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7个被误解的历史典故?
1、“铁骨铮铮”指的是一般人。
“铁骨铮铮”现在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刚强不屈,被人用作赞赏之词,但它最初并非如此。
原文释义:比一般铁器响一点,比一般废柴强一些。
这个典故出自《后汉书•刘盆子传》,系汉光武帝刘秀接受赤眉军投降时,认为赤眉军将领徐宣回答得体,所给的当面评价,全文是“铁中铮铮,庸中佼佼”,意思是比一般铁器响一点,比一般废柴强一些,徐宣投降后被“待以不死”,赏赐了一些田宅,稀里糊涂过完下辈子。
很显然,刘秀对此人的才能评价也不过如此…
2、“言必信,行必果”不是夸人的。
“言必信,行必果”常常被用来夸奖一个人说话算数,办事果断。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句话根本不是夸人的!原文释义:指这个人是个认死理的低档人物,算稍差一等的人才。
诗句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孔子回答时将士分为三个等级,而在回答第三流的士时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抑亦可以为次矣。
”从以上言行可以看出,孔子对“言必信,行必果”的评价并不是很高。
孔子认为,“言必信,行必果”是一种固执的小人行为。
此处的“小人”指的是地位低的人、普通人,或者说是指那些境界不高的人。
3、“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不是歌颂爱情的。
许多人常常用“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来表达自己真挚的爱情,其实这句话根本不是用来表达爱情的。原文释义是歌颂战友之情,是两名战友在艰苦漫长的远征环境中相互勉励之词。
原文出自《诗经》“邶风”里的《击鼓》篇,全句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契阔”的本意是“勤苦”,整段话是两名战友在艰苦漫长的远征环境中相互勉励之词。在《诗经》保留至今最早的注解“毛诗”和“郑笺”中,这段话是歌颂战友之情的,后来被人误用为“山盟海誓说”,并广为流传,误传下去。
4、“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不是劝读书。
“吾生有涯,而知无涯”这句话不知激励了多少代读书人寒窗苦读,现在我们还经常可以在学校、图书馆里看到这句话。但它的原意不是劝人读书,而是鼓励人们抓紧时间玩乐,不要没事就埋头学习。
此语出自庄子之口,意思是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识却是无限的。然而,庄子作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张清净无为,顺其自然。为何他会如此积极?翻开《庄子•养生主》,发现这句话后面还跟着一句话:“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翻译过来就是说如果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就会搞得精疲力竭。
庄子随性自由,洒脱不羁,他认为人吃饭饱了就成,穿衣不冻着就行。同理,读书做学问也应如此,无用的学问学了意义也不大。
5、“女子与小人难养”并非歧视女人。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在我们今天看来这句话带有明显的贬义,表达了对女人和小人的不满与怨恨。
这个典故出自《论语•阳货》。
据载,鲁定公16年,孔子受邀来到卫国,南子(卫国公的妻子)听说了这件事,便立即命人将孔子召入寝宫。
孔子欣然前往,谁知到了之后,南子却摆起了谱,躲在帐后面不肯见人,只是礼节性的和他打了个招呼。
孔子意识到自己被耍了,她召见自己是假,利用自己的名声抬高她的身份是真。
于是,孔子愤然离开卫国,并发出一声长叹:“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
孔子所说的女子并非代表全天下的女人,而是专指像南子那样得意忘形、胡作非为的宫廷女权者;小人也不是指一般的仆人或下人,而是指围绕在君王身边的那些只会溜须拍马却不学无术的人。可见孔子没有半分蔑视女性和下层人士的想法,完全是后人的误解。
6、“愚不可及”原意并非骂人。
“愚不可及”现多为愚蠢之意,但原意却是装傻充愣的意思。此句出自《论语•公冶长第五》,“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意思是:宁武子邦有道则知(智),邦无道则愚。其知(智)可及,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的意思是:宁武子是一个处世为官有方的大夫,当国家政治开明,形势好转,对他有利时,他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为卫国的政治竭力尽忠。当君主昏暗无度,形势恶化,对他不利时,他就退居幕后装起糊涂,以便等待时机。
孔子很有见地的说,他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的到,但他那种装糊涂就不是一般人能做的到了。
7、“炙手可热”原意是讽刺。
生活中经常会见到这样的句子:“某某岗位炙手可热,引来竞聘者数百人”。“某某商品炙手可热,非常畅销。”等等,“炙手可热”常常被理解成“热门”“吃香”“抢手”和竞争激烈的意思,严格来说,这也是对“炙手可热”典故的误用。
“炙手可热”一次最早见于唐代杜甫的《丽人行》,玄宗皇帝在执政后期,逐渐不理朝政,整日忙于和杨贵妃纵情享乐,并任命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为宰相。
一时间,杨家兄妹权倾朝野。
公元753年,杨贵妃在曲江踏青游宴,场面极尽铺张奢华。
于是,忧国忧民的诗人发出了“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的感慨,以此来讽刺杨家的奢侈和权势的显赫。
《明史•董传策传》则有“嵩(严嵩)久握重权,炙手可热。”的记载;现代作家沙汀在《淘金记》里也说:“亲眼看见他成了这镇上炙手可热的红人,而且目空一切。”由此可见“炙手可热”都是指气焰嚣张、飞扬跋扈的意思,而将其说成热门的事物显然是误读了。
8、“以德报怨”误解孔子的原意
人们经常用“以德报怨”这个词来形容一个人品德高尚,不计别人的仇,反而给别人好处。然而,这个词却并非说者本意。
《论语•宪问》载:“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一直报怨,以德报德。’”指的是,孔子的弟子或说:“别人欺负了我,我不怨他,还用恩惠去感化他,怎么样?”孔子说:“你不记仇这很好,可别人用什么来报答你的恩惠呢?别人欺负你时,你应该用正义去威慑他;别人对你好时,你也应该对别人好。”
二、被误解的成语和典故?
1、三人成虎:是指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出自《战国策·魏策二》,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作事实(流言惑众)。而经常被误解成是团结合作力量大。
2、首当其冲:这个成语使用错误率几乎是最高的,他是初中、高中成语考查的常客,生活中很常用,正确意思是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受灾难,而很多人错误地认为是首先接受任务或首先做某事,经常与“身先士卒”混同。
3、差强人意:指大体上令人满意,虽然不是特别满意,但结果还能接受。常被误解为不能令人满意。
4、惨淡经营:指沥尽心血地从事绘画或诗文创作,也指苦心规划和开拓某项事业。常被误解为是经营不善的意思。
5、明日黄花:比喻已经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和已经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常被错用成“昨日黄花”。
三、被我们误解的成语典故有哪些?
①
鸠占鹊巢
鸠占鹊巢今天解释为强占了别人的房屋,或者霸占了别人的位置。是个贬义词。
其实它的原意是用在婚礼上的祝颂词,喻指女方嫁到男方家,是有很强祝福性的。
我正好写过一次相关的文章,厚着脸皮捞过来给大家看看:https://www.toutiao.com/i6724487905458258445/
②
被我们误解的成语,要说歧义最大也最冤枉的,恐怕要说“无奸不商”这个成语了。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之后,许多成功的商人成了光彩夺目的明星,如任正非,马云,曹德旺,马化腾,李嘉诚等等,人们对他们所具有的财富羡慕的同时就难免嫉妒,当心中块垒不能用别的语言表达时,就会适时的来上一个成语:“无奸不商”。
仿佛,你要是不心怀一点奸诈,不来点儿坑蒙拐骗就做不成商人,发不了财似的。
对于广大商界朋友来说,“无奸不商”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的一个成语。
但追究这个成语的来源,这个词恰恰是一个商人美德的赞颂的褒义词。
古代的时候,买卖粮食的器具不是电子称的,所有的东西都论斤论两,古代买卖粮食的器具是斗,或者升,大的粮贩子是论“石”dan,(不要像抗日神剧里一样读SHI)。
升斗小民与粮店里买粮食,粮店的老板,往往为了拉住你这个回头客,在盛满粮食的升斗里多装上一捧米麦,于是,升斗就上个尖,后来互相效仿,量具中以有尖为度,成了“无尖不商”,沿用了一种让利给顾客的美德,但传着传着,这个词却离愿意越来越远,到了现在居然跟愿意完全相反了。
可见,道德沦丧不光是商人奸诈,这顾客也是对别人带着太多的成见啊。
其实,真正能够成为大商人的,无不遵循这个成语的本意“无尖不商”,要的是一个不欺不瞒的诚实本分,而“无奸不商”之商是永远成不了大气候的。
#头条文化#
③
语言或者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生歧义,最终是以讹传讹,越走越偏。成语是中国人比较喜欢用的词语,其实很多很多的成语都被人曲解了。这里我就举几个例子。
万人空巷
很多人以为是冷清的一个人都没有,其实意思恰恰相反。意指很多人都往一处跑,一致住宅房子没人。用来形容有什么热闹的活动,或者庆典之类的,人山人海,热闹非常。打个比方,国庆大阅兵,大家齐聚***,真是万人空巷啊。
蓬荜生辉
这个本来是指别人到自己家来,或者别人赠的字画挂到家中,使自己倍感自豪和光荣。可以看出来是个谦词,但是搞不明白的人经常乱用,以至于贻笑大方。
望其项背
表示可以追的上、赶的上,通常加以否定字表示赶不上,比如李世民的成就,非我等所能望其项背。但是却被很多人用来哀叹“只能望其项背了!”
文不加点
指写文章飞快,不经涂改就完成了。千万别用来说他写文章不加标点哦!
明日黄花
这个出自苏轼词里的成语,本指到了第二天黄花都枯萎了,也不新鲜了,比喻已经过时的或者失去价值的消息。但是现代人的脑回路太清奇,认为明日的就是好的,经常拿来乱用,更是创造了”昨日黄花”这个词。也是相当厉害了,不知道小时候语文都是体育老师教的缘故!!!
诸如此类的成语,其实还有很多很多。大家在学习我们传统文化的时候,最好多翻一番查一查,这样才能保证我们中华文明永久的魅力,也不至于自己丢人。
④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俗语无毒不丈夫。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是现代汉语中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一句俗语,可这句俗语亦非其原来面目。
溯其本源,许多人都认为“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句俗语是由“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讹变而成的。
他们认为,“无度不丈夫”中的“度”是指气度,和“量小非君子”中的“量”合起起来正好构成“度量”一词,后来在流传的过程中“度”字才被讹传为“毒”。
这种解释看似合情合理,其实却是想当然之说,理由有二:其一,“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之说严重违反了汉语对偶句的平仄规律;其二,在明代以前的典
籍中找不到相关的书证。
其实,追根溯源,俗语“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是由“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演变而来的,其大体意思是说:对仇人不痛恨的人不是君子,对敌人不狠毒的人成不了大丈夫。
在元明清三朝的笔记、话本、传奇、杂剧、小说中,“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句俗语的用例多得举不胜举。
如:元·关汉卿《望江亭》杂剧第二折:“便好道‘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元·马致远《汉宫秋》杂剧第一折:“教他苦受一世,正是‘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明·兰陵笑笑生《***词话》第98回:“常言说得好:‘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清·李玉《清忠谱》第六折:“〔付〕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一俗语的产生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自元朝以来,正统的儒家伦理文化、道德价值体系、社会政治及伦理秩序受到严重冲击,市井流氓文化急剧膨胀,诸如“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人善有人欺,马善有人骑”、“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无奸不成商,无谎不成媒”之类带有浓厚流氓文化色彩的俗语在民间大量产生,并被人们广泛使用,而“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就是其中之一。
由于这句俗语中所表达的思想与正统的儒家道德思想格格不入,所以在其产生后正统儒家文化的维护者们试图通过同音替换的方式将“毒”曲解为“度”,为了与“度”对偶,他们又将“恨”替换作“量”,使“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讹变为“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
但是或许是由于“无毒不丈夫”这句俗语的生命力太强、对人们影响太深的缘故吧,“度”字始终没能将“毒”替换下来,结果就形成了“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句俗语,并流传至今。
⑤
我要说个值得商榷的。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是我们最常见的版本,也是很多人指责孔子愚民思想的重要依据。但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我只要稍微改一下句读整句话的意思就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仅仅加了两个逗号,整句话的意思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翻译出来就是:“老百姓可以被支使就由着他们,如果老百姓不能被支使就教育他们,使他们知道”我觉得这其实才是孔子的本意,因为挺符合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
四、有哪些词语或者典故一直被人误解而失去了本意?
鱼目混珠 [yú mù hùn zhū] 出处 汉·魏伯阳《参同契》卷上:“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
” 释义 混:搀杂,冒充。拿鱼眼睛冒充珍珠。
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
近义词 滥竽充数 以假乱真 鱼目混珍 碌碌无为 冒名顶替 狗尾续貂 老婆当军 反义词 泾渭分明 是非分明 一清二楚 黑白分明 判若鸿沟
五、因为误会遗憾终生的历史典故?
有一则历史典故是关于中国古代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的。故事中,诸葛亮在世时与刘备结为盟友,共同抵抗敌人。然而,因为一次误会,刘备怀疑诸葛亮的忠诚,将他召回并拒绝再次任命他为重要职位。诸葛亮深感遗憾和失望,他为自己未能再为刘备效力而终生遗憾。
这个典故传达了误会和缺乏信任所带来的悲剧性后果。它提醒人们在人际关系和政治环境中,要保持沟通、信任和理解,以避免因误解而导致的遗憾和不幸。这个故事也强调了重要的领导品质,如明智的决策和正确的判断力,以及对他人忠诚和信任的重要性。
最后被逼流亡海外而亡国。明朝杀了袁崇焕而亡国,汉朝杀了韩信而不得不向匈奴和亲、纳贡,商朝杀了数不尽的忠臣义士而亡国。
六、古代因理解错意思的历史事件?
鼓吏误鸣进鼓
五胡十六国时期,东晋王朝大臣桓温手握重兵,野心勃勃,打算通过收复失地来建立功勋,以增加自己的威望。
深受桓温信任的谋士袁乔,建议讨伐位于蜀地出现明显颓势的成汉政权,永和二年(346年)十一月,桓温亲自率领一万精兵轻军速进,直攻成都。桓温见战事不可逆转,只得下令撤退,派人去跟军中的鼓吏说,鸣金退兵。
在古代,击鼓就是行军,鸣金就是退兵。当你听到这两个声音时,你就能猜出你这边的情况。不过没想到,这一次桓温派来的小兵在恒温的指挥上犯了错误,小士兵以为桓温要博一下,于是告诉鼓吏,将军命令你们打鼓。
晋军听到鼓声后面的将士并不知道什么情况,他们以为前线打赢了,大家的气势突然变的高涨起来了,于是全军发起了冲击,成汉的军队看见晋军,本来是要退的,结果猛地发起了进攻,吓得他们军心大乱。桓温反败为胜,一鼓作气攻入成都。
比如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