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明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真相,“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明朝国力由强盛到虚弱的总结体现

我们中国古代的大明帝国,是我们中华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汉族政权,最为我们平常津津乐道的是明代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治世理念,一朝都践行了“不和亲、不纳贡、不割地和不赔款”的强硬态度,我们经常会被这种血勇不屈的民族气节所折服,大明一朝所有皇帝基本上都践行了如此的誓言,是中华历史上最有骨气的朝代。

其实“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并不是明朝时所提出的口号,是我们后世总结明朝的所做所为而得出来的一种历史结论,在当时是没有这句话的。

这一句话里的意思是整个明朝的历史来书写的,不但体现了明代国人不屈的民族气节,也从侧面显现了当时国力逐渐衰弱的悲凉,是中华大地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进程,从逐渐强盛步入衰弱的总结体现。

明成祖朱棣促成了“天子守国门”民族气节的体现:

明成祖朱棣有言“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

其实这一句话是明成祖朱棣在北伐战役成功后对大臣们所说的,当时长城以北的少数民族游牧部落势力,因不事生产为了获得美好生存而进行掠夺,经常向明代所属区域进行侵犯,特别是遭遇干旱大雪的灾害时更是频繁;

明成祖朱棣以皇帝之尊带父、子、孙三代亲征犯边少数民族部落势力,虽然在战胜少数民族部落后对方已经选择称臣,当考虑历史上这些游牧民族一贯的早记晚忘作风,唯有以强力军事震慑才能让其有所顾虑,毅然排除众意迁都北京。

明成祖朱棣亲征北方抵御外族侵犯,并且以起勇武战而胜之,同时为了抵御和防备游牧势力的骚扰,把明朝首都从繁华的南京迁致相对苦寒的北京,以朱家皇帝一族和一朝文武为华夏民族镇压北方的不稳定势力,体现了明朝皇帝守住国门的决心和为国人安稳生存的勇于担当的血勇魄力。

这其实就是对“天子守国门”的阐述,以不和亲、不纳贡、不割地和不赔款的治国理念贯穿明朝始终,从明成祖提出这个治国理念开始明朝就都有了一颗不屈的灵魂,为了国家和民族面对外族欺辱而以身作则的抗击,用最尊贵的身份和生命为众生背负外辱的威胁,扛起国家所有人的安稳和生存,这是勇于承担的表现,这也是我们爱“刚明”的由来。

明思宗崇祯皇帝践行“君王死社稷”的悲凉。

明思宗朱由检是明代大一统时最后一位皇帝,17岁登基为皇帝而年号“崇祯”,崇祯皇帝接手的帝国已是大厦将倾的局面,内乱起义严重、外患侵边频繁,而朝廷的治理权利又被庞大的文官集团所把持,整个明帝国可谓内忧外患,风雨飘摇。

崇祯皇帝为了力挽狂澜、扭转颓势,当政期间勤俭勤勉,兢兢业业,付出全部的精力与明末庞大的文官私利集团进行抗争,但能力和实力有限,虽在位17年用尽心力意图复兴明室,但最终人力不敌天势,被李自成的农民军攻破了北京的皇城,不愿惜身东山再起而自缢于煤山槐树上,以死践行了为国尽忠的悲凉。

崇祯皇帝虽然在性格上有刚愎自用、独断多疑的缺陷,但其一生为国为家为民之心还是不可否定的,自缢前在衣襟上愤然写着:“朕误听文官言,致失天下,任贼碎裂朕尸,但弗伤我百姓。”,从中可以感觉出其为国为民之心,用自缢而死的方式践行了“君王死社稷”的无限悲凉。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即是民族不屈骨气的体现,也是国力衰弱的深沉显现。

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开始,明朝皇帝就力行: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不纳贡的治国策略,一直用自强不息的精神发展和壮大,在当时的世界格局中稳稳的占据世界的巅峰位置,用不屈的民族气节把明朝推向来强大。

从崇祯皇帝以死践行“君王死社稷”的悲凉,我们可以看出明代后期的文官集团纠结成党,都以明哲保身的方式不愿意为国为民,以私心私利为从政治国的目的,从根本上看就是文人失掉了文人的风骨和气节,内部不良和外部混乱导致崇祯皇帝最终的悲凉,从中也体现出明朝国内政治的衰弱,以致被野心家抓住了机会而一举推翻其统治,我们的“刚明”从此逝去。

从“天子之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中,体现出有明一朝国人不屈的民族气节,同时也显现了当时国力衰弱的深沉内在,想要国力昌隆就必上下一心,就需要聚集众力共同面对世事无常的考验,共同为了美好生活一起奋斗,这样才能从无常中孕育出美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y202211021054060378.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