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区别,一口气看懂春秋历史!纷乱的春秋乱战,为何最后战国七雄会胜出?

春秋时代,之所以被称之为春秋,主要是因为孔子写了一本叫《春秋》的书。

据说当年鲁国的史官,按照时间顺序,记录历史。这份历史记录本来是没有名字的,但是后来孔子把这些历史整理了一下,修订成了一本书。既然是一本书,那自然就要取一个名字。因为之前鲁国史官是按照春夏秋冬四季记载历史,所以孔子就把这本书取名为《春秋》。

因为孔子修订了这本书,而这本书后来又成了儒家最核心的几本经典之一,几乎到了人尽皆知的地步。当年关二爷秉烛达旦真君子,挑灯夜读的就是这本《春秋》。

所以,后来大家约定俗成,就把孔子书上记录的这个时代,称之为春秋时代了。

而从后世的角度来说,春秋时代也是一个很特殊的时代。这个时代,是一个众多诸侯国相互兼并争霸,但又没谁能彻底一家独大,继而统一天下的时代。因为诸侯国的数量太多,所以后世绝大多数的历史爱好者,在读这段历史的时候,总会觉得很乱,始终找不到主线。

但实际上,历史上真实的春秋,国家虽多,但主线其实只有一个。

这条线,就叫做争霸线!

春秋时代的历史,其实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做大国崛起。

西周后期,因为周朝建立的时间越来越长,国内开始出现各种问题,导致周王室持续衰落。到了西周中后期的时候,周王室曾经多次对外发动战争,希望通过对外战争转移矛盾。但结果,这些战争非但没有转移矛盾,反倒是让周王室自身的军事实力,越发衰落了。

军事实力衰落,自然就压不住下面的诸侯国了。所以,到了西周晚期的时候,很多诸侯国其实已经开始逐渐独立了。当然,这个时候的周王室,实力还是很强的。至少和其他诸侯国相比,哪怕是当时最强大的几个诸侯国,加在一起,军事实力也未必能比得上周王室。

但同时,如果所有的诸侯国,都加起来的话,那就远超周王室了。如此一来,周王室当时可以保证自己的超然地位,但是却无法完美地压制所有诸侯国了。尤其是那些地处偏远的诸侯国,更是直接不再理会周王室。

比如楚国,当时楚国虽然并不强大,但是却胜在地处南方,距离周王室比较远。就算他不听周王室的命令,周王室也很难劳师远征,去南边打他。

所以,在西周末期的时候,楚国干脆直接称王了,把自己拉到和周王室齐平的地位。虽然后来因为周王室的施压,被迫取消了王号,但是自此之后,楚国基本上也彻底脱离了周王室的控制。而且到了春秋时代之后,楚国又再次称王。因为这时的周王室,已经无力再制裁楚国,所以后来楚国就一直称王了。

这就是为什么春秋时代,其他诸侯国基本上都称什么什么公,而楚国和越国那边,却直接称王的原因。

随着周王室不断衰落,一些强大的诸侯国,开始率先崛起。与此同时,一个突发事件,加速了周王室的衰落。这件事,就是所谓的‘烽火戏诸侯’。

对于烽火戏诸侯这个典故,中国人基本上都知道。大致就是当时西周的末代天子周幽王,因为宠爱美人褒姒,点燃烽火台,戏弄诸侯前来救援。三番五次之后,诸侯们就不信了。所以接下来,等到犬戎真的打过来之后,没人来救周幽王,所以犬戎就攻破了西周首都,直接干掉了周幽王,西周也就自此结束了。

但实际上,历史上真实的烽火戏诸侯,其实并不是这样的。甚至对于有没有烽火戏诸侯这件事,史学界都存疑。

历史上真实的情况,其实是这样的:周幽王在位的时候,周王室已经很衰落了。就在这个时候,周王室内部又出现了内乱。周幽王废长立幼,废了自己的长子,改立另外一个宠妃的儿子做太子,然后又让那个宠妃做王后。

对于周幽王为什么要这样做,史学界同样没有一个定论。最被大家接受的说法,不是周幽王单纯宠爱那个宠妃,而是因为王后娘家太过势大,已经快要把周王室给搬空了,所以周幽王不得不废了她,同时废了她儿子。

如此一来,太子和原来的王后自然不干了,直接回了王后的母国申国。申国在当时也是一个比较强大的诸侯国,而且当时在位的申国国君,还是王后的父亲。王后回来之后,申国国君见到女儿被废,自己以后也无法再插手周王室内政,失去了大权。所以接下来,申国国君一狠心,干脆联系了一下西边的犬戎,联手杀向西周首都镐京。

面对犬戎和申国的围攻,周幽王猝不及防之下,自然是挡不住的。而其他诸侯国,此时也都在想着怎么独立,巴不得周王室主力被消灭。所以,双方大战期间,几乎所有诸侯国都没来救援。这就导致周幽王最终战败被杀,西周首都镐京,也被付之一炬,宝物和人口,也被犬戎给抢走了。

等到犬戎退了之后,接下来几个和周王室比较亲近的诸侯国,这才派兵前来,打算看看情况,顺便再插手一下周王室的内政,多抢一点权力。而在这场战后会议当中,周王室直接分裂了。

以虢国为首的一些人,支持周幽王的弟弟,做新的周天子,这就是周携王。而以申国为首的一些人,支持周幽王的儿子,也就是申国国君的外孙子,做下一任周天子,这就是周平王。

因为双方谁也奈何不了谁,所以接下来,周王室就出现了两王并立的局面,直接分裂了。而刚刚登基的周平王,因为他是在申国的支持下登基,之前又有联合犬戎进攻周幽王的‘事迹’,自然很难服众。

再加上当时镐京已经被毁得差不多了,周平王留在镐京这边,既没有人支持他,还得面对犬戎的进攻,而且还得重新建城。

所以最后,周平王和其他人琢磨了一下,干脆直接东迁。

反正之前西周在洛阳地区,还有一座大城叫做洛邑,之前就是西周的另一座首都。

直接迁到那边去,既不用建城,也不必再担心犬戎进犯。

最关键的是,洛阳周围的几个大诸侯国,都是姬家子孙的封国,还都支持周平王。

这样一来,周平王跑到洛邑去做天子,自然就更安全了。

所以,接下来,周平王直接带着属于他的那一部分周王室,东迁到了洛邑,也就是从西安地区,迁到了洛阳地区。

这就是历史上的平王东迁。

平王东迁,就是春秋历史的开始。

随着周平王东迁,接下来的二十年里,周平王一直在想办法和周携王较劲。毕竟,当时周王室内部有两位天子,那自然是不行的。周平王只有干掉自己这个叔叔,成为唯一的天子,才能真正号令天下。

但问题在于,当时双方谁都奈何不了谁,双方整体实力相差不多。这样一来,反倒是麻烦了。

不过,两王并立的局面,对于那些诸侯国来说,反倒是一个好消息。因为如此一来,周王室就更没精力管他们了,他们也就可以更容易地开始扩张和兼并。所以,在这段时间里,几个著名的大国,比如战国七雄当中的秦、齐、楚、燕,以及韩赵魏三国的源头晋国,都开始逐渐崛起了。

在这段时间里,想要崛起成为一个大国,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地理位置需要稍微偏远,最好是靠近边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轻易向外发展。当时西周边疆之外的地区,基本上就是一片蛮荒,这些诸侯国地处边疆,只要自身生产力提升了,完全就是跑马圈地的状态。

第二,在自己国家所在的区域,要比周围几个诸侯国强大,自身国家生产力也得比较强。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兼并其他诸侯国。

第三,要有合法的兼并理由。毕竟当时大家还是以周天子为尊,虽然周王室无力镇压这些诸侯国,但是周王室可以号召大家一起进攻。如果某个诸侯国扩张太快,引起了众怒,那就很容易被其他国家联手灭国了。

西周末期的时候,诸侯国有上百个。但是完全符合这三个条件的,其实也就只有齐晋楚燕秦这几个国家了。

齐国是姜子牙的封国,地处今天的山东地区。在这块区域当中,齐国原本就是当之无愧的霸主。所以在这段历史当中,齐国可以轻易扩张。晋国是姬姓诸侯国,初代国君是周武王的儿子,姜子牙的外孙,地处山西地区。在山西地区,晋国也是最强大的。

楚国地处南方,当时南方人口稀少,所以楚国在这段时间里,扩张是最容易的,基本上就是跑马圈地,周围根本没有能挡住楚国兼并的势力。燕国也是姬姓诸侯国,初代国君是周武王的弟弟,地处北京地区,也是北京地区绝对的霸主。

但是同时,燕国稍微扩张一些之后,就没法扩张了。因为南方有齐国和,西边有晋国。燕国唯一的扩张方向,就是东北平原。但是以春秋时代的运输能力,燕国想要通过辽西走廊,大规模运输补给,征服当地的势力,其实也不是太容易了。燕国真正向辽东地区扩张,其实是战国时期的事情了。

至于秦国,秦国的祖先原本是周王室的马夫。后来周王室为了方便他们养马,把他们家族封到了甘肃天水地区。后来,秦国祖先不断壮大,逐渐成了西北的一个大部落,开始向关中地区发展。之前平王东迁的时候,秦国祖先派人来支援,并且护送周平王迁都洛邑。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周平王当时给了秦国祖先一个承诺:只要你们打跑了犬戎,所有占领的地方,全都归你们自己所有。所以接下来,秦国就有了在关中地区合法扩张的资格。这个资格,对于秦国的发展来说,绝对是至关重要的。

而除了这几个国家之外,其他国家,要么是因为地处中原腹地,周围都是成熟的诸侯国,没办法大规模扩张。如果乱来的话,很容易会引起众怒,直接被灭国。比如西周末期最强大的虢国、申国等国家,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根本没办法扩张。

要么就是因为实在太远,和中原诸侯国来往太少。没有交流,文明发展的速度就慢,自然也没办法扩张。比如春秋末期称霸一时的吴越两国,当时就处于这种情况。

总之,在春秋时代最初的几十年当中,几个大国开始逐渐崛起。在这几十年当中,晋国并国十七,齐国在山东地区崛起,秦国在关中地区不断扩张,楚国在南方跑马圈地,燕国占领了整个北京地区……

经过几十年的兼并之后,一个新的局面,开始形成了。旧有的诸侯国势力范围被打破,新崛起的几大强国,开始纷纷划分势力范围。等到大家扩张的几十年之后,几大强国的势力范围,基本上就被划定了。

到了这个时候,第一个阶段结束。

顺便说一句,在这个阶段当中,最初的二十年,周王室两王并立。直到二十年之后,晋国崛起,为了拿到进一步合法扩张的资格,晋国插手了周王室的斗争,帮周平王干掉了周携王。此后,周平王也曾励精图治,希望借助几个姬姓诸侯国的力量,再度复兴。但是的周平王,还让几个姓姬的诸侯,来周王室做类似宰相之类的官。

但可惜的是,那几个姬家的诸侯,做了周王室的官之后,根本就不想着怎么匡扶王室,反倒是不断挖周王室的墙角。如此一来,周王室更弱了,更压不住其他诸侯国了。

再后来,周平王去世,他的孙子周桓王即位。周桓王即位,本来打算崛起一下,先拿几个姬家诸侯开刀,先打服姬家内部,再去打服其他诸侯国。但结果,周桓王挑中了当时周王室最大的支持者郑国,最后周桓王还打输了,周桓王本人都在战场上被箭射中了肩膀,差点死在了战场上。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繻葛之战。

繻葛之战结束以后,几个新兴大国一看,周王室竟然连一个郑国都打不过,那他们自然就更不怕周王室了,接下来就开始更加肆无忌惮地扩张了。而且自此之后,也没谁再管周王室的命令,大家都只是拿周王室当一个吉祥物。

如此,过了几十年之后,随着几个新兴大国的势力范围划定,第一个阶段彻底结束。而接下来,第二个阶段,就是齐桓公称霸。

齐桓公称霸这件事,在春秋时代的历史上,绝对是有着划时代的意义的。

之前大家刚开始兼并的时候,因为是混战,几个新兴大国只是埋头扩张,周王室又管不了他们,所以他们自然扩张得很容易。但是如今,随着几个大国的势力划分逐渐确定,再想扩张,就得找一个合法的理由了。要不然的话,继续贸然扩张,很容易会招来其他大国的围攻,得不偿失。

但问题是,到底要找一个什么样的理由,才能合法扩张呢?

第一个完美解决这个问题的人,就是齐国的齐桓公。

齐桓公上位之后,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简单来说,就是他打着周王室的旗号,去讨伐那些和齐国敌对的诸侯国。同时,齐桓公不是单独作战,而是拉上其他诸侯国组队,大家利益均沾。

如此一来,齐国既能打着周王室的名义,合法扩张。同时又有大量盟友支持,自己是多数派。等到敌对的小国被灭之后,盟友拿走小部分利益,齐国拿走大部分利益。这样一来,齐国自然就可以继续合法扩张了。

按照这个思路,接下来的几十年里,齐桓公九合诸侯,齐国的国力开始飞速提升,逐渐成了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国。同时,齐桓公又重用管仲等人,提升齐国的内部国力。就这样,在齐桓公时代,齐国成了当之无愧的第一强国。其他所有强国,都无法撼动齐国的位置。

但可惜的是,齐桓公死后,因为继承人没选好的问题,齐国开始内战。因为这场内战,齐国国力开始迅速暴跌。与此同时,齐国的霸主地位,也瞬间丢掉了。

从齐桓公上位,一直到齐桓公去世,这应该是春秋历史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当中,一个全新的争霸规则,彻底被确定了。

而随着齐桓公去世,接下来,第三个阶段开始了。这个阶段,叫做晋楚争霸。

齐桓公去世之后,当时仅存的几个一流强国,自然都想成为新的霸主。所以在第三个阶段开始之初,一场强国争霸战开始了。

在这场争霸战当中,燕国因为地处北方,没办法参与。齐国因为正在内战,也没法参与。所以,这场争霸战的主力,就是新崛起的秦晋楚这三个新兴大国,以及一个老牌强国宋国。

这里多说一句,宋国虽然在战国时代比较拉胯,但是在春秋时代,尤其是春秋初期,还是挺强的。宋国是当年商朝王族的后代,在西周时期,就是西周仅有的八个公爵国之一。在春秋初期的时候,宋国的爵位,远比齐晋秦这些国家更高,国力也更强。只可惜宋国地处中原腹地,扩张范围有限,所以才逐渐被其他几个新兴的大国追上了。

简单来说,宋国是一个没落的大国。

在这场争霸战的半决赛当中,秦国对晋国,楚国对宋国。

楚国对宋国这边,历史比较简单。首先,楚国当时想要北上,就必须要触及宋国的势力范围,所以双方就打了一仗。结果,当时宋国这边在位的宋襄公,是个典型的死脑筋,非得等人家楚国人过河之后,排好了队伍再打仗。

结果,宋国自然是打不过楚国的。一场交战之后,宋国被打垮,楚国进入决赛圈。

而秦晋这边,历史则相对复杂。秦国之前一直在关中地区扩张,到了齐桓公去世的时候,才逐渐占领了整个关中。而当秦国占领关中地区之后,发现自己想要东出的话,就只能走函谷关这条线。而如果走函谷关这条线,秦国就绕不开晋国。

为了东出争霸,当时的秦国,真的是想尽了办法。

最开始的时候,秦国和晋国关系还不错。所以当时在位的秦穆公,就想通过联姻的手段,和晋国换通道。结果,秦穆公娶了晋国的公主之后,晋国对结亲这件事很感兴趣,但是通道是打死都不给。

接下来,秦穆公又和晋国死磕了一场,双方互有胜负,但晋国整体占优。秦穆公发现,自己不可能吃下整个晋国。只要吃不下整个晋国,就算击败晋国,还是没有通道,所以就再次恢复了联姻的手段。

如此几番交手之后,秦国依然没有东出。这个时候,楚国那边又已经在半决赛当中胜出,开始持续北上,势力范围和晋国相接。

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晋国出现了一位关键的国君,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晋文公。

晋文公上位之后,利用秦国和晋国联姻的关系,忽悠秦穆公。晋文公的大致意思是,我们晋国的地盘是不可能给你的,但是我们可以一起南下打楚国。打败了楚国之后,你们秦国不就在南方有通道了吗?

当时秦穆公脑子也没转过弯,真的就被晋文公忽悠瘸了。所以接下来,秦国开始帮晋国一起打楚国。楚国当时虽然很强,但是也不可能挡住秦晋两家的进攻,所以很快就落败了。就这样,晋文公顺利称霸,成了春秋时代的第二位霸主。

不过,打着打着,秦穆公觉得事情不对了。为啥秦国仗打了不少,人死了不少,却依然没拿到通道,反倒是把晋国送上了霸主之位呢?后来秦国这边仔细一想,终于发现自己上套了。如果楚国真的被灭了,那晋国就彻底横贯南北了,秦国以后更出不去了!

所以,在这之后,秦国开始调整国策,改为联楚抗晋。既不想让晋国彻底压制楚国,也不想让楚国压倒晋国。因为当时秦国已经看出,自己东出的希望渺茫。所以在这之后,秦国就开始专心在西边发展。后来靠着在西边击退了犬戎的功劳,秦穆公又去朝拜了一下周天子,得到了周天子的认可,总算也是勉强称霸了。

除此之外,秦穆公临死之前,还定下了一个制度,直接让当时朝中最厉害的几个大臣殉葬。人家其他国家殉葬,都是妃子或者奴隶,秦国是直接找厉害的大臣。这个制度一出,以后其他国家的人,再也不敢来秦国做官了。而秦国缺少人才之后,后来晋国又特意封锁秦国,利用地理优势,对秦国进行经济封锁和文化封锁。

所以,自从秦穆公之后,秦国在春秋历史上的登场次数,就越来越少了。虽然依旧是一个大国,但是戏份却基本都在西边。在中原腹地的争霸舞台上,基本没有秦国的事情了。当然,秦国这个殉葬大臣的传统,也不全都是坏处。至少因为大臣们都被殉葬了,没办法建立自己的强大家族,所以秦国后来避免了三家分晋之类的事情。

随着秦国退出,决赛圈就只剩下晋楚两国了。

而接下来,围绕着晋楚两国,所有诸侯国都开始纷纷站队。一时间,中原地区形成了两大军事联盟,晋国集团和楚国集团。当时除了齐国和秦国因为国力强大,燕国因为地理偏远之外,可以避免站队。其他所有国家,都得选边战。

而随着两国超级军事集团形成,接下来的几十年,就是晋楚争霸的历史了。

在这几十年当中,晋楚两国直接大战十多次。至于通过代理国发动战争,或者入侵对方的小弟,这种战争就数不胜数了。在这个过程当中,晋国因为开局有秦国帮忙,取得了一定的优势,后来就一直保持了下来。所以这期间大部分时间,晋国都能压制楚国。

而楚国这边,只有楚庄王在位期间,国力比较强,勉强能反过去压制晋国。但是楚庄王死后,因为继承人的问题,楚国又开始内乱。所以在这之后,晋国又开始压制楚国了。

就这样,双方打了几十年之后,晋国整体占优,成了当之无愧的第一霸主。但同时,晋国却发现,不管晋国怎么努力,好像都无法彻底压制楚国,或者说彻底灭掉楚国。

这其实也不奇怪,毕竟当时大家生产力有限,不足以支撑太大领土的国家存在。就算晋国能压制楚国,也不可能彻底吞并楚国。

如此一来,晋国这边就开始想,到底要怎么做,才能彻底解决楚国的问题,彻底压制楚国,让楚国再也没能力给晋国捣乱呢?

最后,晋国这边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在楚国旁边,再扶持起来一个强国。有这个强国从侧面牵制楚国,楚国疲于奔命,自然就没能力和晋国争霸了。

而晋国挑中的这个国家,就是吴国。

吴国的历史,其实也很悠久。只不过在漫长的历史上,吴国因为远离中原腹地,和中原诸侯国没什么联系,所以大家都忽视了他,之前吴国也没什么戏份。但是随着晋国开始注意到吴国,情况彻底不一样了。

此后,晋国开始不遗余力地援助吴国。据说当时晋国不但派了不少人,把全套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复制到了吴国。甚至还直接派了一直成建制的军队,去吴国训练军队,让吴国照葫芦画瓢。

正是在晋国不遗余力地援助之下,吴国开始迅速崛起,成了东南地区的大国。而吴国崛起之后,因为和楚国一样,同处南方,不可能和楚国和平相处。所以吴国崛起之后,只能和楚国对抗,这就成了晋国的天然盟友。

而吴国崛起之后,楚国也开始发现,自己在晋国和吴国的夹击之下,分身乏术。所以接下来,楚国又在吴国身后扶持了一个国家,这就是越国。

随着吴越两国先后被扶持起来,原本属于晋楚两大集团争霸的时代,逐渐结束了。

在晋楚争霸的时代,晋楚两国打了几十年的仗,却谁都奈何不了谁,反倒是让双方都国力打损。

所以,在吴越两国逐渐崛起之后,晋楚两国开始有了停战的念头。

一方面,是因为两国国力都折损严重,急需休养生息。

另一方面,晋楚两国都希望,自己扶持起来的吴越两国先搅局。

比如吴国如果彻底崛起,打垮了楚国,这时候晋国就可以趁势崛起。

而越国如果打败了吴国,楚国也能趁势吞并吴国,再度壮大。

所以,在这种诡异的局面之下,公元546年,晋楚两国派出使臣,在宋国签订了和平协议,宣布平分霸权。因为之前晋楚两国已经签过一次这样的协议,所以这次和谈,被称之为第二次弭兵会盟。

第二次弭兵会盟,无疑是春秋历史上又一个标志事件。自此之后,原本激烈的晋楚争霸战争,因为种种原因,竟然真的停止了。根据和约,晋楚双方平分霸权。除了齐国和秦国之外,所有诸侯国,原则上都要向晋楚两国朝贡,同时尊两国为霸主。

对于那些小国来说,自此之后,虽然要交双份的保护费,但是他们反倒是高兴了。因为之前几十年晋楚争霸战当中,每次双方开战,损失最大的,都是这些小国。比如楚国打过来了,晋国的某个盟国被侵占了土地。等到晋国把楚国击退之后,夺回来的土地反倒是归晋国了。

如此一来,晋楚两国越打越打。反倒是那些小国,逐渐在站队的过程当中,被打没了。

这大概就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道理了。

而第二次弭兵会盟之后,接下来的四十年里,随着晋楚两国超级大国停战,其他诸侯国也都彻底停战了。所以这四十年,对于中原诸国来说,应该是整个春秋时代,最和平的四十年了。

因为诸侯国之间相对和平,文化的发展自然就开始空前繁荣。在这段时间里,老子开始在周王室做图书馆管理员,孔子开始逐渐成年,并且开始求教于老子,逐渐提出儒家思想。诸子百家很多思想的源头,其实都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出现的。

随着晋楚两国停战,春秋历史的第三个阶段,晋楚争霸阶段,也就彻底结束了。

而接下来,便是春秋时代的第四个阶段,吴越争霸阶段。

第二次弭兵会盟之后,晋楚两国虽然停战了,但是吴越两国却逐渐被扶持起来了。所以接下来中原地区战争消失,吴越地区反倒是开始频繁开战。

在这个过程当中,首先,吴国因为晋国的援助,率先崛起,抢先压制了越国,成了东南第一大国。而吴国崛起之后,楚国却在不断衰落。就这样,到了第二次弭兵会盟结束四十年之后,吴国已经彻底崛起。

所以接下来,已经等了四十年的晋国,开始同时发力。晋国首先联合了十多个诸侯国,一起围殴楚国。因为种种原因,这场战争晋国虽然胜利了,但是却只是重创楚国。与此同时,就在晋国刚刚撤兵之后不久,吴国再次进攻。

当时的吴国大军,由那位写《孙子兵法》的兵圣孙武统领,直接一口气打到了楚国腹地,攻破了楚国王都。就连楚国的老国王,都被挖出来鞭尸。当时的楚国,已经到了灭国的边缘。但是就在这个时候,一直在西边隐身的秦国出手了。

秦国出手的理由很简单。如果楚国彻底倒下了,那接下来晋国很有可能彻底壮大,继而向西发展,直接灭了楚国。所以就算是为了自身,秦国也不能坐视楚国被灭。

最终,在秦国的帮助下,再加上楚国百姓确实也很给力,越国又趁机偷袭吴国背后,所以楚国顺利复国。但是经此一战之后,楚国元气大伤。一直到春秋时代结束,都一直处于养伤的状态了。

而楚国被重创的同时,晋国其实也不好受。当时晋国内部,几个士大夫家族开始崛起,逐渐架空了晋国国君,然后彼此之间又开始内战。因为内战的原因,晋国国力逐渐衰退,再也无力对外扩张了。而齐国那边,同样也是如此。齐国内部一个姓田的家族,逐渐开始壮大,架空了齐国宗室,开始鸠占鹊巢。

至于秦国和燕国,因为地理位置太偏,这时候同样还是没什么戏份。

如此一来,争霸的主角,自然就成了吴越两国了。

作为两国新兴的大国,吴越两国又是直接接壤的。所以吴越两国的战争,就变得更加惨烈了。在这个过程当中,首先吴国的老国王,被越国的新国王勾践打到重伤去世。然后,吴国的新国王夫差,励精图治,对越国复仇,打垮了越国,并且俘虏了勾践做奴隶。

而勾践在吴国这边,做了三年的奴隶之后,靠着伪装得到了夫差的信任,最终返回了越国。回到越国之后,勾践又卧薪尝胆,让越国恢复国力。后来趁着吴国主力都调往北方,去和晋国争霸的时候,偷袭吴国后方,彻底重创了吴国,后来又直接兼并了吴国。

就这样,越国成了最后的赢家。吞并了吴国之后,越国作为一个新兴大国,实力已经不逊色于当时处于衰退期的晋国了。所以,越王勾践,就成了最后一位春秋霸主。

而勾践称霸之后,接下来就是春秋时代的第五个阶段,也就是春秋时代的尾声了。

在这个阶段,勾践虽然顺利称霸,但是因为勾践之后的几个越国国君,都只能算是守成之君,所以越国并没有进一步扩张。与此同时,几大强国内部,开始纷纷大乱。

晋国这边,内部几个士大夫家族开始混战,最后由韩赵魏三家胜出,彻底瓜分了晋国。齐国这边,田氏开始架空齐国宗室,并且最后取而代之。秦国这边,因为秦国有殉葬大臣的传统,倒是没有什么强大的士大夫家族,但是自身的实力却开始不断衰落。

楚国这边,一直处于养伤状态。因为之前差点被灭国,所以内部几个老牌世家被消灭了,倒是因祸得福,避免了三家分晋之类的事情。而越国这边,因为连续几个守成之君在位后,又开始内乱,所以也衰落了。

如此,在春秋时代的尾声,战争第一次不再是主角。反倒是各大强国的内部矛盾,成了历史主线。

当然,对于春秋时代的尾声来说,其实还有另一个更重要的主线。

这个主线,叫做冶铁技术成熟。

随着冶铁技术的成熟,当年周朝延续下来的井田制开始逐渐崩坏。土地制度的崩溃,导致各种社会制度开始发生变化。所以在这之后各国开始忙着解决内部问题,至于对外战争,反倒是少了很多。

就这样,到了公元前403年,随着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春秋时代彻底结束。

到了这个时候,春秋时代的小国,已经不剩几个了。取而代之的,是战国七雄之类的大国。至于周王室,当时已经衰落成了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势力,没谁会在乎他。

这就是春秋时代的完整历史。

史册号网友观点:说说春秋战国时代的交替吧,感觉那个我也很难弄清楚,写的好,第一次看到有人这样分析梳理春秋这段历史,精彩。

写的不错。

不过燕国在春秋没有存在感。

大国崛起不能算他。

周从厉王开始就没落了。

原因就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诸侯国发展的比周王室还要好,力量的对比产生了变化。

周王的命令就要打折扣了。

所以厉王试图改革,打击诸侯,强化王权,可是周厉王没有实力,所以改革失败了,所以就留下了厉王暴政的传说。

厉王被推翻,诸侯们扶植了新的周王,经历了2代到幽王的时候周王的力量就更弱了。

于是,干脆被赶出了封地,迁到了洛阳,史称平王东迁。

但写历史的不可能帮失败者说话,于是就有了烽火戏诸侯的传说。

东迁后的周平王没有了领地,实力就更弱了,于是诸侯开始了争霸,春秋就开始了,弭兵会盟,这里时间是公元前,你写差了个前字,写成公元546年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x20240404150011b544.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