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燕王扫北是怎么回事?
①
明成祖为了彻底解决元朝的残余势力。
从公元1410年(永乐八年)开始,朱棣亲自率领明军进行北伐,明军在飞云山大战中击破五万蒙古铁骑。
公元1413年(永乐十一年),永乐帝封鞑靼大汗阿鲁台为和宁王。
公元1414年(永乐十二年),永乐帝举行第二次北伐,在忽兰忽失温(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南)击败瓦剌将领马哈木,追至土剌河,马哈木逃遁。瓦剌战败,明成祖诏告天下。
公元1422年(永乐二十年)三月,明成祖率军从北京出发,亲征蒙古阿鲁台所部,是为第三次北伐。明军经开平向东北方向进军,于阔栾海北道发现阿鲁台部大批辎重,发兵焚烧,收其牲畜班师。回师途中,以兀良哈附逆阿鲁台,击败之。
公元1423年(永乐二十一年)七月,第四次北伐,再次亲征阿鲁台。十月,于上庄堡接受也先土干投降,封忠勇王,赐名金忠。十一月,班师回朝。
公元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正月,鞑靼部进犯边关,朱棣组织进行第五次北伐。五次北伐致使蒙古势力进一削弱,维护了明朝边境的安宁,后来成祖亦在第五次亲征得胜回朝途中病死
②
燕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名朱棣,领重兵镇守大都(北京)。
朱元璋长子朱标早逝,根据传长不传嫡的传统,朱元璋死后,其皇太孙(朱标的大儿子)朱允文继皇帝位,年号建文。
建文帝即位后,与侍臣密谋削藩之策,企图改封朱棣于南昌。
燕王朱棣本来就对朱允文继承皇位不满,便以“诛奸臣,清君侧”为借口,起兵反抗。
建文帝得知,便诏集山东、河南、山西三省兵将30万人,自太行山以东,陈兵于滹沱河沿岸,企图阻止燕王朱棣南下。
1400年4月6日(明建文帝二年农历三十日)始,双方几十万大军在滹沱河沿岸展开激战,其中正定府所属各县是这次战争的主要战场。
双方在此进行了长达一年之久的“拉锯式”争夺战,最后燕王朱棣获胜,明朝庭军部都督被擒,主帅耿炳文逃入正定闭门固守。
建文帝又令李景隆为大将军,率兵50万攻打燕王,欲挽败局。
但因将士多属临时拼凑,号令不一,指挥不灵,一战即溃。
而燕王且追且战,相继攻入南京,建文帝自焚而亡。
1403年朱棣登帝位,改号永乐,后又迁都北京,是为明成祖。
历史上称此事为“靖难之变”,民间俗称为“燕王扫北”。
二、永乐扫北的真实故事?
1403年朱棣登帝位,改号永乐,后又迁都北京,是为明成祖。历史上称此事为“靖难之变”,民间俗称为“燕王扫北”。
1404后(明朝永乐二年),朱棣为填补渤海地区战乱后的空旷,出旨迁民
三、燕王扫北的燕王是谁?
这个燕王就是明成祖朱棣。
作为朱元璋的儿子朱棣被分封在了北京也就是燕王了,朱元璋在太子朱标去世以后不顾大臣和儿子们的反对把皇位毅然传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史称建文帝。而建文帝称帝后接纳大臣齐泰的建议积极的削蕃,作为实力最强大燕王的朱棣非常的不甘心,为了争夺皇位他不惜发动靖难之役。
整个战役持续了三年而德州正是战役的主战场双方为了争夺德州济南也是百万部队不断的厮杀,不仅军队死伤惨重老百姓也是被无辜杀害众多。为了恢复生产不得不从山西迁入大量人口,这个历史事件被称为燕王扫北。
其实从历史来看不过是中央和地方权力争夺的结果,历史上这样的战争也是多个朝代都存在的,譬如西汉的大汉朝七王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唐朝的藩镇割据甚至清初的三藩叛乱,中央和地方权力的争夺都是一直存在的,而流血牺牲也是不可避免的。
四、河北人为啥说燕王扫北?
燕王扫北是民间传说,其实是指靖难之役和之后北方的屯民问题。扫北实为“扫碑”。就是说明洪武、永乐年间大移民的原因之一,是因为“燕王扫碑”也就是靖难之役造成的。由于“北”“碑”二字同音,加之朱棣有征北的史实,于是就将传说中的“燕王扫碑”误解为“燕王扫北”
“明洪武14年、元天光3年(1381),蒙古全部退出中原,明王朝统一全国。其后十余年间,元朝残余势力多次侵入河北地区”。洪武24年(1391),明太祖朱元璋命燕王(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摔一万人马挂帅北征。
一路征战五年,燕王凶猛善战,于洪武29年彻底打败元军,将鞑子兵赶回蒙古东北部彻彻儿山及兀良哈秃。
此后,燕王朱棣驻扎北京,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割据北方。
洪武31年(1398)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文继位称惠帝,立年号建文,并着手削藩。
燕王不服,暗怀夺位之心。
首先上书为其父扫墓,未允。
进而提出“清君侧”并打出“靖难诛奸”的旗号,组织数十万强悍军队,称“靖难军”,于建文元年(1399)7月,自北京起兵向南京建文帝发难。
叔侄大战役七次,其中四次激战于河北地区。史载,燕军战斗力极强且凶狠残暴。
攻破大本营后,“在真定斩首3万级,一路向南,不论军民官吏,见人就杀,至使千万黎民生灵涂炭。”山东临清市某村《李氏族谱》载“或杀、或剐、或逃,东西六七百里,南北近千里几为丘墟燕焉”。
四年内战的结果,以建文帝战败失踪,燕王朱棣继皇帝位告终,时永乐元年(1403)年。史称“靖难之役”。至此,自元末农民起义到“靖难之役”结束,中原战乱已历52年。由此看来,“燕王扫北幸存七姓”确实是有依据的历史故事,故事虽带传奇色彩,但于史实不会有太大的出入。
五、永乐扫北是哪一年?
答:1403年朱棣登帝位,改号永乐,后又迁都北京,是为明成祖。历史上称此事为“靖难之变”,民间俗称为“燕王扫北”。后称永乐扫北。朱棣在靖难初始时曾将大宁的全部军力,朵颜三卫在后续作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永乐元年三月把大宁封赏给朵颜三卫作酬劳。
公元1400年四月六日
六、燕王扫北是什么年代?
燕王扫北是明朝初年民间流传着的故事。正史中没有“永乐扫北”的说法,而民间 “燕王扫碑”、“燕王扫北”、“永乐扫北” 却广泛流传。
关于燕王扫北,一说发动靖难之役的征战,一说是燕王继帝位后北伐蒙古。
燕王扫北是大明朝朱棣。驱除北元。
七、为什么总叫燕王扫北呢?
燕王扫北是民间传说,其实是指靖难之役和之后北方的屯民问题。扫北实为“扫碑”。就是说明洪武、永乐年间大移民的原因之一,是因为“燕王扫碑”也就是靖难之役造成的。由于“北”“碑”二字同音,加之朱棣有征北的史实,于是就将传说中的“燕王扫碑”误解为“燕王扫北”。
燕王也叫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扫北是指他扫清了元朝的残余势力。
八、燕王扫北扫的是哪里的?
燕王扫北扫的是漠北匈奴,先进内蒙赤峰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