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1840年后的中国近代史,《1840年以来的中国》:从法学视角带给你不一样的中国近代史

中国的近代史,自1840年始,当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后,中国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近代史,无数风流人物在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令人心神向往。

那段历史我们曾从各种视角去分析解剖:军事的视角、政治的视角、文化视角、社会视角与观念视角为近代史叙述,我们已经不再陌生。但是还是头一次有人从宪法即法学视角去为我们呈现。那么这本书是什么书呢?它有什么不同呢?

它就是《1840年以来的中国》

一本“独特”的中国近代史,拥有史学家的洞察、法学家的严谨、哲学家的智慧

本书出版于2020年6月1号,作者曾经是西南政法大学的精神领袖,现在是中国政法大学的明星老师,江湖人称“王大爷”的王人博,《政法论坛》主编。主要著作有:《法治论》《权利论》《孤独的敏感者》《法的中国性》。

很多人一直认为中国近代史已经写不出新意了,还记得小学的思想品德里面讲过近代史,初中学过,高中又学,大学有些专业我们还是要学;更不用说随着国家变得富强后,一大批相关的电影电视剧喷涌而出,让我们不断了解那段峥嵘岁月,搞得我现在都有一种错觉:我自己都可以教近代史了。

但是自我了解了本书之后,才发现原来近代史还可以这样写,从法学方面来写,这是以前从来没有听说的角度。但是不管从什么方面,哪种角度,只要抓住“新”和“精”这两个要点,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喜欢,而这本书恰好符合。

本书以立宪为线索,重新梳理中国近代史的关键节点

在本书中,抓住“立宪”这样一个关键动作,王人博老师专注考察近现代史中的重大立宪时刻:从戊戌变法、清廷预备立宪到辛亥革命、以致1949年以后的五四宪法、七五宪法、八二宪法。在对这诸多“立宪”事件反思中,中国近代转型失败原因的剖面清晰显露出来。

宪法问题,并非一个单纯的法学问题,其背后交织的,是现代国家、现代文明的核心理念。

当一个古老帝国要完成立宪转型时,必然也牵扯出更为复杂的普遍价值与特殊价值冲突。旧中国先前“独立自我喂养的精神世界”如何开始逐渐崩塌?西方的普遍价值如理性、自由、平等、法治、权利,在一系列“立宪”实践后究竟通过何种方式渗透进中国人的意识中,并被逐步接受?是外在的宣传灌输?还是基于内心的诚服?

王人博老师用他独特的视角与见解使得本书独树一帜,想要从法学方面了解中国近代史的老铁们可以看看本书。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z20240412102008cc26.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