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世说新语记载东汉末至西晋,细读《世说新语》  了解东汉到南北朝的名人名言

《世说新语》是一部著名的古书,此书的作者刘义庆(403—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弟弟长沙王刘道怜的次子,过继给叔叔临川王刘道规,后亦为临川王。

官职最高为尚书左仆射、中书令。

刘义庆爱好著述,他招揽文士,编成《世说新语》。

此书原名《世说》,唐朝时称《世说新书》,北宋以后改称《世说新语》。

南宋版的《世说新语》

全书按照人物的言行,分类加以记述,共有三十六类: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捷悟、夙惠、豪爽、容止、自新、企羡、伤逝、栖逸、贤媛、术解、巧艺、宠礼、任诞、简傲、排调、轻诋、假谲、黜免、俭吝、汰侈、忿狷、谗险、尤悔、纰漏、惑溺、仇隙。

这些类别,可以说涵盖了当时人们的各种言行,由此也可了解当时的贵族上层的生活和他们的情趣所在,今天的人们可以通过这些具体的人与事,而对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定时期了解得更为具体和清晰。

此书记事,言简意赅,颇有文学色彩,但过于简单,所以到南朝的梁朝,就有刘孝标来为此书作注,实际上就是补充了更多更详细的资料,使人们阅读此书时,对所记载的人与事能了解得更为详尽。

正因为如此,所以人们把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裴松之的《三国志注》、郦道元的《水经注》视为古书中的三大名注,已与他们所注的书合为一体,不可分割了。

所以后人阅读《世说新语》、《三国志》和《水经》,都必须与三人的注合在一起来读。

这次先从其中的《言语》篇选出一些段落,进行阅读,并作简单的评析。

《言语》篇为《世说新语》第二篇,记录了当时士人的机智言辩,可知当时的士人在言谈中非常讲究辞令,以此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特殊印记。

东汉末年,曾任九江太守的边让来见太尉掾袁阆,边让不太懂礼仪程序,未免有些举止失措。袁阆就说:

从前尧要把帝位让给隐士许由,尧对此非常平静,脸色没有一点内疚的样子,今天先生来我这里,为什么紧张得“颠倒衣裳”?

颠倒衣裳,是《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中的诗句:“东方未明,颠倒衣裳。”袁阆在这里引用此诗句,是讽刺边让的举止失常。

边让回答说:

大人初临此地,尧德还没有显示出来,所以我们这些贱民就只能颠倒衣裳了。

这是讽刺袁阆还没有尧那样的德行,所以我们小民也就颠倒衣裳,是说小民如此不懂礼仪,是因为你们这些大人高官还没有把社会治理好。

这段逸事,说明袁阆想讽刺边让,却不想被边让反讽刺了。这也说明当时的文人诗文读得多,脑子也转得快,口上也不饶人。

江西有名的隐士徐孺子,在九岁的时候,曾在月下玩耍,因他是个神童,人们都知道他很聪明,所以此时就有人对他说:

如果月亮里阴影一类的东西,是不是月亮就更明亮呢?

徐孺子回答说:

不是的,好比人的眼睛里要有瞳子,没有瞳子,眼睛怎会明亮?

人们本想对徐孺子开个玩笑,但他却非常机智地驳斥了人们的说法,表示自己不会被人们的这类突如其来的问题难倒,可见他的思维之敏捷。

东汉末年的孔融,是有名的文人,为建安七子之一,在他十岁时,跟随父亲来到洛阳。

当时李膺是非常有名的名士,在朝廷当司隶校尉(负责对京城及所属官员的不法行为的监察),前来拜访他的人,都是有学问的名士,或是他的亲戚。

孔融也来拜访他,到李膺门前,对看门的人说:

我是李大人的亲戚。

李膺就让他进来想见,坐定之后,李膺问:

你与我是什么亲戚?

孔融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拜访过你的祖先李伯阳(即老子),他们是好朋友,这样说来,我们两家不是多年的世交吗?

李膺与在座的宾客听了,都连连称奇。

这里,太中大夫陈韪也来了,人们就把孔融的话告诉了他,陈韪说: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了了,是指非常聪明,什么都懂)

孔融听了,马上回答:

想来先生小时候一定是“了了”的。(言外之意是,所以你现在不佳)。

陈韪一时无法回答,在众人面前觉得很不好意思。

当时的文人都喜欢嘲弄别人,想不到有时却遭到别人的反唇相讥,这也是太尴尬了。

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因为不守礼法而被治罪,魏文帝曹丕(曹操的儿子)问他:

你为什么不好好遵守法纪?

刘桢回答说:

我确实是平庸愚笨,但也是因为陛下法网的网眼太小了。

《老子》中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是说法网看起来很大,但有罪的人都会被法网网住,谁也逃不了。但刘桢在这里却反其意而用之,说你魏文帝的法网也太密了,法网的网眼太小,连不是什么罪的人也都网进来了。

这是刘桢为自己被治罪找借口,但也是因为他与曹丕是好朋友,所以才敢这样说。

建安七子,是东汉建安年间七个有名的文人: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当时曹操父子也都爱好文学,所以对七子也非常赏识,曹丕撰《典论》,其中说: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广陵陈琳,山阳王粲,北海徐干,陈留阮瑀,汝南应玚,东平刘桢。这七个人,在学问上没有什么遗漏,在文辞上不会拾人牙慧,都能靠自己的文学才能创作出色的作品,如同骏马驰骋千里,齐头并进。

建安七子,在当时都投奔了曹操,故也受到曹操父子的赏识。

正因为有这样的关系,所以刘桢在曹丕面前敢这样说话。

曹魏时有一个名臣,叫钟繇,深受曹操信任和重用。他也是当时很有名的书法家,书法作品一直流传到现在。

钟繇有两个儿子:钟毓与钟会,此二人长大后也在曹魏与司马懿手下当官,是当时的名人。如钟会,后来帮助司马昭伐蜀,与邓艾分兵攻蜀,最终灭亡蜀汉,立下大功。

在他们13岁的时候,魏文帝听说他们已很有名,都有学问,就让钟繇带他们来见。钟繇就奉命把两个儿子带来见皇帝。

两个儿子到了皇帝面前,还是与平时不太一样,钟毓脸上流汗,钟会则没汗。魏文帝就问钟毓:

你脸上为什么流汗?

钟毓说:

我是战战兢兢,所以脸上出汗如同浆水一样。

魏文帝又问钟会:

你为什么脸上没汗?

钟会回答:

我是战战慄慄,所以汗不敢流出来。

小孩子再怎么聪明,见了皇帝还是害怕,一个吓得满脸流汗,一个吓得流不出汗来,这也是实情。但都能找一个文雅的词儿来说,毕竟还是爱学习的孩子,说话还是与一般的小孩子不一样。

曹魏时有一个名臣,叫何晏,是研究《论语》和《老子》《庄子》的名家,曹操把女儿金乡公主嫁给他,后在大将军曹爽秉政时,他当了吏部尚书,但后来与曹爽全被司马懿杀死,夷灭三族。

何晏是当时的名士,他曾说:

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

五石散,是当时士大夫们喜爱服用的药物,据说能延年益寿,但服了这个药,必须行走,才能让药力散发出来。

当时人们都服这个药,也是一种风气,但何晏却能说这样的话,表示他把服药也看作使人们成为名士的必要条件,不服药,就不能神明开朗,人就是一个庸人,是神窍不开的人。

由此可知,当时的名士,要把各种事情都与名士的高雅拉上关系,好像不如此就不能成为名士。

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对为人清正的赵至说:

你的瞳子白黑分明,有秦国大将白起的风范,只是气量没有白起那么大。

赵至回答说:

一尺长的木杆,就能测量天上众多星宿的行度,一寸长的竹管,就能测量阴阳的变化之气。何必在大?只看他的见识如何就行了。

嵇康表面上是要夸奖赵至,但却留下讽刺的尾巴。

赵至的回答,让嵇康哑口无言。

一个人的气量大不大,能不能干大事,不能只看他的眼睛,或他的身材,根本的关键是这个人有没有足够的见识。

有的人身高马大,但头脑愚笨,做事莽撞,有勇无谋,就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见识。

人们常说,女人头发长,见识短,却不知男人却是身材高大,同样是见识短。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是现代学者对《世说新语》的注释本,可以参考。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w20231116124008a852.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