了解其与课文所述内容的关系,与本课教学重点的关系,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运用史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得出历史认识。

总之,对于师范生来说,要上好一节课,首先要把教材内容读懂、读透。

在此基础上,利用相关史料还原教材概括性语言背后的史实,充分理解所教内容。

然后,根据教学重点精选最重要的史实创设历史情境,设计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非重点的内容,就用教材中的话概括叙述即可。

这样,就能够在教学中做到内容连贯、详略得当、有故事、吸引人,能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历史素养。

优点,历史全国高考一张卷公平

缺点:各地教育资源不均衡

你好人民版的是人民出版社编写的,人教版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两个版本的教材体例编排、章节设置、选取内容都有好多不一样的地方。

根据课标的要求,这两个版本的教科书整体都采用“古今中外”合编的“模块—专题”体例。

在这个大的体例框架内,各个版本的教科书在体例构建上又各具特色。

人教版对课标进行了一定的整合,即模块内把古代和近现代的中西历史按时期有限混编在一起,强调有限混编,是因为教科书虽然把某一时期中西历史编到了一起,但是在逻辑结构和内容上却未将中西历史交融在一起。

人民版教科书是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的教科书,在体例构建上严格遵循课标的结构体系,先中国后西方,注重历史的时序性。

就必修部分来看,人民版教科书与课标规定的三个学习模块,25个学习专题的内容和顺序是完全一致的,只是在专题名称上稍有改动。

从其体例安排来看,编写者显然主张在模块内中外分开编写。但人教版的好用 理由是:我们正在学习人民版的历史,但历史老师说人教版的内容更翔实。谢谢

2021年高一年级各学科使用原选用教材出版社出版的根据2017年版课程标准修订的教材,其中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全省统一使用国家统编教材,高二高三年级各学科仍沿用2019年使用的版本。

高中政治必修四本书:必修一《经济生活》,必修二《政治生活》,必修三《文化生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我教过三年初中历史,教过四年高中历史。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一个历史事件整体上分三块内容:背景、内容或史实、影响。

初中历史注重的是基本历史史实的记忆,也就是内容的学习。

所以很多初中的小朋友,到考试的时候背一背,基本上考个70分以上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高中再只是单纯的背一背,就解决不了问题了。

如果这样一到考试,保证你不及格。

这是因为高中历史的考察不再是侧重于内容,而是侧重于分析了,也就是对背景及事件影响的分析能力的考察。

其次,高中历史对学科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大核心素养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上面那一条说的对背景和影响的分析能力,再往深入探讨就是涉及到了对素养的考察了。

比如一个事件,你能不能准确的把它发生的时间、地点给界定好,然后用唯物史观的历史理论根据史料来解释这件事,最后通过这件事的学习你能不能产生一些感悟,并上升到家国情怀的高度。

最后,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是紧密相连的,不能人为的割裂开来。

最新的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高中新教材)已经在部分省市实行。

主编张海鹏、徐蓝等在新学期开始时的教材使用培训上都强调:教师在备课时,要熟悉统编版初中历史教材。

因为初中历史教材对历史过程的描写会更细。

这里其实就指出了二者的联系,即内容的学习是背景、影响分析能力的基础。

总结:初中历史可以侧重于记忆,为高中历史学习打基础,但也要注意对史料的分析能力的培养。高中历史学习要注重结构化的分析和学科核心素养能力的提升,逻辑思维、问题意识、对史料信息的获取、提取、总结,对历史事件形成自己的并合乎唯物史观的历史解释等等,这是高中历史学习的方向。

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帮助。喜欢的话,可以关注一下。

1、分类不同:

初中历史是按中国史与外国史分类的。高中历史是按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分类的。

2、知识层面:

初中历史是基础知识,高中是更高层次的知识框架,对于学生的要求也更高,着重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

3、认识历史的方式不一样:

在初中阶段,我们按照由古到今的编年史顺序依次学习,中国历史和世界史相对独立,为的是对历史上发生的事件有个总体的了解和认识, 因此对历史素养这方面的培养只能尚处于起步阶段。

高中历史课的编排就完全面貌一新了。 高中历史课本每册分 别归纳梳理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史,每个专题内中国史和世界史相互交融,甚至很多时候将历史事件进行中外比,这样的意图是让同学们不仅了解历史事件,更能清晰的体会到历史背后的规律性,给同学们带来启发,从而逐步提高历史素养。

河南现在的高中统一使用的课本是人教版的教材。

正常情况下文科和理科,相同的科目,语文数学英语所使用的教材应该是一样的。

但是文科所学的单独的专业地理,历史,政治,这些教材理科的同学是不学的。

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教材,文科生是不必要学的,它们的差别就在文科科目和理科科目上。

语文历史政治三门课是全国统编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

其他科目各地市自行选择,以人教版为多。

主要是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以及世界史。

一般3本,古代历史,近代历史及现代历史

二十年前高中历史课本有四本,分别是中国史上,中国史下,世界史上,世界史下。

数学是北师大版本的,其他的都是人教版的,以下是人教版的

语文:必修5本,高一上半学期学1 2 下半学期学3 4 高二学5

数学:必修5本高一上半学期学1 4 下半学期学5 2 高二学3

英语:必须5本高一上半学期学1 2 下半学期学3 4 高二学5

物理:必修2本高一上半学期学1下半学期学2和选修3-1

化学:必修2本高一上半学期学1下半学期学2

生物:必修3本高一上半学期学1下半学期学2 高二学3

政治:必修4本高一上半学期学1下半学期学23 高二学4

历史:必修3本高一上半学期学1下半学期学2 高二学3

地理:必修3本高一上半学期学1下半学期学23

高中课程教材是由必修+选修组成的,必修大部分高一就学完了,高二三学选修,选修课本可就多了,一科都7~8本选修呢,就是这样

人教版的,其实各个版本无所谓,现在考试要求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还有学生解读和分析材料的能力

现在全国的初中历史课本全部都是统一的,统一使用的是部编版教材。以前初中时,所使用的教材是不一样的。有北师大版,人教版和川教版等几种不同的版本。现在的历史教材是由教育部进行审定的,体现了国家对历史教学,尤其是初中阶段,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学的重视。

目前,全国中小学使用课本不一样,有人教版、苏教版,也有部编版等。根据教育部要求,从2019年秋季开始,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需要统一使用部编版教材。

初中的历史教科书分为好多版本,如人教版,中华书局版,北师大版 并不是统一的。但是学习的历史知识是基本上相同的 主要考察学生对历史能力的认知 。

目前全国都在逐步地使用教育部主导的统编教材,这样的话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a202209211945148f86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