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综素a1体验传统文化心得,传统文化家长如何感受和收获后感?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涵万象、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涵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训练科技等诸多方面,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它根植于封建主义的土壤,经过五千年的锤炼,成为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炎黄子孙安家立命的文化根本,成为支撑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发扬广阔、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力气之源。

漫漫中华五千年,悠悠历史数千载,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受几次全盘否定和摒弃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洋文化泛滥、道德标准阙失、心浮气躁、功利化趋势日益严峻的今日,依旧独树一帜、熠熠生辉。

中华传统文化是文明的结晶,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

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与自己的工作关系不大。

然而,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

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

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1、传统文化的力量真的是那么的强大,让我真的视为之惊讶,让我感觉所有的一切都是传统带来的人文信息!

2、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各种不同传统文化,让我觉得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文化所在的力量,让我们感受以前古代文学所有的美好!

3我们始终坚定着自己学习的理念,传统文化让我觉得一切都是我们人生当中的惊讶,让我感觉到所有的传统文化都是那么的有力量!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每一个百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它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它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扰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度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它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时代,都有着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回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文化又是一种地域现象,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都有着各自的特征,而且相互交融和渗透。

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相比,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持续发展未遭中断的文化,中华民族又具有多源一体的发展格局,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如下

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源远流长,绵延不绝,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顽强的再生力。第二、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和多元性。第三、长于积答淀,注重交流,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一定的开放性。

1、学习传统文化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修养,规范思想品德。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倡导的以道德实践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对自己对社会都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倡导应建立的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协调有序的人际关系,是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2、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对大学生具有重大意义。爱国主义思想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后一时代的人们总是把前一时代的优秀思想精华继承下来,而且有新的补充,发扬光大。在新的时代,爱国主义的传承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身上。

3、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这种处贫贱而乐在其中的人生态度是一种精神享受,而此时的人格世界是一种安然、充实又自得的世界。

4、学习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礼仪道德的培养

礼仪道德,是贯穿于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可以说是其他一切文化基础。而以儒家为代表的封建道德,又是构成中华文化的主要因子,几千年来,人们一切生命活动,皆以其为基础。这些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塑造大学生自身品格,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

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悠悠五千载,经历了萌生期、形成期、确立期、繁盛期和总结转型期几大时期。在中国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时代,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千古思想文化大景观,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浪潮。

按照两汉司马谈和刘歆的划分,诸子主要为儒、墨、道、法、农、杂、纵横、名家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论的奠基石,深远地影响着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如今有很多学校开展古典诗文诵读活动,内容基本上都是那个时期的作品,并以儒家的典籍为主,旨在弘扬民族文化,陶冶情操,丰富思想。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收视率,于丹的《论语》心得一书的热销,就足以证明这一点。这些专家学者拉近了普通百姓与深奥莫测的古代典籍的距离。虽说对于丹、易中天等人的论述众人褒贬不一,但我觉得其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

这些学者毕竟唤起了人民群众对民族文化精髓的关注。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指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

缺少人文精神的民族最终会走向虚无、走向异化。

如此说来,当前国民对传统文化的追随,便是民族凝聚力逐渐增强的体现了,由此可见,诵读千古美文不仅是正确的,也是极其必要的。

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源自《周易》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中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由此可见一斑。

其大意是天体运行体现刚健精神,人亦效法天地而自强不息;君子的胸怀像大地一样宽广,德行像大地一样深厚,所以能滋长万物,承载万物,容受万物。

这句话同时也是清华、北大两座高校的校训。

自立自强,刚健有为是中华民族的主流精神和民族性格之一,使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傲然屹立。

这种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志存高远“志”是指某种坚定的信念,是对某种价值目标的宏愿和决心,同时也是追求人生目标,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强大精神动力。所谓“志不立,天下无可立之事。”“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做?”

2、刻苦坚忍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

这种刻苦并非心血来潮、一曝十寒,而是坚忍不拔,持之以恒。

古人特别注重“守志”,强调志向的一贯性、稳定性和坚定性。

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

”梁启超说:“人之大患,莫甚无恒。

”中华民族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弘毅坚忍的性格。

3、逆境奋斗中华民族在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历史过程中,面对逆境,从来都没有被艰难险阻所吓倒,反而越是艰险越向前,百折不挠,越挫越勇。

正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列举的:“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他本人在惨遭宫刑之后,忍辱负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发愤写成了千古名著----《史记》,成为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4、乐观进取《论语》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语,表现出乐观进取的精神。

5、革故鼎新《礼记·大学》中称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历史上每当利弊日久时,总会有改革和革命运动,为清除积弊而变规变法,如北宋时王安石变法,清末时康有为、梁启超维新都体现了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靠着上述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奋发进取,战天斗地,百折不回。

这种精神成就了光辉灿烂、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在四大文明古国中,惟有中国文明绵延不断,生生不息。

“厚德载物”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宽广仁厚、兼容并包的精神特质。也主要是儒家思想,既仁爱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厚德载物”的精神特质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博大胸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使中国文化既有独创性,又有兼容性;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丰富多彩,百花齐放。

传统文化是民族瑰宝。我们国家民族众多,地域广泛。各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传统文化。这些能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经过了历史的考验,是去其糟粕留其精华的东西。是值得后来人继承的优秀传统文化。所以我们要发扬和继承传统文化。传统的就是民族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的宝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5000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佛家、道家三家之学为支柱, 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

[3]如,佛家的“烦恼”“差别”“平等”“世界”等。

[4]

中华传统文化的双重属性反映了传统文化之间(如:儒家/道家之间;儒家/法家之间、儒家/佛家之间)存在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他们之间相渗透,形成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文化形式等。

在民俗方面,则以传统节日的形式体现出来。这些传统节日包括(均按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的“腊八节”、腊月三十除夕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至如今,古今中外的学者们尚不能得出定论,除了多维视野的原因外,还有语言学角度的客观歧义。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总和。

首先,从时间角度上讲,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

其次,从空间角度讲,有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陆文化。

其三,从社会层面上讲,有贵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间文化,主流文化,边缘文化(姜义华先生分之为规范性文化,非规范性文化,半规范性文化。

这种分法比较新颖,所以着重介绍一下。

所谓的规范性文化,姜先生认为是以儒家经典为经,以历代官修史志为纬,在长期流迁演化中广泛吸收了佛,道,法,阴阳,纵横,玄,外来文化等诸家学说而形成的经史文化,是中国小农社会的具有最高权威的规范性文化。

与此相应的,则是普遍存在于一般民众中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与人的种种关系,风俗,习惯,信仰,追求,日常心理,潜在意识及形形色色的成文或不成文制度中的非规范性文化。

除去这两种文化之外,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半规范性文化,指雅俗程度不一的大量文学艺术作品,对经史文化呈半游离状态的各种文化教育,宗教娱乐活动,比如《水浒传》《三国演义》《隋唐演义》《西游记》等俗文化代表作。

当然了,我觉得姜先生的分法似乎只针对中国传统文化才有效)。

其四,从社会功用上,分为名号文化、礼仪文化,制度文化,服饰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

其五,从文化的内在逻辑层次上,又可分为物态文化,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四个层次。

其六,从经济形态方面,又有牧猎文化,渔盐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之分。还有人在其中搞着色,黄色文化,蓝色文化什么的。

我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印象中当时,我已经接触了《水浒传》,《三国演义》,《论语》,唐诗宋词元曲。

我读过《四书》,《孙子兵法》,《庄子》,《韩非子》,《古文观止》等。另外我特别喜欢背唐诗,可以背200首左右,尤其是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杜牧,他们的好多诗,我都滚瓜烂熟。传统文化,让我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它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且沿袭下去。学生在传统文化中的感悟、体验和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和工作更加和谐快乐,这既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原因,又是我们随时传统文化的收获。这对于我来说是一场心灵之旅。

传统⽂化如同民族的灵魂,蕴含着不屈的希望与⼒量;传统⽂化是民族发展的原动⼒,给⼈们勇攀⾼峰的⽃志与毅⼒;传统⽂化仿佛是⼀座沟通世界的桥梁,传递给世界温暖与⾊彩。

因此,我想说:让我们共同守护我们的传统⽂化吧!

最近名为“全世界最有影响⼒的前⼗⼆名⽂化⼤国”的调查结果已经揭晓。

中国以拥有众多的优秀传统⽂化位居第⼆名,这个好消息令⼤家欢欣不已。

但当我们静下⼼来与拥有众多备受欢迎的现代⽂化的美国作⽐较时,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历史悠久的传统⽂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源流长。善是人间之爱,善是人间之暖,善是人性之美。存善心,积善德,施善行。行善积德之人福德深厚必得福报。广积阴德一方面可为自己消灾免难,另一方面可为子孙培植福德。有德者得,失德者失。有德为福,无德为祸。

我觉得,中华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年轻时学儒家,中年时学道家,老年时学佛家,因为,人年轻时未经社会打磨,性格尚未定型,此时需要确立正确的三观,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

所以——

儒家对年轻人的要求就是——

做君子,立事业!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而当人到中年,大多有比较深厚的人生阅历。

也有了一定的事业和物质基础。

此时最需要关注的,则是道家的智慧。

道家超越物质功利的思想,正是化解中年危机的修炼之径。

老子icon说——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庄子也一再强调——

“不以物累形”

“物物而不物于物”。

人要超越物质,不为物质所奴役,用物而不是为物所用。

这样才不会本末倒置,才不会舍本逐末。

明白这一点,以超脱的视角去看,而不是困在里面出不来,就是药方所在。

说白了,中年时期的问题,症结就在于眼界不够高,格局不够大。

跳出来之后呢?

人生已经到了中段,是该到了重启对人生意义的追寻的时候了。

人在年壮体健的时候不觉得。

只有年老力衰甚至接近死亡时才知道,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那关系着我们在人生的最后时光,心中是否坦然踏实。

是否能够无悔知足。

至于功名利禄,活着时当然有用,在生命的最后,却只如梦幻泡影。

中年时,正是明白这些并开始着手的时候,不然就晚了。

概而言之,道家智慧对中年人的启示就是——

看淡尘俗,追觅高远!

静水流深,守拙为本!

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内容充实,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瑰宝。

传统文化中,很多是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传承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思想的变化,传统文化在新的社会环境中需要进行创新和改良,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挖掘传统文化深层的含义,用新时代的语言讲述和传承好中国的传统文化。

让我们的历史和文化能够在一代一代的接续传承中,不断的创新,不断的被世界所认同,建立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自信,通过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自豪感。

学习传统文化能让我们以辩证的思维方式来看问题,学习传统文化的我们能够让我们以多点的思维角度来看问题,用正常的逻辑思维来分析,用逆向思维来对比,用多角度思考,用矛盾的思维方式来得出的结果更正确,以下我读传统文化的感悟,我读传统文化后感觉任何事情有利就有弊,宛若太极有阴就有阳,我们做事情就要在利大于弊的时候才能。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

文化是一个太深厚的主题,我无力探讨什么。但是以一个虚心学习者的身份,我觉得,将自己放在一个历史长河中,或是说站在一个历史的角度, 我们身后那么博大的文化,我们个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

拓展资料: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它是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一种称谓,有时也称“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古代长期积淀下来的文化宝藏。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以儒、释、道为主要内容的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

学习传统文化一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二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传统文化由一代代中国人不断积累而成同时又塑造着中国人的民族性格。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不但要批判继承更重要的是发扬以求在新时期服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实现中国梦的应有之义。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感受

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之后,我才知道要怎样做一个人,我才明白人生的价值与目的在哪里。

以前,我不是不努力,可以说我是一个很努力的人,甚至可以说我一直在拼命地努力。

可上了十几年的学,上了十几年的班,还是不知道人活着为了啥?记得从上初中开始,关于「人生价值与意义」的问题就一直让我迷惑,甚至苦恼。

上班后,我便把自己的人生价值视同于我的薪水与地位,认为这些就是体现我人生价值的。

为了追求更有「价值」的人生,我努力地工作,在工作中始终比较顺畅。

可薪水与地位让我满足时,我也没快乐,还是心无主宰。

我经常愁眉不展,难道我的人生就只是这样吗?生命就这样渐渐老去而已吗?我不甘心,但我也不知道怎么办,越努力,越迷惑。

现在我知道,我走错了方向,当然越走偏离的就越远。

以前,我不知道作为一个女人应该相夫教子,当然也可能是因为从小没有父母教我。

我认为女人同样要打拼天下,心里认为相夫教子的人生太没有价值。

不懂女人的本分,我做女人是极不合格的,尤其是「妇功」一项,基本女人应会的,我全不会做,除了会上班。

家里的活我不太会干,我们一家三口人,全在外面吃,儿子吃幼儿园,我们在单位吃食堂。

当老师讲到「妇功」时,我都很惊讶,心想:女人还要会这个呀?

以前主要是思想意识不对,努力的方向不对。

如今,我可以说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只要找对了人生方向,走的快点、慢点都没有关系,但人生的方向一定要对。

我是幸运的,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可我知道,还有许多人,同样也很努力地追求,但没有人教他,他遇不到,仍然继续拼搏奋斗,生活在茫然与黑暗之中。

所以,我认真地学习,希望将中国传统文化传递给我的家人、我的朋友及所有有缘的人。

通过开设传统文化,我想谈几点体会:

中华传统文化包罗十分广泛,内涵极其丰富学习,特别是蕴含了丰富传统哲学,那些简短精悍的名言警句是古代闲人的人生智慧总结,这些有助于我们走好人生的路途,有助提高个人思想道德修养。

例如老子和孔子做人的道理与为人处事的原则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思考空间。

同时我回过头去看自己走过来的脚步,自己的幼稚可笑的思想。

每每读到那些话又联想到自己的过去,心便有戚戚然,想想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更是唏嘘不已。

自己原来一直错得那么的厉害。

像我们大多数人每天追逐个性潮流,沉迷电脑网络,缺少思考,缺少生活考验,碌碌无为的一群人才真正是不会做人!

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对学校,对他人稍有不满就大呼天理何在!

古人没有现代人的忙碌节奏,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思考未来思考那些我们现在可能觉得是疯子似的问题,他们之所以睿智,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用心的.去观察了这个社会,我们被更多世俗的东西蒙住了眼睛,我们被局限到了一个自己的小世界里,我们无法认识更广阔的天地。

假如我们思考问题只从自己出发,那么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肤浅的利益。

那么为社会为他人牺牲更是无从说起。

但是,如果把我们置于一个群体中,置身与我们大社会,我们就不会过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个人的得失了。

我想一个人如果懂得了这些,那么心胸会开阔很多。文化是一个太深厚的主题,我无力探讨什么。但是以一个虚心学习者的身份,我觉得,将自己放在一个历史长河中,或是说站在一个历史的角度,我们身后那么博大的文化,我们个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人生无喜亦无悲,无欲亦无求,那将是怎样的一个境界呢?

因为我们的无知,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智慧。那么我们学习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让我的心开朗了许多,就像突然遇见了太阳。能够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儒家学问里有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个人要想成才,那么首要的是修身-----修身养性!

读书可以修身,但是读些怎样的书?怎样才算修身养性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

但是学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我们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资格谈能力。

一个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学富五车也是徒劳。

这样的人于社会于他人也将是无所益处的。

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以一颗真诚虔诚谦虚的心努力学习好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华,丰富自己,充实自己。

将信息化为知识最终成为自己的智慧!

我的心里渐渐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后应该怎么更好地去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更好地位教育教学服务。

特别喜欢《易经》中的那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

经常用这句话去勉励自己,交给我们怎样去做一个人,做好一个强者、智者。

我经常在想如果一个人能做到这两句就会是一个圣人,又想起温总理在上任时说的那两句话来勉励自己:“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摸索”。

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那么精深的文化随便精研点就受用终生了。

现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专心的去学习一些传统文化,让旷久的时间静默的历史浩瀚无声的文化来安静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更好的去珍惜生命,感受生命。

不敢说自己是个有智之人,但至少在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后,我知道一个要有着豁达心胸才可以宁静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淡泊名利,去掉尘世的浮华与虚无,我要寻找我的快乐的精神家园。只要肯于学习,勤思考,相信,总有一天可以达到我想要的的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

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五伦八德:夫义妇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友有信。而其中,百善孝为首,我们就应该以身作则,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

人生当中有很多挑战,改坏习惯的过程是不断上进的,但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总会有很多波折的曲线上升。

在我们平常处事行事的过程中,别人对不对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看看自己做的是否正确。

“各自择,天心地宁;各相择,天翻地覆”,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少说抱怨的话,多说宽容的话;少说讽刺的话,多说真诚的话;少说命令的话,多说尊重的话;少说批评的话多说鼓励的话,家里的每个人,都做好了,那这个家自然兴盛,自然和谐。

百善孝为先,什么是孝?如何行孝?有父母去奉养,又亲爹、亲娘可以叫,是一种人生的幸福,不能做“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后悔事。

我们中国人的孝并非愚孝,舜的故事告诉我们孝敬父母,不能让父母难受,伤心,“大杖则走,小杖则受”的心灵才是对父母真正的孝顺。

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今之孝者,立身行道,而扬名于后世。

学习传统文化的感想学习传统文化,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更加和谐快乐,这既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原因,又是这段时间以来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收获。

以前,我们遇事很多时候都是根据自己当时当地的心情、情绪来处理面对的问题。

如果我们学了传统文化,有一颗宽爱地心,我们会在矛盾冲突发生以前有预见性地化解矛盾,无论何时,都可以以一份“共情”的心,从对方的出发点考虑问题,理解对方,从而更有效地沟通思想,解决问题。

《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讲的是治学求进得道理。

一个人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

在工作中,如果我们时时如此,积极主动地工作。

那么,我们的工作该是多么和谐惬意的一件事。

因此,我们要把传统文化学深,学透,学到我们的骨髓里,运用到我们的工作中去。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风俗文化也有所变天。

一部分继承下来,而也有一部分新奇的现象。

习俗在传统的变迁中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过年吃饺子,一家团圆,也是促进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与体会。

这文化的内涵,文化对自己的影响,学习文化的益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y202212030415093623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