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五)燕王是如何处理建文遗臣的(上)
说到方孝孺时,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大约是这样记述的。
燕王恳求方孝孺给他写即位诏书。但是方孝孺拒绝了;于是燕王以灭九族威胁方孝孺,方孝孺就大义凛然的说,你就是诛我十族,我也不会给你写这个即位诏书的。
于是,燕王诛了方孝孺十族,方孝孺的亲朋好友,因此死了800多人。
这个故事,显然缺乏基本的可信度。
因为燕王起兵,就是清君侧的旗号进行。而燕王公布的奸臣名单中,方孝孺的排名,从来都是排在前三位的。
燕王进入南京,竟然恳求方孝孺写即位诏书,这是哪跟哪的事啊?
当时,整个南京城、甚至整个天下的人,都公开表示希望燕王上位。
不管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大家看到的,就是天下人都自发的拥戴燕王上位。
在这种背景下,燕王真需要方孝孺的拥戴吗?
关键是,方孝孺拒绝拥戴燕王,燕王就以诛九族威胁他,岂不是自己打自己脸吗?
因为在这种背景下,不论方孝孺会不会妥协;燕王也等于用实际行动告诉天下,大家之所以拥戴他上位,就是因为害怕他杀自己全家。
所谓方孝孺说,你杀我十族,我也绝不会屈服的,那不过是皇权政治的宣传罢了。
类似的内容,只是为了证明,为了忠于皇帝,死个全家算个毛啊?甚至是死个三族,也不是啥事;诛个九族,咱也不怕!
抛开皇权政治的宣传,方孝孺的那种所作所为(如果真的存在),真心说恶心到了极点?因为他的亲戚朋友,招他了,惹他了?他说句软话,他们就可以全活下来;他非要死犟到底,直接就让他们全死了!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大义所在!问题是,大义个屁啊?朱元璋死了,应该由他的儿子继承家产?还是应该由他孙子继承家产,真有什么了不起的区别?
你认为这是大义,你愿意为它而死,那是你的事;你非要拉着亲戚朋友一块死,这算啥事呢?
事实上,皇帝、燕王之争,根本就上升不到什么大义所在。
如果燕王是邪恶的化身,那追随在燕王身后的人,都算什么?投降燕王的人,又都算什么?史书说起他们时,绝大多数,也都是妥妥的正面形象啊!
最简单而言,说起三杨、夏蹇,那都是一代名臣的形象。
[注]:三杨是指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溥、杨荣;夏蹇,是指户部尚书夏原吉;吏部尚书蹇义。
建文帝的遗臣,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利益群体,朱棣必须得取得他们的支持、信任。否则,他这个大明皇帝的社会基础,就会非常虚弱,也会非常狭窄。
因为类似的原因,燕王上位后,马上就挑选了七个机要秘书,这七个机要秘书,全是建文帝的遗臣!
这七个机要秘书,那可是非同小可的人物。
因为这七个机要秘书,构成的新权力机构,就是传说中的内阁!
因为,当时的内阁制度,还没有高度成熟,所以这七个人的品级比较低,但是他们权力、地位,那可是举足轻重的。因为大明帝国的重要决策,都是他们协助朱棣完成的。
这七个人,分别是杨士奇、杨荣、解缙、胡广、金幼孜、黄淮、胡俨。
后来随着内阁制度日渐成熟,这七个人的地位,那是越来越重要;尤其是杨士奇、杨荣,在朱棣死后,已和宰相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了。因为他们处于权力枢纽,又是元老重臣。
而随后不久,又有两个建文旧臣,成为大明帝国重要的权力者。他们是吏部尚书蹇义;户部堂书夏元吉。
大明帝国没有宰相,吏部主管人事,户部主管财政;他们的地位有多高、多重要,我们可以想象。
朱棣这样做的意思非常简单,那就是,他对建文遗臣没有任何猜忌的意思。总而言之,过往一切,早已是过眼云烟。只要你们愿意为我服务,我也会重用你们的。
朱棣这样做的意思非常简单,那就是他希望新成立的中央政府,有众多举足轻重的代表人物,可以代表建文遗臣的利益。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数量庞大的建文遗臣,安心接受自己的统治,也愿意忠于自己的统治。
当然了,朱棣这样作,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意图,那就是牵制、削弱功臣集团。
功臣集团虽然势力强大,但是帝国的权力中枢,却全是建文遗臣;功臣集团在新政权的实力、影响力,自然会大打折扣。
从类似的人事任命,我们可以看出来;朱棣拉拢建文遗臣,是多么不的遗余力吧。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如此,朱棣为什么还要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呢?这原因也太简单了吧。朱棣起兵,就是以清君侧为名的,而当时所说的君侧,就是他们啊!
如果这样记述历史,估计没有人会觉得燕王邪恶变态。
问题是,燕王是通过弑君上位的乱臣贼子;如果写在历史书上,还是一个正面形象,这多少会教坏小朋友的。
所以,史书必须得做一些艺术的处理。
那就是不断美化建文帝,不断美化忠于建文帝的臣子。
所以,忠于建文帝的臣子,在明朝中叶,都被不断拔高。而朱棣的形象,也被不断被抹黑。
皇权时代的许多事,就不能细抠,因为细抠下去都是血淋淋的。
最简单而言,在皇权政治时代,被砍头,并不是多可怕的惩罚。因为同样是死罪,比砍头可怕的处决方式,那是多的去了。
更主要的是,皇权时代有诛连制度。诛连制度的存在,意味着许多犯人的亲属,不论他们多无辜、也不论他们是妇女儿童,还是老头老太太,都有可能受到牵连。
而齐泰、黄子澄、方孝孺所犯的罪行,在朱棣等人眼中,肯定都不是砍头就能赎罪的;更不是他们自己一条命,就可以赎罪的。
如果史书只是简单的写一句,朱棣千对他们施以了极刑,而且杀了他们全家,相信没有谁会觉得朱棣多邪恶变态,因为这在皇权政治下,这就不是什么新鲜事;至于说,朱棣只杀了他们家的成年男子,老幼妇女都免于死罪,人们难免还会觉得朱棣也算有人情味。
问题是,如果细分析,或是添油加醋的描写,那可坏事了。至于在给朱棣配上许多邪恶变态的表情,谁也会觉得朱棣就是一个魔鬼了。
朱棣是怎么对待建文帝遗臣的?
我觉得,最好的方式,就是看那些人所共见的基本事实好了;至于各种耸人听闻的细节描写,史书那么一写,我们那一看就可以了。如果过多的关注这类内容,我们看历史,就很容易带上有色眼镜。
我这样说,并不是意味着我认为,朱棣就是一个什么大好人。毕竟,身怀利器,杀心自起,朱棣拥有尽于无限的权力,即使不带有色眼镜去看,他的许多行为,可以说是非常克制的,但肯定也是非常残暴的。
而这一切,并不是朱棣独有的特色,是所有封建帝王共有的特色。
汉武帝因为怀疑有人对他施法诅咒,于是一通大搜捕下来,杀了好几万人。最后,太子、公主、丞相、王侯,都也死于其中。
《白话资治通鉴》是这样记述的:于是百姓们相互诬指对方用巫蛊害人;官吏则每每参劾别人为大逆不道。从京师长安、三辅地区到各郡、国,因此而死的先后共有数万人。
石德害怕因为自己是太子的老师而受牵连被杀,便对太子说:“先前公孙贺父子、两位公主以及卫伉等都被指犯有用巫蛊害人之罪而被杀死,如今巫师与皇上的使者又从宫中挖出证据,不知是巫师放置的呢,还是确实有,自己是无法解释清楚的......
如果说汉武帝以残暴著称,而光武帝是以宽容著称的。但是,我们看看光武帝是如何杀人的?
光武帝因为讨厌纵横之士游走于王府之中;于是就展开大搜捕,最后杀了上千人。
《白话资治通鉴》是这样记述的:当时禁令还不严密,诸侯王全在京城,竞相博取声誉,招揽宾客。.......光武帝大怒....。于是下诏在全国各郡县搜捕诸侯王的宾客,加之互相牵连,诛杀者数以千计。
魏明帝并不是多凶恶的人。
但是有一次,魏明帝和小老婆外出,告诉手下,绝不可以让他大老婆知道;但是依然被他大老婆知道了。魏明文帝就很生气,于是当天在他身边的人,只要涉嫌泄密,就都被砍了头,一共杀了十几个人。
《白话资治通鉴》是这样记述的:明帝游逛后花园,尽兴欢宴,郭夫人请让毛皇后参加,明帝不准许,并下令左右的人不得泄漏。毛皇后知道了这件事,第二天问明帝说:“昨日在北园游乐欢宴,高兴吗?”明帝因左右的人泄漏出去,一连杀了十几人。
总的来说,从最基本的历史去看,朱棣显然是一个理性的、有着人君气度的人。这样一个人,在做事的时候,怎么可能会唱着我们是害虫、我们是害虫的歌呢?
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之类的人,之所以被名列奸臣而且正法;真心说,主要是因为他们要能力没能力;要实力没实力;要背景没背景;而且又排在奸党名单的最前面。
事实上,有实力、有背景的人,即使名列奸党之中,朱棣也会网开一面的。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燕王是如何处理建文遗臣的(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