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王守常中国文化的特质,周日「中国文化的特质|王守常教授」(九)礼之用,和为贵

太湖大学堂·校长公益讲座

《中国文化的特质》

——王守常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长、国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常务理事、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秘书长等)

“和”是个多元化的东西

所以你有这样的一个背景,然后才会有现代中国,领导人提出的生命共同体的概念。这是中国的历史,除了中国历史以外呢,还有跟生命共同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这个字,“和”字。

这个“和”字你们可能有印象,是零八年奥运会的时候,张艺谋在开幕式里头造出了那么一个字,当时我们开会时候说你可以用这个字。这是中国文化史里头,或者中国文化上非常非常重要的概念,而不是我们说,“和”是抹杀差异性,是你好我好这个“和”字,不是这个字。

我们作为日常用语,说你好不好这个没有问题,可是如果你对中国文化或中国历史里头,对这个字有特别理解和特别了解的,未必今天在座的每个人都可以理解和了解,所以我就今天给你讲,为什么生命共同体在中国既有它的历史根源,也有它的理论根源。

这个字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音乐史里头,中国古代音乐史说过这样的话,说“音因序(律)而和”,说这个音,音色音律,根据一定的序列和节律排列起来是“和”。

当然你会知道中国古代最开始是五个音,是宫、商、角、徵、羽这五个正音,也就是这五个正音根据一定的序列排列起来才叫“和”。但你不能说只用一个宫音或者用两个宫音一个角音,这就不是“和”。

所以这个“和”告诉我们什么概念?这个“和”是个多元化多样性的东西,而不是抹杀差异性。

和、“同”之辩

那么就在这个概念的同时,就发生了一场争论,这个争论的名字叫做“和同之辩”。中国这种辩论很多,比如“义利之辩”、“王霸之辩”、“天理与人欲之辨”、“和同之辩”,都是在春秋战国时候发生过的。

“和同之辩”是谁跟谁辩论呢?是当时在先秦诸子里头有两家影响最大的,一家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墨家,就是墨子;一家就是儒家孔子,两人就围绕着“和”和“同”就开始了一场辩论。

为什么这个辩论呢?因为这个时候的儒家和墨家,当时被称为叫“显学”,什么叫“显学”?就是他们两家影响最大。就是先秦诸子百家,百家之言,这个“百家”是个虚词,没有那么多家,但是“儒、墨、道、法、兵”这些学派是存在的。

所以当时的一些学派里头,儒家和墨家是影响最大的学派,他们影响大,他们在讨论什么问题呢?其实当时墨子和孔子所讨论的问题,是想告诉这些统治者如何理政治国的道理,严格说它不是给我们写的书。可是三千年过去了,它里面所讨论的治国理政,涉及到人生的事情,对我们来说还是有现实意义的。

不过我们当时说,他们讨论的问题出发点是告诉统治者如何理政的。

所以墨子就有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名字叫做《尚同》。

“尚”是推崇,推崇“同”。

“同”是什么概念呢?“同”就是统一思想、统一意志,就是一级一级向上认同,最后统一到你诸侯王那儿,或者统一到你天子那儿,这就是管理国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就是如何统一思想、统一意志,所以他主张这样来管理社会。

可是儒家并不是这样,儒家一直主张,如何管理社会呢?一定要通过礼乐教化来管理这个社会,所以他不赞成统一思想、统一意志。

礼之用,和为贵

可是儒家确实是有讨论过这个字,“和”字,怎么讨论呢?儒家说“和为贵”。这也就是流行在我们四川话里头说,谁都知道“和为贵”这个词,但是不知道“和为贵”这个词是什么意

思,我们就把“和为贵”这个词理解成你好我好,我们俩不要有意见,我们俩一起去挣钱发财,和和气气,我们就把“和为贵”的“和”理解成这个。

可是在“和为贵”之前是有一个概念,什么概念呢?叫做“礼之用,和为贵”。这个礼是什么东西?这个礼我刚才说到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特别强调这个东西。

所以你看有一句话,我们年岁大一点还记得,“是可忍孰不可忍”,就文化大革命特别流行这话,你出生是什么?地主还是反革命?那么就要跟你斗争,斗争你不服,然后还要给你打倒在地再踏上一只脚,那叫“是可忍孰不可忍”。

为什么叫“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因为在孔子那个时代发生了一件事情,这个人他不是诸侯王,他也更不是天子,他在家里头欢迎宾客用了一个礼节仪式,那个礼节仪式叫“八佾舞于厅”。

什么叫“八佾”呢?“八佾”就是每排八个人,一共八排,这样的舞蹈仪式是天子可以用的,你不是天子,你是诸侯,所以你只能用六佾,就是每排六个人六排,你只可以用这个,所以这个是一个国家很重要的仪式。

你们有没有注意最近中国改变了那种迎外宾的仪式,我不知道各位发现了没有,搞得很热闹了现在。这就显示一个大国的礼仪待人的这样的仪式。

所以儒家是强调礼的根本作用要以“和”为重要,所以这个“和”不是讲差,不是讲统一性,不是讲一元化,而是强调多元化、多极化的概念。因为你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它的根本作用要以“和”为重要。实际上“和”是强调差异性,“和”是强调多元化,他强调多元的,强调差异性。

敬请期待:《中国文化的特质》(十)重建文化自信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x202311290800095d85.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