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王夫之读史三境界,以史为镜,明鉴人心——读王夫之《宋论》有感

以史为镜,明鉴人心——读王夫之《宋论》有感

周志芳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 读王夫之的《宋论》,正可以达到以上三种境界,通过精读王船山的《宋论•太祖》篇,我深感自己在思想境界上、治学态度、治学方法和学业上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体悟良多,受益匪浅,与此同时,我也碰到了很多困难,发现了许多问题,为此,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拟订了下一步的学习计划与目标,以期取得更大的进步。

关于义理与训诂何者为先、为重的问题。

众所周知,训诂未明,义理无以立,训诂之学,堪称“治经之功”,是为治经读史打好音形义上的基础以做好准备工作,但这不够的,深谙义理,通达礼制才是治学的根本与最终目的,才能体现一个学者对传统学问理解和体验的深度,举例而言,船山通过对历史的精研细读、深心体贴和对历史的细腻感悟,广搜博引,引申大义,集诸家之成,镕铸大义而为一家言,篇中之微恉,词外之寄托,实足以发墨守而开疑滞,窃以为,船山之后,未有善于此者。

因此,要想疏通文字、坐忘文字,达到得意忘形、得意忘象乃至忘怀得失,工具书非常重要,这是治学成功的第一步。

在治学方法上,要学会平实地叙述事实、理性地看待问题,深入到一个作者的内心世界,不只是讲知识,更是将生命和智慧融入学问中国文化的现实性和超越性,因为中国的哲学更需要体悟,用生命去践行,而不是只停留在知识的层面,做学问是为了求放心,掸去蒙尘,不受困于知识,不然就会“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精读期间,我深感做学问一定要尽可能通读作者文本,要多多仰仗一手资料,要先通读其经典著作,将有关资料都摘录出来,精学深思,才能做出中肯的评价和适当的定位,系统提炼其思想精华,归纳构建其思想体系,而不是只是根据别人的研究成果、根据别人的说法提出问题,更不能用引证代替论证,结果什么都是“正如某某大师所说”而自己却看不懂原文、更因为东拼西凑而无法自圆其说,所以,窃以为,真正的治学之道就是不走捷径,要不畏艰深、知难而上,要勇于、甘于、乐于读原著,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第六》)要仔细研读文本,把训诂的功夫做扎实,一字一句彻底搞明白,反复思考,形成自己的初步观点和看法,才有争鸣讨论的前提,否则根本不足与论,在这个基础上,写作时十分注意言之有物,避免无病呻吟、感情用事,形式上加强修辞修养,然后再看看别人的研究成果,对比自己的心得,“择其善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正如吾师所言,作为他的得意门生和他眼里难得一遇的读书种子,我尽管才华横溢却没有对文化传承做出本应有的、与才华能力相衬相匹配的优异成绩与重大贡献,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我太缺乏吃苦的精神,如果我能够“先把自己扔进苦海,苦苦挣扎一番之后,爬上岸来就是一条鳄鱼”,如此循环反复,必定大有所成,曾经经历的痛苦,都会变成将来美好的回忆!

在治学态度上,我的虚荣心得到了很大的克制。

过去我是一个比较张扬的人,喜欢表现自己,非常热衷于演讲、辩论、歌舞表演等公众性外向型活动,在他人的赞赏中获得自我肯定与满足,喜怒形于颜色,哀乐溢于言表,容易情绪激动、情感泛滥,虚荣心、名利心都比较强,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的存在,也不大懂得顾及别人的感受,心理学家说,只有那种童年时代很压抑、很不开心的人,长大以后才特别喜欢察言观色、讨好逢迎、做人特别知趣,可惜我不是那种人,但我现在慢慢知道,人是现实中的人,过分张扬自我,会给别人带来压力和不适,而且会使得自己为了获得更多外在的肯定而放弃内心的成长,“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不患人不知,患不知人也”,“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以后的我,不会在意表面的繁华热烈,而要更在意内心的成长,要输得起,不要赢在表面上,而要和自己赛跑、竞争,做事情要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行得通,不断收敛克制,以求收放自如,不断涵泳于心,这样才能蓄势以待,积累更多正能量,所谓“君子待时而动,引而不发,跃如也。

”看似聪明的人不容易从容不迫,因为他内心容易骄傲,容易依仗自己所谓的才气,然而人世间聪明不可恃也,因为看似聪明,所以我有很多毛病,不慎、好奇、饶舌、多嘴、虚荣、夸张,言谈之间容易流露出优越感和精英意识,会讨人嫌,做事情急于达成目标、大胆轻率,老子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事实上,擦亮眼睛发现问题,比发泄情绪更有价值,看待万事万物都应心平气和而不必情绪化,更不必鼓荡太多私人情感,得失祸福都能淡然处之,因为骄傲放纵都是没有必要的浪费精力,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要和自己较劲,和自己作战,此外,平时为人处世不可逞强好胜,反应太快,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其实是浅薄无知的表现,因为锋芒外露而耀眼伤人,反而是一种自我戕害,为此,要像船山那样远离尘嚣,心无旁骛,修身养志,潜心治学,用学问滋养我们的人生,现在我已经从过去信口开河粗浅地乱说,到不敢肆无忌惮地胡说,再到不想随随便便地瞎说,及至深思熟虑的慢慢说,到振臂一呼、云集响应地好好说,我相信这种修炼是非常有价值的。

对天命的敬畏感、做学问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是以前从未有过的。

正如船山所言,只有努力发奋才有资格承接天命,方得天命的眷顾,天与人应该是互为工具、相互成就、相互成全,此等学问里的亲切感,令人感叹富有一颗体恤苍生的情怀,远胜于逞一己之私。

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深邃悠远,亦谦卑,亦张扬,天人关系非常复杂微妙,天人关系不等于利害关系,天命可信却难以把握,手握天枢,天为何物?天枢又在何处?就在模糊的似是而非之间不断地努力接近真理,所谓“慎终追远,明德归厚”,“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是因为有内心道德的约束。

自以为天命可知而宣称自己是天之子、天之徒者,在宣称之时便以自矜其能、自夸其功,因自满而固步自封,尽丧吾宝;不自量力,危莫大矣;多求方便之门,其祸不远矣,天下到处都是想走捷径的人,所以这条路一定是非常拥挤的。

相反,要多多体察大师,进步一日千里,就像下棋要找高手,不然就会目光短浅,要进入作者的语境和话语体系,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顺风而呼、登高而招,才能极目力所穷、高屋建瓴,要磨砺自己的意志,将好的学问精髓融入自己的血液和灵魂,反复揉搓、体悟,学问做久了,就会看起来多情者至于无情,其实这是为了更好的畅游于天地之间得其精华而不受约束,不依仗外物,为了内心的需要,干点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此外,对历史事件不必用情太深,因为被蒙蔽得而看不清楚,相反要保护好内心的真诚与敬畏感、尊重感,要勇于承认自己的局限性。

王船山的著作相当艰涩,加之他的学术视野非常宽广,在解读过程中我有很多盲区,这些未知领域事实无法回避的,如果只是蜻蜓点水、泛泛而读,自然又另当别论。

研究学术需要意志力和战斗力,但又不能过分张扬,过于旺盛的自我膨胀,容易流于狂妄,天命是有规定性的,一旦忘记忧惧之心,天就不会再佑护你,心中无惧,则无以自立、无所长进,自觉承受天命者,代行天命为己任,这种紧张拼搏的精神状态会使人的潜力全部爆发出来,张扬理想主义,找到发力的方向很重要,优秀是不够的,还需要更优秀,这一方面是自信,另一方面是谦卑,这样才能对得起自己将要承担的重任与使命,同时又要注意不要过于刚劲,不然容易被摧折,因为不容易灵活变通和妥协,要以静养动、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不怕烦难,要从自发、自觉到自为,要学会自我缩小,越是不被人重视,就越是能够逍遥自在地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会获得不受限制的自由、发展自我意识,船山就是如此,畅游于天地,内在的心性与外在的规矩合二为一,随心所欲不逾矩,天地造物之美不应该辜负,不肯做天的工具而拼命挣扎的,是一种悲哀,明知为天的工具而仍然选择替天行道,那是一种崇高,否则就是无辜的牺牲,天理与天道的保存为发轫之基,伦理的作用便在于遏制人欲的过分膨胀、提升人的价值与尊严,一个过分张扬人欲的社会将是多么可怕,一个人文主义关怀者应该拉住历史发展中狂奔不止的缰绳,不然就是饮鸩止渴,“读史可以明智“,大智慧不是大阴谋,哲人智者不同于文人才子,前者勇于担当,任重道远,清醒理智,以解生民倒悬之苦,救万民于水火为己任,而后者耽于空想,风流享乐寻常事,百无聊赖苦无计,是一种没有担当的行为,相反,坚守信念,将理想始终置于第一位,乐在其中的同时,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在紧张的学业中发现学问的乐趣,又在消磨时光里放松神经,获得一种审美的从容,就好像船山行文之表意鲜明,富有穿透力的同时又曲径通幽,挥洒性情,耐人寻味,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玩味把赏,流风余韵,虽不能至而心往向之。

读船山著作与传记,他的苦难、坚忍、担当、勇气和面对人生的大悲哀时那种坦然执着,无不令我肃然起敬,所谓悲喜同怀,哀乐同感,冬夜读船山,寒气弥漫而锐气不减,这是一种斗志、一种霸气、勇气和热情,这种向前奔跑的意志与愿望,似乎在暗示我,自身学养的深度、广度、厚度、气量、器识、分量、视野、境界都需要进一步提高,由此所获得的信仰、尊严、价值、气概和理想主义精神将融入我的血液与灵魂,感谢吾师王立新先生热忱指引,感谢船山先生高尚的人格魅力给予我的精神感召,大有作为之时就在当下,时不我待,舍我其谁!

【参考文献】

王立新,天地大儒王船山,岳麓书社,2011

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清)王夫之,四书大全说,中华书局,1975

(清)王夫之,王船山诗文集,中华书局,1962

(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中华书局,1975

(清)王夫之,尚书引义,中华书局,1962

(清)王夫之,老子衍、庄子通、庄子解,中华书局,2009

(清)王夫之,思问录 俟解 黄书 巫梦,中华书局,2009

(清)王夫之,船山思问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清)王夫之,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要籍丛书:姜斋诗话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清)王夫之,船山易学集成,九州出版社,2004

(明)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华书局,2011

(明)黄宗羲,明儒学案,中华书局,2008

(明)黄宗羲,宋元学案,中华书局,1996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昆仑出版社,2010

张岱年,中国哲学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张立文,朱熹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周兵,天人之际的理学新诠释,巴蜀书社,2006

朱迪光,王船山研究著作述要,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

陈力祥,王船山礼学思想研究,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8-

张立文,正学与开新:王船山哲学思想,人民出版社,2001

刘梁剑,天人际:对王船山的形而上学阐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陈赟,回归真实的存在:王船山哲学的阐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王永祥,船山学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罗炽,萧汉明,易学与人文,中国书店,2004

邓辉, 王船山历史哲学研究,岳麓书社,2004

曾昭旭,王船山哲學,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96

萧箑父,船山哲学引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

熊考核,船山学研究基地船山论丛:走近船山,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

罗正钧,船山师友记魏源师友记,岳麓书社,2010

林安梧,王船山人性史哲学之研究远东大图书公司,1987

李守庸,王船山经济思想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萧汉明,船山易学研究,华夏出版社,1987

(清)张问陶,船山诗草,中华书局,1986

黄明同,吕锡琛,王船山历史观与史论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蔡尚思,王船山思想体系,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陈远宁,王船山认识论范畴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邓谭洲,王船山传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附录】

1、周志芳:《宋论•太祖一》古文今译

2、周志芳:《宋论•太祖一》中英互译(节选)

《宋论•太祖一》古文今译

周志芳

1.宋兴,统一天下,民用宁,政用乂,文教用兴,盖于是而益以知天命矣。天曰难谌,匪徒人之不可狃也,天无可狃之故常也;命曰不易,匪徒人之不易承也,天之因化推移,斟酌而曲成以制命,人无可代其工,而相佑者特勤也。

译文:宋朝建立,统一天下,百姓安定,政治清明,文教发达,于是我们也就更加懂得天命为何物了。

天命神鬼莫测、难以揣摩,普通人对此习以为常而不加重视,而天命并没有什么可以因袭沿用的陈规惯例,而天命之所以深不可测,就在于不但人难以承受天命,更在于天命是按照自然规律的变化而变化的,它需要反复权衡、费尽周折,最后才能定下来。

天命如此精妙,人是不可能代替天来行使职责的,尽管如此,天仍然会特别佑护并眷顾那些勤勉的人。

2.帝王之受命,其上以德,商、周是已;其次以功,汉、唐是已。

诗曰:&34;鉴观四方,求民之莫。

&34;德足以绥万邦,功足以戡大乱,皆莫民者也。

得莫民之主而授之,授之而民以莫,天之事毕矣。

乃若宋,非鉴观于下,见可授而授之者也。

何也?赵氏起家什伍,两世为裨将,与乱世相浮沉,姓字且不闻于人闲,况能以惠泽下流系邱民之企慕乎!其事柴氏也,西征河东,北拒契丹,未尝有一矢之勋;滁关之捷,无当安危,酬以节镇而已逾其分。

以德之无积也如彼,而功之仅成也如此,微论汉、唐厎定之鸿烈,即以曹操之扫黄巾、诛董卓、出献帝于阽危、夷二袁之僭逆,刘裕之俘姚泓、馘慕容超、诛桓玄、走死卢循以定江介者,百不逮一。

乃乘如狂之乱卒控扶以起,弋获大宝,终以保世滋大,而天下胥蒙其安。

呜呼!天之所以曲佑下民,于无可付托之中,而行其权于受命之后,天自谌也,非人之所得而豫谌也,而天之命之也亦劳矣!

译文:帝王承受天命,最高的标准是凭借德行,历史上只有商、周才能如此;略为逊色的是凭借功劳,历史上只有汉、唐才能如此。

《诗经》说:“察视天下,为的是寻找能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君王。

”凡是德行足以安抚天下,功劳足以平定动乱的君王,都是当之无愧的安民之主,得到这样的君主,上天就会向他传授天命,让他使百姓生活安定,天下的事情也就做完了。

可是,像宋朝这样的情况,赵匡胤并不是上天仔细审视后认为有资格承受天命的人,那又是为什么呢?赵匡胤出身于军队底层,祖上两代都只是位居末流的偏将副职,他本人在这乱世中随波逐流、默默无闻,连姓氏字号都没有多少人知道,那么他还能给下层老百姓施加什么恩惠仁德、关心普通老百姓翘首以盼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愿望呢?(又怎么能指望他能够赢得老百姓们的仰慕呢?)他曾在柴荣手下任职,西行征讨黄河以东地区,又向北进军阻挡契丹的侵袭,都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功劳,后来参加滁关之战而获胜,也不是什么关乎生死存亡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功劳,封他当一个节度使都已经超过了应有的赏赐级别。

像赵匡胤这样没有积累什么厚德,又只取得了一点微不足道的战功的人,不要说他所取得的事业成就不能与汉高祖、唐太宗他们的丰功伟业相提并论,就是和历史上其他人相比,也是比不上他们百分之一的功劳的,比如曹操曾扫平黄巾军、诛灭董卓凶逆、带着汉献帝逃离燃眉之危、消灭袁绍袁术逆党;又如刘裕曾俘获姚泓、割下慕容超的左耳、诛杀桓玄、赶走卢循,从而使得长江沿线边界得以安定,由上观之,赵匡胤的功劳不如他们的百分之一,比他们要差远了,可是后来他在陈桥兵变中,因为受到乱军狂卒们的操纵与控制,在他们的扶持下很快崛起并取得至高无上的皇权,终于使自己政权稳定、羽翼渐丰而力量强大起来,天下众生也因此得以平安无事。

唉!上天之所以如此费尽周折庇佑他的子民,在天下没有什么人可以托付重任的情况下,不得已选择了赵匡胤,让他先继受天命,然后再见机行事,这都是因为赵匡胤还是可以信赖的,但这种事情,天命也是由不得人们事先对它有所预谋或察觉,上天这样做,也是非常的用心良苦,而这也就是所谓的天命吧!

3.商、周之德,汉、唐之功,宜为天下君者,皆在未有天下之前,因而授之,而天之佑之也逸。宋无积累之仁,无拨乱之绩,乃载考其临御之方,则固宜为天下君矣;而凡所降德于民以靖祸乱,一在既有天下之后。是则宋之君天下也,皆天所旦夕陟降于宋祖之心而启迪之者也。故曰:命不易也。

译文:商汤、周武王凭借德行,汉高祖、唐太宗依靠功业,他们都是很适合做君王的人,也正因为如此,上天在他们还没有登上王位之前,就把上天的玄机传授给了他们,所以在他们立国之后,上天对他们的庇佑也就很轻松了。

而宋朝立国以得天下,既没有积累令人心悦诚服的深恩厚德,又没有取得削平天下的赫赫战功,可是当你考察他之所以能统驭天下的治国之策时,你又会觉得他的的确确是很适合做君王的人,因为他向民众施恩积德、平定祸乱的所有这些事情,都是在他取得天下之后做的,这也就是说,宋朝之所以能立国兴邦,都是因为上天每天从早到晚让开国皇帝赵匡胤殚精竭虑、忧心忡忡,为了国事日夜思虑而不得安宁,用这个办法来启发开导他,所以说,天命的确是深不可测、难以把握啊!

4.兵不血刃而三方夷,刑不姑试而悍将服,无旧学之甘盘而文教兴,染掠杀之余风而宽仁布,是岂所望于兵权乍拥、(守一)[寸]长莫著之都点检哉?启之、牖之、鼓之、舞之,俾其耳目心思之牖,如披云雾而见青霄者,孰为为之邪?非殷勤佑启于形声之表者,日勤上帝之提撕,而遽能然邪!佑之者,天也;承其佑者,人也。

于天之佑,可以见天心;于人之承,可以知天德矣。

译文:不动一刀一枪就征服了天下,连刑罚都没有试用就使强悍骁勇的将领们心悦诚服,没有像过去殷朝武丁身边那样知识渊博的文臣甘盘,却能使天下的文化教育兴旺发达,虽然沾染了五代末年诸侯割据、刀兵相残、掠夺杀戮成风的旧习气,却能使宽厚仁爱布施于天下、泽被众生,难道所有这一切功劳只凭陈桥兵变、黄袍加身那一个偶然事件,且仅凭他既无德行又无才华可以服众的卑微低贱的都检点一职就可以做到了吗?上天对赵匡胤不断加以引导、启发、鼓荡、激励,使得他的耳目心思无不可以感受到上天之命,这就好像拨开云雾重见天日一样,除了他之外,别人能这样吗?如果不是上天对他如此用心良苦、体恤有加、殷勤护佑并不断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启发他,而赵匡胤自己又能够每天自觉反省,诚恳地接受来自上天的训诫与教导并不断地将他们融化贯通在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中,他怎么可能在一夜之间就突然取得这样骄人的成绩、开创如此辉煌的事业呢?所以说,佑护赵匡胤的,正是上天;而能够继受上天之命的,也就是赵匡胤这样的人,也就是说,从上天所佑护的行为来看,我们可以推知天命的规律;而从继受天命的人来看,我们可以了解上天的厚德。

5.夫宋祖受非常之命,而终以一统天下,厎于大定,垂及百年,世称盛治者,何也?唯其惧也。惧者,恻悱不容自宁之心,勃然而猝兴,怵然而不昧,乃上天不测之神震动于幽隐,莫之喻而不可解者也。

译文:宋太祖继受了非同寻常的使命并最终统一天下以至于安定万民,施恩惠泽于身后百余年,他当政期间,历史上称之为太平盛世,这是什么原因呢?一切都来自于他对天命的敬畏之心,正因为有所忌惮,所以他才会辗转反侧而无片时之宁,每当这种念头涌动于心就会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敬畏之心久久难以消停,这都是上天难以揣摩的规律在暗地里发挥作用,所有这一切都是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

6.然而人之能不忘此心者,其唯上哲乎!得之也顺,居之也安,而惧不忘,乾龙之惕也;汤、文之所以履天祐人助之时,而惧以终始也。

下此,则得之顺矣,居之安矣,人乐推之而己可不疑,反身自考而信其无歉;于是晏然忘惧,而天不生于其心。

乃宋祖则幸非其人矣。

以亲,则非李嗣源之为养子,石敬瑭之为爱婿也;以位,则非如石、刘、郭氏之秉钺专征,据岩邑而统重兵也;以权,则非郭氏之篡,柴氏之嗣,内无赞成之谋,外无捍御之劳,如嗣源、敬瑭、知远、威之同起而佐其攘夺也。

推而戴之者,不相事使之俦侣也;统而驭焉者,素不知名之兆民也;所与共理者,旦秦暮楚之宰辅也;所欲削平者,威望不加之敌国也。

一旦岌岌然立于其上,而有不能终日之势。

权不重,故不敢以兵威劫远人;望不隆,故不敢以诛夷待勋旧;学不夙,故不敢以智慧轻儒素;恩不洽,故不敢以苛法督吏民。

惧以生慎,慎以生俭,俭以生慈,慈以生和,和以生文。

而自唐光启以来,百年嚣陵噬搏之气,寖衰寖微,以消释于无形。

盛矣哉!天之以可惧惧宋,而日夕迫动其不康之情者,&34;震惊百里,不丧匕鬯&34;。

帝之所出而天之所以首物者,此而巳矣。

然则宋既受命之余,天且若发童蒙,若启甲坼,萦回于宋祖之心不自谌,而天岂易易哉!

译文:可是如果人能做到像赵匡胤那样,对上天始终抱有恭谨审慎的敬畏之心,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具有大智慧的、上等的哲人吗?得到天下的时候很顺利,身居其位时也安之若素却始终没有失去敬畏之心,这就是真正深藏不露以就大业的人所特别加以小心的地方,像当年的商汤和周文王,之所以践行上天之意,又得到众人相助的大好时机,都是因为他们秉持敬畏之心,以终为始,审慎对待才建立起丰功伟业,而那些境界低下的人,得到天下的时候很顺利,身居其位也习以为常,以为大家都很乐于推崇他,对于人们的拥戴认为没什么可怀疑的,自己从不反省检点过失,反而自己看自己觉得很顺眼,只觉得自己做得顺理成章、问心无愧,于是忘记了畏惧,欣然自喜、骄傲自满而得意忘形,把敬畏之心抛到了脑后,从此上天也就对他不再保佑他、更不会对他特加恩宠庇佑了,而幸运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就不是这种境界低下的人,就他而言,从身份关系的亲疏远近来说,他不像李嗣源,身为皇帝李存勖的养子,也不像石敬瑭,是皇帝李嗣源的爱婿;从他所处的职位、承担的责任来说,并没有身居高位,不像石敬瑭、刘知远和郭威那样掌管国家的征伐大事,也没有统领雄兵、守卫险要的军事重镇;从他所掌握的权力来看,既不像郭威篡位、又不像柴荣继位;从朝廷内部方面来说,没有参与朝中大事的谋划,也没有什么有利于朝廷发展的谋略;从对外安定国家方面来说,也没有什么保家卫国以靖边境的重大功劳,不像李嗣源,石敬瑭,刘知远或郭威那样因为和前朝的皇帝一起谋事而夺取帝位。

拥护并推戴赵匡胤登上帝位的人,都是以前没有一起共事过的人,谈不上是患难与共的生死之交;他自己所统帅并驾驭的人,是那些连他的名字都不知道的广大老百姓;和他一起治理天下的,是一群朝秦暮楚、反复无常的大臣;想要削平征服的,是自己的威望和实力难以企及的国家,忽然有一天自己就成了皇帝,每天提心吊胆,时刻担心很有可能连一天都过不完就被赶下台。

因为皇帝的权柄还没有牢牢把握在手,因此不敢凭借军事力量胁迫那些没有归顺的远方的敌人;因为不够德高望隆,所以不敢随便杀戮有军功的将领;因为自己的知识不丰富、学养不深厚,所以不敢自以为是而轻视博学鸿儒之士;因为向百姓施恩得不够,所以不敢任用残暴的严刑峻法来苛刻地对待自己的臣民。

因敬畏而审慎,因审慎而节制俭朴,因俭朴而慈爱,因慈爱而温和,并因此而让整个人变得平和礼让,各种典章礼乐制度也由此得以成熟。

天下自唐朝天启年间以来,百余年间各种势力因为你争我抢、自相残杀的风气,直到宋太祖时才慢慢变得衰微乃至消释,这真是太了不起了啊!这就是天命啊!上天让赵匡胤对深不可测的天命始终深怀敬畏之心,并且日日夜夜让他处于一种不敢放松警惕的状态,而宋太祖继受天命之后,上天对他的启示与开导就像启蒙儿童、催生新芽,天命之理也时刻盘桓铭刻于太祖之心不敢懈怠,天命真的是不容易啊!

7.虽然,彼亦有以胜之矣,无赫奕之功而能不自废也,无积累之仁而能不自暴也;故承天之佑,战战栗栗,持志于中而不自溢。则当世无商、周、汉、唐之主,而天可行其郑重仁民之德以眷命之,其宜为天下之君也,抑必然矣。

译文:尽管这样,宋太祖还是很有资格承受天命的,虽然他没有赫赫战功,但他却从不放弃努力,他早年没有施恩于众、不够德高望重,但他也从不自暴自弃,所以自他继受天命以来,总是非常小心谨慎,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即使踌躇满志也绝不自以为是,那么即使在他那个时代没有商汤、周武王、汉高祖和唐太宗那样的人,上天也是可以因为赵匡胤对老百姓有恭谨仁爱之心而特别眷顾于他,赵匡胤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君王,这也是理所当然、理应如此的啊!

《宋论•太祖一》中英互译(节选)

周志芳

第一段

原文:

宋兴,统一天下,民用宁,政用乂,文教用兴,盖于是而益以知天命矣。天曰难谌,匪徒人之不可狃也,天无可狃之故常也;命曰不易,匪徒人之不易承也,天之因化推移,斟酌而曲成以制命,人无可代其工,而相佑者特勤也。

中文今译:

宋朝建立,统一天下,百姓安定,政治清明,文教发达,于是我们也就更加懂得天命为何物了。

天命神鬼莫测、难以揣摩,普通人对此习以为常而不加重视,而天命并没有什么可以因袭沿用的陈规惯例,而天命之所以深不可测,就在于不但人难以承受天命,更在于天命是按照自然规律的变化而变化的,它需要反复权衡、费尽周折,最后才能定下来。

天命如此精妙,人是不可能代替天来行使职责的,尽管如此,天仍然会特别佑护并眷顾那些勤勉的人。

英文今译:

As Songdynasty established, the world became unified, people lived in stability, honest politically, with culture and education was booming, so we understand better what does destinymean in our consciousness. Destiny ghost who is difficult to try to figure outis unpredictable. Ordinary people are accustomed to destiny, not taking it seriously, while destiny doesn’t follow any inheritedtraditional stereotypes. What makes destiny so unfathomable is that destiny ishard to bear, even more because of destinychanging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s of nature,and it needs to weigh fully,work painstakingly, and finally to settle down. Thedestiny is so subtle that it is not impossible for human beings to exercise theduties instead of the God. Nevertheless,the God will still protect and take care of those who are diligent in theirlife.

第二段

原文:

帝王之受命,其上以德,商、周是已;其次以功,汉、唐是已。

诗曰:“鉴观四方,求民之莫。

”德足以绥万邦,功足以戡大乱,皆莫民者也。

得莫民之主而授之,授之而民以莫,天之事毕矣。

乃若宋,非鉴观于下,见可授而授之者也。

何也?赵氏起家什伍,两世为裨将,与乱世相浮沉,姓字且不闻于人闲,况能以惠泽下流系邱民之企慕乎!其事柴氏也,西征河东,北拒契丹,未尝有一矢之勋;滁关之捷,无当安危,酬以节镇而已逾其分。

以德之无积也如彼,而功之仅成也如此,微论汉、唐厎定之鸿烈,即以曹操之扫黄巾、诛董卓、出献帝于阽危、夷二袁之僭逆,刘裕之俘姚泓、馘慕容超、诛桓玄、走死卢循以定江介者,百不逮一。

乃乘如狂之乱卒控扶以起,弋获大宝,终以保世滋大,而天下胥蒙其安。

呜呼!天之所以曲佑下民,于无可付托之中,而行其权于受命之后,天自谌也,非人之所得而豫谌也,而天之命之也亦劳矣!

中文今译:

帝王承受天命,最高的标准是凭借德行,历史上只有商、周才能如此;略为逊色的是凭借功劳,历史上只有汉、唐才能如此。

《诗经》说:“察视天下,为的是寻找能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君王。

”凡是德行足以安抚天下,功劳足以平定动乱的君王,都是当之无愧的安民之主,得到这样的君主,上天就会向他传授天命,让他使百姓生活安定,天下的事情也就做完了。

可是,像宋朝这样的情况,赵匡胤并不是上天仔细审视后认为有资格承受天命的人,那又是为什么呢?赵匡胤出身于军队底层,祖上两代都只是位居末流的偏将副职,他本人在这乱世中随波逐流、默默无闻,连姓氏字号都没有多少人知道,那么他还能给下层老百姓施加什么恩惠仁德、关心普通老百姓翘首以盼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愿望呢?(又怎么能指望他能够赢得老百姓们的仰慕呢?)他曾在柴荣手下任职,西行征讨黄河以东地区,又向北进军阻挡契丹的侵袭,都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功劳,后来参加滁关之战而获胜,也不是什么关乎生死存亡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功劳,封他当一个节度使都已经超过了应有的赏赐级别。

英文今译:

Thehighest standards to show emperors withstand destiny is that he followed therules relied on virtues,however only Shang dynasty and Zhou dynasty had met the requirement of that inhistory; Han and Tang got close to thatpoint alone by their construction in history. The Book of Songs says:&34; weare searching for emperor who is able to make people live and work in peace.&34;Any virtue enough to appease the world credit enough to put down unrestking, live peacefully owners arewell-deserved, their is monarch, heaven will impart to his fate, stability and life of the people, the things of the world is done. However, this situation like the Song Dynasty, Kuangyin not God to look critically at thatare eligible to bear the fate of the people,that is why? Army underlying Kuangyin born in ancestors two generations arejust among Moliu the Pian Jiang deputy himself in this troubled times in thedrift, obscure, and even Personal Names are not many peopleknow, then he can be applied to thelower people grace Rende concerned about the ordinary people of the highlyanticipated live a happy life and good wishes it? (And how can we expect him towin the admiration of the people who do?) He has worked in Chairong menwestbound crusade the area to the east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march north to block the Khitan invasion, no big deal of the credit, and later participated in the Chu Kwan win the battle, not the credit is a matter of survival, of grea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to seal himas a Jiedushi have more than the due reward level.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w20230528160007a675.html

为您推荐